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名人近影

  作家要不断调整自我
——近访作家李準
周熠
李準的大名,当代的读者并不陌生。50年代,小说《不能走那条路》,风靡一时。60年代前期,他的《李双双》,因绘声绘色的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而深入寻常百姓家。80年代,他与谢晋合作的电影《牧马人》和他荣膺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又把他推上了创作的辉煌期。
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我在北京他的寓所拜访了他。这位年逾花甲的作家,红光奕奕,头发剃短而稍见稀疏,且花白,说话声调硬朗清晰。据他说,几年前害了脑血栓,治好了,恢复得不错。但在我的感觉中,他的体力已不及十年前的旺盛强健,思维也不似那时的敏捷活跃。这也是自然法则,岁月使然。
我们的话题转到创作,我想听听他自己对创作的看法。
李準听了我的提问,坦然地自陈说:我是东方文化审美观念的现实主义。前些时,有的年轻人赶时髦,写丑恶、凶杀,这和东方文化审美意识不相容,老百姓不接受。吸收外国的东西,不要忘了主体。要走自己的路。我从不赶时髦。当然,作家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自己。梵高撕掉自己的画,就属自我否定。我也有个不断变化、调整和超越的问题。1980年后,我来了个痛苦的反思。感到过去创作有些模式化、简单化,非改不行。不能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那是漫画化的。生活中的人是不能那样简单地划分的。经过思索和调整,我写的《黄河东流去》,就是又一种样子。所以,作家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前进。
问到创作的近况,李準滔滔不绝:我去年以来和谢晋第四次合作,搞了个电影《清凉寺的钟声》,属于抗日战争题材。日本的栗原小卷演女主角,跨度很大,从小妞到老太太。栗原小卷很愿意演这个角色。你们知道,一般女明星不愿演老太太,影响漂亮。可她愿演,而且演得相当好。片子10月份已经上映了,让观众去评论。
 说到这里,李準的眼里放出自信和兴奋的光来。他说,作家要打硬仗,要走自己的路。根本的是生活和艺术创造力。
谈到下步的创作计划时,李準还告诉笔者,他已写出了一个本子,叫《长安一片月》,也是写抗战的。谢晋和王好为都想拍。他还打算与袁世海合作,写一个《战宛城》的戏,他要写一个真实的曹操,一个胸藏万壑、大雄大奸、儒雅风流的曹操,要搞成一个电视系列剧。看来,他还要在他的伏枥馆里,耕耘播种,为文坛增添更多的绚丽画卷。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那动人的歌声
——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侧记
周国安
历时10天的第三届北京合唱节,在迷人的金秋时节圆满结束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61个专业、业余合唱团(队)的近4000名合唱队员,用他们的心高唱着“光辉七十年,颂歌献给党”的主旋律。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宛如一朵朵绚丽之花,绽放于北京音乐厅中。那温馨的韵致,使场场满座的中外观众陶醉……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一古训的价值和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人们寻求高尚的艺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手把青秧插野田的农民、轮机旁的工人、柜台边的营业员、讲台上的教师、身着戎装的士兵、与数字打交道的科技工作者……如今都欣然登台引吭高唱。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每年都要进行全系统的合唱比赛,并成立了“油龙”合唱团。该局书记担任合唱团名誉团长,局长亲自为之创作歌词。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富裕起来的大连旅顺口区龙唐镇去年人均收入2200余元。生活的改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镇领导因势利导,成立了以农、渔民生产骨干为主的“农民合唱团”。他们下田、出海有歌声。杭州群艺馆所属的“晚霞合唱团”,大都是年过五旬的知识分子,为了让“晚霞”与“朝霞”争辉,艺术馆工作人员拿自己的奖金为团员们凑路费。他们把来京参赛看作是一种荣誉。他们认为,获不获奖是小事,重要的是参与,是学习。
此次合唱音乐会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前来聆听。首次来华访问的、由中学校长组成的英国教育代表团,闻讯一定要听听教师们的演唱。当他们听了北京市西城区教师合唱团的演唱后,高兴地说,听教师们演唱感到很亲切,中国教师的演唱水平很高。
合唱节中有位最引人注目的老人——苏联著名指挥家杜马舍夫。这位曾于1954年来我国训练中央乐团合唱队,开办指挥训练班,培养了秋里、聂中明、司徒汉、德伯希夫等几十位指挥家的72岁老人,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应合唱节组委会之邀来华,非常高兴。看到合唱节如此壮观,看到他培养过的学生出现在台上指挥时,老人幽默地说:“看来我还不是个坏老师,现在我的学生超越了我,我真高兴。”
合唱节中业余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已从五六十年代的单声部向多声部、多层次、立体感的合唱艺术发展了,过去只能是专业团体胜任的难度较大的歌曲,如《祖国颂》等,如今许多业余合唱团都能演唱,且水平较高。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对此“感到意外”。他说,专业合唱团虽不景气,但业余合唱事业发展很快,说明人民群众对高档次的文化是喜欢的。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认为,这届合唱节比前两届的水平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指挥。两位音乐家对这次合唱节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的合唱事业大有希望。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可轻视的瑞典电影
向兵
十月,正值金风送爽之际,中国影坛又迎来了一阵对外交流的清风——我国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广州将同时举办瑞典电影回顾展。
瑞典,北欧一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小国;但其电影艺术却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并非因为一代影星英格丽·褒曼、葛丽泰·嘉宝和眼下正走红欧美的莉娜·乌林等著名演员,都来自瑞典。早在默片时代,世界影坛上便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瑞典电影学派”;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更是60年代西方电影大变革时期的先行者,他执导的《第七封印》、《沉默三部曲》等一批与传统电影截然不同的影片,使变革中的西方影坛面目一新。
198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第一次瑞典电影回顾展,展映了早期瑞典影片和伯格曼的作品。这次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次瑞典电影回顾展,展映的19部故事片则主要是80年代瑞典电影的代表作。电影资料馆外研室负责人告诉笔者,60年代,瑞典出现了一批向权威挑战的年轻人,他们批评伯格曼和瑞典电影与“现代社会脱节”,主张加强电影的社会功能。60年代兴起的瑞典“新电影”由此定下了基调——直接关注现实。玻·维德贝格被认为是瑞典“新电影”引风气之先的人物,这次展映的《毒如蛇蝎》是他1986年的作品。它讲述了瑞典北部一个山村寡妇,受尽剥削欺压,忍无可忍的复仇故事。影片曾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展出。
60年代瑞典组建电影协会便提出了“质量第一”的口号,艺术上的讲究和技术上的精细是近年瑞典电影的普遍要求。这次展映的《代号:红公鸡》,表现的是瑞典警察深入中东独立破案的卓越才能。这是一部通俗的惊险片,但它在电影手法上也颇为讲究,其男主角因此片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不论哪个国家,大凡伟人传记片都是一些辉煌的正剧,而这次展映的《毕加索的奇异历程》,却是一部滑稽片。它用自由虚构的手法,描述了这位“矮小的伟人”的传奇经历。《萨利与自由》以一个年轻的社会工作者和律师之间的婚姻生活,讲述了一个“充满苦恼与幽默的现代故事”。《头脑简单的杀人犯》则以弱智者为核心,演绎了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仇杀事件。该片曾赢得了占瑞典人口二分之一的观众。参加展映的这些影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瑞典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也显示出瑞典电影艺术家对电影艺术的不懈探索。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莫忘带笔”
穆紫
卡拉OK风靡全国,带给我们的应该说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它也启发我们如何从参与这个角度来更广泛地考虑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中秋前夕,武汉正是一个明月欲圆清辉皓洁的夜晚。在这样的月色下,登上黄鹤楼俯瞰悠悠长江,胸襟顿时为之开阔。但此时我感触最深的却是这里所举办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客留言形式。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公园征集了数千名游客的留言,然后从中评选出佳作,并设想将这些佳作保留下去。
游客留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参与。我们在每一个游览胜地,都可以读到古人留下的千秋名句。这些名句,便是古代文人骚客的参与感的体现。我们今天的游客,很显然,不能再局限于古人的情感,不能再停留在书写或吟诵业已被证明为千秋佳句的那些古人留言。现代人既然已将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那么,就应该在游览时不仅仅作为一个看客,也可以像走进卡拉OK歌厅一样,来一番自我表演,将一个现代人对景物的特殊感受表述出来。这样的留言,就会将现代人的思想,包括现代人的表达方式,记录在山水景物之间,从而点点滴滴形成文化积累。这样,旅游文化也会以更丰富的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黄鹤楼,我很感慨获得一等奖的一句留言。这是来自福建的一位女游客写下的:“黄鹤楼使女人愁。其中历代题咏,现代碑廊,难觅一丝红巾翠袖!岂独黄鹤楼哉,九州万千名胜,有几个女子留下手迹?名胜面前男女平等,女人啊,登黄鹤楼莫忘带笔。”她所表达的正是一位现代女性的深切感受,这样的留言,给人以启发,说明现代文化的参与,不仅是人们的心灵和感情的自我充实,同时,人们的情感、沉思也充实着自然景观。
“莫忘带笔”,是一种参与意识。但千万不能在名胜古迹上自行刻写“到此一游”之类的“留言”!


第8版(副刊)
专栏:撷英艺坛

  于晓雪——一个扭秧歌的人
赵大鸣
在第三届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上,于晓雪一举夺得民间舞表演第一名。这不光因为他表演的《一个扭秧歌的人》当场让人叫绝,更因为评委和观众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真正的创造精神。他把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艺人撒手人世一瞬间的无限感慨和留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评委竟有人洒下了泪水。
这位刚满24岁的青年演员,少时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里,母亲是一位小提琴家。受她的影响,于晓雪也拉得一手不错的小提琴。也许是因为他天赋的身体条件,12岁时,他放下了心爱的小提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中专部,开始学习舞蹈表演。很快老师就发现了他在掌握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时,那种自如的形体表现力。可是,中专毕业以后,经过了一年在艺术团体的实践,他又重新考入舞蹈学院大学部民间舞系,开始了新的学习。
说起上民间舞系,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本来在他的报考志愿上,第一栏是古典舞专业,只是因为他所在的艺术团体也舍不得放走这位颇有才能的演员,而迟开了几天推荐信,错过了古典舞的考试,而让他多少有些偶然地走进了民间舞的考场。如今看来,这条路倒是走对了。不然,观众恐怕也没有机会在今天的舞台上,看见那个“扭秧歌的人(见右图)了。
大学的寒窗苦读,于晓雪变得更加成熟。早在3年前的第2届桃李杯舞赛上,他就曾经以朝鲜舞《残春》的表演,而获得“十佳”演员的称号。如今,他在艺术上仍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为了演好《一个扭秧歌的人》,于晓雪不光把汗水慷慨地洒在排练场里,而且还只身一人跑到山西,去向民间艺术家求教,亲身体验那里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面对着民间艺术的瀚海,于晓雪陶醉了,为了黄河两岸、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舞蹈,也为了那里世世代代扭秧歌闹“红火”的人们,他愿意把自己变成这一群人中的一个,就像他在舞台上塑造的那位老秧歌艺人,用舞蹈写下人生。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影新片《决战之后》公映
西安电影制片厂近期在全国公映的新片《决战之后》,叙述的是解放战争中被俘的一批国民党战犯在北京“功德林”监狱里接受改造,最终成为共和国公民的故事。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承德话剧团进京演出《女人》
以创作《懿贵妃》和《班禅东行》闻名的剧作家孙德民的新作《女人》,最近由承德话剧团进京演出。该剧塑造了一位敢于坚持党的实事求是原则、同落后势力无畏斗争的女统计局长秦颖的形象。这出戏曾在首届华北地区话剧节上获一等奖。(易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批外国影片将上映
近期在全国公演的外国影片中,日本影片《银白色的奖章》,描写了一位初中教员呕心沥血教育一位失足青少年的故事。日本影片《复仇的吾郎》讲述的是一位改过自新的“神偷”协助警方破获一起走私集团杀人越货案的故事。美国影片《血连环》是一部惊险片,写的是一位电影特技制作者依靠自己的技能战胜一伙邪恶之徒的故事。      
               (文辑)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燕居谦形象登上舞台
“当代吕梁英雄”——燕居谦的形象被山西太原市话剧团搬上舞台。十一月四日起,该团将为首都观众献上这台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话剧。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行,南行……
——电视系列剧《南行记》拍摄散记
陈华
当四川电视台两年前决定投巨资将《南行记》拍成电视系列剧时,《南行记》已写成了半个多世纪。这之前,电影《漂泊奇遇》(上影)和《南行记》(峨影)已将艾芜的这部著名小说搬上了银幕,因而给电视剧留下的创作余地很小。
导演潘小扬刚接受拍摄任务时,朋友们都替他担心:会不会“屋下架屋,愈见其小”?
强盗、小偷、烟贩子、盗马贼、善良的山民、美丽的傣家少女……传奇式的人物和绮丽的西南风光,构成了艾芜小说独特的韵味。因此,电视剧《南行记》的创作人员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愿望:让观众追随主人公颠沛流离,尽情体验丰富的人生。
然而,艾芜描写的时代毕竟相去太远了。摄制组赴云南选择外景时,发现艾老笔下的山寨早已面目全非,“木脑”(景颇族的图腾)现在大多由水泥筑成,看不到木头的了。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的场景,摄制组行程7000多公里,沿艾芜当年南行的线路走了一趟,好容易才在云南盈江县昔马乡找到了《边寨人家的历史》这一部的拍摄地,在那儿盖起一座有40间房子的山寨,用木头搭起巨大的“木脑”,还从当地村寨买来演员的服装,目的只有一个:离生活近些,再近些。
就连主要演员也挑“土生土长”的。在《山寨人家的历史》中阿星的扮演者叶根是佤族人,一次在街上给导演碰见,后来果然用了她,她过去从未演过戏,这次是“现炒现卖”。演阿月的钱冬莉是哈尼族人,导演是从昆明街头的一幅挂历上发现了她。这次让她俩挑大梁,导演只是觉得气质上民族演员更接近角色,这使得想来争角色的许多名演员抱憾而去。
拍摄过程中,为让观众能身临其境,体悟南行的精神,摄制组可谓用心良苦。他们注意摄影、照明、音响等艺术手段对主题的综合表现力。为拍出理想的画面,在外景拍摄中,他们常常是5点钟起床赶日出,日落前两三个小时抢天黑。难怪片子在播出后,那精美如油画的画面、那忧郁深沉的主题歌、那边寨的人情……令观众仿佛置身艾芜当年南行的氛围中,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艾芜在谈到《南行记》的写作时讲:“漂泊的时间长了,经历的东西多了,就想把它写下来。”《南行记》由几十篇短篇小说构成,反映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物,只有一个始终存在的人物——“我”。编导人员创造性地构想:能否让这个“我”来指引剧情发展并点化剧情呢?这就需要艾芜本人亲自出演。
没想到艾芜很爽快地答应了。今年5月拍戏时,正好是艾芜满87岁。这样,艾芜不仅是第一个直接客串自己作品的作家,而且成了中国影坛年岁最高的“演员”。
艾芜的戏连续拍了7个上午才告完成。那几天,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的艾芜总是准时来到拍摄现场。为拍好那一组旋转的片头头像,在一间光线密闭的房中,老人坐在轮椅上由着年轻人折腾了一上午,却没有半点怨言。
请艾芜拍戏前,摄制人员担心,艾老自己演自己会是个什么样?没料到,艾芜虽说过去没拍过戏,入戏倒很快。一次,他在拍戏中念到“我87岁了,还想南行,走那条山路,只要同路的是阿星和阿月”这句台词时,老人竟泪流满面了,在场的人大为感慨:“真是生活造就艺术。”
6部12集电视系列剧《南行记》,现在已拍成4部6集。其中《边寨人家的历史》在电视剧“金熊猫奖”的评比中,夺得了最佳电视剧的桂冠。巴基斯坦评委卡马尔说:“依我看,在摄像、构图、用光、音响和整个导演的总体把握上,《南行记》所达到的审美水平在当代世界荧屏上都是一流的。”但潘小扬很清醒,作为系列剧,《南行记》的成功必然是整体的成功,后面的拍摄更难了,而且作为执著追求艺术的人,回荡在他脑际中的永远是艾芜为《南行记》重印写下的那段文字:
“人应该像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
因此,他只想着继续南行,南行……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艺术的品格
翟墨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艺术也有着自己的品格。
品格层次的高下决定着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下。
艺无格不立。艺术品格是艺术作品屹立于艺术之林的脊骨。
艺术品格的内涵至少包括独立品格、真诚品格和创造品格。
中国艺术有着“解衣盘礴”的优秀传统。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
前人早已发现:人多一分世故即少一分高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由于经不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
诱于名,艺术降格为自我吹胀的钓誉虫。
诱于利,艺术堕落为满身铜臭的摇钱树。
诱于权,艺术奴化为察颜观色的登龙符。
艺术是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的激情与感悟。它往往能跌出灵感带血的创口和心灵震颤的歌吟。而在舒适坦途上装作跌倒,则只能跌出滑稽的丑态和矫情的喊叫。
任何有健康活力的艺术都构成自己纯真的氛围。它容不得肮脏泥沙的迷眼、虚矫赘瘤的附身和冒名伪作的蒙混。戏不够,“三头”凑,常常是伪劣艺术的特征。它们不能以浩浩正气、铮铮铁骨、绵绵深情等人格力量撼人心魄,便以色情、暴力、笑料等低级趣味迷己惑人。
游离于情节和性格的床头、拳头、噱头,是甩卖发馊肉汤的胡椒,掩盖空虚灵魂的膏药,装扮卖笑丑妇的胭脂。
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吴昌硕的厚度、齐白石的醇度、潘天寿的力度、傅抱石的速度,都以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和戛戛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闪光的篇页。
雪地上的第一排脚印最易诱人放弃寻找自己最佳路线的艰险选择。
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艺术已流于下品,没有出息的倒爷艺术更无品格可言。
艺术的品格是由艺术家的人格决定的。艺术家不是完人,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素质偏离也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缺点和怪癖,所以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既有重叠又有一定的错位。
艺术人格有它的标准,那就是以严肃的艺术创造为轴心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献身精神。
艺术家是文化的先知。他的追求是未来。他的任务是创造。为了人类进步及真理,他甘愿做艺术的探险者和殉道者。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争取更多的时间燃烧自己,付出自己。
我们期待艺术品格和艺术人格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趋于统一。我们期待创作出优秀艺术品的艺术家同时也创造出优秀的自己。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羊毛出在牛身上
池北偶诗
江帆画
杯子本是盛酒浆,
如今此物最吃香。
这个杯来那个杯,
每个杯都不寻常。
今日某杯开大赛,
明日某杯搞评奖。
名流专家被搬出,
品头论足写金榜。
发奖领奖乐陶陶,
热热闹闹好风光。
苦只苦了企业家,
时时赞助解悭囊。
每回耗资一大笔,
羊毛出在牛身上。


第8版(副刊)
专栏:

《冠军与期望》(幽默画) 方唐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幸福的黄斗笠》(“当代中国侨乡”摄影展作品选) 华小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