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银鹰扬国威
方卫国
一场专为瑞典皇家空军代表团组织的飞行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指挥员坐上转椅,抓起话筒,飞行员整队走向起飞线……
老天爷似乎要考验一下中国空军。当外宾登上观礼台时,刚才还好端端的天气,突然变了脸色。一块块沉积云从四面八方压过来,集结在机场上空。气象值班员报告:云底高只有600米,能见度不足3公里。
“这天气还能不能飞?”我国外事负责人匆匆赶到起飞线,问准备登机的带队长机——童天云。
其实不用问,童天云心里清楚得很。
他知道:作为一名军人,要反映出民族的精神风貌;作为一名飞行员,要展示中国空军的英雄气概。这次,他要驾驶国产新型强击机,表演大速度超低空密集队形通场和对地面目标的实弹攻击。
他早就盼着这一天。那一年,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来华献艺后,他不止一次听到:咱们的空军行吗?这问题深深刺激着他,激起他作为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强烈责任感。他发誓,有朝一日要用飞行靴将那个问号的弯钩踏直!
观礼台上,星徽衔绶一片闪亮,许多行家里手拿着高倍望远镜。
童天云斩钉截铁地说:“飞!”戴上银头盔,跨入座舱。
绿色信号弹划起一道弯弧,在半空闪烁。大地颤抖起来,4架战鹰掠过跑道,利剑一般直刺云海,急速腾跃,编队集合。童天云带领4机,在观礼台前以整齐的密集队形,大速度超低空50米通场接受检阅。那惊心动魄的呼啸,融速度、力量和勇气为一体的钢铁队形,淋漓尽致地飞出了中国空军的威风。
太低,太快,太惊险了。高倍望远镜后的“蓝眼珠”竟未能看清飞机究竟是怎样通过观礼台的。难怪在人们的视网膜上,间隔仅10米的超低空高速编队机群,机身与机身简直就是粘在一起的。
“蓝眼珠”们惊呆了,纷纷起立,鼓掌致意:“漂亮!太漂亮了!”
童天云率领群机骤然纵起,扇形转弯,拉开了实弹攻击的梯次。空中的气流作祟了,飞机忽被颠起,忽又落下,如汽车颠簸在河滩的卵石上。童天云稳住杆,蹬平舵,似骑手驾驭着烈马。一架架战鹰又从云隙间钻出,切入观礼台上空,在俯冲中快速瞄准。机舱内,靶标已被瞄准镜光环牢牢套住。“开火!”童天云扣动手中的扳机,同时发出命令。4架战鹰轮番展开攻击,“嗖!嗖!嗖!咚!咚!咚!”一串串火箭、火炮拖着火焰从机翼下窜出,直扑目标。
靶标区里火光闪闪,爆炸声声。硝烟散尽,观礼台上又一次沸腾了。这次“蓝眼珠”们的高倍望远镜看清楚了:靶标被炸得像个蜂窝。
一位瑞典空军军官爬上刚刚着陆的飞机,探到座舱里仔细看了一会儿,一耸肩,一摊手,表示难以相信。他拍拍童天云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王牌飞行员!中国空军!”
 这种艰巨的任务,在童天云的飞行生涯中已经不止一次了。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在蓝天白云间镌刻了一道绚丽的航迹:先后20多次为35国的驻华武官和军事代表团作飞行表演,为祖国和人民空军赢得了荣誉。胸前五枚金灿灿的军功章,是党和人民对他的褒奖。
去年10月1日,这位蓝天骄子被邀请到中南海做客。他握住江总书记温暖的手,禁不住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第8版(副刊)
专栏:

  做短文 写小书
朱健国
前几天有幸拜访了蔡尚思先生,这位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著名学者,虽年过古稀,却依然童心如火,血气旺盛,手舞足蹈地抨击当今学术界乱出书的怪事,他呼吁,当今要提倡“做短文章,写小书。”
依蔡老发现,今天学术界的学术著作出版已经到了以旧充新、滥竽充数的地步,许多人学风不正,明明没有创见,却硬要拾人唾沫,东抄西摘,写出厚厚的大部头,结果是读者受害——浪费钱财时间得到的却是陈词旧规。蔡老仰天长叹道:“骗子啊,骗子啊,用空洞无物的书骗人生命与钱财!”
如何驱散这股不正之风?蔡尚思先生希望真正的学者出来以身作则,力挽狂澜。去年他写了一部二十万字的《周易思想要论》,到出版时,他愤恨当今各种假周易研究著作厚如砖头,毅然将全书压缩四分之三,删去十五万字。如今拿着只剩下五万字的新书,他高兴地说,此书虽薄,却没有陈言,不是述而不作,全是自己一家之言。岳麓书社出版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的《焚书》、《续焚书》,请蔡尚思写前言,他只写了八百余字,然而将李贽在中国反孔史上的独到地位和文字狱史中的特殊意义说得入木三分,新人耳目。他牢记着老师王国维、梁启超对他的期望:创天下之所无,而反对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更加覃究,当可成一家之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崇尚简朴精炼的文风,老子《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古文观止》里全是精短文章,鲁迅的不朽杂文,大多是千字文。有志不在年高,文好不必长篇,尺水可以兴波,纸短也能情长,即便是学术论文,一篇短文胜过一叠厚书的事也屡见不鲜。
但是我不敢肯定蔡尚思的忧虑一定会迅速消失。回想起来,几十年里,我们多少次呼吁写短文,人民日报也多次发评论提倡写短文,然而结果每每并不如意,这大约因为吾土又自古就有述而不作的抄书注经之风,或者由于一些人总是重虚名,不求实,他们只关心写了多长的文章,出了多厚的书,而不问到底有何创见,是否提出了一家之言。这两者如今在铜臭风的吹拂下,更加火焰高高。此长风不煞,何以解忧,不但误人子弟,且浪费惊人。我想,如果我们的出版社不以长短论英雄、计稿费,而是重质量,再发动读者不但评好书,也评差书,来个大曝光,会不会有助煞长风呢?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野三关夜观撒尔嗬
萧立军
友人告诉我,到了鄂西不可不去野三关这个小镇。
时逢辛未年4月,我们一行20多人乘汽车从巴东县城向南进发。巴东是长江三峡中段的一座著名山城,乡乡有山,层峦叠嶂。小雨把大山清洗得一尘不染,满目青翠。万绿丛中的映山红,星星点点地撒在山坡上,惹得人不能不下车去采一束,攥在手里珍赏。这里的映山红长得真好,花朵大得很,血红如早霞,把青山妆扮得愈发活跃。
行前我看了一点有关撒尔嗬的资料,大致知道了个概貌。它是土家人为50岁以上逝去的人做丧,类似“道场”,即白喜事。它的形式并不复杂,没有众多的乐器,只有一个鼓。由掌鼓者领衔唱主歌,另有2、4、6、8、10不等的舞蹈者,跟着帮腔唱副歌,且歌且舞。
夜晚,我们在野三关宿下后,就去看跳丧了。仪式是专门组织的,并不是真有人逝世,一切按真灵堂设置。灵堂其实就是在院子里搭的一个巨大的棚子,应叫灵棚。灯火辉煌的灵棚,一面朝观众开口,三面壁上贴有一条一条的挽联。灵棚中间有一个一米高的台子,上面放着棺材,棺头有一幅老人画像,有花圈挽幛,有黄香袅袅。一只大鼓放于棺头左侧,而孝男则跪于棺头右侧焚烧纸钱。这时,一个年纪稍长的汉子领四个年轻小伙子鱼贯走入。年长的是鼓师,走到鼓前拿起鼓槌,年轻的便于棺前的空地上立脚。鼓师抡起鼓槌打了一个过门后,开始唱起来,四个舞蹈者随着大鼓的节奏舞之蹈之。于是,跳丧正式开始了。
鼓师和舞者都身穿彩衣,头缠帕子。他们每一个人面部表情都极为生动,舞蹈动作忽而柔忽而刚。歌声的韵律变化不算太大,却很有乡间的质朴味道。他们一共为我们表演了四节,分别是《十月怀胎歌》、《孝歌》、《送亡歌》、《哭丧歌》。除《哭丧歌》是为了引动孝男孝女的哭声外,其它的都是劝人行善弃恶的、孝敬父母的,属于社会公德内容,很有积极的意义。撒尔嗬进行中,鼓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了解,为逝者即兴编一些歌词唱,一般是历数逝者的生平善迹。
听着歌声,看着舞蹈,我约略地领会了撒尔嗬的内在涵义。这些生活在重重大山中的土家人,对生死观自有他们的独特理解,确实令我这个山外来客感动。它用一种欢乐的形式,叙述人从孕育到出生、到死去的完整过程。活,活得兴味盎然;死,死是自然所归。这与儒文化对生死、对人生的观念,确有很大的不同。如是,也就不难理解土家人,为什么把丧事办成真正的白喜事了。
实际上跳丧只是土家人办白喜事中的一个片断,但就这么一个片断,也使人得以领悟一个坚忍的民族,能世代繁衍在封闭的大山中,自是他们顺应大自然的结果。


第8版(副刊)
专栏:

  红旗(外一首)
况明先
飘扬在我生命的最高处
温暖我的血肉
  召唤我的勇气 
  红旗
  每天穿透我的记忆
使我回到那些
火焰燃烧的历史
一个被鸦片毒坏肌体的民族
用革命医治创伤
从枪口走向黎明
鲜艳的一角 从此
染红我的岁月
铺满我的瞳仁
母亲般温柔的甜梦
带我跨过无数风雨历程
红旗作为一种象征
庄严而神圣
红旗作为一种真理
解释了所有的流血和牺牲
我仰视红旗的全部意义
在于两个沉甸甸的大字——祖国
    钢铁工人
他们熟悉火
像农民熟悉季节
在燃烧的情感里 让你
体味一种力量
来自熔化矿石的太阳
汗水是他们付出的一部分
无声滴落
竟会使你受到震动
在最平凡的流动中
深刻理解奉献
钢铁是他们收获的果实
粗糙的表面
你会抚出余温
渴望跟随刀锋深入
看见闪着光泽的内核
当你与他们交上朋友
透过凸起的胸肌
你会真真实实地懂得  
与熔炉打交道的人
他们自己就是一块钢铁


第8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昆明红嘴鸥
马平
冬日的昆明依旧温暖,依旧花开遍地。山茶花开着,杜鹃花开着,玉兰花开着,月季花开着,连牡丹花也开着。花丛中不时飞舞的蝴蝶与蜜蜂,使柔和的丝丝阳光更添一番活泼生动的神韵。冬日的昆明依旧是春天的风景。
但最吸引我的风景,要算是红嘴鸥了。妻子在昆明读书,一再来信催我去看看闻名的红嘴鸥,并嘱咐一定带上六岁的儿子一块去。对于昆明的红嘴鸥,我也是神往已久。记得前些年,有一则轰动一时的新闻:当一群红嘴鸥首次千里迢迢飞临昆明翠湖的时候,有人竟举起气枪射击。这种野蛮行为,立即引起昆明人的愤怒,人们对之吼着,骂着,甚至举起了拳头。举枪人惶恐了,掩面逃走了。事后不久,昆明市人民政府即发布了保护红嘴鸥的布告。这是一张呼唤当代文明的布告,凝聚着昆明人民对大自然的爱。就这样,从那以后昆明成了红嘴鸥的天堂。红嘴鸥们在翠湖、盘龙江上,滇池里,甚至在闹市中心,都可以无忧无虑地飞着、雀跃着,动情地唱着。
高原的太阳升起得迟。但红嘴鸥们却起来得早早,晨曦初露时便欢唱雀跃起来,鼓动翅羽,翱翔于天,给城市奏响了第一支嘹亮的晨曲。每当这时,红嘴鸥们麇集的翠湖水面,像是飘落一片银白的瀑布。它们洁白的羽翅拍打着水花,鲜红的长喙亲吻着波浪。转眼又向早起的人们擦肩掠过,冰凉的湖水像雨点一样,洒在人们身上,脸上,头发上。人们也挥舞双手,纷纷向空中抛洒面包碎片,把人类的爱送给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一次游览翠湖,我问儿子:“现在给你钱,是去游乐园玩呢,还是去买面包喂红嘴鸥?”儿子长着月牙眉的眼睛闪动了几下,带着稚声说:“我要去买大面包喂红嘴鸥,让它长得大大的,飞得高高的。”说完,嗵嗵地买回了几只大面包,然后站在湖边,用小手撕着面包,不断地向空中抛洒,一只只红嘴鸥轮流向下俯冲,成功地把面包碎片衔在嘴上,又向空中飞去。
在昆明,红嘴鸥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话题。红嘴鸥的到来,或许能让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又亲近了一步,并且引发当代人对未来人类生活的思考,改变某些人总爱对自然施以“暴政”的态度,而对红嘴鸥来说,世界上毕竟还有一些美好的地方。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啊,红嘴鸥的心和你们是相通的。为了这无限的恋情,它们愿意年年飞来,不管是千里之遥,万里之远。


第8版(副刊)
专栏:

乐在其中(中国画) 崔庆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