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首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今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74周年纪念日。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这个革命在占世界近1/6的土地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为他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给他们指出了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74年来的风云变幻,一再证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十月革命的主要经验可以归结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正确地运用这个思想武器,必须把它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列宁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列宁主义,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宁依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关于民族殖民地解放运动的理论、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十月革命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证。这个党必须是区别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政党的新型政党。它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且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新发展、同本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敌强我弱的复杂形势下,这个党应当有统一的意志、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和战斗的精神。正因为俄国建立了这样的革命政党,才制定出符合俄国革命斗争实际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才有勇气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方针,才巧妙地利用战争造成的革命形势,领导无产阶级突破帝国主义阵线,取得十月革命的成功。
要把党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牢固基础上,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划清界限,同机会主义进行坚决和必要的斗争。列宁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英勇战士。面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泛滥、第二国际大多数领袖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严峻局面,他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举起反对国际修正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的旗帜。列宁把连续不断地同各种错误思想和机会主义进行斗争,称为自己的“命运”(《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7卷第482页)。他坚决驳斥伯恩施坦、考茨基之流宣称马克思主义“不完备和过时了”的谬论,认为那些大喊大叫要“革新”马克思理论的人,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向前推进一步,而只是向后倒退;不是向无产阶级宣传斗争的理论,而是宣传对无产阶级的死敌让步的理论。列宁的论断揭示了修正主义的阶级实质。十月革命的经验表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道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资产阶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争取革命和平发展的同时,没有放弃武装斗争的准备,因而能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当资产阶级把刺刀提上日程时,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革命胜利。胜利了的俄国无产阶级,运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工具,粉碎了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了社会主义祖国,并为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列宁批驳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考茨基宣扬“一般民主”、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谬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十月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
  指引中国走上了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革命道路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最重要最深远的影响是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很长时期都把西方作为学习的榜样。然而,社会政治的实际情况使许多人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了不少,为什么总是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为什么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愈演愈烈,先生总是侵略学生?为什么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民主共和却依然成为泡影?为什么帝国主义之间会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制度带给人类的是幸福还是灾难?
十月革命惊醒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李大钊的感受很有代表性:“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1页)他不仅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而且从俄国革命中看到了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他称十月革命是“庶民的胜利”,“自由的曙光”。他预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从此,新文化运动为社会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阵地。李大钊、陈独秀陆续发表文章,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批经典著作被翻译和出版。许多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等在1918年到1920年间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各地成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思考:既然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那么中国可不可以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既然俄国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赢得了工农大众的解放,那么中国人能不能运用这个武器改变自己的命运?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虽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当时能读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是很少的,但是他们一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勇敢地投身于火热的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论准备不够,但是一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立即把它和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由于国内深刻的阶级矛盾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也促使更多的知识分子进一步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倾向于社会主义,从而锻炼和造就了一批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优秀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列宁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声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这无疑推动了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人民之间革命联系的建立和发展,增强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政府的信赖。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自我解放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毛泽东选集》,1991年6月版,第4卷第1357页)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革命的屡遭挫折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和利用军阀统一中国的愿望破灭了。苏维埃俄国对他的援助和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促使他对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新的思想。一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孙中山在其晚年决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中国年轻的一代将更加自觉地学习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昔日备受剥削压迫的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不仅是旧中国无法相比的,而且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我国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许多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昔日的“东亚病夫”已经成为亚洲的体育巨人。独立自主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空前统一,各民族紧密团结,社会主义的中国呈现出生机勃勃、一派兴旺的景象。
历史充分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人民选择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不进行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人民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不可能把黑暗的中国变成光明的中国。如果新中国建立以后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不可能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如果今后不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像有人主张的那样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去重新培植和养肥一个资产阶级,在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只能使大多数人重新陷入极其贫困的状态。这种资本主义,只能是原始的、买办式的资本主义,只能意味着中国人民再度沦为外国资本和本国剥削阶级的双重奴隶。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同志是倡导并实践这种结合的光辉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是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贡献。
在正确认识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1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原则,再一次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巨大勇气。面对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现实威胁,中国年轻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将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的教育和斗争,继承十月革命开创的伟大事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八五”期间劳动就业的目标和对策
李沛瑶
“八五”期间,我国就业工作的大背景是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劳动就业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更加突出。首先是城乡劳动力双过剩。在城镇,大批的社会待业人员与企业隐性待业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其次是就业不平衡性加剧。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就业压力开始趋缓,县镇、边远地区、矿区、林区、军工三线、铁路沿线待业率居高不下,不安定因素有所增加。第三是结构性待业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苦脏累工种后继乏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第四是待业职工数量增大,劳动者流动就业和转换职业的现象增多,待业职工的数量加大。特别是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对劳动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就业工作既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同劳动制度改革紧密结合,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按照这一任务要求,劳动就业发展和改革的总体设想是:
    一、确立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就业发展战略
去年,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劳动力具有两重性,一是要吃饭,要就业;二是劳动者本身可以创造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因此,要把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考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替代资金和人均物质资源的不足,推动生产力发展。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人口压力、单纯安置就业的做法,转变到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轨道上来。
    二、实现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发展和深化就业制度改革三项目
  标
稳定就业局势是“八五”期间劳动就业工作的基本任务。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待业率控制在3.5%以内;要注意做好就业难点的转化工作,防止局部地区就业矛盾激化;要想方设法做好停工待工企业劳动力的安置工作,减少可能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促进就业发展是完成“八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要继续深入贯彻“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广开就业门路,疏通各种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在城镇使3200万人实现就业,在农村解决好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出路。同时,要提高就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要加强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更多地发展自主创业和劳动积累,使剩余劳动力的开发与生产发展相结合。
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建立新型就业机制的必由之路。城镇就业要进一步打破统包配,逐步形成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企业择优用人,个人竞争就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双向自由选择的就业模式。农村就业要实行国家统筹指导,社会提供服务、集体组织就业与个人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方针,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新格局。对就业工作的管理,逐步从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以服务手段为主的轨道上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三、制定完成“八五”时期劳动就业目标的对策
1、积极探索有利于劳动力开发就业的道路。根据十二年来就业工作的经验,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应包括: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财、物的配置上重点考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在所有制结构上,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同时,注重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适度发展,发挥其搞活经济、扩大就业的作用;在企业结构上,在继续向大中型企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同时,把扩大就业容量的重点放在发展小型企业上,充分发挥其有机构成较低、吸收劳动力较多的特长。
2、逐步实现劳动就业的统筹规划。今后五年,我国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有5/6在农村。因此,我们要逐步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要逐步建立起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正常渠道,使城乡能根据生产发展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地调节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速度。
由于各地区间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就业工作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沿海开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压力相对较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上,为搞好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内陆边远地区就业压力较大,这些地区应当主要立足于稳定就业局势,把解决就业难点作为工作重点。对每年一度的“民工潮”,要加强指导和协调,防止劳动力在地区间的盲目流动,逐步建立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正常秩序。
境外就业是境内就业的延伸,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一条途径,要统筹考虑境内境外就业问题。
3、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计划的劳动市场机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劳务市场的发展已具雏型,“八五”期间应当得到进一步完善。从目前看,劳务市场机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竞争就业机制,一个是失业保护机制,二者相辅相承,互促互补。
竞争就业机制是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要通过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进一步打破统包统配,在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相互选择的机会。
失业保护机制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行,建立失业保护机制势在必行。待业保险是失业保护机制的基础,要根据推进劳动制度改革的需要,将目前在国营企业部分职工中实行的待业保险扩大到国营企业非自愿失业的全部职工,并创造条件,逐步在城镇各类企业单位的所有职工中普遍实行。
4、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任务长期而艰巨,并呈现周期性的高峰,必须以就业服务为最有效的手段,来保证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劳动制度改革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需要就业服务来提供条件,铺开道路。因此,要健全服务机构,完善服务手段,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起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待业保险、生产自救等服务工作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全方位服务的工作体系,为就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保证。


第5版(理论)
专栏:

  《阵地》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
列宁主义光辉永存
十一月十日即将出版的《阵地》杂志第六期,刊登了题为《列宁主义光辉永存》的评论员文章,纪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七十四周年。文章指出,七十四年前,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当前,在国际风云变幻之际,我们来纪念十月革命,就是要更高地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列宁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文章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矛盾,根据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作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新结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现代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百战百胜的旗帜。
评论员文章着重指出,列宁主义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列宁深刻揭露了机会主义的本质,指出:“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进的基本特点,为了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十七卷第十七页)列宁还指出:“机会主义者在客观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队伍,是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播者,是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同上,第二十六卷第二六四页)修正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必须尽快和细心地把这块脓排除掉”。列宁曾预言,我们同修正主义者进行的斗争将来工人阶级还一定会在大得无可比拟的规模上再次经历到。“十九世纪末革命马克思主义对修正主义的思想斗争,只是不顾小市民的种种动摇和弱点而向着本阶级事业的完全胜利迈进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战斗的序幕。”(同上,第十七卷第十九页)我们必须从列宁反对机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中吸取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要像列宁那样在运动低潮时坚信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前景,继承和发扬列宁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既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又要采取符合当代实际的斗争策略。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顶住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逆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坚持和捍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阵地。我们相信,当代马列主义在同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终将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列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