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古代的水利设施保护法
敦煌的唐开元《水部式》残卷,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水利建设的法规。
这部书对水利设施及其管理大致作了以下规定:“诸大渠用水灌溉之处,皆安斗门(即泄水闸门),并须累石及安木傍壁,仰使牢固,不得当渠造堰”,而且“其斗门皆须州县官司检行安置,不得私造”,重要处每斗门由专人负责管理,渠堰有损坏的,及时随近差人修理。
为了加强对堤堰等水利设施的管理,实行州县长官负责制。据唐《营缮令》规定:“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即时检校,若需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水泛滥,损坏堤防,交为人患者,先即修营,不拘时限。”如果因主管官吏失职,“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的,依照《唐律·杂律》的规定,要处以“杖七十”;若因此“毁坏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因此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减斗杀伤罪三等。”同时,对人为破坏水利设施的犯罪行为,则要予以严厉处罚”。据《杂律》“盗决堤防”条规定:凡私自决堤盗水的,依法“杖一百”;造成他人财物损失的,比照“坐赃”罪,处3年以下徒刑;造成人员伤亡的,按斗杀伤罪减一等论处。如果是因“挟嫌隙,或恐水漂流自损”等原因而故意破坏水利设施的,要处以徒刑3年;造成他人财物损失的,比照盗窃罪论处;致人死伤的,按故意杀、伤人罪论处。这些规定,对于保护水利设施,起了积极作用。(10月31日《中国环境报》张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食疗功效受世界重视
外国人对中国的食疗愈来愈重视,欧美国家进行科学研究,了解中国草药的功效,其中还专门研究食物对头脑和情绪的影响。
美国和西德研究中国人爱吃的白果,发现银杏树的叶有高浓度的生物黄酮类,这种物质促进血液流入脑部,所以,中国人认为某些食物增进记忆力未尝没有道理。
新墨西哥州大学的医药教授佐治舒华兹研究食疗,还著书立说,倡言“食物的力量”。
他指出,有些食物影响人的情绪和感受,甚至对思考的过程也有帮助,因为这些食物含有脑部需要的营养。脑部最需要的是糖——人身从食物中摄取并自然转化成的葡萄糖,(不是精制的砂糖)。血糖低时,我们会感觉不安,思考也缓慢迟钝,吃点甜的东西,或吃碳水化合物,会使人马上精神一点,可惜效果只能短暂。要使脑部持久得到营养,就要定时饮食,少吃水果和谷物做的零食,可确保血糖不会骤降。这可改变了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的看法——脑部不受食物影响。
鱼和海产是基本脂肪酸的来源,这种脂肪酸跟形成脑细胞组织相类似,所以营养学家认为,这些脂肪物质对婴儿细胞的健康发展很重要。
             (10月31日《深圳特区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揭开百岁寿星长寿的奥秘
在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几乎每十万人中就有五十人活着庆祝自己的百岁寿辰,而且其中许多人还不止于此数。相比之下,在美国能活到百岁高寿的只占十万分之三。
能活到如此高龄又如此健康该如何解释呢?他们的秘诀何在?首先,艰苦的体力劳动是所有这些老寿星的生活方式。
他们长寿的另一秘诀来自他们的劳动环境。他们全都出生在山区,居住、生活在海拔一千六百六十至四千米的高山上。那里的空气含氧量较少,而且空气格外新鲜,没有任何污染。氧气的稀少促使心血管系统的强壮。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遗传因素的作用。在寿命最长的人群中,多数人的父母和祖父母也是老寿星。因而,优良的遗传基因,也可能是导致长寿的重要因素。
长寿的再一个秘诀是他们相同的饮食习惯。恩萨斯人、维加彭本人以及苏联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不食肉。他们的饮食全是新鲜水果、蔬菜、坚果、谷物、乳酪和牛奶。他们在饮食方面很有节制,从不贪食,而是适可而止。
显而易见,摆脱城市的拥挤、压力、噪音、污染和烦恼,清新洁净的山区空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适可而止的饮食习惯,优良的遗传基因,以及无忧无虑、超然乐观的处世之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些令人羡慕不已的老寿星们长寿的秘诀。(一九九一年第十期《知识就是力量》何一鸣 罗琴编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法制影视不能悖于法律
现在的某些法制影视作品,常有悖于法律的情节,令人咋舌瞠目。
不顾侦破中的纪律和法律规定,在会议室外大庭广众之中高声谈论案情;边走边议侦破方案,好像全力投入、聚精会神;回到家里,内人参案议案,把公开审判变为公开侦查。这是一些法制影视作品的家常便饭。审讯中执法人员随便的样子,错误的提问方式和语言,诱供式的启发劝导,都在堂而皇之地出现。
悖于法律的影视片,其动机可能是提高艺术性,增强吸引力。然而,它的效果往往是搞乱法律,毁坏法律,适得其反。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影视剧的作者们要学习法律,弄懂法律,会应用法律来创作文艺作品外,更重要的是克服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影视是艺术创作,可以不拘法律现实,可以对法律也作艺术加工。
      (10月25日《北京日报》孙焕英文敏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独特的文化遗产——地方志
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物风土等诸方面的综录。据近年调查,我国现存地方志共有8500种,12万卷,占我国古籍总数的1/10,数量相当可观。
据专家考证,我国最早的地方志是由袁康、吴平等人撰写的。他们根据战国后期的著作于东汉建武28年(公元52年)增删编辑成《越绝书》。地方志盛行于南宋,到元明两代逐渐趋于完善,清代为极盛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曾通令全国各郡县每隔60年必须重修地方志一次。
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唐宪宗元和年间所编,由当时宰相李吉甫担任总编。该书距今已有1100多年。这套地方志图文并茂,多处应用统计数字,地理性较强,在古籍中很有特色。但到南宋屡经战乱,此书已是志缺图亡,不复完整。在地方志中,宋代印书质量较高,数量较多,保存下来的也较完整。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范成大的《吴郡志》、周淙的《临安志》、沈作宾的《会稽志》等。
地方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志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而且对今天编纂地方志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0月17日《少年文史报》施茂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日益兴旺的全球花卉业
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花卉业也不例外。1990年全球花卉产值高达200亿美元。各种鲜花正大规模替代人造礼品花,全球花卉市场正日益扩大。
荷兰是世界上最大花卉出口国,其主要市场依次是德国、法国、英国、瑞士、日本和香港。哥伦比亚是世界第二大花卉出口国,每年产量超过10万吨。以色列当局对花卉生产和贸易也非常重视,地方有关部门经常安排大型货船及时地把鲜花送往欧洲市场。仅1990年,以色列花卉业就赚净利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花卉出口国。
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人们平均每年购花支出分别为50美元、30美元和18美元。花卉界人士的调查认为,日本和美国将在1997年以前成为花卉消费大国,每人平均年购花支出将升至50—60美元。(10月10日《珠海特区报》姗晋译刘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的园林特色
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我国历代皇帝的苑囿行宫,也包括一些御花园等。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它们都富丽堂皇,气魄宏大,珍藏不少有价值的文物。
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一般建在名山大川,是所谓的“深山藏古寺”。这类园林往往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如昆明的太华寺,镇江的焦山寺,以及普陀、峨嵋等。其特点是大多庄严肃穆,充满宗教气息。
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一般指自然的山水,这类园林基本上以天然美景为主,人工修饰在其中仅起点缀作用。如杭州的西湖景区、桂林山水、黄山园林。
府宅园林 一般指古代士大夫的私家花园,如沧浪亭,上海的豫园等。这类园林均是当时达官贵人退隐和享乐之处,大多布局精巧,反映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10月3日《拉萨晚报》郑时立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邮戳趣谈
邮戳的主要使命是盖销邮票。按理说,应该先有邮票后有邮戳,然而,事实却是邮戳的出现和使用要比邮票早400多年。早在15世纪30年代,意大利威尼斯邮局就使用了邮戳,不过,那只是在邮件上盖个小图章,注明收寄邮件的地名而已。尔后,又出现了邮资已付的邮戳,但都没有日期。1661年,英国邮政总局局长比绍普,为考核邮差是否及时传递邮件,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邮政日戳,它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出现早179年。邮票的发明者英国的罗兰·希尔,正是从邮戳得到启发,把邮资已付的戳记印在单枚小纸片上,这便是邮票的雏形了。
1897年,我国大清邮政开办,使用的是八卦邮戳,它采用《周易》中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构成,即由两个八卦图形相配,代表一个地名。八卦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
我国邮戳上的纪年比较特殊,曾用过“干支”、“中华民国”、“公元”等几种,解放后,统一采用公元纪年。
进入20世纪,邮戳的种类多了起来,除日戳外,还有邮资已付戳、纪念戳、免费军邮戳、机要戳、旅游胜地纪念戳等十几种。
   (1991年第5期《历史学习》谢志杰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神圣的客家风水林
闽西南客家人聚居的每个村庄后面,几乎都有一片古老的树林,少则几亩几十亩,多则几百亩。这些树木是上辈人传下来的,树龄已有几十甚至几百年了。主人管它们叫做“风水林”。
风水林的形成耐人寻味。当时,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人们,落户在偏僻的山区,是林木使他们得以栖身,他们又靠林木换来生活必需品。这种特殊的环境使他们对林木备加热爱、尊崇。于是,依山而居的人们在村后山上种上树木,将它视为全村的保护树,希望它成林成材。
各村“风水林”中的树种多种多样,有红栲、楠木、松柏、杉树等等,这些树木耐贫瘠,生命力强,能活上百年、千年。他们把它的长势当成全村兴衰的标志。“树长龄,人则长寿”、“树木茂密,则财丁兴旺”,这是他们寄托于风水林的朴素思想,因而,风水林便显得“神圣”起来。
为了“风水林”能茂盛长青,他们还采取虔诚的方式来保护。据传,以前有一个村的领头人立下盟约:“砍一棵风水树罚十桌酒席”作为向全村人的赔礼。村民们签约后的第二天,这位领头人有意让家人到风水林中砍一棵枝桠回家,领头人当晚办十桌酒席宴请村民,向大家道歉。村民见领头人执“约”如山,谁也不敢动一根风水林。即使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也爱护它。这样,崇敬风水林的习俗便传了下来。(10月30日《中国旅游报》张宇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北京的“公主坟”
北京西郊三环路有个环岛,岛上林木苍郁,是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这个环岛原是一个坟场,修地铁之前,仍可见几间古典式的殿宇。此处便是公主坟。修地铁时,因此处正是地铁必经之地,所以这位在地下沉睡了200多年的公主也被迫搬迁了。
这位公主便是明末降清将领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孔有德投降皇太极后,被封为恭顺王。此后,为清军南下开路于陕西、湖北、湖南,又被封为征南王,攻下广西桂林后又改封为定南王。
尔后,农民义军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率部收复广西,孔有德截击未成,退缩桂林。当李定国兵临城下时,孔有德慌乱一团,最后自杀身亡,只有他的一个女儿叫孔四贞的逃了出来,算是留了一个后人。
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征南王、定南王。按封建帝王时的礼仪,王的女儿应该被称为郡主,可是孔四贞怎么又成了公主呢?原来孔四贞逃命后,正赶上清军援军开往桂林,孔四贞见到清军后算是得救了。后来顺治皇帝福临南巡,见她孤身一人,又念孔有德之忠贞,便下旨把她送入北京皇宫。庄妃此时已成太后,便把她收养,封她为和硕公主。
孔四贞因生前为太后养女,又被封为和硕公主,所以死后以公主礼仪葬之。又因不是皇族嫡系,所以只好葬于京城郊外而不入皇陵。(10月2日《北京科技报》金居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怪诞的艺术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从去年底开始陆续举办了几个令整个加拿大社会议论纷纷的美术展览,人们对它们有褒有贬,争论不绝。
今年春天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女画家嘉娜·斯德巴克的“雕塑”《肉衣》等作品展,招致了很多的批评。该作品是用50磅新鲜牛肉缝制而成,然后把它套在一个塑料模特儿架子上展出。由于用的是新鲜牛肉,这件作品每隔10天左右就要重新制作一次。后来为了展览时间长一些,将牛肉进行了化学处理。加拿大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一些慈善机构对这一做法尤为反感。他们认为,与其花钱搞这种哗众取宠的艺术,还不如将这些钱用来救济穷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肉衣》展出后,国家美术馆不顾有关人士的极力反对,引进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展览——日本建筑家川又正的《贫民窟》。
《贫民窟》是用价值仅500加元的废旧木板制作成的一组破烂的小房子,一共有35间。川又正说他的灵感来自巴西的贫民住宅“发卫拉”。
引起最大纠纷的是《贫民窟》,它居然是在女建筑家奥勃兰德耗费50万加元在国家美术馆前面精心设计的花园里展出的。川又正说,之所以选择国家美术馆的花园来展出这组作品,是因为可以让作品本身的破旧和简陋与美术馆的华丽和闹市区高楼的现代化形成反差对比,引起联想。奥勃兰德本人则认为,这种“用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去侵入另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作法让人无法忍受”。
现代艺术似乎唯有“怪”才是新,才能取胜。一堆牛肉可以作为美术作品展览,破旧的木房子也可视为美术作品。试想今天的西方艺术家若去与他们的老祖宗达·芬奇、伦勃朗等讨论什么是艺术,定会吵得一塌糊涂。过去的艺术家在今天的艺术家眼里也许只能算是匠人,而今天的艺术家在他们的前辈看来可能连匠人的徒弟都算不上。(1991年第21期《世界知识》陈疆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