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毛泽东光照中国的未来
方堃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的理性思维往往会集中于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对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来说,毛泽东不仅代表了她的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她的现在和未来。近年来不但社会上出现了“毛泽东热”,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寻找毛泽东”的现象,因此,在“国庆”的日子里,从着眼于中国未来的角度谈一谈毛泽东,似乎不难找到与广大青年朋友的共同点。
我很赞同这样一种说法:对于广大中国百姓来说,毛泽东一直是他们的领袖。要展开这句话的丰富内涵,非洋洋数万言恐怕难以做到,在此我主要谈两点看法。
其一,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长城”。1840年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以及国内剧烈的战乱祸患,千百万仁人志士苦苦求索,都没有找到解救中国的出路。正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引导人民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使这种跨世纪的奋斗与牺牲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就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而言,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人能与毛泽东相比。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毛泽东无疑是为中华民族重新赢得世界性历史光荣的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亲身经历了“跟着毛泽东,就可以干什么成什么”的伟大而庄严的悲喜剧。对此,我们既有充分的必要吸取放弃个人独立的理性思考的沉痛教训,也有充足的理由继承毛泽东在这个过程中赋予我们民族的“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烈自信和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毛泽东具有卓绝的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大无畏的挑战精神和刚强意志,非凡的精力和巨大的感召力,使他无愧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魂”的称号。既然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一面精神旗帜来作为自己民族的信仰支柱,既然要实现祖国富强和文明复兴,首先必须追求民族精神、斗志和信念的复兴。那末,在目前改革和发展都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背景下,产生“毛泽东热”和青年知识分子“寻找毛泽东”的现象,其原因固然错综复杂,但其深层底蕴,不正是人们对民族精神支柱的寻求和呼唤吗?!有理由相信,通过重新疏理、消化毛泽东留给我们民族的巨大精神遗产,将有助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价值的重构,催化新型民族精神的诞生。
其二,毛泽东亲手开创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既融汇了祖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优秀传统,又代表了使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例子是逃亡到西方的动乱“精英”苏晓康的“担心”:“从中国来说,要抛弃共产主义制度,必须面对中国人的大同理想这个问题。”基于此,他“担心”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会遭到很强烈的反抗”,哀叹“东欧的多米诺骨牌现象”难以在中国看到。苏氏的话从反面印证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换,可以成为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人的“前言”与“后语”的冲突。新中国诞生前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没有一个中国政府能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即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才有出路。四十多年后的结果怎么样呢?在铁的事实面前,连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就是中国在惨遭二十世纪各种最可怕的天灾人祸之后,在世界上已成为雄踞一方的大国。实际上,就中国广大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无需借助这些来自国外的“辅助教材”的启发,而在个人及家庭命运的历史性改善中,不但早已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是自身幸福的源泉,而且也清楚地知道,一旦偏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意味着祖国现代化前程的彻底断送和对自身根本利益的抛弃和背叛。人们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的尊奉,就反映了对社会主义信仰的信守。诚然,毛泽东在其晚年有令人痛心的重大失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也并非完美无缺。但是,我感到前些年有的人在谈论改革时,未能客观、公正、深刻地揭示和肯定社会主义体制中那些具有历史合理性以及一些尚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因素。这一方面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误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应有的深度,存在着超实证、超功效的本本主义倾向。因此,深刻把握和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在具体生活和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丰富感性体验,对增进我们对时下“毛泽东热”的理解,推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更健康、更快地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虽然目前的“毛泽东热”还只是一种社会心理层次的现象,青年知识分子“寻找毛泽东”的方法也有待改进和提高。但是,这毕竟是一次历史性的契机,只要引导得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由它决定的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无比辉煌灿烂!


第5版(理论)
专栏:

  迎接世界历史的明天
郎毅怀
新中国的四十二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已经从这里起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和即将把这种影响提高到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这一步必定比过去更伟大、更壮观、更深刻。
人类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十六、十七世纪开始了“世界历史”。“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西方资产阶级以殖民掠夺、商品和资本输出等方式把世界历史强加给各个落后民族,反过来,各个落后民族也就先后和不自觉地加入了世界历史。这个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创造出来的世界向何处去呢?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出了它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世界历史找到了出路。循着这个方向,以列宁和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之处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世界历史不再按照资产阶级自己的面貌来创造,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历史。在这个实践中,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一道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以自己能够在资本主义不曾发达的民族落地生根和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成长的强韧生命力为世界历史的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历史是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也必然会有跌宕起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和产业革命的进展,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以跨越国界的力度增长着,世界市场在扩张,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在加深。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一方面力图把以他们为中心的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以“扩大接触”和“渗透”促进“演变”。这样一种世界格局对社会主义更加具有竞争性、挑战性和腐蚀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不能适应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或者拒绝改革,仍然停留在旧的发展模式上,或者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外屈从于西方的压力,对内迁就、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那么,它在其发展进程中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今天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受挫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好,更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而是标志着社会主义旧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它正处在一个从初创的发展阶段走向比较成熟的阶段的转变时期。于是,如何启动新的发展阶段就成了社会主义和世界历史的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显示了自己巨大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它作为中国发展的特殊道路,正在和即将具体地提出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将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将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走出一条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和长治久安,既安定团结又生动活泼的政治发展道路,从而经受住国内和国际两方面阶级斗争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将使全民族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从而经受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腐蚀,战胜“和平演变”的图谋。
毫无疑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使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健美的形象屹立在世界上。到那时,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已非昔日可比;由此,世界历史即将在不远的未来展现出新的主旋律和风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历来是一个具有强烈人类使命感的民族。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顽强奋斗,决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去迎接世界历史的明天!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社会主义是中国青年最有前途的事业
——“跨世纪的思考”征文来稿摘编之二
解放军51002部队政治部干事常安平(二十九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已经成为当今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思想体系斗争的主要形式。而这一斗争的焦点又集中在争夺青年一代身上。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怎样才能使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破产呢?首先,要解决好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现在有些同志总爱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究竟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对待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类比。一是要考虑我国的国情,二是要历史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三是要运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只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灾难和不幸。其次,要解决好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牢固筑起反“和平演变”的心理防线。“和平演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伪装性和欺骗性。它往往是通过经济技术援助、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正常渠道,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和平演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争夺青年知识分子为重点,以攻心为上,进行长时间全方位的渗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又要牢牢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注意辨别是非,增强抵制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诱惑和侵袭的能力。
河南省洛阳市铁十五局党委宣传部理论科长谭德虞(三十四岁):社会主义是我们青年的希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上还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固有的矛盾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它即将走到历史尽头,就像一个心肌梗塞、病入膏肓的老人,但由于服用了“硝酸甘油”,却“缓解”了它的“病情”,出现了回光反照的光景。我们青年一代绝不能被其眼前的“繁荣”、“发展”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它必然灭亡的本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社会主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但历史发展是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运动既有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也有暂时挫折、失败的时候。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也会使一部分青年被暂时的坎坷遮挡了视野,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世纪的曙光。所以,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坚决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图谋,自觉成为能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是我们每一个跨世纪青年的当务之急。
安徽金寨县青山银行副主任简绍龙(三十五岁):意志和信念是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人生的支点。作为跨世纪的中国青年,最要紧的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不断变幻的政治风云中把握前进的航向。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预言要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当他们军事上的进攻被挫败以后,近十年来,他们又借我国改革开放之机,以求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软着陆”,腐蚀中国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精神支柱。如果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已经树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的精神支柱,那么杜勒斯当年的预言就可能在我们身上实现。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当代中国青年就更加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在思想上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陈华斌 胡欣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