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觅踪

  谌容为青年演员写剧本
作家谌容最近专为一批近年在影坛上极为活跃的青年演员编写了电影《喜剧明星》。这是她继《人到中年》后的第二次“触电”。该片日前已由刘国权导演,由北影厂拍毕。该片通过梁子等年轻人想当电影演员等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喜剧故事,歌颂了一批为电影事业默默奉献的小人物。参加演出的青年演员有梁天、葛优、谢园、马晓晴、六小龄童、尤勇、郭达等;为其“站脚助威”的老演员有陈强、赵子岳、葛存壮、凌元、颜彼得等。这批志趣相投的青年演员近来逐渐形成了“集团军”,已有搞系列片的意向。《喜剧明星》预计明年春节前后在全国上映。 
                         (晓凉)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展览演出名家荟萃
十二月初“亚洲传统戏剧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之际,有关部门将举办展览演出。演出荟萃了十二个剧种的优秀传统剧目。京剧《穆桂英挂帅·捧印》(梅葆玖主演)、《将相和》(李长春主演)、豫剧《花木兰·征途》(小香玉主演)等戏中脍炙人口的唱腔,将会给观众带去余音绕梁的韵味。在京剧《八大锤》(邓敏主演)、《扈家庄》(王继珠主演)、昆剧《界牌关》(林为林主演)、蒲剧《挂画》(任跟心主演)、桂剧《打棍出箱》(赵正安主演)等戏中,又可使观众欣赏到精湛的武功和优美的身段。而昆剧《夜奔》(裴艳玲主演)、《痴梦》(张继青主演)、《千里送京娘》(洪雪飞、侯少奎主演)、豫剧《哭楼打路》(虎美玲主演)、龙江剧《双锁山》(白淑贤主演)、江苏梆子《打神告庙》(张虹主演)等,则充分体现了传统戏曲唱、做、念、舞的艺术魅力。
(罗松)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羊城奇遇记》风趣逗人
改革之初的中国土地上,曾广为流传过农民“陈奂生上城”的故事。珠影厂新拍成的《羊城奇遇记》,则在十年改革后的南国都市里,又演出了一出乡下人进城的悲喜剧。劳动致富后的渔民阿昌,与嫌贫爱富的发叔一道来羊城寻访出门打工的恋人。在光怪陆离的繁华都市里,二人接连上当受骗,财物被窃,拘留受审。然而其间又总有诸如“的士”司机、个体摄影师、派出所警察等一批好心人伴着他们热情相助……影片力图在离奇曲折的情节中,以幽默风趣的喜剧色彩,展现出南方都市改革后的精神风貌。             (向边)


第8版(副刊)
专栏:

  《屠城血证》在东瀛
小兰
福建电影制片厂、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影片《屠城血证》,今年十月在东京世界和平电影节荣获故事片一等奖。
一部政治性较强的影片获国际比赛大奖,这在我国近期电影中尚属罕见。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连续六周的血腥屠杀,三十多万无辜同胞惨遭杀害。《屠城血证》(导演:罗冠群)就是反映这场血腥屠杀的一部影片。它通过一个壮烈的故事和若干悲惨的场面,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同时也揭示了关于战争与和平、兽性与人性、死亡与爱情等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这部影片曾在海外引起广泛的反响。一九九○年十二月,南京大屠杀五十三周年之际,香港七家影院曾联合上映过《屠城血证》。
为了使这样一部涉及中日关系中最敏感问题的影片参加这次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和平电影节,日本的反战组织“和平博物馆”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邀请了东京最好的配音演员为影片配音(《屠城血证》是中国第一部配日语对白的影片),印制了许多介绍影片的宣传材料,并且把影片安排在电影节的开幕式放映。
影片放映后反应十分强烈,电影节组委会接到许多观众电话,询问什么时候再放?日本著名评论家草壁久四郎激动地握着导演罗冠群的手说:“这是部拍得非常成功、非常真实、非常感人的电影。”《每日新闻》的一位记者问罗冠群:“日军进城的资料镜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当他得知不是资料片,是组织拍摄的时候,他非常惊讶,说:“拍得太真实了!”
这次参加电影节的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共有八十部左右。故事片中,有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反映德国法西斯屠杀白俄罗斯村民的苏联影片《自己去看》,有反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美苏合拍片《崩坏》,有反映两伊战争的伊朗故事片《战场上的少年》,有栗原小卷等国际影星主演的日本影片《战争与青春》……这些影片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愿望,拍得都很有特色。故事片大奖最后给谁,事先很难预测。但在电影节快结束时,组委会安排了一次大会交流,特请《屠城血证》导演罗冠群介绍影片拍摄情况,这时人们已预感到《屠城血证》可能获奖。果然,最后故事片大奖授给了《屠城血证》。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方岩文化庙会小记
王志忠 朱有杭
“冬冬冬,锵锵锵”,鼓乐队擂响了开场锣鼓。200多名妙龄少女手执在国内外享有美誉的永康伞厂的“双龙”牌花伞,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独具风采的“’91永康方岩文化庙会暨商品交易会”,就在这《龙伞迎宾》的诗情画意中拉开了帷幕……
有“百工之乡”美称的浙中古城永康,建县已有1700多年。相传当年孙权之母生前曾来上浦乡(永康县前身)进香,祈求“永保安康”,于是建县之时遂以“永康”为名。离城东22公里的方岩风景区,以“山险、石奇、洞幽、瀑美”而名闻遐迩,素有“人间仙境”之美誉,年游客逾80万人次。与此奇境相伴出现的方岩庙会,起源于宋末浙东民间对方岩胡则的朝拜。胡则,北宋永康籍官员,浮沉宦海40余年,“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官至兵部侍郎致仕。他出身贫寒,体恤民情,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便民,深受百姓爱戴。后人在他读过书的方岩立庙祭祀,称为胡公。每年从农历八月十三胡公生日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近一个月中,各地的游客和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相传胡则在世时,曾倡导打罗汉,习武练拳,世代相传,成为一项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在这期间,永康各村乡民择少壮者组织罗汉班,轮流上方岩,在胡公祠前表演打罗汉,并辅以十八蝴蝶、莲花棍、三十六行、踩高跷、台阁、十唱班、斗牛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表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名闻浙中的方岩文化庙会。
历史是古老的,但又是年轻的。方岩文化庙会穿过近千年的历史长廊来到今天,已被新时代赋予了崭新的内容。“’91方岩文化庙会”融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于一体,在为期3天的庙会中,全县推出了60多场民间传统文艺演出,展示了永康县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在开幕式上,方岩庙会的传统节目《打罗汉》,215名身着红裤黄衣的健儿,在阵阵呐喊声中,高举案头旗冲进表演场,刀对刀,枪对枪,南拳北腿,矛来盾挡,刹那间,广场成了跃马厮杀的古战场。最后,“罗汉”们又几十人叠成数支罗汉队,惊险而又雄壮,粗犷而又灵巧,成了融武术、健美、舞蹈和杂技为一体的精彩节目。这种注入了新时代乳汁的民俗文化,表明了方岩庙会的传统活动,已从过去的“祭神”、“娱神”发展为今天的“娱己”、“健身”,从而展示出它的时代特色。


第8版(副刊)
专栏:名人近影

  “泰斗”跃马又回还
——记《武生泰斗》主演王金璐
晓雄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武生泰斗》,是马泉来根据自己的长篇小说《夜深沉》改编的。从原著到屏幕,大大加重了老林玉昆的分量,剧名也因此易新。而林玉昆的扮演者王金璐,则是一位演技精湛、深受观众喜爱的“武生泰斗”。
71岁成为“屏幕新秀”的王金璐,并不是林玉昆的最初人选。去年筹拍伊始,是以年轻的“小林玉昆”为第一主角的。导演王好为等人去中国戏曲学院听武生课,原想从大专班学生里物色到“小林”,但未能如愿。然而,他们却被教课的王金璐教授吸引住了。只见他同时为不同的学生说几个路数的戏,这出按杨(小楼)派教,那出又说的是尚(和玉)派路子。示范起来,“朝天镫”举足过额,游刃有余,哪里像个古稀年纪!
导演想聘他为剧中的戏曲顾问,试探地问他可曾见过杨小楼、金少山?王金璐点点头。从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他目睹过杨小楼晚期的几乎全部剧目。他说:“我们焦菊隐校长开明,凡是杨老板有戏,就让训育处老师带上学武生的学生都去看!”而在杨剧团管事的丁永利先生,也就是王金璐的杨派戏老师。头天看了戏,转天丁先生再对照着教,印象自然不比只是说说了。至于“十全大净”金少山,王金璐毕业后曾和他多次同台合作,合力主演过《连环套》、《白龙关》、《古城会》等生、净“对儿戏”,老戏单尚在,足以唤起他的风雨故人情。
导演决定,请王先生扮演老林玉昆。王金璐暗吃一惊,踌躇说:“台上的戏我敢应,可生活戏——我这样行吗?”王好为答得也妙:“就要您这样,改了还不行了呢!”王金璐并不知道,剧组前后已物色了二三十个“老林”,而他的中选却使得剧本发生了“重心转移”。
按年龄说,三四十年代的王金璐恰好和“小林”同代,而他当时的成就和影响也确实不逊于“小林”。1936年童伶选举,他以优势票数当选为“生部冠军”,未出校门先红。以后,他老生宗马连良、武生宗杨小楼,在舞台上叱咤风云超过半个世纪。去年他还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开幕式上,全身披挂扮演赵云,依然充满艺术活力。
王金璐认为,“老林”并不等于杨小楼。当初杨小楼被誉为“国剧宗师”而不止于武生泰斗。他演老林玉昆,也从马连良、丁永利和李洪春等老师身上汲取了不少内容。剧中有个师徒同台的“林家班”,王金璐想起了敌伪时期,李洪春先生领着他们一辈弟子组班谋生的往事。“那不是老师父领着‘小林’、‘小红宝’?”而他正处于“小林”们的位置。电视剧中艺人们遭逢的荆棘坎坷,对王金璐来说更是恍如昨日。他自己就是穷人的孩子。60年前进戏校时,连被褥床单都是穷亲戚们凑的。他还记得,因为买不起大的,他带去的洗脸盆是全班最小的一个,放进只手就全满了……“老林玉昆”把剧组中的年轻人们带回了那个“夜深沉”的时代。
最初接受角色时,王金璐只答应“试试看”,谁知一试便“试”到了曲终。剧中最后一场是他到坟前祭奠英年惨死的徒弟。他指着“小林”遗下的孩子说:“他长大了,我还教他学武生;让他比咱爷俩唱得还要好!”王金璐自己也确实为新中国的京剧事业培养出了满园桃李。更巧的是,就在《武生泰斗》第一集小林拜师播出的次日,王金璐又收了一位新弟子——荣获今年京剧青年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的青年武生秦占宝。剧作家马少波赋诗以赠:“武生泰斗恰开篇,虎将魁元拜帐前。时代变迁天壤别,‘小林’跃马又回还”。这,该是《武生泰斗》在新时代的“续编”了。
(附图片)
王金璐在《武生泰斗》中饰老林玉昆。吴学富摄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寻求美的支点
王希玲
无以赢得观众,是戏剧的悲哀;何以赢得观众,却是演员的难题。
三十多年的蹒跚步履,三十多个春夏秋冬,我所苦苦寻觅的是什么呢?这确乎难以回答。但在我跌爬滚打的舞台生涯中,在热诚的观众面前,我似乎渐渐地为戏剧的魅力悟出了一个最根本的支点,这就是美!美为戏剧艺术披上霞彩,美使戏剧艺术温馨沉蕴,美将戏剧艺术化作永恒!
我是个豫剧演员,我将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我希望创造美的艺术,期冀表演形式与内容的美感与力度。我有我执守不渝的信条:求真意,去矫饰,给观众以甘露、以春风、以画意、以诗情。
“美是戏剧的支点”,这也是我戏剧观念的基点。我努力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豫剧《风流才子》便是我这一观念的集中体现。《风流才子》讲的是家喻户晓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它在电影、戏曲及民间传说等艺术形式中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让唐伯虎以新的光彩夺目的形象立于豫剧舞台之上,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显然,仅靠传统戏曲生角行当的程式规范来塑造人物是不会成功的。戏剧需要形式美,但它还要有内容,有灵魂。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羁,风流倜傥,可谓无行之人。要把握他,以致把握全剧,我想还是要发掘他放浪形骸的躯壳里所包含着的一颗纯净的心,让美的烛光照亮舞台,感染观众。于是,我找到了戏剧的生命核心:一个赫赫大才子,为追求一个小丫环,竟不惜卖身为奴,这不正是他不计名禄、抛弃门阀观念的崭新的爱情观吗?由此我悟到,唐伯虎对爱情的渴求是对生命绿洲的渴求,他的风流是展示人性高雅的风流,是更深沉的风流,是真风流!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探索和表演中的深层思考,也许正是这种戏剧灵魂美的力量的感染,我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这掌声告诉我,戏剧美学形态的内涵在扩大,仅靠程式美,哪怕是炉火纯青的程式美亦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这掌声告诉我,观众喜欢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散文诗般的戏曲。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到戏曲艺术美如“梨园”,香似“菊国”的这一境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我。在这一境界中,我寻求到了一个美的支点,一颗美的灵魂,一种魅力的永恒!也是在这一境界中,我与观众融合起来,一下子就收获了那么多的鲜花、温馨和激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好大的口气!
其实,一个真正的戏剧艺术家,也应该有这样的襟怀和抱负。只要你与美同伴,你就能酿制艺术的香醇,招来彩蝶翩翩。
我说:给我一个美的支点,我就能赢得成千上万的观众。
因为我相信,美是人们共同的期待。


第8版(副刊)
专栏:生活与美

  明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
1992年春夏服装流行的大趋势预测为:跳动、飘逸、柔和。注重整体的和谐、搭配、对比、组合,构成了无拘无束、青春潇洒或古朴自然、典雅清新的着装风貌。表现三个主题:奥运之光、石窟艺术、行云流水。着装留给人们的总体感观效果为: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感,具有古朴、随意的自然感,像雾一样朦胧、像水一样轻柔的飘逸感。
色彩上,注重高纯度的暖色系、中性色调及浅色系。如柠檬黄、中黄、橙、猩红、桃红色、沙滩、土黄、驼色、芽黄、米黄、浅粉红色。面料上,以或粗犷,或细腻,能构成较大反差的为主。如凹凸不平的粗纹布、绉缩或起绉面料,丰富多彩的印花布,柔软、质薄、悬垂感强的巴厘纱和针织等面料。款式上,强调A形和梯形轮廓,结构简洁,肩部自然,下摆随意、宽大。在穿着组合上,多采用透明与半透明、长短相间的搭配方式。超短裙、裤将再度流行。
(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中国服装》杂志社供稿)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电视栏目“曲苑杂坛”:“打内打外”
辛国文
在艺术圈子里,常常有人把受到观众欢迎称之为“打外”,被同行称道则叫做“打内”。中央电视台最近打出一个新栏目“曲苑杂坛”,已成了“内”、“外”许多人的话题。
都说万事开头难
中央电视台有不少栏目,要在它们中另辟蹊径谈何容易。给栏目起名第一关就伤透脑筋。最初的想法,大栏目叫“快活林”,虽然很像栏目名称,但毕竟外延太窄,不能逗笑的杂技、魔术、曲艺演唱怎么办?栏目很快要上马了,但没有名称,如同要上学的孩子还没有学名一样。好在“酒好不怕巷子深”,关键在内容,于是将“快活林”改为小栏目,娱乐性的节目往里放名正言顺。原来的一个小栏目“曲苑杂坛”调上来当总栏目用。另起一个“谈曲说艺”,填了它的空白。导演王晓还想出一招,编了一个用唱词唱出内容的片头: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
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1期的“惊险奇观”有个叫侯军的男孩表演《小晃管》,站在5截横放的钢管上还做高难动作,令大人小孩为之叫绝。侯军虽出身杂技世家,可从未登过台。他是在练功的时候被偶然发现的。导演提心吊胆地看他排练七八次。他虽然汗如雨下,却从不失误,当即被拍板录像。谁知到了实录的那一次,灯光全打亮,观众鸦雀无声,小侯军在完成最后一个动作时,竟从高台上摔下来,小肚皮砸在钢管上。全场惊呆了,眼睁睁地看着工作人员将他扶下台,一片叹息声。不料一会儿工夫,主持人在现场宣布:小侯军坚持要演完未完成的动作。全场为之一愣,紧接着是掌声如潮。当侯军咬着牙最后顺利地从高台上跳下来时,全场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后来,侯军的这个节目,在国际杂技比赛上获两项大奖。当然了,他没有失误。
得来全得费功夫
屏幕上和笑林一起演小品的是只假狗熊。
最初是中国杂技团的石磊当的替身,后来笑林真正的搭档李国盛才出场。这个别出心裁的节目把相声和杂技糅到一块,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千辛万苦。为了这个节目,导演王晓和笑林先是到河北关桥去找真狗熊,未能如愿。又若干次到北京通县的中国马戏团去体验生活,和一只大棕熊在一起呆了整整3天,千方百计地接近它,熟悉它。笑林不断地喂苹果、红萝卜,但仍不断受到棕熊的咆哮和利爪的威胁。剧本中有一句精彩的台词:“敢情跟狗熊说相声还有生命危险!”就是有感而发的。尽管花费了数月的时间,最后还是不得不忍痛舍去与真熊的表演。因为要是真的出了事故,恐怕既打不了“内”也打不了“外”了。
从“曲苑杂坛”播出的前两期来看,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栏目。将来能否“打内打外”,请观众看了再说。
(附图片)
以“打内”著称的马三立,即使是最挑剔的同行,也都愿意听他不动声色地抖一个个“包袱”,尤其他那结尾处最后一个笑料让人越琢磨越有味。
右上图:评书是语言艺术中最吃功夫的“活”之一,用它来串连曲艺本行,观众也感到新鲜。主持人田连元幽默风趣,汪文华端庄大方。他们的“绝活”会陆续“露”给观众。
右中图:百听不厌的名作《打电话》,以往只是在广播里听马季和赵炎说过。第一次录像就上了“曲苑杂坛”。
右下图:笑林如果和真正的狗熊演小品,他恐怕不敢这么靠近他的“搭档”,总不能为一个节目送了命!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高品位的《东方文化丛书》
季羡林、周一良、庞朴主编的《东方文化丛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3位先生作的“总序”中说:“我们这一套东方文化丛书,顾名思义,就是想给读者以有关东方文化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什么叫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东方文化中占什么地位?东方文化当前的作用是什么?衡以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首批出版的著作中有周一良的《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季羡林的《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王晓军的《佛典·志怪·物语》、印顺的《中国禅宗史》、胡晓明的《中国诗学精神》、严绍?的《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等。这些作品有的是老学者过去论文的合集,有的是中青年学者新近的专著。在近年汗牛充栋、目迷五色的种种文化著述中,这套丛书学风严谨,见解精深,文字也不觉艰涩,且多为漂亮的布面布脊精装本,阅读收藏俱佳。
    (袁文)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史实性报告文学《归根》
《归根——李宗仁与毛泽东周恩来握手》是广西电影剧作家陈敦德继《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之后的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集,最近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描写了李宗仁经历种种曲折和艰险,从海外归根回到祖国,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欢迎。本书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桂系集团关系的发展起伏、秘密往来及波折跌宕都作了翔实的披露,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作了真实的描写。
                         (桂宣)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觅踪

  阳翰笙曹禺形象显银屏
由北京、上海等18家省级电视台通力合作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文化人物》中第二批人物,包括曹禺、阳翰笙、俞振飞、张乐平、郎静山、梁斌、李凖、彦涵、陈登科、魏喜奎、郎咸芬等24人,已被搬上银屏,将于明年元月在18省电视台陆续播出。《文化人物》首批36人生平专题片播出后,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     
        (王素心)


第8版(副刊)
专栏:

导火线(幽默画) 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