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一条正确的路
 ——承德话剧团访问纪要
田本相
过去曾以《青松岭》闻名全国的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在进入新时期后,虽然也曾经历着艰难和曲折,但却在话剧的困境中,始终坚持着话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守话剧的阵地,不断改革,不断探索,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承德话剧团诞生于革命战争的烽火之中,地处革命老山区的环境,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它特有的朴实、清新并具有浓厚泥土气息的现实主义话剧艺术传统。进入新时期后,在各种戏剧思潮的浮躁声浪中,在话剧不断面临危机的条件下,如何发展剧团的艺术,成为严峻的考验。他们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以清醒的态度冷静的眼光来辨别令人眼花缭乱的剧坛风云变幻,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不随风逐浪,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估价自己的革命艺术传统,坚持这种传统,并在坚持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走“山庄戏剧”的道路。
所谓“山庄戏剧”,包括两种内容:一是坚持他们长期艺术积累的经验,把他们的拿手戏即山区农村戏作为创作演出的重点,可以紧紧抓住不放,连续创作并排演了《飞水滩》、《长城烽火》、《心底里的呐喊》、《愿望》、《丁香》、《进城》、《啊,突击排》、《苍生》等。这些戏受到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的欢迎。最重要的是使剧团的艺术传统不但保持下来,并且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话剧艺术。另一个内容,即他们扩展了艺术视野,把承德避暑山庄的清代历史戏创作演出发展起来。承德虽系河北省偏远的山城,但在清代却是全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它有着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更有外八庙等文化古迹。随着承德成为旅游胜地,他们发现这里每一座园林每一个寺庙都有着一个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都可能从中提炼出一幕幕一个个激动人心并有着现实意义的戏来。他们把这些看成是丰富的戏剧矿藏,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地域文化优势。于是他们相继创作并演出了《懿贵妃》、《班禅东行》等历史剧。农村戏和历史剧都称之谓山庄戏,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面对着本乡本土的地域生活和地域历史。这既可使之以现实观照历史,又以历史洞察现实,使二者形成互动互补的创作机制,又形成该团剧目构成的特色,也形成了“山庄戏剧”特有的艺术风格。一个具有地区性的剧团,能够闯出自己的戏剧道路,形成自己的特色,拿出自己特有的艺术精品,这是很不简单的。这些年来,他们的13部戏在河北省及全国戏剧调演中获奖,而《懿贵妃》、《班禅东行》等应邀参加了香港第16届国际艺术节,使剧团重新跨进名闻全国的剧团行列。每一个剧团都具有自己艺术传统的文化优势,但在各种戏剧思潮和戏剧危机的冲击下,能否卓然挺立,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自己的传统,能否充分调动和发掘自身自地的各种优势。而承德话剧团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时期中,话剧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冲击中,影视的冲击是很大的。它不仅使观众流失,而且也以较优厚的名利把话剧的演员吸引过去,造成不同程度的队伍涣散,失去话剧艺术的凝聚力。承德话剧团在影视冲击面前,既看到拍摄影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话剧团也理应为影视献力;但逐步摸索到一套防止影视冲击的办法。他们采取因势利导,化害为利的做法。即采取自己集资自己承办拍摄电视,把自己创作的话剧剧目改编为电视剧,由自己剧团的原班人马参加拍摄。这些年来,共拍摄近三十部(集)电视剧(电视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做,避免了影视的冲击,调动了演职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全团的凝聚力,又多少弥补了话剧排演经费的不足。以“电”养“话”,使话剧生产与拍摄影视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且在他们的具体措施上,对坚持在本团进行话剧创作和演出的人员,在升职和奖励上给予倾斜。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承德话剧团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冲击中,敢于坚持自己长期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个团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心为公一心为团的浓烈深厚的群体意识。有一批老演员至今仍然保持着“老八路”的作风,而以剧作家孙德民为团长的中年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了这些宝贵传统,吃苦在先,享福在后,他们的榜样便成为无形的力量,把全团老中青三代人凝聚起来,并造成出人出戏的良好的小气候小环境。他们确实具有一种渗透着革命的集体主义的艺术价值观。在他们看来,不但革命工作需要集体主义,而且话剧艺术自身也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一个戏,全团上下齐尽力,群策群力,众志成城。许多戏都是靠全团的齐心磨出来的。正如他们说的,我们就是靠着这种整体的革命艺术价值观,顶住了商品大潮的冲击,也抵住了名利的诱惑。的确,承德话剧团所具有的为革命传统所熔铸、为现实所激励的革命艺术价值观,成为他们抵制和防御各种错误思潮的精神防线,也成为全团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精神源泉和支柱。
承德话剧团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他们所坚持的道路,他们所具有的革命精神和基本经验确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宣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
张奥列
安徽青年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以冷静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行政诉讼的案例。它所揭示的中国社会法制观念的某种情状,着实令人深思。
应该看到,健全和加强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作品中,万家夫妇因不愿毁掉麦子而补种油菜,结果丈夫遭村长狠打致伤,妻子何碧秋上门论理,也受到欺侮。这类事情,也许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但作者却敏锐地抓住这一事件,从一个独特角度去剖析这种现象,阐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作品读来颇有意味。
从题材和立意上看,《万家诉讼》当属法制文学。近年来,法制文学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而生存而发展,为作家所认识,受读者所欢迎。一向创作活跃的陈源斌,新近也尝试写了好些法制小说。《万家诉讼》生动描画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深刻揭示了普通老百姓对社会法制的一种有待深化的认识。
与一般的法制文学有所不同,陈源斌不是热衷于演绎案情,利用案情的紧张曲折去刺激读者,而是以案情发生之后的处理过程去表现一种社会意识和法律力量,通过社会内涵和艺术韵味去吸引读者。这部作品,对于人物受侵害的情形,笔墨不多,而着重表现事情发生之后诉讼的周折。作者的用意不在于事情的了结,而在于打官司过程中人物的那种憋气、茫然、失落、坚韧、坦荡、内疚、慨叹等体验和心态。随着人物上上下下、来来去去的劳苦奔波,我们不仅认识了一种司法程序,而且看到了社会的人情世态,国家的法治水平。
陈源斌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他善于以一种简明直白、质朴风趣的乡土语言来叙述故事,描画农民形象,作品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万家诉讼》便是以一位农家妇女为视角,通过她的“主观”叙述来展开情节。所谓“主观”叙述,即以人物的视点来观察生活,审视现实,身在其中地叙说事情的发生和经过。何碧秋是用农民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即使在城里,她也用农民的尺度去衡量一切。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农民的某种心理素质。
我以为,作品中有两笔处理得颇为巧妙。一是公安局长听了申诉之后,让何碧秋向法院起诉,自己上法庭充当被告人,而何碧秋在法庭上则连忙否认,声明告的不是局长而是村长。一是当告倒村长时,何碧秋吃了一惊:“我告他,不过想扳平个理,并没要送他去坐牢呀?”他们夫妇甚至有点内疚:“如果不跟村长拗,毁麦子补种油菜,就没这出戏。”正是这两处神来之笔,既有力揭示了司法人员秉公办案,以法治世,让百姓认识司法的力量;也写出了农民善良、率直、真实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小说通过何碧秋这样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由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到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走上法庭,捍卫自己的权利,描绘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使法律成为人民利益和权利的有力保障。
作品中描写的纠纷,本是小事一桩,但却深刻揭示了这场官司的实质,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状,掌握法律知识,阐扬法制精神,加强法制观念,无疑大有裨益。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相声的“包袱”与智慧
沙妮
生活中有一种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笑。相声使观众在笑声中获得愉悦,也正是在这笑声中,相声实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但是,并非所有的相声都能给人审美享受,也并非所有的笑声都具有审美意味。在剧场或是电视机前看一台晚会,你会发现相声演员总是“红角”,他们的表演也不乏笑声的回报。然而,内涵丰富、真正值得人回味的段子或“包袱”并不多,而大多流于平庸、油滑,甚至粗鄙不堪。有的演员以相互取笑、逗骂来博取廉价的笑声。相声这一艺术形式被简单地混同于插科打诨,其表演也渐入俗套。
相声使人笑口常开的魅力在哪里?演员惟妙惟肖的动作,捧哏逗哏的两人憨拙与灵巧的鲜明对比,等等,这些之所以逗人发笑,其本质就在于它以相声特有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及演员的智慧、机智与才情。
比如“抖包袱”,这是相声艺术中引人发笑的最直接的表现手段。“包袱”从容一抖,人物的性格、心态,亦或事物的特征顿时醒目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亦常亦奇,满场观众应声开怀,悟在同一刹那,笑在同一刹那,笑声中观众融为一个共享欢乐的整体。这一整体所创造的一种氛围、心理环境,又进一步强化了每一个体的感受,从而使观众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
对世俗众生百相的描摹是如此,对时代的把握写照也同样如此。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将文革中狂热的现代迷信、盲目崇拜集中到照相这一平平淡淡、不为人注意的生活小事上。包袱抖得干净利落,在观众的哄堂大笑中,那个时期的滑稽、荒诞顿时昭然若揭。
而时下的一些相声段子,虽说反映生活,却不能洞察生活、把握生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组织包袱或循旧落俗,没有新意;或失之离奇,给人生拉硬扯之感。表现人物、反映事物一味夸张,只求逗人发笑,把握不住本质。充分暴露出感知生活的浅薄,更谈不上那种把握生活的机智、才情。
可以这样说,大凡生命力强的段子,其“包袱”集中体现出这样一种智慧:一种对生活、特别是世俗生活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通达者的智慧与机智。它洞幽烛微,不为任何表象所迷惑;富于创造活力的思维自由无羁,不为任何成规、程式所束缚。同时,它又是通俗通众的。一个高超的包袱,蕴含着作者、演员对自己的观众,尤其是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如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感同身受,包括其文化模式、生存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审美趣味等。观众的笑,最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他们对作者及演员智慧、机智、才情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当然其中也包容了观众与作者、演员对事物的共识与默契。
因此说,相声赋予人们的笑声,就基于作者、演员的智慧、机智与才情,这是相声艺术的特性,是相声应该具备的重要审美价值,也是创作相声时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美术·花卉·自然美》品鉴
洪安仁
杨柄的《美术·花卉·自然美》一书已于最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17万字,却有特色。
首先,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字同自然美联系起来,并对他们的自然美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书中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将其美术、美学思想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如根据列宁的“纪念碑的宣传”这一光辉美学思想,提出了让无产阶级的“纪念碑的宣传”布满神州大地的初步设想。
其次,在方法论方面,完全从实际情况出发,不从概念和定义出发。即以自然美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与自然美》、《列宁与自然美》、《毛泽东诗词与自然美》诸篇,全都是从诸位经典作家的科学研究、革命实践、审美活动、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寻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全部总和,据以形成作者自己的认识,经过多年思考,这才见诸笔墨。有关中国的自然美和盆景艺术诸篇,莫不如此。
再次,着眼于探讨规律,而不满足于叙述现象。书中关于美术及其他文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作者在学习了经典著作之后认为,美术等文艺都是社会生活需要它们发挥某种功能,它们这才应运而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在原始社会中是当时的劳动者、战斗者不自觉地加工的结果。
在《毛泽东诗词与自然美》一篇中,作者探讨了从五岭和乌蒙山脉的山如何通过诗人的创作转化成为《十六字令》中的“山”,认为诗人在这里正确地回答了实现这种转化所必需回答的问题,体现了诗人自己提出来的正确的文艺创作原则——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作者通过探讨盆景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了文艺形式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文艺形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细胞,都不是一个单细胞单线发展。它们总是分化着的。有分化就有融合,在分化的那一时刻就出现了融合,于是产生新的文艺形式。新形式产生的那一时刻又孕育着新的分化、新的融合,于是产生更新的形式,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所以文艺形式固然有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总趋势是愈来愈多,而不是愈来愈少。作者因而将这种辩证运动表述为:分化——融合——分化。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既是我们社会主义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又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作为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不允许动摇的;作为研究对象,是必须加强,不应该削弱的。坚持它,研究它,相得而益彰。他还认为,中国的美存在于中国的土壤中,不存在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美学书本中,我们应该“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众的希望”,到自己的土壤中去挖掘那无穷的美,美的无穷。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通俗文学呼唤理论的关注
宗禾
由《文艺报》、《传奇故事》和郑州市环城印刷厂联合举办的“环印杯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评奖,已揭晓。这是建国以来,关于通俗文学理论评论的第一次评奖活动,也是一次比较集中的关于通俗文学问题的认真讨论。
八十年代以来,通俗文学读物大量涌现,占领了广大的文化市场。通俗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有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但是,通俗文学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面对通俗文学如此繁杂的现状,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通俗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的具体分析,对它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通俗文学创作呼唤着关于它的评论和理论,但评论和理论远远不能满足创作和鉴赏的需要。
正是考虑到上述状况,主办单位认为,进行一次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评奖活动,是适时、必要的。此次征文活动反响颇为热烈,在短短的半年中,接到全国各地大量来稿。在300余篇来稿中,有71篇采用,分别刊于《文艺报》和《传奇百家》。评出15篇获奖文章。它们或分析通俗文学的创作、读者、社会效应,或从几个角度对读者接受通俗文学的情况作比较翔实的调查,或探讨通俗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品位,或研究通俗文学的历史和今后的走向,或提出通俗文学理论研究的课题与方法,或专门研究通俗文学某一门类的历史沿革,或以大量资料研究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和较详尽地评论一部有影响的通俗文学作品,或结合当前通俗文学创作实际阐述如何发展提高通俗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这些文章论题有研究价值,分析中有独到见解,论证有说服力,是集中的一批研究通俗文学的成果。
评议中,大家也指出了获奖文章的不足之处。一、对当前通俗文学出现的复杂问题,不仅研究者少,研究中国大陆通俗文学者更少,缺少透辟的分析文章。二、通俗文学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方针,社会主义通俗文学有些什么特征,应具有怎样的美学原则和美学追求,对于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应征稿件以及获奖文章中都少有专门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三、我们需要研究外国的畅销的大众文学作品,需要研究港台的通俗文学,也需要研究古代、近现代通俗文学。对于我国革命通俗文学的研究,由于受到前几年的鄙薄的影响,至今仍很少有人涉足这一领域。这也是此次征文中的一大缺憾。
评委在评议中指出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时,都期待于今后,寄希望于来者,并相信文学理论批评者不久一定能弥补这些缺欠。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对这次征文活动的现实意义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肯定。许多同志指出,作为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是史无前例的,它填补了以前的空白。评委们指出,通俗文学要健康发展,没有理论批评的有力指导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目前创作对理论的需要和由于理论的薄弱、指导不力而不能满足创作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十分尖锐,这个矛盾亟待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评奖是适时的。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弘扬革命文化,宣传爱国主义,由马玉卿、王渝、刘杰诚、郑澄涛选编的《辛亥革命名诗名联八百首》一书,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孙中山、黄兴等辛亥革命前驱写的诗情画意名句之精萃,熔历史、文艺、教育于一炉,广征博采,承先启后,受到了读者的重视与好评。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屈武、马文瑞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等分别为该书题写书名、作序、题词。
   (丁实)
△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电视剧艺术国际交流九一重庆会议”,最近在重庆市举行。在这次旨在交流各国电视剧艺术创作经验的国际性会议上,中国的电视艺术家和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捷克、日本、新加坡的电视界朋友,观看了各自创作的电视剧片,交流了创作经验,促进了各国艺术家之间的友谊。这次会议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协助召开的。
              (果青)
△首届“海洋文学”研讨会,最近在福建宁德地区举行。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认为,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和沿海经济特区的建立,以海洋为题材的“海洋文学”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他们希望作家们扩大视野,开拓新领域,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学。这次研讨会是由福建省作协和宁德地区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     (袁志 卓新德)
△不久前,《电影艺术》编辑部在京召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研讨会,出席座谈会的有电影理论工作者和有关专家三十余人。与会者认为,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一切工作。会议对新时期的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进行了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和展现艺术家的个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脱离现实生活,在理论上片面强调主体意识与自我表现和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大量介绍的外国电影理论起到了开阔理论研究领域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生吞活剥地引进外来文化的现象。在借鉴西方电影艺术技巧的同时,中国电影的表现手段、风格样式得到丰富与发展,不过也存在着轻视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片面性等等理论与创作的实际状况,大家认为,对此需要认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理进行梳理与总结。理论工作者尤其需要完整地、全面地去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进一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电影理论队伍的思想建设。  
    (何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