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继承左翼文艺的革命精神
王震
同志们:今天我来参加这个纪念会,一来是表达对田汉同志的深切怀念,同时也确实想念文艺界的许多老同志和新老朋友。
左翼剧联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戏剧事业的新纪元。田汉是我党的优秀战士,也是极富才华的艺术家。由他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毕业歌》等已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捍卫尊严、顽强进取的民族精神的典型概括。聂耳是在日本牺牲的,牺牲时才二十多岁。我到日本时几次向聂耳祭奠、献花圈。日本的进步作家很尊敬聂耳、田汉、冼星海等这样的同志。田汉的创作道路,是我国一大批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的共同道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左联”、“剧联”和许多革命的文艺家在中国革命中所创造的光辉业绩。
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千难万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当年有许多戏剧家、音乐家、电影家、作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战斗、热忱放歌,唤起民众去缔造新中国。建国之后,他们又紧张地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去,为创造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披荆斩棘、辛勤耕耘。现在,他们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缅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前驱,继承左翼文艺的革命传统,以推进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向文艺界的老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中青年同志们致以衷心的祝愿。希望大家贯彻执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矢志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希望老艺术家们老有所为,带动中青年作家、艺术家,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群众的斗争生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写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声音,写出改革开放的声音,写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声音,用优秀的作品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我相信,通过缅怀田汉奋斗的一生,总结他宝贵的艺术经验,纪念左翼剧联成立六十周年,必定会进一步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革命信念和艺术激情,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文艺精品。
我们的前程既是曲折艰巨的,又是远大光明的。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那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和最终的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学说与思想将永远指引我们胜利地前进。我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胜利地实现。
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本文是在田汉诞辰94周年、中国左翼剧联成立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发扬革命戏剧的优良传统
张庚
今年是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作者田汉同志诞生九十四周年,中国左翼剧联成立六十周年。
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大体上和本世纪的社会变革同步前进。辛亥革命前后,早期话剧即文明戏在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发挥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五四”前夕,文明戏没落了,代之而起,出现了爱美戏剧(即非职业戏剧),也就是后来的话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光辉照耀下,中国话剧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用来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武器。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北伐战争,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中国话剧充满了生机,中国话剧走上现代戏剧的道路,始终贯穿着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
田汉同志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日本学成归国之后,便以戏剧为主要武器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20年代的田汉,社会观和文艺观虽未形成系统,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历史的趋向,成为郭沫若所说的“五四运动后所产生的新人”。他创办了《南国半月刊》,组织了南国社,从办艺术教育入手推行南国戏剧运动。南国戏剧运动以它的开拓性、创造性给新生的中国话剧增加了活力,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期间,田汉创作了《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一致》等剧本,其中《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戏剧文学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收了传统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话剧剧本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田汉早期的戏剧活动,对新兴的中国话剧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国内外反动派对革命群众和进步的知识分子进行血腥镇压。这时许多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文化队伍出现了分化。而田汉同志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却逐步向左转,和党领导的文艺团体靠拢,1929年,他参加了“自由运动大同盟”;冬天,他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作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左联成立。从此,田汉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同年4月,他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我们的自己批判》,总结了南国戏剧运动,反顾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旗帜鲜明地公开宣告转向新兴的无产阶级一边。1932年,田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的几年中,他一边从事左翼戏剧、电影的领导工作,一边从事新的剧本创作。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田汉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新的阶段。《梅雨》、《洪水》、《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回春之曲》等作品中,充满了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昂扬激情。
田汉由爱国主义的忧国忧民,从而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是现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道路,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文委的领导下,上海艺术剧社等团体开展了左翼戏剧运动,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3月,由上海艺术剧社和摩登社发起,联合南国社、辛酉剧社、戏剧协社、复旦剧社、大夏剧社等团体,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1931年1月成立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从政治上、思想上领导了中国话剧事业。各种经历、各种流派的剧团、戏剧家团结在“剧联”的旗帜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左翼戏剧运动。“剧联”在上海设立总盟,在1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盟或小组,形成了左翼剧运的网络。“剧联”以秘密盟点为核心,组织了50多个左翼剧团,上演了大量的进步剧目,取得了巨大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出版了《艺术新闻》、《戏剧新闻》等刊物。“剧联”把戏剧大众化作为重要任务,除了跳出“市民层”圈子,派剧团到工厂、农村演出外,还派出骨干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去辅导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成立了上海学生剧团联合会,组织了有名的蓝衣剧社,蓬勃兴起的学生、工人演剧,成为左翼戏剧运动的重要力量。
“剧联”在1932年成立了电影小组,1933年成立了音乐小组。当年的“剧联”,包括了戏剧、电影、音乐和文学界进步人士。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钱杏邨等同志打入了明星、联华、艺华等电影公司,摄制了一系列进步电影。尤其是艺华影业公司,编、导、演有许多左翼文化人士。通过这个阵地做了不少革命工作。一大批优秀的词、曲作家加入了革命音乐活动,创作出大量进步的电影插曲和群众歌曲。左翼音乐运动中的词曲作家始终深入民间,站到时代斗争的第一线,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开路先锋》、《大路歌》、《毕业歌》等优秀作品。
左联文化运动的历史,每一页都记载着和国内外反动派的剧烈斗争。为了从事革命的戏剧运动,“剧联”有许多成员被逮捕、监禁,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1936年,根据斗争的需要,“剧联”宣布自动解散。从总体来看,剧联从成立到宣布解散,历时约6年,但从酝酿到这时,却不止6年。应当说它是和左翼文化运动的10年相一致的。左翼10年的剧运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全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为期10年的左翼戏剧运动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对中国戏剧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翼剧运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成熟和壮大,对形成中国话剧的革命传统有决定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田汉的创作展现了新的思想境界,其他新的剧作家脱颖而出。如夏衍、洪深、于伶、宋之的、陈白尘等,他们在抗战之前已经写下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表、导演艺术方面,舞台艺术的完整性有了显著的提高;职业化的趋向,也促使话剧艺术稳步发展。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形成了崭新的戏剧队伍。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上海、北平、武汉等这些受过左翼剧联影响的城市组成的几十个演剧队出发到全国的农村和内地城市,成为全民救亡运动中十分活跃而富有成效的组成部分。左翼剧运的成员来到解放区,和苏区红军中的戏剧骨干结合在一起,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敌后的枪林弹雨中从事戏剧工作,成绩巨大;在国统区大后方,在“孤岛”上海,左翼剧联的骨干在中共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下艰苦奋斗。其中尤其以十多个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坚持在国统区的艰苦工作,是十分不容易和值得称赞的。
在纪念剧联的工作时,我们决不能忘记戏剧界许多亲密的朋友,他们虽然没有加入剧联的组织,但在革命最艰难的年代,始终和剧联合作,有力地支持了革命的戏剧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举出欧阳予倩,我们对这些亲密的朋友感到无限怀念。
我们纪念田汉同志,要继承左翼戏剧团结战斗的传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戏剧的大好形势。左翼剧联本身就是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各种戏剧团体、各种风格流派,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戏剧战线有团结战斗的传统,可以说,社会主义戏剧的繁荣是团结战斗的胜利成果。在这世纪性的转折关头,我们更要千百倍地珍惜和发展这种党领导下的革命团结局面。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电视专题片的文化优势
——兼谈第四届“人民子弟兵”获奖节目
王必胜
电视事业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文化视野。电视专题片的出现,把电视的优势发挥得更为充分,它既报道生活中重要的事件和新闻,又致力于表现和刻画人物,突出时代风貌和文化精神。电视专题片融会新闻片纪实和电视剧刻画人物的特长,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生活、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
最近,总政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将近两年内播放的军事题材的专题片集中评奖,70多部专题片(包括系列片)展现了电视艺术的特有文化风采,表现了电视专题片反映时代生活的独特魅力。
专题片的出现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发展,它作为电视报道的一种,其特点是时效性和广泛性。它敏锐地捕捉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运用视听艺术向观众进行推荐。但它不同于新闻报道的是,在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上进行了延伸,使报道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厚实。这次评奖的军事专题片涵纳了当代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边关海防的戍垦卫疆、国防科研现代化技术的攻关奋斗、军政素质训练和文化教育等等,表现了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有风采。我们看到在抢险救灾中冲锋陷阵的身影、在冰天雪地戎马边关的英姿……电视专题片的审美触角是广阔的,它及时捕捉军营生活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军魂,高扬国威;扬新闻片及时性之长,又在报道的纵深面上得到发展,使报道的对象和表现的内容具有系列性和连续性。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专题片是电视片的深度新闻报道,它反映的事件和人物、场面和角度、背景和画面,更为广阔深沉,形成了多视角和多侧面。比如反映抗洪救灾的专题片,既反映了人民子弟兵临危不惧保护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的献身精神,又表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和血肉关系,深化了电视表现生活的能力。
电视主要是以画面来表达拍摄者的创作意图的,电视专题片在画面的组接上更是突出了它的视觉形象优势,增加了浓郁的文化韵味。获奖作品《边关军魂》、《雪山丰碑》等,描绘了戍边卫国的军人生活,描绘了军人们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人民胜利成果的业绩。在平凡而高尚的奉献和牺牲中,我们看到,南疆北国、雪线海防、边卡哨所和家庭社会,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深刻地反映出军人用血汗和青春铸就了军魂,雕塑了历史丰碑,才使我国国防坚不可摧。专题片的优势是它深重的历史感。《百年海势》、《国魂》等片中,运用丰富的史料通过今昔对比(有对往事的反思、又从历史的启示中),认识到强大的海防线和巩固的国防,对中华民族的昌盛繁荣,在动荡的国际风云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专题片解说词以富于哲理的语言,贯串画面,提示画面的思想内涵,使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融铸成生动的视觉艺术。《国魂》是表现先烈精神的政论专题片,然而,作品不拘于单一的先辈精神和烈士情操的介绍,也不是史料的辑录,它集中了仁人志士抗争黑暗、争取光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又从先辈精神同当代人精神的联系上进行表现,思想和形象有了切实的依附。
电视专题片作为艺术的一面是它表现人物的特长。表现形象、提炼思想离不开人物的描绘。它不同于创作艺术的是,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必须真实有据。然而,制作拍摄时,它可以充分地调动电视的审美特长,如特写近景推摇、时空的组接、镜头画面的渲染等,致力于表现人物的丰富精神世界和思想侧面。这次获奖作品对全军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几乎都有涉及。得奖作品《青春与太阳一起燃烧》、《写在天国门槛上》等,都刻画了保尔式的钢铁战士,前者是意外的事故中双目失明的李志军,他刻苦钻研成为治疗眼病的有名盲人军医;后者是身患绝症的高原汽车运输科长张鼎全,他坚持小说创作卓有成果。
专题片的表现手段是多样的,呈开放形态,有如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它在表现手段上吸收文学、新闻和戏剧等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一门独特的报道形式,崛起于新闻报道和影视艺术之间。而它的特有文化色彩,它思想题旨的敏锐深沉,画面镜头的开阔和完整,以及写人纪事的典型性,成为令人瞩目的优势。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为了展示改革开放十年来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丰硕成果,进一步促进美术图书出版质量的提高,新闻出版署设立“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首届颁奖仪式最近在京举行。四十二位专家从全国七十一家出版社的一千一百六十八种美术图书中选出二百六十七种获奖图书,使此次评奖成为建国以来美术出版界的盛举。此奖今后将由新闻出版署三年举办一次。一九九一年全国美术图书展览会最近举行,展出图书近万种。    
         (文美)
△《年年今夜》是福建作家许怀中的一本散文新著,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文中充溢深沉的爱国爱乡之情,更有真挚的亲情和友情。 
   (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