1991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战略,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摘自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会公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副院长 沈桂芳
当今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这就是说,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一位的推动力量。因此,在农业领域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指示,就是要长期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真正把这一战略方针落到实处,尚需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科技兴农战略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上不去,综合国力根本无法提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耕地有限,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要使11亿多人口从基本温饱向小康水平过渡,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农业科技更成为有特殊意义的第一生产力:一是科学技术能提高农业物质投入的效率,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解决农用物资不足的矛盾。如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一般可节约化肥2—3成;采用管道输水技术比大水漫灌可提高水利用率30—90%。二是科学技术能创造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畜禽等新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如建国以来我国共培育出近4000个新品种,使主要作物普遍进行过4—5次大更换,每次更新约增产10—15%。三是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物对光、热、水、气、养分五大生长要素的利用率。如适于寒冷或干旱地区的地膜覆盖技术,南方低产稻田的垄作少耕免耕技术,畜禽集约化饲养技术,大中型湖泊水库的网箱养鱼技术等,都能协调和满足农业生物生长环境的需要,促进产量成倍增长。
农业科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以复杂的农业生物为主要对象,科技成果的产生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比工业相对较长。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对过去获奖成果的统计,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成果的研究周期都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二三十年(如马传染性贫血病疫苗、中国黑白花奶牛等)。因此,看待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必须从历史眼光和长远战略高度来认识,而不能急功近利,甚至低估科学技术的作用。近年来,那种“盘古开天辟地几千年,没有科学也种田”的传统观念虽然已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忘掉,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因此,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应该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为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扫清思想障碍。
    二、科技兴农的核心在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央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明确提出:今后十年,农业增产要力争比80年代有更大部分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这是科技兴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获奖成果应用率已达60%左右,推广度约40%,但还有大量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在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因此,我们必须抓紧现有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点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全国还有1/3的县没有建立综合性农技推广中心,约有30%的乡镇未建立技术服务站,45%的村没有技术服务组织。今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在乡、村级基层。二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必须给予一定启动资金,并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以及集团承包等多种形式。此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并使农民主动接受新技术,也是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三、科技兴农的前提在于勿忘兴科技
要多出成果必须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需要资金投入,才能发挥其巨大效益。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内部收益率一般达到40%,其中畜牧业甚至达到60%。根据前几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30年的统计,除了一部分应用基础和软科学成果以外,创造出的新增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家30年总投资的117.8倍。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科研的效益巨大,而科研投资所占比重却极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表明,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1%,其中发达国家为2%,发展中国家为0.5—0.6%,而我国却比发展中国家平均值还低。农业部所属的1099个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经费除去工资、办公、医疗等费用外,用于科研的微乎其微,形成了“勉强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因此,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是保障不断提供新技术、新成果的紧迫措施。
为了在下个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在农业科学研究上应从三方面统筹考虑较长远的战略部署。一是在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同时,必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二是在研究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造的同时,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三是在重视应用技术理论方法和微观研究的同时,加强宏观经济和软科学研究。同时,要通过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方向任务,使农业科研工作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到全面协调发展。
    四、科技兴农的根本在于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科技兴农的根本在于加快培养科技人才。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有50.3万人,相当于每万名农业人口有6名科技人员,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可见,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是不足的。50—60年代大学毕业的科研、推广骨干将陆续退休,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将更加突出。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加快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这是一项振兴农业科技的紧迫任务。为此,一是必须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有力措施,大胆“破格”启用年青人,破除论资排辈。要根据贡献大小,勇于扶植新秀。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吸收人才,尽量减少或控制“跳农门”现象,以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三是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科研推广单位的优化人才的群体结构,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多学科、多专业合理配合作战的需要。四是尽快合理地制定出解决科技人员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有关政策,逐步解决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农业科技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第5版(理论)
专栏:

  发挥优势 脱贫致富
中共广西崇左县县委书记 农正斌 县长 李克
崇左县是桂西南的一个易旱易涝的山区县,长期以来粮食单产很低,其他经济也上不去。最近几年,我们从县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蔗糖生产,全县经济状况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2083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50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和7倍。
过去,我们在“以粮为纲”大气候的影响下,只注意发展粮食生产,抓旱地种玉米,可费力大收效低,从1952年至1986年的35年间,玉米亩产总是在75公斤左右徘徊,农民年年种粮,年年缺粮,尝够了苦头。1986年以来,我们从调查研究中认识到,旱地用来发展粮食生产是劣势,但种植亚热带经济作物则是优势了。
我们广泛发动群众讨论,并从区内外请来一批专家论证。多数人认为,在崇左发展蔗糖生产,不仅土壤、气候适宜,而且群众有种植习惯,具有一定的机榨能力,产品销路广,效益大,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实力,对全县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蔗糖生产作为崇左脱贫致富的起步项目和突破口。由于这一决策符合崇左实际,因而,它得到了全县人民群众的拥护。现在,蔗糖生产已成为带动其他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是我县财政收入的支柱,1990年糖业税收占了财政收入的65.7%。蔗糖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建材、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给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带来了后劲,县财政每年投入粮食生产的资金由1988年以前的几十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500多万元。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会主义阵地更加巩固,社会治安逐年好转。
在扶贫政策上,我们开始采取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每年把扶贫款像撒胡辣面那样无偿往下发,虽然对帮助农民脱贫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助长了部分干部和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事实说明,只“输血”不“造血”,只救济不进行开发性生产,不把农民内在的动力调动起来,脱贫没指望。为此,我们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引导农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县政府明文规定:村级甘蔗发展快,入厂原料蔗达到标准,政府优先资助修公路、拉电灯、建校舍、解决人畜饮水、办公益事业。在资金投放上,由过去的“无偿救济”向“有偿贷款”转变,做到农民贷款,政府帮助贴息。同时由分散扶持改为重点扶持。在经营方式上,引导农民由过去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鼓励他们进行开发性生产。做到规模经营,贷款优先;连片开荒,三年免交土地管理费;种蔗能人可以跨村屯、跨乡镇到异地承包或联合规模经营。由于我们着重培植农村干部和农民的造血功能,有效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走上了主要依靠自己脱贫致富的道路。
发展甘蔗,必然减少种粮面积。粮食总产量不能减少,出路只能是提高单产。要提高单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资。对此,我们首先制定了粮食蔗糖并举的产业结构政策,即粮食是基础,蔗糖是支柱,以粮保糖,以糖促粮;保证一定的种粮面积,重点攻单产,甘蔗增加面积,同时提高单产;水田种水稻,好地种玉米,一般旱地种甘蔗。各乡镇根据这个原则,统筹安排水稻、玉米、甘蔗的种植面积。其次,我们狠抓科技兴粮兴糖。具体措施,一是推广现有良种和增产技术,力求做到水稻品种杂优化,玉米品种杂交化,甘蔗推广桂糖11号,同时采用地膜覆盖,深耕深松、蔗叶还田、科学施肥、喷施稀土等技术措施。二是加强人才培训。确立了“脱贫先脱盲”、“济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技”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形式办班办校,使8万多人受到了技术教育培训,基本上掌握了科学种粮种蔗的技术。三是加强科技网络的建设,除健全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外,还专门建立县蔗糖局,乡镇设有甘蔗技术站,村有甘蔗技术员,技术工作层层有人负责。由于我们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作用,从1986年到1990年,虽然减少10多万亩种玉米的面积来种甘蔗,但粮食总产却从0.51亿公斤提高到0.785亿公斤,甘蔗总产也从31.7万吨提高到82.4万吨,粮糖两业兴旺,理顺了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作者李克现调任百色地区专署副专员)


第5版(理论)
专栏:

  寻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启动点
中共山东省无棣县委书记 冯梦令
我们县地处鲁北平原,东北濒临渤海,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素有“苦海沿边”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前几年,我们县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但由于没有及时地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对变化了的新形势又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一味地生搬硬套一些老的框子,因而农业生产在阶段性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徘徊局面,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要继续保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必须寻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启动点。要扭转农业生产的徘徊局面,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资源优势,调整开发性政策。为此,我们一方面抽调干部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先后组织了四次有多方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参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大讨论,分析了振兴农村经济的各种要素,从而使我们对县情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并逐步找到了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五大资源优势,即:棉、盐、枣、牧、渔。
在充分利用五大资源优势,开发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如在棉花生产中,开始我们针对农民对开荒植棉存在着的种种疑虑和模糊认识,研究制定了鼓励开荒植棉的一系列政策,以调动广大农民植棉的积极性。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农民对在荒碱地上种棉花没有经验,特别是荒碱地难拿苗,红质粘土难发苗,农民怕“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是不敢种。这说明光有好的政策不行,还必须解决“过河搭桥”的问题。对此,我们组织力量在无棣镇石三里村进行荒碱地植棉技术攻关试验,这一试验的成功冲破了荒碱地不能植棉的禁区,活生生的事实调动了农民植棉的积极性。为了解决东部乡镇粘重土壤不拿苗这一难题,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西小王乡进行了地膜覆盖种植棉花试验,也获得成功。这些成功给全县棉花生产带来了大发展,植棉面积由4.6万亩猛增到今年的6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跃居全国之首。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县从一个无棉县一跃成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跨入全国产棉县“一百强”之列。
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更生动、更准确、更丰富,使认识一步步接近真理。作为一位县级领导,在指导农村经济工作中,只要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指导工作,启迪思想,就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征文

  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增强战斗力
中共河南省濮阳县县委书记吕士平县长赵玉海
几年来,我们濮阳县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起色,农业生产荣获省政府“金杯奖”,平原绿化被国家命名为达标县,党员教育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县,城镇文明建设连续三年获市表彰。这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总结这几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搞好领导班子团结,是增强战斗力、做好工作的根本。
一个领导班子团结的好坏,与班子成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密切相关。我们发现,一些闹不团结的干部大多是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低,思想方法片面,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因此,几年来,我们把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作为班子自身建设的大事来抓,坚持不懈地有计划地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同时,还尽可能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集中学习的机会。近年来,县委常委分别到省、市委党校脱产学习。通过加强对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县委一班人牢固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地增强了公仆意识、民主意识和廉政、勤政意识。同时也培养了领导成员大度的胸怀、豁达的气质,大家在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从而为增强班子团结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目标一致,就能产生“合力”。几年来,根据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我们坚持了集体决定重大问题的制度,对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要工作的布置,干部的重要任免、调动和处理,关系群众利益等重大问题,都是经过常委广泛深入的讨论,在求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决议。主要领导同志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当“班长”,不当“家长”,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使大家各抒其见。这样,有利于统一领导班子对全县大事的认识,做到目标一致、行动协调,有利于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领导工作中,领导成员职责范围不清,也往往造成班子的不团结。因此,我们从职权和运行机制的配套着眼,对每年的主要工作,分解为若干条目,按照职责要求,分别落实到每个常委,有职有权。这样,既调动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避免了工作“撞车”现象;同时搞好协调,分中有统,增强了班子的团结和协作。
友谊和信任是一班人合作共事的基础。这就要加强思想沟通。我们一是注意沟通认识。班子成员中思想认识的差异如不及时沟通,也势必妨碍团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做法是,主要领导同志及时分析查找分歧的原因,并通过会议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沟通思想,把认识统一到实现整体目标上来。二是注意沟通信息。凡是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对于没有参加会议的成员,我们都及时地互通情况,交换意见,减少猜疑。三是感情沟通。如果不注意培养和建立革命感情,相互间缺乏信任和理解,人际关系必然恶化,班子团结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主要领导首先做好沟通班子成员的思想感情的工作,即对同志以诚相待,做到喜他人之长,助同志以力;正确对待成绩和失误,工作有了成绩归功于集体的智慧和共同努力;工作出现了失误,主动承担责任,不责怪大家。这就为增强班子团结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提高了我们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增强了县委领导班子的团结。几年来,尽管县委班子多次更新,但县委一班人凭着高度的党性观念,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良好的团结气氛,同时带动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一致,巩固和发展了我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了两大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

  《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简介
《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由马洪、孙尚清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有关国家部委、中国社科院等单位长期从事国民经济实证分析的专家撰写,相当于国家经济白皮书。自一九九○年起,每年定期编写出版一部。该书已出版的“一九八九—一九九○”年版和“一九九○—一九九一”年版受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研究我国现实经济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版将包括总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物资流通、市场、物价、财政、金融、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劳动就业、对外经济贸易、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等内容。作者运用第一手资料,对我国一九九一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实况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预测一九九二年度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该书并将附录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九一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及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计划数字。《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版)即将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郭琰)


第5版(理论)
专栏:

  《跨国经营财务管理》出版
陈毓圭等合作编著的《跨国经营财务管理》一书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该书适应我国当前发展跨国公司、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借鉴国外跨国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跨国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探讨和介绍,是一本有助于更新财务管理知识、促进我国引进外资和跨国经营事业发展的新书。      (友谊)


第5版(理论)
专栏:

  《中国人物年鉴》(一九九一年)出版
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物年鉴》,是介绍每年度我国各方面著名人物的活动、贡献及其生平的大型工具书。《年鉴》自一九八九年创刊以来,深受读者欢迎。                   
(木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