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撷英艺坛

  王铁成,真好运气!
向兵
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个周恩来,由他扮演。如今,主演历史巨片《周恩来》的又是他,并得到了观众心悦诚服的认同,连周恩来生前的身边工作人员看了也直点头:“真像,一抬手一投足,气质、神韵都像!”
当初,王铁成可没想到他能有今天这种成功。
刚粉碎“四人帮”那阵,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了缅怀周总理,赶排了一出话剧《转折》。戏排成几个月了,却一直没法上演——剧院挑遍全国也找不着一个适合扮演周恩来的人。剧院急了,只好将从没人注意的王铁成推上去试试。这一试倒成了。连排那天,王铁成上去走了几分钟的场,台上台下那些都在一个院里出入的观众,竟给了他7次掌声。
从艺以来只演过李玉和家门外的缝鞋匠、夹在人群中的美国大兵的王铁成,一下子成了剧院的台柱子。有人说他好运气,好天赋。可他知道这是用什么换来的。当初排《转折》时,去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看周总理的纪录片,他用大书包藏着个笨重的老式录音机,偷偷录下周恩来的讲话,回家逐字逐句摹仿,一张嘴就没白日黑夜。他把自己关在练功房里琢磨周恩来走路的姿势,没出屋一天就走出去40多里地……
从那以后的13年里,他阅读了数千万字有关周恩来的资料,他收集到的报刊、专著、画册,有小半屋。他结识了一个又一个曾在周总理身边呆过的工作人员。
13年来,每个1月8日,他都要去人民英雄纪念碑或周恩来纪念室献上一束鲜花。就是去香港这几年,也未曾中断。
王铁成随妻子去香港定居已有好几年了,但在北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职工名册上,仍有他王铁成。他要保留这个没有工资的“编制”,是为了还要回来演周恩来。《周恩来》就是丁荫楠在两年前和王铁成厦门邂逅,彻夜长谈后,看中了他这份挚情和功底,才敢下决心拍这样一部巨片的。
为拍《周恩来》,王铁成真没少操心。照说,他只是个演员,导演怎么说,你就怎么演。他可不,一拍戏,他每每都要出点自己的“招”。拍“贺龙骨灰安放仪式”,他要加上周总理车到八宝山,下车时一脚踩空的动作,又用京剧的“叫板”呼唤“薛明,薛明呢——”,托出周恩来的悲恸和歉疚。在邢台地震拍摄现场,他要导演把成百的群众演员分成不同的几群,以便有不同的“交流”。在延安,剧组同当地群众座谈后,导演要加戏,他王铁成也整天抱着座谈记录,思谋着怎样才能将周恩来饭桌上促成地委干部立下改变贫困的军令状一场戏,编得跌宕起伏,打动观众。也就是在延安,穿上当年服装扮演当年的自己的延安地委领导,一见化好妆的王铁成,眼圈就红了,一口一个“总理”。可他却冷不丁地指着人家:“你胸前的两支钢笔都是那时的吗?不是,就得换!”他自己腕上那块白表带的上海表,就是他查资料后专门做成的。其实这事有道具师管着咧。
(附图片)
王铁成在电影《周恩来》中饰演周总理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徐沛东
我经常收到一些读者、歌迷来信说:“你到底是一种什么风格?或“你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常说:“风格就是人。”就是说你必须有你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就像我们去餐馆吃饭,一道道菜吃完了,一抹嘴,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是鲁菜、川菜、淮扬或粤菜一概不清楚。这餐馆,你还会再来吗?作为一名作曲家,你的曲子不是躺在五线谱纸上,而是要立起来要活生生地站在人们的心里。曲作品的风格,是作曲家的影子遗落在曲子里的灵魂。他的精神气质、思维习惯,他的感情特征和审美情趣,都和盘托在里面了。
记得有一位诗人访海南,深深地爱上了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想写一首赞美椰子树的诗。他苦苦寻思:怎么比喻呢?它像棕榈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灵感被触动了,挥笔写到:椰子树像什么?不是芭蕉,也不像棕榈,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多么好的诗句,“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这首小诗我很喜欢,它富有人生的哲理。实际上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现“我”,认识“我”,塑造“我”的过程。那么“风格”就是一个站着的我。
在艺术上,我主张厚积薄发,博采众长。积之越厚,发之越佳。当我走进全国最高音乐学府时,我的心就像被磁铁吸住那样。恩师杜鸣心教授以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把全部的心血都花费在弟子们的身上。我是多么幸运的一个!而这一段如饥似渴的学习生活,对于我的创作活动,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除杜教授外,还有那么多名师,像于苏贤、王树、牟洪等等,使我终生难忘。有时为一道和声题的一个声部,反复10来次的练习、推敲。这时的我像一只飞进百花园的蜜蜂,拚命地吸吮着,吸吮着……这种学习态度,也被我带进了创作活动中。我努力注意同行们的成绩,发现他们的成功经验。我甚至把自己的知识开拓到更广阔的领域。诗歌、绘画、舞蹈等优秀作品,常常增进我对生活的理解。说不上什么时候,这些理解就神奇地派上用场。
一首好的歌曲,能够使人们心灵产生谐振,能让千万颗心灵也唱起来。这才算是佳作。因此,作曲家必须博采众长。可是话又说回来,博采归博采,自己必须创造,不断出新。所谓:创是根本,作是功夫,这才是创作。因为“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我,应该就是我自己。


第8版(副刊)
专栏:

  沈今声的舞蹈摄影
沈今声,一位长期在舞蹈界勤奋劳作的摄影家,虽已年逾半百,但仍活跃于各大剧场的舞台前。最近,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在京举办“沈今声摄影艺术展”,展示了他10余年来在舞蹈艺术摄影方面的探索与成果。新中国培育出来的各民族众多舞蹈家,如贾作光、刀美兰、巴图、崔美善、陈爱莲、华超、杨丽萍、李恒达、官明军、王霞、陈惠芬、周洁、汪齐凤、冯英等等上百人瞬间的美妙舞姿,都曾被他摄取,使人们得以长久的观赏、品味。学美术的沈今声,在摄影中吸收了绘画和雕塑的表现手法,突出主要,抓住有表现力的“细节”,又力求出现整体感。他认为:“要敏锐地发掘和把握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表情神态,凝练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图为他的《舞蹈家巴图·鹰》。  (文)
(附图片)
图为他的《舞蹈家巴图·鹰》。


第8版(副刊)
专栏:

  路生·搭档·小小滑稽
黄琼
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几台上海戏已陆续在京亮相。上海戏正成为首都观众的一个热点,而上海戏幕后的一些小故事也闪现着上海文艺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赴京演出的两台话剧《魂系何方》、《大桥》都与上海浦东开发有关。说起来挺有意思,《魂系何方》中有4位主要演员不是祖籍浦东,就是现在家住浦东。尽管浦东、浦西交通仍不便利,每天要轮渡过江,轮到大雾天还过不了江。但这些“浦东”演员却应观众要求,一再加演,有时一天两场。他们说:“浦东开发是几代人的夙愿,我们能演好这出戏,也算尽了一份力。”《大桥》的导演之一曹路生也是浦东人。“路生”这名字,便是因他母亲生他时,由于交通不便,生在了浦东往浦西的路上而得。大桥建设刚开工,他每天要骑自行车去看一看进程,心里在说:“快了,终于有一座桥了。”接到话剧《大桥》的本子后,便按捺不住,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与同伴一起,和南浦大桥建设同步,在舞台上也建起了一座同样有气势的“大桥”。
张东平、曹静卿两位编剧在上海算不上大编剧,但近来却十分走红。他俩首次合作的《清风歌》获得了文化部首届“文华奖”,《明月照母心》又引起轰动。这对编剧搭档,老曹构思严谨,老张则思想活跃,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善于捕捉动情点。他们非常自信:“我们的戏保证会让观众流泪!”事实上他们写戏流的泪更多。飞往武汉采访《明》剧女主角原型后,他俩红着眼流着泪赶了两个通宵就交出了剧本。《明月照母心》大改了6次,两位编剧至少“争吵”了60回,但争论过后又是好朋友,又在构思下一个剧本。
两台滑稽戏的基本阵容属于上海滑稽界的“小小滑稽”,已是第四代演员了,但他们要比前辈滑稽演员幸运得多。钱程是《GPT不正常》、《世界真奇妙》两台戏的主演,角色虽正却照样能让观众大笑起来,靠的是演戏的投入和扎实的语言、演唱技巧。赴京前,他天天在家里琢磨、练习一套能让北京观众听懂而且发噱的“上海普通官话”,好在他的妻子孙勤园也是一位“女滑稽”,帮他一同研究。有时坐在公共汽车上忽有所悟,便即兴对起了台词。而乘客以为遇到了一对“精神病夫妻”。这次北上的“小小滑稽”队伍中最出色的要数秦雷。他扮演《世界真奇妙》中的“呆子”(上海话称“戆大”)小戴。演呆子容易演俗气,但小秦分寸感把握很好,这全靠他自己的领悟。演呆子不可能到生活上去找一个对象来,让他诉说一番“戆劲”,只能靠自己的观察,为此秦雷天天围着呆子转,观察他们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为剃一个典型的“呆子头”,秦雷跑了上海三四家理发店,都没人敢剃。最后他真的装成呆子往胡同口的剃头匠椅子上一坐,才算如愿以偿,得以在舞台上演活了一个傻得可爱的小“戆大”。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觅踪

  文苑觅踪
▲以阿满系列喜剧故事片闻名的导演张刚,不惜牺牲数十万元,决定将他最近执导的故事片《新娘》推倒重拍。《新娘》由南昌影视所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是张刚编导的第十五部故事片。影片讲述了苏区一位游击队长的新婚妻子在红军转移后千方百计寻找丈夫,最后成长为游击队员的故事。后期制作前,有关领导观后认为:“缺乏时代气息,不够真实。”张刚本人也深感影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决定停止制作,推倒重拍。他说:“《新娘》不改好决不拿出来;我们不能把质量低劣的作品推给观众。” (陈瑶)
▲广西作家柯炽用整整十年时间写出长篇传奇小说《刘三姐》,九月三日开始在桂林日报副刊上连载。这部长篇传奇小说共有二十四万字。它不与电影《刘三姐》雷同,独辟蹊径,以刘三姐为主线,描绘了她与白秀才从出生到十八岁的美好生活,穿插刘三姐一家三代和多对男女的爱情、婚姻与家庭。全书采用章回小说形式,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书中多以优美歌唱代言行事。 (易讯)  
▲刚走出“清凉寺”的谢晋,又奔波于京津,执导描写弱智儿童的电视连续剧《启明星》。作为两个低能儿的父亲,谢晋一直在思考拍一部关于残疾人生活的影视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残疾人的爱心。航鹰的《启明星》使他动心。此剧通过谢长庚父子的命运及他们周围众多人物形象,揭示了残疾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定国)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施光南是怎样写歌的?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已经离开我们1年多了。人们读到了大量的悼念文章,详尽了解了他的为人。但他是如何写歌的,尤其是怎样写出像《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那样脍炙人口的歌曲,奥妙究竟在哪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施光南生前的著作《我怎样写歌》,向人们揭示了答案。
这部书稿的框架是施光南1984年夏天构出的,成文后共40篇曾在《音乐天地》刊物分期发表,连载4年多。施光南擅长作曲,却无意于研究理论,但正因如此,他的笔下反倒实实在在,有什么说什么,把心掏出来给大家看。正如作曲家瞿希贤在此书序中所言:“这是一本不寻常的歌曲创作经验谈,朴素亲切,仿佛光南正在娓娓动人地对音乐爱好者诉说他在创作中的探索经历。他中肯地提出(1)真挚的感情是作品的基础;(2)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是作品和听众沟通的媒介;(3)优美的旋律是作品的灵魂。”书中还收录了业已出版的《施光南歌曲选》中所没有的32首作品的全谱,为人们研究施光南提供了更全面的资料。 (刘剑)


第8版(副刊)
专栏:

  吉他之夜
文同
我在北京海淀影剧院很少见到有这样的盛况:一楼二楼坐得满满的,而演出只是西班牙吉他名家费利克斯·穆尼奥斯的独奏。
费利克斯·穆尼奥斯今年37岁,毕业于马德里音乐学院,师从过许多音乐大家。他的演奏早已闻名西班牙国内外,先后访问过丹麦、苏联、巴西、芬兰等十几个国家,在海淀影剧院,他弹奏了《加亚尔达舞曲》、《序曲》、《安达鲁西亚之忆》、《野草莓》等13支曲子,悠扬舒缓,好似明月下的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的水流正轻轻向远方汨汨移动。他的指法精巧娴熟,带有明显的西班牙风格。听众大多来自剧院附近的大专院校,他们听得那样入情入境,连演出中惯常出现的交头接耳都看不见,中途也没有人退场,一曲结束,总有会心的热烈掌声响起。
在海淀影剧院,人们欣赏室内乐,似乎难以出现如此兴致,而且,吉他也不是走红的流行音乐,没有躁动与激荡,没有耳熟能详的节奏和旋律。但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多学生的共鸣?
这使我想起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在人民大学音乐喷泉旁看到的情景。晚上,当自习时间一过,男女学生常常三五一群,围坐一起,弹起吉他,纵情地吟唱。有人白天或许连当众说话都很腼腆,此时却旁若无人。这正是因为有吉他相伴,才生出倾述衷肠的感觉和勇气。
吉他,应该说兼具典雅和通俗。在台上表演,其韵致和情调不让小提琴和钢琴。在许多国家,吉他的艺术地位相当高,吉他大师可以和最优秀的歌唱家相提并论。然而,人们更多的还是怀抱一把吉他,怡然自得,自我陶醉,自我宣叙。这使吉他在世界非常普及,成为极大众化的乐器。譬如大学的学生,在月光辉映下,面向夜空奏起吉他,或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消释一天学习的疲惫,或独自倾吐情肠,或长吟多彩的胸怀。在我国,吉他也是青年人最喜爱的自娱艺术,其普及程度不亚于流行音乐。对费利克斯·穆尼奥斯的表演,听众之所以那么热切,就如一位青年教师对我所说:他们想学习技法和表现力,看看人家是如何玩吉他的。
吉他虽则在我国已拥有众多知音,但尚存不少缺憾。像吉他爱好者的演奏水平偏低,疏于培养,只有普及而少提高;能上台成为专业演奏者寥若晨星,更不用说产生表演家和大师了。吉他这种介乎高雅与通俗之间的艺术,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想,这恐怕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8版(副刊)
专栏:

  长剑之歌
晓星
当人们走进剧场时,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般的画幕。在这个大幕上,从远古的冷兵器到今天的热核武器,从昨日金戈铁马到今朝巨龙行空,从火药的诞生到导弹的腾起,期间漫漫五千年历史浓缩于这幅画幕之中,使人们很容易便进入了这个神奇而诱人的空间和领地。
《长剑之歌》是由十九个声乐和舞蹈组成的组歌舞,以气势和力度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二十五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是一幅火箭兵生活的长卷,也是一曲民族自强的赞歌。
第一场《横空出世》,从表现授接军旗的歌舞《剑之旗》到合唱《诞生了,亚洲导弹第一团》,从舞蹈《风的雕塑》到领唱合唱《高原的回声》,集中反映了导弹部队在中国西北地域横空出世、并在风雨之中雕塑出自己的最初的形象,以纪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历史。
《绿色怀抱》作为第二场,无论是浑厚的男声小合唱《大山、摇篮》,还是清丽秀美的舞蹈《松泉咏》,都真切地表达出一种情感。在这一场中,舞蹈《无名星群》、《松泉咏》是两幅前后呼应的泼墨大写意的美景。唯一的一首通俗歌《问太阳》不仅把人们带入火箭兵特有的生活空间,更向人们敞开了士兵豪放粗犷的性情。
第三场《阵地风采》,则从一个横面向人们展示了多彩多姿的火箭兵生活。有反映科技人员的女声合唱《月亮花》,有表现女通信兵生活的舞蹈《雨韵》,有抒发发射兵情怀的男声独唱《这里只有火箭兵的爱》。这一组组不同的生活画面,组成火箭兵丰富而独特的神韵和气韵。
当人们再次回到纪实之中的时候,出现在舞台上的是天安门广场和导弹方队。这是建国三十五周年阅兵式上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把舞蹈《受阅》作为第四场《崇高使命》的开场,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回现实。一曲气势磅礴的《长剑礼赞》之后,导弹腾空而起。歌舞《腾飞》把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浮雕般的画幕再次落下,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回味和思索。
《长剑之歌》并不是按照严格的史诗性作品来构思创作的,但它巧妙地选择了若干个能够代表导弹部队发展的重要事件和闪光点,以及颇有代表性的生活层面,既有纵向的历史,又有横面的生活,这种交叉的结构,又使它显得厚实和大气。 
由二百多人参加创作演出的《长剑之歌》,是二炮文工团组建以来迄今为止推出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的一部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到登台演出不足半年,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同凡响。
(附图片)
《长剑之歌》中的歌舞《腾飞》 冯根锁摄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共同的语言
——第四届国际音像制品展销会一瞥
元也
川流不息的人群由外而里,又从里向外,不停地涌动,音像出版单位的展览点前聚集着急于想知悉产品详情的顾客。虽然出版单位多达50余家,除我国大陆外,还有香港和台湾,还有英国、美国、德国、荷兰、丹麦、苏联、日本、马来西亚,语言不同、地域各异,但对精美音像制品的共同的欣赏情趣,把人们沟通起来。犹如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陈为江总经理所言:音乐艺术是各国人民表达感情、相互理解的共同语言,是交流各国人民思想文化最活跃的方式。音像制品更是实现这种交流的最简捷和最大众化的媒介。
在展销会上,令人注目的是“全国文化系统音乐制品汇展”。这是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将文化系统所属的全国12家音像出版社联合起来,集中显示实力,荟萃了近年来文化系统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上千种优秀制品。他们不仅制作像《风火千里行——周恩来》、《辛亥首役》、《圆明沧桑》这样的带有明显教育功能的产品,还出版《京剧有声大考》、《徽班进京200周年》、《苏武牧羊》、《国乐精粹》等传统文化的精作,既让人欣赏,又起到保存国粹的作用。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也是听众极熟悉的音像录制单位,他们这次共设“艺术歌曲”、“流行歌曲”、“中国民歌”、“引进节目”、“舞曲”、“轻音乐”、“民乐”、“儿童歌曲”、“地方戏曲”、“卡拉OK”、“古典音乐”、“古典名著”12个系列,供人们欣赏、选购。
宝丽金唱片有限公司是国际著名出版公司,以精美的制作和独具慧眼的选题受到听众的青睐。此次展出的激光唱盘有“世纪音乐会”,是世界杯足球赛闭幕典仪上多明戈、帕瓦罗蒂、卡里拉斯三大男高音的演唱录音。此盘发行不到3个月,销量突破了300万张。有为纪念“音乐神童”莫扎特逝世200周年而录制的“莫扎特作品纪念全集”,共45辑,180张,收有莫氏626部作品。还有已故指挥大师伯恩斯坦指挥的演奏和钢琴大师乔治·保力的独奏。宝丽金还为中国音乐家录制了4部:“中国传统吹打乐”、“京胡交响协奏曲”、“许菱子古筝演奏”和“王晓东的小提琴”。此外,青年人喜爱的谭咏麟、刘德华、童安格等人以及“草蜢”队的演唱,亦在展销会上亮相。
此次展销会,显著的特点一是激光唱盘多,二是个人专辑多,三是展品大多质量讲究,外观漂亮。尽管许多产品的价格极昂贵,但仍有众多乐迷竞相购买。看来,听众的标准已经提高许多。相比之下,也有些单位门庭冷落,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平平,装帧落俗,制作亦嫌粗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第8版(副刊)
专栏:

俘虏(幽默画)江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