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关系史话
凌扬
对于我们中国人视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革命气概的“延安精神”,美国人约翰·高林先生有他自己的亲身感受。他在刚刚问世的《延安精神》(英文版)一书里记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关系史话。
那是1944年,罗斯福总统亲自指派一个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目的是对八路军的军事力量进行评价。这一点对于美国至关重要。因为那时同盟国曾经考虑向日本本土进军,不过这估计要付出一百万兵力的代价。而向东伸入海中的中国山东半岛可以作为进军日本的重要跳板。当时美国当局设想,如果让八路军加入盟军,可以使华北成功御敌,同时也可使山东摆脱日军控制。蒋介石拚命阻止美国人同自己的宿敌接近。因为他怕八路军同美国人接触并得到武器,将来对国民党不利。罗斯福不管蒋介石的阻挠坚持派出观察组。
当时高林上尉23岁,在美国战略情报局任职,是一位丛林中作战的能手。他在缅甸战场受命,参加这个取名为“Dixie Mission”的使团,转道重庆前往延安。他回忆说:“我们模模糊糊知道陕北有游击队在活动。”国民党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在该地区的活动情况,但是没有提到他们有11支部队包围着解放区。出发之前,7月4日在重庆观看一场垒球比赛时见到宋庆龄。她要他如实而不带偏见地把自己的见闻报道出来。青年高林对此颇感兴奋。
在延安,他们会见了共产党军队的高级领导人,并且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款待。在长达5个月期间,高林身为观察组里最年轻的成员,曾同八路军战士一起,多次越过黄河去侦察。他发现,八路军战士纪律严明,然而装备极差。高林还曾教八路军战士使用现代炸药去摧毁日军的水泥碉堡——日军就是用它们控制着广大地区。
分两批进入延安的18个美国人,由于同共产党人曾有联系,而且对他们的战斗能力给予好评,后来都受到排挤、冷遇,甚至迫害,并且无一例外地不再得到受信任的岗位或政府的职位。高林说:“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因为那个时期在延安,美国人同中国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真正的友好合作精神。”
1972年,延安之行以后过了28年,他同当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黄华在美国久别重逢,感到特别亲切。第二年,他和妻子、儿子应周恩来总理邀请重访我国,又同延安时期的许多老朋友重叙旧谊。
70年代末当我国实行开放政策时,高林经营的公司便同我国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今年9月,高林参加“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第二次访华团”,在广州、桂林、西安旅行之后再次来到北京。他的儿子与儿媳随同前来。同行的还有当年同去延安的6名观察组成员、两位已故成员的妻子,以及观察组成员的10多名子女与友人。高林带来了刚刚出版的精美图册《延安精神》一书。在“老朋友团聚会”上,高林展示他的收有翔实史料与详尽解释的新作,并为大家放映他所收藏的记录当年观察组在延安活动与见闻的影片。他兴致勃勃,逐个镜头作讲解,一讲就是个把小时。
在同旧友新交的亲切交谈中,高林回忆当年说道,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穿着简朴,褪色的军衣上打着补钉,武器弹药很少,但是意志十分坚定。“那时在延安,有一种生气勃勃、催人奋发的气氛和成就事业的感情。我这本书就是想帮助今天的人们理解和把握这种延安精神。”
高林把这本书称之为“战火中谱写的中美友谊篇章”。书中收入的大量照片,许多都是珍贵的文物。当年他在延安以及敌后的军事行动中拍摄的大量照片,许多从未披露过。还有一些描绘延安日常生活的木刻版画,是周恩来送给他的。他介绍,结束了在延安观察组的使命之后,1945年春季,他把自己妥为保存的在华实地工作的成果都上交了。以后很长时间里,它们都没有受到注意。“在美中关系解冻的乒乓外交之后,这些案卷原封未动地回到了我的手中”,高林在画册序言中这样写道。
他认为,“华盛顿把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比较准确的认识拒之门外,使得美国在冷战时期没有一个有见地的对华政策,也未能得到那些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并同中国的革命领导人保有私人交情的杰出人士的相助。”他说他相信,如果延安之行的成果能够得到政治家们的弘扬,“那么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那种命运,是可以避免的。”一位最先读到该书的美国读者强调,高林此书“抢救了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段失落的篇章。它本来有可能改变当代的历史,并使美国两次避免在亚洲作战的失败。”
高林回忆:“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友好与合作的。”他承认自己在1944年夏季前往延安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然而到年底离开那里的时候,情况已大不相同。今天他在自己的书里想要说明的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对美中两国人民都是会有好处的。他指出,此书“通过重述早年历史上的种种轶事,很可能对当年失败的政治与错误认识有一个新的估计,使美中两国的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离京前夕,在亲切的、家庭气氛的告别宴会上,高林用一句简短的心里话祝酒说:“我们不能容许延安精神消逝。”如此情真意切,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场几代中外人士的热烈呼应。高林的挚友、已故马海德医生的夫人苏菲,回顾他们两个家庭近半个世纪的友谊,深情地说道:“患难中结交的友谊最为知己。”高林的《延安精神》一书,正是在马大夫的鼓励下写的。
当年美军观察组医官卡斯伯格少校的孙子、5年前来到香港经商的玛尔文·卡斯伯格(第三)在告别宴会上告诉大家,这些年来萦回在他脑际最多的,是祖父所说他在延安度过的那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但不是人人都能有的经历。这位青年希望中美友好将继续发展。他说:“相互理解与友谊将会在我们这一代实现。我们将以诚挚与能力来表明自己无愧于这一目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到地球“内脏”去
允文
明年二、三月,一个由美国和墨西哥探险家组成的十二人小组将在墨西哥城西南二百多公里处,通过一个巨大的垂直洞穴,进行一次深入地球“内脏”的探测活动。开始阶段,他们将钻入地下一点六公里。他们将沿着一条水流湍急的地下河进入一个四壁为大理石的洞穴,并将在这个漆黑的地下世界逗留一个半月,以便弄清楚垂直洞穴的规模。
探险家们计划下降一千三百米左右就潜水通过一个挡道的水池,然后再进入干燥通道。
组织这次探险活动的是设在纽约的探险家俱乐部。如果此举成功,探险家将成为世界上进入地球“内脏”最深的人。
探险家们探测的洞穴名叫华乌特拉,是世界上最大的垂直洞穴。整个探险活动准备了十年。特殊潜水装置、空气罐、食品、通讯设备、日用品等等已准备就绪。
洞穴的入口位于一个常青树林中,计划中的出口是十七公里外一个深一千六百米的位于热带丛林的洞穴。探险者将从此返回地面。
深入地球“内脏”后,探险家们将靠干冻食品为生,在地下生活六周。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如何办?无线电通讯在地下不起作用,只能用一种特殊方法向地面传送信息,但这需要二十四小时之久。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风国情

  奇特鱼市
夏之秋
日本有个民间故事,说一家人都爱吃河豚肉,但是又怕万一中毒,一命呜呼,因此,每次吃河豚肉之前,面对美味佳肴,首先来个抱头大哭,然后轮流发表遗言,最后才开吃。所以,日本人有“冒死吃河豚”的说法。
在首都东京的下关,有一个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巨大河豚市场,每天有来自各地30多家水产公司的买家,到这里来采购河豚。场上堆满了一箱箱的河豚,买主在场内走来走去,仔细观看,记下要买的箱子号码。
凌晨3时,拍卖开始,买主便走到拍卖主持人的面前,把手伸进主持人的黑袖套里,抓住对方的手指,用指码讨价还价,当卖主宣布某个买主中标以后,就接着拍卖下一箱河豚。如果两个买主叫价相同,互不相让,就叫他们猜拳决定胜负。
每箱河豚约重40余磅,但每天的价格大不相同,拍卖主持人根据行市的起落,他心中有数,价格差不多就卖。据说拍卖主持人干这一行,最短的也有20年之久。每箱河豚的价格在1000美元上下,假如一箱卖到1094美元时,每磅河豚就合26.6美元。
成交后的河豚被送到加工车间,由专职技工处理。日本法律规定处理河豚有30个步骤,即使老手处理一条河豚,也要花20分钟。如果处理的河豚发生了中毒事件,负责处理的工人要负法律责任并受到制裁,所以他们的工资虽然很高,但责任也很大。河豚是当场卖出,当场处理,清晨6时就空运到全国各地。
这个市场每天不到三个小时,就能卖掉10余吨河豚,大约为550—700箱,总值80万美元左右。市场管理人员是靠提取净值的6%佣金获利,据说一年可获600万美元的纯收入。
剔除下来的内脏之类,并非废物,如河豚的肝脏、卵巢等,可以提炼“河豚毒素”、“河豚酸”、“河豚巢素”等,均为名贵药物,世界市场上每克结晶毒素的售价高达178500美元。毒素药力惊人,毒性为氰化钠的1250倍,有特殊的医疗效果,是镇痛、镇痉、止痒、松肌的良药,用于镇痛,比普鲁卡因强10万倍,一个剧痛病人,只要用3微克就可以缓解,同时对气喘、百日咳、骨痉挛和破伤风痉挛也有特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特大冰块
阿根廷气象局卫星资料接收站最近发现了一块罕见的南极特大冰块。这一不规则的大冰块长83公里,最大宽度54公里,总面积达到3800平方公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面积的19倍。目前冰块位于南大西洋中奥尔卡达斯群岛附近(南纬59度、西经51度),正缓慢地向南非方向漂去。
到10月中旬,这块南极巨冰已漂移2000公里,其面积比当初减少了1/5。研究人员正继续观察这一特大冰块的活动,为在南大西洋的航船通报情况,同时为研究洋流及观察南极冰块活动提供资料。一位学者指出,南极特大冰块的出现与南极臭氧层空洞和地球升温没有关系,只是“大自然机械运动产生的一种现象”。
            (管彦忠)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地球为何迟迟出现生命
美国科学家推算,假若一个直径420公里,以每秒6000公里左右速度运行的“宇宙来客”与地球相撞,所产生的热量足以使地球上所有的海洋蒸发,整个地球大气全都弥漫着水蒸气,这便是出现生命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种解释可能正是回答争论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星球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而地球上的生命一直延迟到7亿年之后才出现的真正原因。
                      (宏通)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花卉食品领新潮
寿川
进入九十年代,世界食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方便食品、人造食品、功能食品、昆虫食品、环境食品、海藻食品各领风骚。最近,在日本以及欧美各国,又掀起了一股吃花热,即吃没有毒性的花——食用花卉。
日本人习惯于把鲜花捣碎,榨出汁液,混合在各种菜肴或糕饼之中,或作为炸食、肉菜、鱼菜等的添加剂使用。他们常食用的花卉有:大波斯菊、秋海棠和三色紫罗兰等。在一些高级宴会上,洒上蜂蜜的花朵是最时髦的甜品,不但清香雅致,而且平添几分浪漫情调。日本农林省已制订出长期发展食用花卉计划,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将有更多的花卉食品登上日本人的餐桌。
西欧如今也流行鲜花食谱。虽然从本世纪初起英国人就用紫罗兰和沾糖鲜花来装饰甜点,但今天的鲜花却大大超出了装饰的范畴。英国最近出版的《食用鲜花》一书,从菜肴、甜点到饮料的主角全是花卉。近两年来,英国的两家名餐馆用旱金莲叶配上金盏花和香葱、洋葱叶来做沙拉。英国人可用来做沙拉的食用花卉还有:粉红色与白色的雏菊,蓝色与黄色的三色菜,玫瑰花,红、紫、白色的天竺葵等。此外还用金盏花、雏菊、葫芦和南瓜花等做成一道适合夏季食用的清淡鲜汤。在地中海国家,西葫芦花常被用来做炸馅饼的馅料,而日本喜欢用菊花,英国人则用接骨木花。
鲜花食品凭借它鲜艳芳香和独特的风味,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风物

沙漠椰枣
椰枣树是生命力极旺盛的植物,能在沙漠中生长。椰枣营养丰富。据说在沙漠旅行的人,一天食6颗椰枣就能维持生命。
邵木兰摄于埃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