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听龙门阵(外一首)
谢先云
桔红,淡绿,金黄
话题与晚风扬开的花朵
轻轻摇曳在院坝的花园
我忘不了龙门阵
那钻出庄稼地丝瓜架下的
土气而盎然的龙门阵
麦子的主题,镰刀的主题
劳动与田野的主题
祖母在锅台做细粮的主题
妹子躲着人戴耳环的主题
如花园不凋谢的花魂
龙门阵是农人内部的夜生活
这些叮叮咚咚的笑颜
这些泥土味儿的情节
在花园交融,漫开
土地彻底敞开心扉
乡村如一座百花园
龙门阵是各种会说话的花朵
我在这里聆听花开的祥和
我在这里采摘花开的原色
流动着芬芳的灵感
把我的诗全载进了乡野的意境
桔红,淡绿,金黄
我忘不了
土地喂养的,也是
祖祖辈辈喂养的龙门阵
在我美丽的记忆里,如夏夜
一片繁花灿烂的星空
布谷鸟
你的巢,筑在哪里
宁静片刻
也是因为你要一路远去
打从麦子晒黄时
你就扒开我思念的垄沟
催我播下对你的企望
你一片麦子般金色的啼鸣
如雷声滚动,在
我的房前屋后
仿佛连夜奔涌着
灌浆的红穗
围绕着耕耘季节
不停地挥汗如雨
面对着生活的土地
啼鸣染黄了村庄
而你必须一路远去
越过多少沟坎
越过多少麦田水渠
一声跌落,一声跃起
但总不会消失
只要我靠近粉红的五月
只要我望见晒黄的麦垄
总有一声接一声吟唱
交给我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仍是红叶未落时
贺茂芝
每当街道上的枫叶正红时,我就想起自己一段不寻常的祸不单行的经历,以及与后来转祸为福相联系的一个人。
那年,我外出组稿横遭车祸造成脑震荡和撞断一条肋骨,尚未痊愈时又逢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突患中风,医院初诊为脑中长瘤。真是祸不单行,我捂着断了肋骨的胸部带儿子跑遍了泉城几家医院,也不能完全确定结果。医生建议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医院检查。还未去北京之际,有关领导同志找我谈话,说准备把我的工作调整一下。尽管要去的单位有利我笔耕,但隐隐地有一种火中添柴的感觉。
也巧了,这天突然接到北京一家大型丛刊的通知,说我寄去的一部中篇小说稿基础不错,希望我在编辑部组织的笔会上进行修改。这消息无异于连绵阴天里看到了一线阳光。在这以前,我从未写过小说,第一部中篇就撞上这样的机会,当然是令人兴奋的。尤其是借去北京参加笔会之机,可以带儿子去查病,岂不是一举两得。然而,突然有消息说,机关马上要进行整党教育,要求党员参加,请假是非常困难的。唉,这矛盾可怎么解决呢?
正在这时,党史征集办公室支部书记倪权同志来看我。我不胜惊诧,平时与他素无工作联系,只是见面打打招呼而已。他,怎么突然来看我呢?
“听说你受伤了,早就想来看你,因出差才拖到今天。”他接着又详细问了伤情,在轻声慢语中透出真诚的关切。我深为感动,向他一古脑儿地倾吐了近日的心情。他极为同情地说:“孩子的病还是要抓紧看,我也帮你想想办法。”稍停又说:“我那里正编纂革命历史丛书,很需要你这样的编辑。你如果同意,可到我那里工作;当然,如果能到更有利于发挥你专长的单位去,我也不勉强你。”临走,又叮嘱我有什么困难就给他打电话,并说过两天再来看我。
这是一位解放前参加革命,已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同志,温文尔雅,博学多识。第一次交谈就能这样开诚相见,使我由衷地感到温暖。我想战争年代里领导同志对下属的关切,一定就是这样的。革命同志之间互相关心的优良传统,总有人在继承着,并使之发扬光大。
事过两天的傍晚,他真的又来了。问我工作安排得怎样。我告诉他还未确定。他又问我孩子的病什么时候去看,北京的笔会还参加不参加。我说我还没请假呢。他考虑了一下便说:“这样吧,假,我给你去请,先带孩子到北京查病,同时改你的中篇。整党,可以在后期补课嘛。这是特殊情况,组织上会批准的。”
当他第三次来我这里时,一切都如他所许诺的那样,假,他给请下来了,我如期参加了北京的香山笔会。行前并答应了到“党史办”去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军性的专业笔会,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白天,带儿子到几家大医院检查、会诊;晚上伏案改稿。在此期间,倪权同志还来了信,询问情况,嘱我一切可以放心,也不必担心经济上的困难,组织上准备给些补助。我情不自禁将信给学友们看了,他们无不羡慕我,说我摊上了一个好领导,这是人生莫大的福气。这段时间,我真感到有股力量在周身涌动,稿子很快就改完了(不久就发表出来),儿子原先被诊为“脑瘤”也被排除。我心里感到格外轻松而又富足。
香山的黄栌洇红了,眼前的景色高爽清丽充满魅力。红叶引起我无限遐思,促使我快些到新单位“党史办”去报到。因此,还没等笔会结束,我就赶回泉城。
遗憾的是,在倪权同志领导下工作时间并不长。但这是我极为舒心、愉快、永难忘怀的一段时间。后来,与倪权同志谈起他“三顾茅庐”的事。他说:“人生有不少机会,作为领导,作为老同志,就要千方百计为部属为年轻同志创造机会,创造条件。党的事业要靠大家来干……”
如今又届深秋,我所在的北京香山黄栌红了许久,却仍没有落下。我又想起了还在千里之外的倪权同志,他现在已经离休了。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就像眼前这正红未凋的霜叶一样没有隐去。前不久我在新近出版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当年你为我创造的机会,就没有它的问世。”


第8版(副刊)
专栏:

  问题在哪里?
官伟勋
钟怀同志在《差距》(1991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一文中,谈了这样一件事:海口市东湖宾馆用穿山甲招待新加坡客人,客人吃惊地问:“穿山甲是不是保护动物?”回答“是的”。“为什么不加保护还要杀掉吃掉呢?”回答说是“管教不严,制止不力”。
钟老在文中讲,他由此想起6年前自己有过的一次类似经历,知道这是保护动物,自己不想、不大敢吃这种东西,但终于“碍于情面”,还是“鼓起勇气吃了几块”。我很为钟老的这种自我批评精神所感动。
当与几位朋友聊起这件事时,不料,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居然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遗憾得很,在座所有有过这类经历的同志,一个个也都一边觉着不合适,一边又都“碍于情面”地“吃了几块”。
而且,这股风还有超越地域特征向更广阔天地发展的趋势。6月中旬《北京晚报》就报道了一条题为《“恐龙”半夜遛马路》的消息。两位刚收摊的职工,于凌晨二时忽见一只浑身鳞甲的爬行动物横穿马路。二人大惊,误以为恐龙,送交有关部门后才知是穿山甲。是“走私”进京的,还是什么人为饱口福从南方带回来没关好跑出来的?不得而知。但这种珍贵动物已开始爬上首都餐桌该是没有多大疑问的了。
问题究竟在哪里?立法?我们有这类法,并不差。保护环境的意识?也不能说这些同志没有这种意识。在这些同志中,不仅有的就环保问题写过文章、做过报告、讲过话,甚至还做过“指示”,不也一样吃吗?看来,差就差在有法不依上!
有人主张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入手解决这个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见解。但它总给人一种调长江之水以济华北之感,彻底是彻底,无奈远水难解近渴。
《史记》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要做到有法必依,就必须从干部开始。首先在干部中彻底改变那种千百年形成的“情大于法”的观念。如果干部知法犯法,不仅必究,而且普遍树立起并在实践中切实体现知法犯法的人就根本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资格这种观念,我们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就肯定会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也就有了保证。


第8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蜜柚春秋
宗介华

金秋十月,百果飘香。
被人们誉为水果之乡的漳州,此刻蜜柚正摆满了路边、摊头,引来行人垂涎的目光。
就连我们下榻的漳州宾馆,其小卖部入口柜台上,也码了“柚塔”以招揽顾客。
这里是蜜柚的世界!

柚,又称文旦、栾、抛。芸香科,果大,且圆。远看,形似北方墙头的葫芦,浅绿中透着黄色。柚的果皮很厚,果肉呈白色或暗红色,易保存。我国广西、福建、广东、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均有栽培。
柚的品种很多,足有上百个。但以广西的沙田柚、福建的文旦柚为尤。1990年夏,我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在墨尔本碰到的一位作家,便津津乐道地谈起他在中国吃沙田柚的情景,似乎那柚的芳香一直埋在他的心底。
然而,我这里所要提及的则是漳州所产名柚——琯溪蜜柚。

有专家评,琯溪蜜柚果硕皮薄,汁丰瓤甜,品味清馨,色晶如玉。亲自品尝,自是名不虚传。住所里放置几个琯溪蜜柚,不时会有几丝香气掠过。提得刀来,将果皮刚一切开,那香气更似水样溢出。扯去海绵状的外皮,圆乎乎的果肉便裸露出来。而用手去掰,弯月牙似的肉瓣便一一分开,再将一层如纸的白皮除掉,那晶状的果肉呈在眼前,吃到嘴里,甜中带酸,伴着浓郁的香味,当是一种享受……
早在乾隆年间,琯溪蜜柚已被列为贡品,专供皇家享用。而达官贵人如得上一二个琯溪蜜柚,该是幸事一桩了。
据载,平和县内有个小溪镇,琯溪河畔有户李姓人家,祖上传下琯溪蜜柚良种。到民国年间,只存百十株。可柚尚未成熟,早有大小官吏拥来,盖上各种印记,算做有主。宝树变成了祸树。一气之下,主人忍痛举刀便砍,以绝祸根。幸而李氏族人尚有几株引种,总算将良种保存下来。可几度沧桑,历史一页页地翻了过去,而琯溪蜜柚仍是奄奄一息,到1974年,虽有所起色,却也仅有2000株,由于管理不当,依旧萎靡不振。

1983年,福建省举办柚类品评会,报名参评的柚种自是不少。
可谁知,当评委们见到琯溪蜜柚时,却惊呆了。
平和人理所当然地捧回了个第一名。
果香引来了港商。那人见其颜,嗅其香,品其味,大呼经营了30余年水果的他却还从未见到过这么好的柚子。一开口,订货5000个。而主人东凑西凑,最终也才凑了2000个。
1989年,在全国“部优”水果评比会上,琯溪蜜柚再次夺魁,名列诸柚之首,被人们誉为“柚王”。

而今,平和的山山岭岭,柚树到处可见。仅乡、村集体就有蜜柚1万余亩。而三和村一家果树专业户种的4年生琯溪蜜柚果实累累,株均结果40多个,每个重2公斤左右……
1987年,平和人带了琯溪蜜柚来京,在首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曾吸引了众多的首都人;而不久的将来,琯溪蜜柚一定会在全国各省市的秋季果市上一展风姿。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望大江开(中国画)
葛继慧


第8版(副刊)
专栏:

神风遍华夏 祖国万年春(篆刻) 牛克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