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毛泽东读《资治通鉴》
陈东林 郭金荣
值《资治通鉴》刊刻900周年之际,一套由中青年学者译出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出版了,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与助手参考正史、野史300余种,呕心沥血、较计毫厘,历19年之久撰写成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十国,贯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蕴含15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总计294卷。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它可与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又一创举。
《资治通鉴》曾是毛泽东十分喜爱并多次向人们推荐的一部史著,一生曾圈点、阅读17遍。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在一连投考实业、法政、商业几个专门学校都不满意而自动退学后,报考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教育家符定一录取。符定一对毛泽东十分器重,特地借给他一部《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由此开始奠定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
托重任于吴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历史古籍的阅读、整理、出版极为关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亲自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交给了吴晗。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后来,他又向吴晗提起:“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吴晗想起《历代舆地图》这部书正符合毛泽东的要求,因此他建议在标点《资治通鉴》的同时,也应把这部书予以改造,按今制绘制印刷。毛泽东便把这件事也交给他来组织。
同年10月,由吴晗出面在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召集部分史学家,成立标点《资治通鉴》和改绘杨守敬地图委员会,次年又成立校对小组。全书1956年由古籍出版社出版。
“生子当如李亚子”
毛泽东日理万机,仍不忘阅读史籍。1959年10月他赴外地视察前夕,曾特意开列书单随身携带。《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也在其中。在毛泽东住所的藏书中,既有《资治通鉴》的线装本,也有吴晗等人组织标点的平装本。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不少页用透明胶带粘住。1962年11月,毛泽东又找来《续通鉴纪事本末》等书,有计划地阅读《通鉴》系列的史书。阅读中,他在书内写下了大量的批注和圈圈点点。在记载五代名将李存勖一节中,毛泽东非常赞叹李存勖“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
读过十七遍
毛泽东晚年曾和护士孟锦云进行过一番有关《资治通鉴》的有趣谈话。毛泽东说,这部书他读过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通鉴》为什么写到五代为止,毛泽东说: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所以历史上的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你看《通鉴》最后一段写了赵匡胤,也只是说太祖皇帝如何勇敢,如何英明,如何了不得,简直白玉无瑕,十全十美,全信行吗?
说到《通鉴》上记载的3岁小皇帝,毛泽东风趣地说:皇帝是世袭啊!只要老子是皇帝,儿子再糊涂也得当皇帝。中国历史上有3岁的皇帝,但没有过3岁的娃娃拉着车满街跑,6岁也不行。你说当皇帝与拉车哪个更难啊?
提起司马光与王安石,毛泽东说: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们是好朋友,是互相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
毛泽东感慨地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毛泽东认为,《通鉴》写政治军事多,经济文化少,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现在,这部线装《资治通鉴》仍静静地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的一生。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多功能红包
池北偶诗
 江帆画 
小小一红包,
  里面装钞票。
  某些当权者,
  收了便见效。
  可以农转非,
  可以买纱帽,
  可以弄贷款,
  可以领批条。
  上学不用考,
  出洋有护照,
  子女能多生,
  医生开补药。
  贪污不受罚,
  偷税有人保,
  走私能畅通,
  犯法不坐牢。
  红包呱呱叫,
  威力真不小,
  公仆能折腰,
  墙脚被挖掉。(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马路骑士》获奖记
张丹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八日晚,法国马赛国家剧院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第八届法国马赛国际女性电影节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牵动全场视线的主持人神采奕奕地走上台,拆开手中的信封,当众宣布本届电影节最重要的故事片奖项“公众大奖”,授予中国影片《马路骑士》。顿时,场内爆发出海潮般的掌声。
掌声中,该片导演葛晓英登上领奖台,从主持人手中接过那只可爱的水晶海豚奖杯。台下一张张如痴如醉的热情面孔向她热烈欢呼,这是他们投票选中的《马路骑士》啊!
一部反映中国城市电影院跑片员生活的影片能为法国观众所接受,并如此喜爱,这在葛晓英是始料未及的。尽管《马路骑士》是电影节评委会从十九个国家的三十多部影片中选出的八部正式参赛片之一,也是唯一的一部亚洲影片,葛晓英在飞往法国的途中仍然心存疑虑。
然而,一踏上法兰西这块土地,她心中的疑虑便立即烟消云散。法国观众喜爱这部影片,喜欢这个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故事和它不无苦涩的喜剧风格。他们纷纷向葛晓英了解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及其对于家庭、婚姻的看法,表现出对中国和中国电影的极大兴趣。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沙·诺特女士是一位研究埃及文化的著名学者。她看了影片后热情地拉住葛晓英的手说:“您的影片使我们对当今中国有了一些切实的了解。以往,一提起古老神秘的中国,我们看到的多是京剧脸谱和荒凉土地上的穷苦农民。《马路骑士》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有人对影片中夫妻吵架时,什么东西都可以砸,却舍不得砸结婚照片的细节特别感兴趣。评委F·B先生指出影片中男主人公骑车撞了旁边的自行车,赶快下车道歉的细节说:“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给我印象很深,我看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自我批评精神。”
曾因执导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影片《兵临绝境》等而广受好评的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年女导演葛晓英深有感触地说,陈毅同志曾把电影称为“铁盒大使”。的确,通过电影这个桥梁,这条通道,世界人民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


第8版(副刊)
专栏:艺坛撷英

  歌如其人的卢秀梅
志君
卢秀梅,自打10年前在中央电视台首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作为文化部唯一进入决赛的女歌手并获奖以来,虽不曾大红大紫,却也平平稳稳地扩大保持着名声。只要粗略地看看她近10年来的主要艺术活动便会略感一二: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中担任“南湖颂”的独唱;曾在首届全国青年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中获“银孔雀奖”;她演唱的《春天在哪里》、《故乡情》成为全国流传的歌曲。
她从一位纺织工人成为民歌演唱家,其间还有一段趣事。那是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卢秀梅作为纺织工人业余歌手在太原参加业余汇演。在招待所里,她一天到晚地唱个不停。歌声惊动了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他一连听了几天,最后手摇着蒲扇来到秀梅的窗前说:你唱得不错,想上北京去唱吗?秀梅不敢轻信这老人的话,只当是一句玩笑而已。想不到没过多久,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同志竟来到山西,带她上了北京。这时候,她才知道那天听她唱歌的老人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吴雪同志。
卢秀梅演唱的民歌朴实纯真,音色高亢明亮,不矫情、不做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咱东北人生长在山西,红高粱黄土地天生一副大号嗓子。歌如其人,生活中她也实在大度,人们都爱和她成为朋友。有一次,在飞机上,她无意中听到一位台湾老人对人说:台湾人也不都有钱,到北京希望找一家中档饭店。下了飞机,卢秀梅主动帮他联系饭店住下。有人说秀梅傻:这么个穷老头,你还自己花出租车钱,多管闲事。卢秀梅一笑说:正因为他穷,出门在外才需要帮助。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大奖的舞蹈《元宵夜》,就是根据她录制的歌曲《五哥放羊》编舞的。编导事先未告诉她也未在节目单上注明演唱者的名字,过后特意向她致歉。秀梅却说:这有什么呀,是因为你们跳得好才得了奖。
卢秀梅有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女儿才两岁,无论在北京还是上外地演出,只要离家一会儿就会打电话回家问女儿的长短。她因想女儿回家心切,把行李遗忘的事时有发生。卢秀梅的丈夫赵安是中央电视台的导演,经常执导大型节目,忙得顾不上家,双方的父母又都不在北京。难怪她80公斤的体重,生完孩子不出半年就降到了50多公斤。她对人说:要让女儿健康成长,让丈夫全身心工作,自己还想有所作为,这就是我的三部曲。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重新发现自己
顾土
北京这个地方,可谓文艺院团林立,中央、地方、军队所属各院各团少说也有数十个。任何一个文艺团体要想在北京打出自己的天下,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实在难乎其难。而北京歌舞团,却在近一年多来,连续推出《盛世行》和《华夏古韵》两台歌舞相融的节目,以旅游文化这面带有自己色彩的旗帜,获取了观众的关注。
这两台歌舞,如果单纯就艺术角度看,当然并不能和观众心目中作为传统标准的一流作品相比。但这些节目的编导也无意于做那样的攀比,而是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参照系,就是旅游文化。节目的重心放在显示中国及其首都北京的人文环境上,重在表现灿烂的历史文明、多采的风光民俗,得以使来北京观光的游客在白天放眼领略京华的瑰丽之余,又能在晚间从舞台这个窗口去遐想另一番奇特,并借此娱乐身心,消解旅途的疲惫。
无独有偶,浙江省歌舞团最近也编导出展现江南旖旎景致的歌舞《美江南》。秀丽的湖光山色、丰饶的物产、温和聪慧的水乡人情,容纳于小小的舞台之上,令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名的游人,在西湖揽胜后,又从另一视角享受新的情致。上海歌舞团曾创作出展示祖国悠久服饰文化的《金舞银饰》,色彩斑斓,轻快活泼。现在,当年参与《金舞银饰》的编导和演员方元、沈益明、许平等,又在构思一台兼容各国歌舞精粹的大节目《环球歌舞》,也是赏心悦目。而陕西省歌舞团的《仿唐乐舞》,已公演千场,专以盛唐歌舞风貌为介绍对象,游赏西安的游客晚上便可在两个小时内约略知晓大唐文化的又一种繁荣。
多年来,人们似乎在艺术上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了,一直以文化内蕴的博大、技巧的高超为取舍。其实,艺术既为多采,标准自然亦应多样。有的可以追寻文化底蕴,有的探索形式的新奇,有的则只需欢腾,只需娱乐,只需观赏性,甚至只求铺展某种景致或情趣。杭州、西安、北京,是知名的旅游城市,八方游人云集,旅游文化之有市场当是无疑的。而沪滨之地,街巷逼仄,居所拥挤,又少有风景名胜供人消遣。市民最需要在劳作一天后寻一轻松娱乐之处。这是工业文明挤压下的人的正常心态,欢快愉悦艺术的爱好者因此也就大有人在。
北京、浙江、上海、陕西歌舞团于创作和演出的困窘中,根据自己的力量和环境,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试想,他们如果硬和其它团体做无意义的攀比,结局又是如何?经费、工作环境、演员阵容、编导力量相同吗?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必从事文化内涵深厚、思想性深邃的艺术,只是希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天地广阔,就看你如何驰骋。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觅踪

  李雪健当“记者”
在新近投拍的新片《四十不惑》中,李雪健当上了“记者”。自称“不愿作笑星”的宋丹丹,成了“记者”的“妻子”。
摄影记者曹某11年前离开长白山区时与妻子离异,两人各自有了新的家庭。11年后,一个叫小木的孩子千里寻父来到北京,闯进了曹某看似平静的生活中,一场感情风暴开始形成……这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日前开拍的一部追求艺术品位的家庭伦理片。该片由北影厂与香港年代影视公司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联合拍制。导演李绍红称,该片专为李雪健而作,特邀青年作家刘恒创作剧本,试着走出一条量体裁衣为明星写戏的新路子。


第8版(副刊)
专栏:

  金秋艺苑菊正香
——1991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掠影
赓续华
有近2000名京剧演员参加的1991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在青年老生翘楚于魁智韵味甘醇的演唱中,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85名演员获奖,内有25名荣获最佳表演奖。
京剧演员大动员
这次大赛,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有演员参加,年龄最大的49岁,最小的李晓兰来自撒梅(彝族的一个支脉),只有16岁。今年2月始,全国各地的选手就紧锣密鼓操练起来。江西省京剧团的熊一华在训练中不慎手腕骨折,未痊愈就参加决赛。她忍痛在《红桃山》中做完每一个规定动作,包括下高这样吃重的技巧。说来也巧,湖南省京剧团麒派老生陈少云的脚趾骨折,他参赛的剧目却是非跑不可的《跑城》。他硬是忘掉了疼痛,连跑几圈圆场,疾步如飞,以惊人的毅力拿下了这出戏。
“三并举”
这次大赛改变了京剧剧目中存在的“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情况。一大批久不上演或较少演出的剧目被挖掘、整理搬上了舞台。如《盗银壶》、《红线盗盒》、《九莲灯·火判》、《红桃山》、《青石山》等。一些新编剧目如《痴梦》、《江祭》、《喜荣归》、《目莲救母》、《火凤凰》等,连现代戏《红灯记》也登上了比赛的舞台,呈现出传统戏、新编戏和现代戏“三并举”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技巧、程式运用上也出现不少新的创造。江苏省京剧院武生演员杨千里在《界牌关》中,为表现罗通尘战疆场负伤后痛苦挣扎的情景,运用了几个小翻加转身锞子的高难技巧,颇有新意。该院武旦演员艾金梅和上海京剧院的史敏在演出神话剧《火凤凰》时,都在传统打出手的基础上,创造了彩绸出手的特技,令人耳目一新。山西省京剧团的李胜素在演唱中溶进了转身卧鱼的动作,还大胆吸取了芭蕾舞倒踢紫金冠的技巧,出新于法规之内,堪称一绝。
观众的心愿
这次决赛共分7组举行,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内直播比赛盛况,每次转播都要到晚11时左右才能结束。一位偏远地区的观众来信说:“以前从没有机会一下子看这么多名演员的演出,电视给了我这个机会。”这次中年组决赛采取评委与观众投票相结合的评选方式,调动起成千上万观众的参与意识,据统计大约有6万观众参加投票,表达了观众对祖国京剧艺术的深情厚爱。
(附图片)
图为获最佳表演奖的选手中的几位演员,自上至下至左为于魁智(北京,老生)、薛亚萍(山东,青衣)、白涛 (上海,文丑)、杨千里(江苏,武生)
田京辉摄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她来自台北》轻松不俗
香港银都机构新近拍成以北京亚运会为背景的故事片《她来自台北》。迷恋中国功夫的台北少女陈宁一心要参加亚运会,瞒着父母只身来京访师学艺,由此与大陆“功夫王子”萌生爱情,并牵引出其父年轻时的一段恋情。影片轻松明快,展现了亚运会的气势和北京的风情。    
    (向兵)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纪念裘盛戎演唱会在武汉举行
由中国剧协、武汉晚报主办的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裘派艺术演唱会,于近期在武汉举行。中国京剧院等文艺团体演出裘派名作。
          (袁静明)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河南豫剧《风流才子》进京演出
由郑州市豫剧团演出的新编古装戏《风流才子》近日与首都观众见面。该剧所讲述的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唐伯虎偶遇天生丽质的少女秋香,顿然拂动心扉。他抛却功禄,冲破世俗,历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该剧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主演。         
 (王文)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日本歌唱家指挥家音乐会
十一月二十三日,人们将在北京音乐厅一睹日本青年指挥家松本纪久雄和青年女中音北泽清美的联袂演出。他们将与中央乐团交响乐队联合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  (谢江临)


第8版(副刊)
专栏:

这件题名《心声》的根雕,是根艺美术家马驷骥的佳作。它化腐朽为神奇,给天然的树根以生命,其形象妙在似于不似之间,让人于无声中感觉到美妙的旋律。大连市政府已在大连老虎滩公园建立了马驷骥根艺美术陈列馆,展出一百余件根艺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