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课题
日本兴业银行行长 黑泽洋
回顾80年代中国的发展,即使进行国际间的比较,也应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农村的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留下了巨大的足迹,中国经济取得了平均年增长率超过9%的实际增长率。在提高11亿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在这种变化中,以轻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中国经香港向美国的转口贸易迅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但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近一两年来国际形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在8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它使战后持续了40年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土崩瓦解般的划时代的变化。
然而,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不定之中,东亚产业圈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本和中国都必须给予重视。
为适应国际形势发展,中国今后面临着新的政策选择。
考虑到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和国际形势的严峻变化,我认为中国有必要实行从历来重视量的发展到向重视高质、高效发展的战略转变,牢固树立重视“国际化”的观念。这个转变将适应国民的需要,也可以成为将在90年代具体化的探索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
从重视量转为重视质,需要在“技术的高质化”方面有飞跃的发展。领导有必要以灵活的创意努力对待“国际化”问题。中国在80年代执行了对外开放路线,向国内引进了华侨等境外资本,工业化取得了很大成果。在90年代,中国需要在继续广泛引进外资的同时,中国的企业本身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下决心进一步“国际化”。中国应该制定的方针是:增强了实力的、具有生产优质消费产品能力的中国企业,应着眼于为世界的消费者服务;为了增加中国出口换汇的能力,更大胆地引进外资,加速提高当务之急的技术水平,应该倾注全力为更多地购买外国机械等创造可能的条件。
希望中国作出勇敢的决断,把“国际化”作为中国90年代的课题,并希望尽快研究解决以下4个问题。
第一、促进国营企业自主经营。
最近,中国国营企业经营恶化是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国营企业承担着一半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使这一部分经济搞活是中国经济最紧要的课题。特别是中国在参加东亚产业圈的分工时,这些国营企业必须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一种与东亚产业圈的企业对等竞争、健全企业有经营决定权的机制是必不可缺的时代要求。
现在,不能把国营企业置于温室之中,有必要使它经受强劲的北风,强化体质。为此,国营企业应该与国家机关分离,使它们的经营思想转变为以服务于国民的生活为第一要务。树立了企业是社会机构的观念,就应该向社会正确地报告其每年的生产业绩。这在国际上是“大企业经营”的常识。如果确立了包括信息公开在内的系统制度,世界上的企业就会更易考虑与中国的企业进行合作。
第二、重视彻底尊重经济原则的资金分配。
在中国,用财政资金向企业提供产业资金是传统的做法。今天,为了充实社会资本,需要有巨额的投资。在财政资金不断减少的状况下,需要把财政资金的用途限制在行政经费的支出和社会资本的扩充上,尽快建立用最近不断扩大的民间储蓄资金向企业提供产业资金的制度。
在财政与金融分离的同时,确立“重视经济原则的投资案件审查”制度,是国际上易于得到理解的金融惯例。这样做,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就会更加顺利开展。
第三、积极研究恢复人民币的可兑换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发达到全球规模的今天,一国的货币不仅作为国内经济的支付手段,希望作为国际交易的支付手段也能够安心地使用。
第四、希望推行明确的外汇管理制度。
考虑到中国非常需要外汇,我判断恢复人民币可兑换性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是不得已的。我认为,明确易懂的外汇管理制度是尽快恢复人民币可兑换性的前提。我并不认为在中国不论什么,只要自由化就好。倒不如说需要暂时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我希望制定外国人容易理解的、明确的规定,并充分公开。
中国人在国内交易中保持重视人际关系的传统是很自然的。但在国际交易中,希望明确地表现出遵守国际惯例的姿态,并以国际上易于理解的方式公开国内的各种规定。
反过来再看看日本经济的现状。人们担心“泡沫(经济)”的破灭将给日本经济带来各种影响。此外,由于国际结算银行(BIS)规则的实施,大银行都被要求对投资采取慎重态度。再加上一部分大企业过去轻易地利用发行股票筹措资金,也造成今后需要筹措相当规模的资金。因此,在日本国内出现了慎重对待投资活动的动向。
特别在借款方面,日本是中国绝大多数资金的供给者。据1989年末的数字,中国的政府借款总额123亿美元中的77亿美元,即62.6%是日本提供的;民间借款总额306亿美元中的192亿美元,即62.7%是日本的银行提供的。
听说为使石臼所钢铁厂和大连工业区开发计划等大型项目走上轨道,双方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我感到非常高兴。
坦率地说,日本的经济是资源不足的经济,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不足日趋严重,内部要求国际分工的呼声也很高。加上中国的投资环境好转,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在强烈意识到互补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人们期待两国间经济交流的深化,不仅对于扩大交易,对建立两国间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也会作出贡献。


第2版(经济)
专栏:

  对华投资中的诸问题
株式会社东芝社长 青井舒一
90年代的亚洲经济虽然将比高速增长的80年代有所减速,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地区仍将继续保持最高的增长率。亚洲各国为了谋求本国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将纷纷减少相互间的壁垒。亚洲地区发展成一大市场,将能改变世界贸易的不平衡,并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我们在决定向亚洲地区投资时,需要对各种事情进行反复调查、比较和研究。以下这8点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和今天仍感到难办的地方。
首先谈第一点,与投资和开办企业有关的规定及其透明度问题。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会有顾及不到的地方。亚洲各国在制订有关当地开办企业的法律体系及与此相关的实施细则、实施事例等方面,的确有不完备的情况。向这些国家投资时,感到最难办的就是规章制度不透明,造成谈判的伸缩性大,办手续程序耗费时间。
在中国,对于在与办厂有关的基础设施的费用负担,与户籍制度有关的雇佣事项,在事业的有关变更、缩小、撤退的规定和手续等问题上,最初与中国打交道时也是不知所措。我认为中国方面在考虑投资的问题时,对于费用和工厂运营的条件等,应该事先作出准确的计划和评估,并介绍给准备投资的一方。
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作出了相当努力,但我们希望中国方面能够抓紧制订具体细则和实施事例,多想些办法,尽可能公开这些细则,切实地说明和指导。
第二点,随着事业的全球化,当企业在全世界建立多层次的事业基地时,机构之间需要有信息网络紧密联接起来。我们期待着拟议中的“中国网络”早日完成,充实发展。
另外,在建设工业城市时,应鼓励建通勤用铁路网。开发区内外国企业集中,会出现劳动力相对不足,引发不正当的竞争,产生外国企业之间的摩擦。铺设作为大量运输手段的通勤铁路,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使开发地区的波及效果达到更远的地区,实为上策。
企业为了稳定经营,必须有一个以合理的成本为基础的经营环境。申请办企业时,首当其冲的是土地价格问题。由于中国的地价不伴随所有权转移,只有所谓的使用权,因而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地价较高。此外在零部件和材料的筹措方面,如果质量、成本、交货期等与国外相同,都愿意从中国国内筹措,这对投资者、对中国的工业都有利。要做到这一点,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在价格、关税和筹措时间等问题上,对国内外企业都一视同仁的体制。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希望促成能在经济开发区内为日本人建立学校和提供价格适当的住宅。
第三点,关于市场开放问题。这是与一个国家扶持国内资本政策密切相关的大难题。要积极地谋求引进外资和产业的均衡发展,似有必要有意识地、分阶段地采取灵活的市场开放政策。
例如,当按照中国的政策独资建立出口基地时,仅从出口规模上很难发现是否合算。结果,往往是只搞低附加值的以组装为主体的工厂,零部件和其他必要的加工环节依然依靠进口。这样不仅不能引进系统的技术,对改善贸易收支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实际对中国来说并不合算。
第四个问题。日本经济虽然通过扩大内需的政策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在最近、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正面临着需要考虑采取新的措施。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仅仅采取依靠本国产业与外资系统的出口型产业独立并存的办法发展经济,已经不能指望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我建议应该扶持和发展支援基干产业的零部件配套产业。眼睛不能只盯着成品,应该把具有生产零部件技术、生产技术能力的配套产业群体作为基础产业加以重视和扶持,形成工业发展的基础。希望中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积极扶持支援这些中小型企业的问题。
对第五点不做更多的说明。技术人员和中坚管理人员的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大弱点。不是由少数技术尖子,而是要由一大批经过实践、有高度创造热情的技术人员群体来推进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基层的技术教育很重要,希望中国从社会和制度上下功夫培养和稳定新的工业技术人员群体,与经济发达国家大力进行人员交流。
第六个问题。我感到在中国有个习惯,那就是企业办社会。在国营企业里这种倾向更为明显。我认为,国家或地方所承担的社会福利事业与企业为了经营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还是应该分开,否则会混淆成本管理和雇用关系。对于有关人事费中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费用的负担、住宅建设和所有权、运用方法以及医疗费等各种费用支付负担问题,希望进一步建立起合理的社会机制。
第七个问题。在制造业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目标是实现任何国家都达到与日本相同的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水平。为世界市场上的顾客提供相同质量的产品,是制造业企业集团当然的义务。为此,有必要真正实施日本式的生产方式。特征就是人力资源,通过纵的和横的组织,形成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团队”,保证企业内教育和训练的所谓“与制造有关的经验性的专门技能”。其基础是高度的稳定性,是技术、技能、管理相结合,是生产系统不断加以改善的技术能力。
最后一个问题是亚洲各国面临的问题。
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当规定有义务引进一定比例的国内资本时,会出现合作伙伴不能满足随着企业发展而需要的资金。由于出现了资本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个矛盾将越来越明显。看来,资本市场的形成有待时日。
我认为,日本在与中国进行政府间开发资金合作的同时,我们民间企业将有更多机会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合作等形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合作。日中两国应不懈地排除各种障碍,为了相互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第2版(经济)
专栏: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中日经济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季崇威
亚太地区的经济形势和日本、中国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在80年代初期,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就曾经预言,亚洲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21世纪将是“太平洋的时代”。在过去十多年里,亚太地区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即东亚地区的经济有了蓬勃的发展。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的其它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地区。
从数字上看,中国经济在亚太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是,同10年前相比,那时中国的大市场还是半封闭的,日本和亚洲NIES发展经济只能向欧美方面倾斜。而今天,中日双边贸易已经从十几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了几倍,南朝鲜和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额从零激增至各40亿美元左右。在投资方面,香港、台湾、日本、南朝鲜、新加坡等对中国大陆投入的直接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00多亿美元。中日之间,中国大陆和亚洲NIES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全面展开。
1997年以后,香港和澳门将相继回归中国大陆。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港澳经济将继续保持繁荣和发展。我认为,港澳回归,“一国两制”,不仅有利于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的发展,更重要的国际意义在于,它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稳定整个亚洲地区,对于繁荣和发展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抱有最大的诚意和国际合作精神。这也是我国决心建立和维护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大奉献和实际步骤。
90年代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进入90年代以后,区域化趋势将日益明显。80年代,特别是后半期,各国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建立“经济圈”或者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主张。1990年12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了东亚经济区构想(EAEG)。
我的看法是,第一,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今后亚太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第二,建立某种方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联系,建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具有现实的基础。第三,对于马哈蒂尔关于建立东亚经济区的构想,从促进和发展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角度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也认为,建立某种区域性合作组织不应当是封闭的和排它式的。当我们大家正在深入探讨马哈蒂尔设想的可行性的过程中,东盟国家经济部长10月上旬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在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旨在建成一个开放型的东盟市场。我认为,一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值得受到亚太地区各方欢迎的。它将为90年代扩大和发展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至于合作的内容,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设想和建议。
首先,应当加强区域内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80年代后半期,日本从海外的进口中,制成品的比例已超过50%,但同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希望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市场吸纳体。中国的市场尚处于开放和发展阶段,今后,我们并不追求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不会采取过度的保护主义政策,开放进口的潜力非常巨大。希望亚太国家重视培育中国市场的购买力,扩大中国商品的进口。我相信,到本世纪末,亚太地区的贸易出现成倍的增长,完全是可能的。
其次是资本和技术合作。日本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对这一地区的直接投资,增加政府经济援助,加快技术转移。日本可以和中国合作进行资源和技术开发,加强技术转移和技术的商品化。
亚太地区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能源和资源优势,共同进行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合作,共同进行地区性资源开发。
亚太地区还可以在建立区域内统一标准的通讯体系,建立情报信息交换机构,以及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希望日本今后重点加强充实对象国的社会基础设施,加强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中国支持亚太地区内任何积极的平等互利、互相促进的经济合作。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先易后难,从小到大,从双边到多边,从单项合作到综合全面合作,从“局部经济圈”到“区域性经济圈”,最后再扩展到大区域性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加强中日经济合作,为90年代亚太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展望90年代的中日关系,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立场上,而且要从“亚洲中的中日关系”、“亚太中的中日关系”、“世界中的中日关系”这个高度,去发展中日两国的长期友好和全面的经济合作。中日两国全面的经济合作,必将直接为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亚太地区的进步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进而为亚太地区建立平等互利、和平友好、互不干涉内政、对话和协调、共同发展的新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第2版(经济)
专栏:

  第一套企业文化丛书出版
本报讯 我国第一套企业文化系列丛书日前正式出版。它是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北京铁路局、新华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的。第一辑共十册,编译了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汇集了企业文化学习和研究的丰富资料,推出了一批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的成果,具有较系统的知识性。 (张福纯)


第2版(经济)
专栏:

  明式家具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 为提高我国对传统家具的研究,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沟通国际市场的贸易信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明式家具专业委员会于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在京召开明式家具国际研讨会。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明式家具展”。
                          (侯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