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拾遗补缺成佳作
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最富魅力,但文化新闻却是采写难,获奖更难。因为文化新闻写的是文化人、文化事,读者也多在文化圈里。以文化人的眼光看文化新闻,自然难尽如人意。文化新闻在一些综合性报纸上想占突出位置不容易,在各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入选者更是凤毛麟角。已历十届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文化新闻获奖者甚少,便是一例。
其实文化新闻并非没有佳品。最近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新闻佳作评选》(吴鸿业编)一书,就收入了建国四十余年来中央和地方报纸刊登的文化新闻佳作近百篇,其中既有好消息、好通讯,也有各具特色的特写和专访,还有近几年崛起的夹叙夹议体报道。此书的出版不仅弥补了文化记者的一大缺憾,而且每篇作品还附有简评,为刚步入文化领域采访的记者提供了写作借鉴。此书虽系拾遗补缺之举,但其文化价值不可低估。(晓流)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一套有趣的摄影指南
如何在摄影中体现艺术魅力?怎样才能把你非凡的想象力融会到摄影作品中去?《柯达摄影指南》(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回答了摄影爱好者的诸多疑问。
这套丛书按照拍摄题材分类,融实用性、艺术性、创造性为一体,文笔简洁生动流畅。大量精心选择的图片相映成趣,尤其对人像的拍摄、动态的捕捉、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把握等作了详尽论述。(晓夕)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梨园的故事
谌强
礼堂变剧场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来北京旅游的海外游客,临别时不无幽默地留下这样一句话。
北京骄傲的不只是故宫、长城、天坛、十三陵。为了让海外宾客更亲近地认识这座东方古都,给他们在北京的日子增添些内容和色彩,前门饭店硬是从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挖出一块宝来。
这是一座闲置已久的内部礼堂。平日里,饭店用这礼堂不多,有时也借给邻近或有关的单位开会用,没人觉出是块宝来。但当它成了北京京剧院和前门饭店联合开办的剧场,要唱大戏的时候,可就风光起来了——彩绘的台口新添的幕布把戏台打扮得像老戏园子一样;两边墙上分列8个巨型京剧脸谱;剧场后面竖起彩绘14出京剧剧目人物故事的古典屏风;拆去前10余排椅子,就势建成3个平台,摆上数十套明式桌椅,让海外宾客能在此品戏品茶品点心也品品地道的中国味;剧场两边的休息厅改建成展示厅和展卖厅,观众们可以在这里浏览京剧简史、剧照、道具、服装,选购京剧乐器、脸谱、书刊、磁带……
1990年10月8日,北京第一家每晚演出的京剧艺术厅——梨园剧场敲响了开场锣。
“女神探”来访
梨园里的戏正演得火热,旅游淡季却应时而至了。梨园的观众80%是海外宾客,淡季不得不让人担心。可结果淡季不淡,整个冬天剧场的上座率竟保持在50%左右,全年平均在80%以上。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委员会慧眼独具,也把梨园选作纪念演出的剧场之一。梨园的戏就这样热热火火地唱开了。夏去秋来,一年间演出400余场,迎客20万人。有数百人之众的日中青年交流使节团,去年曾光临梨园,今年9月再次访华时又成了梨园的座上宾。在《神探亨特》中扮演女神探麦考尔的美国影星斯蒂芬妮·克莱默去年底来华访问,仅在北京逗留一天,也慕名来到梨园剧场,观看了《断桥》和《金钱豹》一文一武两出戏,高兴异常。参观展示厅时,这位在枪战中出生入死的洋神探,对陈列整齐的刀枪剑戟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兴奋而又威风凛凛地站在这些古老的中国兵器前摄影留念。
挂历上的记事表
同剧场的热闹相比,设在地下室的剧场办公室显得冷清了些,不过经理王伯璞的办公桌旁墙上的挂历,却总透着不甘寂寞的劲儿。挂历上那一个个小方格,都成了王经理的记事表,被他不时填写上客人们预约登记看戏的情况。
观众踊跃,演员们自然就闲不下来。一年间,北京京剧院6个剧团轮番上台,在梨园剧场推出120余部戏。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海外游客最喜欢的折子戏、武戏和猴戏。今年9月,来京参加世界计量测试12届年会的300多名外宾在梨园剧场观看了《三岔口》和《十八罗汉斗悟空》两出戏,热烈鼓掌竟达3分多钟。
梨园剧场使演员们有了长年实践的舞台,也使剧团有了挖掘、整理、演出新剧目的机会。一出《白蛇传》,原先演两个半小时。剧团在梨园演出时,将其压缩到一个半小时,但“盗仙草”、“水漫金山”等片断中的武戏却根据海外游客的欣赏趣味作了增加,赢得满堂喝彩。《西天路上美猴王》是剧团根据梨园剧场观众的需要特地排练的新剧目,结果成了演出效果最好、上座率最高的一出戏。
每天傍晚,一辆辆从北京各大宾馆饭店驶来的客车停在前门饭店楼前,一群群肤色不同的男女游客谈笑风生地走进梨园剧场。
好戏又要开场了。
(附图片)
京剧演员和票友聚会一堂,庆祝梨园剧场开办一周年。图片从左至右为谢添、宋世雄、孙毓敏、尹盛喜。
徐建中摄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田汉、夏衍戏剧公演
田汉诞辰94周年、左翼剧联成立60周年纪念演出近日在京举行。田汉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戏剧《白蛇传》(赵燕侠主演)、《谢瑶环》(李维康、叶少兰主演)、《洪水》、《颤栗》、《苏州夜话》、《咖啡店之一夜》、《南归》、《梅雨》、《新会缘桥》、《武松》;夏衍创作的《都会的一角》;丁西林创作的《三块钱国币》参加了演出。演出单位有: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湖南话剧团、湖南湘剧院、浙江杭州赴京演出团以及北师大“北国剧社”。(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爱心永在”曲艺晚会推出
应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邀请,合肥市曲艺团从11月15日起向首都观众献上一台“爱心永在”曲艺晚会。晚会将演出一批反映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相声、小品及说唱节目,从不同侧面歌颂了血浓于水的人间大义和真情。 
(宜讯)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奥地利艺术家演《费加罗的婚礼》
来自音乐之乡的奥地利维也纳青年歌剧院近期在京上演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纪念莫氏逝世二百周年和中奥建交二十周年。维也纳青年歌剧院由一批优秀青年艺术家组成,活跃于世界各地。此次演出将由我国中央歌剧院提供伴奏和舞美。            
              (张树新)


第8版(副刊)
专栏:撷英艺坛

  郑咏独身夺冠记
孙鸿江
9月22日,在比利时的音乐城——维尔维埃皇家剧院里,一位风度翩翩的东方女性舒展歌喉,将威尔弟的歌剧《茶花女》薇奥列塔的咏叹调《为什么,他的话使我这样感动》演唱得几近完美无瑕,倾倒了苛刻的评委和爱挑剔的维尔维埃的观众。第九届比利时维尔维埃国际声乐比赛大奖的桂冠便戴在这位女性的头上。她就是我国选派的全总歌舞团青年歌唱家郑咏。
今年第九届比利时维尔维埃国际声乐比赛,汇集了中、苏、美、意、法、德、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优秀选手。要在强手如林的歌坛比赛中占有一席之地,绝非易事,何况她是孤身参赛,心中更是无底。
9月14日,郑咏在组委会安排的房东——一位慈祥的比利时老太太和我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文化官员的陪同下,来到皇家剧院,远远就听见各国选手进行赛前准备,声音一个赛似一个,心里着实有些“发憷”。她把自己关在化妆室里,耳朵堵上棉花,以此减少外界的干扰,进行紧张的赛前准备。
热烈的掌声拥抱了来自各国的每一位选手,当“中国郑咏”上场时,台下发出稀稀拉拉带有政治偏见的掌声。她稳定情绪,认真而又准确地演唱完威尔弟《厄尔南尼》中《埃尔维拉的咏叹调》,台下竟鬼使神差般地响起热烈的掌声,持续达六七分钟。她紧绷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深夜12点多钟,在剧院等候消息的房东老太太风风火火地赶回来,把她从昏睡中叫醒,高兴地告诉她进入了复赛,并取出“藏酒”,举杯庆贺。郑咏复赛曲目《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咏叹调》是评委指定的。复赛要穿戏装,这对郑咏来说无疑增大了难度,值得欣慰的是,出国前她认真观看了王秉锐和赵碧旋老师为自己准备的十几部录相带,从而轻松度过导演的排练关,并又一次使维尔维埃皇家剧院里热血沸腾。
她进入了决赛。评委指定她演唱威尔弟的《茶花女》中薇奥列塔的咏叹调《为什么,他的话使我这样感动》,房东老太太对她说:这首歌曲演唱好,就能获大奖,一定要把结尾唱好。
次日决赛,郑咏在庞大乐队的伴奏和烘托下,将人物情感、演唱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最后一个高音还没有飘落,剧场里已是掌声如潮。8位评委一致给了最高分。郑咏成为比利时维尔维埃国际声乐比赛史上的第一位“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在国际歌坛上空。
赛后,评委主席雷蒙·罗西先生握着郑咏的手说:“你们东方离我们那么遥远,对西方音乐理解得却这样透彻,表现也这样完美,令我们惊讶和兴奋。”
郑咏感慨地说:“没有出国前团里为我举办的独唱音乐会,没有王秉锐、赵碧旋二位老师的周密准备,没有我国使馆每天派人往返260公里为我排忧解难,获此大奖是不可能的。虽然是一人参赛,祖国犹在身边。这奖属于祖国!”
(附图片)
郑咏近影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觅踪

  文苑觅踪
△近年在影视界锋头正健的陈宝国、陈道明将在10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冯小宁执导)中联手,他们将饰演黄海大海战中一对生死冤家——北洋水师舰长邓世昌和日本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由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艺术中心、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这部电视剧,以甲午战争为背景,形象地描画了中国第一代舰长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与日本侵略军英勇海战、壮烈殉国的悲壮故事。该片已于10月上旬在青岛开机。              
  (董光坤)
△著名演员潘虹近期又有新形象问世。她在北影厂摄制的《独身女人》(张弦、倪震、秦志钰编剧、秦志钰导演)中饰一位合资企业中女强人,这位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人在生活上却陷入复杂的感情纠葛,经历了一场甜蜜而痛苦的风暴。    (纪讯)
△著名电影导演吴子牛为福建电影制片厂执导的新片《太阳山》,日前在北京长城饭店影院首次与观众见面。该片通过一位台湾老兵回到深山老家,寻觅发妻,企求家庭温馨的故事,赞美了纯朴、善良的山民们似太阳般炽热的心灵。(艺文)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信箱

  电视节目调配要均匀
编辑同志:
星期六晚上,是各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都推出“靓片、精带”,很多家庭都为在《新闻联播》之后,究竟是看《正大综艺》还是《综艺大观》,或是其他台的精采节目而争执不已。然而星期六的“热”与其它日子的“冷”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星期一至星期五,有时中央、省、市三级电视台交叉播出的多为平平淡淡的电视剧,不少家庭干脆关机或者开着听响而另做其它事了。星期六的“热”却造成互相牵制,降低了收视率;其他天的“冷”则削弱了宣传和娱乐效果。
现时的电视观众除了要求看好的电视剧,还希望各电视台能推出一些靠近生活,富于知识性、趣味性的栏目和节目。比如中央台的《为您服务》、《体育大世界》、《动物世界》和一些地方台的“点播节目”、“大千世界”、“热门话题”等。这样,电视节目的冷热就会均匀一些。希望各电视台调整一下“黄金时间”,能够在星期六以外也推出一些新、活、益、趣的东西。 湖南岳阳周迅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千古龙飞地 一代帝王乡
王建华
江苏省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高祖刘邦的故乡,始建于秦末汉初。据史书记载:“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丰县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如高祖刘邦、相国萧何、宿将周勃、大将军周亚夫、道教始祖张道陵等,都出生在这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据《史记》记载,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即江苏丰县)。中阳里即今丰县城周围五里之地。刘邦出生在城北郊现梁楼村,那里有记载刘邦出生的龙雾桥庙碑。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是刘邦的老家,该村至今还有刘邦的曾祖父刘清之墓,人称汉皇林。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他由一个普通农民,手提三尺宝剑,斩蛇起义,取秦伐项,威震四海。刘邦称帝后,大封“同姓王”,刘代宗支,遍及各地。
现在丰县仍有春秋时的古城河,有秦始皇东巡为取天子气而筑的厌气台,有为纪念古代凤凰飞落城头而建的“凤凰月膆”、有刘邦降生的龙雾桥,有刘邦上学的马公书院,有刘邦逃难出走的五门,有刘邦斩蛇起义的斩蛇沟,有刘邦回乡宴请乡亲父老的邀帝城等。特别是刘邦老家离丰县城十二里的赵庄镇金刘寨村的“汉皇林”,过去规模相当宏大,刘清之墓居中,东北角为刘邦庙(即西王庙),西北角为东汉刘秀庙(即东王庙),正东有刘、关、张(刘备、关公、张飞)的“三义庙”,西面是玄帝庙。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丰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11月9日在皇林处开始建造刘邦祖陵园陈列馆。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由画和歌谈起
郁钧剑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油画同是画,但区别甚大。我读过美术家卢沉先生的一本书,受益匪浅。传统的中国画重笔墨,以线为主,其核心是书法的趣味;而西画呢,却是重造型,以面为主,其核心是构成意识。中国画只能意会,西洋画可以进行科学分析。中国画讲究笔触的虚实动静,点线的疏密聚散和运动的笔触韵律美,并且它近音乐,较空灵有韵味;而西画则讲究几何形有序性的编排以及静止的块面分割美,它近建筑,实在而有分量感。
中国的民歌演唱和源于西方的“美声唱法”同样是歌唱,区别亦甚大。“美声唱法”讲究位置、共鸣和气息,并以此作为技术的训练手段甚至作为演唱的最终目的。因此,“美声唱法”与西画一样,同样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而中国民歌的演唱呢,它的技术在于你如何淋漓地去表现歌曲的“韵味”,而不在于你嗓门有多大,调门有多高,甚至有时为了歌曲的意境和内涵,不惜刻意地运用一些被“科学方法”认为是错误的“白声”和“嗲声”。一首好的民歌演唱,实际上就是一幅优美的写意水墨。
这种在绘画与歌唱上的差异,几乎还影响到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趣味,是由本民族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西方民族对爱情的赤裸,同样在艺术形式上得到开放的表现。而在中国人的爱情史上,却很难有人会对自己的爱人或者初恋情人大呼其为:“啊,我的太阳。”所以,当在台上演唱“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时,听众才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才是他的生活。这种欣赏趣味的好恶,不存在高低雅俗之分,同样在这两种艺术作品上,也不存在着优劣贵贱之别。


第8版(副刊)
专栏:名人近影

  生命成熟的光芒
 ——记庞学勤
苏人
“文革”结束后,息影20年的庞学勤,重返影坛,在《花园街五号》中亮了相。如今又已7年未在银幕上露面了。学勤何在?年长的观众不无怀念。
五六十年代,庞学勤是红极一时的影星,一个挺拔、英俊、潇洒的硬派小生。他的银幕形象不知风靡了多少观众,留在多少女青年的梦中。
庞学勤从苏北滨海文工团到三野十二纵队文工团,几出名剧几乎演遍了解放区,解放后他又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边寨烽火》、《古刹钟声》、《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烈火中永生》、《独立大队》、《兵临城下》等几十部片子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他最得意之作要数他和王苏娅共同主演的《战火中的青春》了。这部片子把革命战士那喷发着青春火焰的生命力充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心理上隐秘的恋情。学勤饰演的英雄排长雷振林,成为庞学勤塑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
“文革”中学勤被迫离开影坛。浩劫后,他已担任了长影副厂长、党委副书记,但是仍然执著挚爱他的表演事业,眷恋于他心中的艺术。他耐不住技痒,在《花园街五号》中扮演了改革者刘钊。在他自己的艺术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改革者的形象。之后,学勤离开长影,南下珠海特区,在那秀丽清幽的滨海城市,当了几年政协副主席。这一次他又在《追赶太阳的人》中一露风采,是被他儿子庞好“逼”下海的。
《追赶太阳的人》为庞好执导。这是一部描写开发珠海特区的影片。说实话,拍工业改革题材的影片,没有那么多花花哨哨好弄,难度较大。庞好初生牛犊不怕虎,把这部片子拿下来了。导演的第一本领是选准演员。“知父莫若子”,庞好认定张南健一角,他老子合适。学勤推辞不掉,只好就范。在《花园街五号》中,庞好曾扮演青年刘钊,学勤父子二人串演同一角色,传为影坛趣话。那是父带子,如今不同了,庞好成了导演,现在是子选父。学勤扮演的张南健,既不是以往银幕上常见的端着架子训人的领导干部,也不是只会发表滔滔不绝演说的“改革家”。学勤把人物演得很丰满、真实。他极细腻而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心态,使得这一位即将离休、虽不免有时脚步迟疑,但光明磊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代人受过,保护改革者的老共产党人的形象,在银幕上立了起来,使人觉得可敬、可亲、可信。这里看出学勤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的潜在功力。
学勤六十初度,仍一派英气,艺术青春未衰,正闪烁着生命成熟的光芒!
(附图片)
庞学勤(中)在《追赶太阳的人》中饰张南健。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噪音增加日
夏清泉画 元也诗
齐鸣的歌乐,
喧闹的锣鼓,
喇叭里震天的吼叫:
今天是减少噪音日,
为了环境,
为了身体,
快把噪音减少。
真可悲太可笑,
吹得响,
敲得凶,
喊得高,
岂不正是把噪音制造。
如此悲喜剧,
南辕北辙,
越帮越忙,
愈演愈糟!


第8版(副刊)
专栏:

《寻人》(幽默画)英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