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清洁·美丽·文明
——朝鲜首都平壤印象记
李孟贤
与我国唇齿相依的东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美丽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人们对平壤的清洁、美丽与文明印象尤其深刻。江泽民同志访问朝鲜时,曾对金日成主席说:“我虽然第一次来朝鲜,首先给我留下的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是,平壤是一座清洁、美丽而文明的城市。”
在一个枫叶如丹的季节,我们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5人来到朝鲜访问,当时恰逢朝鲜劳动党建党45周年。在欢庆的气氛中,热情的主人陪同我们游览了平壤。
朝鲜战争结束时,平壤一片废墟。今天,她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已是一座风光旖旎、建设宏伟的现代化城市。宽阔平坦的大街两边矗立着一幢幢20层、30层乃至更高的楼房。我们下榻的高丽饭店,是连体式两座高楼,44层,登上楼顶向北遥望,看到新建的柳京饭店,那是一幢105层的锥形建筑,别具风韵!其他的建筑物,也分立式卧式,圆式扁式;形姿各异,色彩不同。其间还有街心花坛,路边草坪,江上喷泉,以至风景林丛。平壤的市容确如画卷中的美术作品,仿佛百花竞艳,万象争荣。
平壤之美,有仗于山川绮丽,气候宜人,但最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朝鲜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生活,他们改造山河的建树业绩充分显示了这种可贵美德。大同江、普通江和西海,三路水域经过市区,为了化害为利,美化市区,他们通过巨大而艰苦的努力,修建西海水闸工程,横拦了流入西海的大同江河口的20海里海面,使威海与淡江分家。这样能积蓄10亿立方米的淡水,既可浇灌新开垦的10万公顷的海涂,还能充分供应大同江下游地区的城市和村庄的居民饮用水,供给南浦、大安等工业区的用水。水闸的堰堤修通了铁路、汽车道和人行道,气势极为壮观。淡水区的周围还营造了观赏林、新的码头、各种游乐设施、休养所等。随着环境的美化,来这里观光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的工程纪念碑告诉人们:曾有3万多名战士和劳动者,光荣参加了这一镇江封海的西海水闸工程之战。他们削平了10个山头,经过5个寒暑才完成这一壮举。
平壤的建设,体现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大量的教育设施成为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各种纪念馆、展览馆、史迹地、剧场、地铁车站、工矿企业俱乐部、影视屏幕、街头标牌等都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课堂。朝鲜劳动党中宣部一位负责人对我们说:“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提倡‘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个人’。教育青少年,要通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军队、青少年组织等,从各个方面系统地进行。”在朝鲜,劳动党生日那天,我们在元山市宾馆见到有些人在党旗下宣誓。朝鲜劳动党党员每年都要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目的在于教育。
环境美,源于人的思想美,源于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人民创造美,爱护美,这已成为朝鲜国民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表现在清洁、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方面。在公园、游览地以及路边,园艺工人都把那青松绿草修剪得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特别是一丛丛绿茸茸的翠柏非常可爱。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首都的环境美。许多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人,每日黎明前即把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白天上街,行人见不到垃圾污物。临街的居民住宅楼,阳台上都放着盆盆鲜花。人们养成了自觉讲卫生的习惯,不见路上有乱扔果皮、纸屑杂物的现象。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都自觉按顺序上车。
总之,在平壤,市民的生活是舒畅而安定的。
(附图片)
英雄城市平壤一角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改革开放使中国扬起风帆
郭景哲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意大利听众埃尔曼诺·卡扎尼加先生荣获今年“中国旅游知识竞赛·承德杯”特等奖,并应邀到我国参加授奖仪式和参观游览。离京前,他在同笔者亲切交谈中激动地说: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十九岁的卡扎尼加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信仰天主教。多年来,他坚持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意大利语广播,盼望着有朝一日访问他热爱和向往的中国。
卡扎尼加高高的个儿,身材魁伟,言谈铿锵有力,显示出爽朗豪放的精神风貌。在谈到这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印象时,他按捺不住内心喜悦的心情,滔滔不绝地说:“我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先后在北京、承德、西安等地参观游览。说心里话,我醉在中国了,我真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所见所闻,不但使我震惊,而且使我惊喜。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在短短十多年里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一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在世界上就是一个奇迹,让各国刮目相看。市场商品丰富充足,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中国人的穿着打扮时髦漂亮,服饰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
卡扎尼加点燃一支烟,继续说:“在中国有安全感。意大利等一些西方国家,吸毒、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非常严重。晚上,许多人不敢出门上街,拦路抢劫危及行人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我来中国时,夫人一再叮嘱到中国后晚上不要出门逛街,免得惹麻烦。我抵达北京后,晚上出门是否安全,心中无数,但还是亲自试一试。有一天晚上十点多,我走出饭店,沿街漫步,只见路灯下,三五成群的人兴致勃勃地下棋,孩子们在嬉戏玩耍,一对对恋人偎依着窃窃私语,骑自行车的人们不时从我面前经过,常常对我微微一笑……这是多么宁静祥和的夜晚呀!之后我多次外出散步,从未遇到不快,感到非常安全、自由。”
卡扎尼加还激动地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深吸引着我,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的好客精神更使我终生难忘。无论在北京街头,还是在西安的小巷,每当我问路时,中国朋友都热情地指点,甚至有人送我到要去的地方。有一天下午,我要去玉渊潭公园,当我向一个青年学生问路时,他却热情地把我送到公园门口,一路上向我介绍公园的历史。分手时,他用英文说:‘祝您玩得开心。’授奖仪式后,我一个人乘火车去西安参观,卧车厢里全是中国旅客,我不懂中文,忐忑不安。但他们对我非常友好,请我吃中国小食品,有位列车员打开自己的饭盒,请我共进午餐,一位中年人用英语向我介绍西安的名胜古迹。一路上有说有笑,旅途非常愉快,就像生活在亲人中间。”
卡扎尼加最后说:“中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中国在搞真的社会主义,在前进的路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因为中国领导人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民十分勤劳,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对中国充满信心。”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木兰 
朝鲜国花
每年5—6月间,在山清水秀的朝鲜大地上,雪白如玉的木兰花(见图)盛开,芳香四溢。
木兰是朝鲜国花。早春先叶开花,花大,呈白色,花瓣一般6至9片,每3片排成一轮;叶膜质,倒卵形,全缘,表面有光泽。
晶莹洁白的花瓣,高雅的花形,光泽的叶片,健壮的枝茎,沁人肺腑的芳香,使朝鲜人民无不喜欢木兰。
背井离乡的朝鲜人每当想念祖国的时候,就会联想起象征着朝鲜民族的智慧和高洁感情的木兰花。
在那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而展开浴血奋战的岁月里,朝鲜人民革命军战士们时刻想着象征朝鲜民族的木兰花,不惜为祖国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像在蓝天下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木兰花一样,今天朝鲜人民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怀抱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所以,朝鲜人民把木兰命名为国花,人们讴歌它,把它精雕细刻在时代的丰碑上,让它同繁荣昌盛的祖国一起永放光芒。   (治边)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沙特有了第一部电影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严格执行伊斯兰教教规的国家,长期以来,该国没有电影和电影院,被称为“无电影的国家”。然而,时移俗易,最近,沙特阿拉伯王国举行御前试映会,放映故事片《小小冒险家》,供王室成员欣赏。该片是沙特有史以来自制的第一部电影,由日本协助,自去年春天起开始创作。
在制片过程中,沙特官方作了大量投资,并提出三个条件:主角必须是小孩;不得有色情及暴力镜头;必须有利于本国的政治形象。
《小小冒险家》中有三个主角,一个是日本商人的儿子,一个是马来西亚的渔家少年,还有一个是沙特孩子,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千里寻找亲人的故事。日本影坛后起之秀花田深和斋藤孝雄参加了该片的导演和拍摄工作。此片将在沙特国内外公演。  (肖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波罗的海的隐忧
孟宪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大量具有危险性的毒气弹被投放在波罗的海的一些海域,至今仍是危及人类及其他生物的隐患。
一九四五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有三十五条德国商船从波罗的海港口被派往海上倾倒纳粹德国留下的有毒性的化学武器。美国和法国也在这一海域倾倒过大量毒气弹。在苏联驻军监督下,纳粹国防军过去储存的军火也被倾倒在丹麦的波恩霍尔姆岛海域和哥德兰东南方的深水区。这种作法当时看来似乎是妥当的,被投放军火的地方距离海岸很远,而且在深水下面,渔船的拖网是碰不上的。当时预计这些毒气弹一旦同盐水接触,很快会被腐蚀。四十多年来,情况的确也是这样,大多数军火报废了。但是那些被投放在深度较浅的海底的金属物却腐蚀得较慢,因而依然有危险性。
今年夏天,德国东部萨斯尼茨的渔民捕鱼时,在他们的渔网中发现了芥子气弹。这一地带受伤害的事故不断发生。最近的一次伤害事故发生于今年七月,地点在萨斯尼茨海上,两位渔民的颈部与手上皮肤中毒,出现黄色大脓包。令人担忧的是:受毒气弹污染的鱼会不会出现在市场上,谁也说不准。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回归传统”热
唐若水
如今,日本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崭新观念层出不穷。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开始热衷于“回归传统”。
尽管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衣料在商店里令人目不暇接,但那种自60年代后就几乎在日本“绝迹”的印花棉布,现在又开始受到姑娘和小伙子的青睐。他们认为,这种印有蓝色花纹、质地较为粗糙的土布,象征着日本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另一种日式土布也成了抢手货,有的少妇还用它来缝制围巾、门帘、桌布、书包、腰带等日用品。
在电视机和录像机十分普及的今天,竟然有不少日本青年迷恋上了一种古老的游戏——拉洋片。尤其在中学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将读过的书或自己创作的故事编成“系列洋片”,即在一张张硬纸板的正面绘上故事的情节,背面写上说明文字,然后向伙伴们一边展示洋片,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这种既能培养创作才能、又能锻炼口才的游戏,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又一次在日本风靡一时。于是,东京都一家图书馆创办了“全国洋片节”,邀请全国各地的“小小洋片迷”前往表演。
60年代时兴的时装和流行歌曲也在年轻人中走红,电视和青年报刊上经常有介绍文章。两代人在家中跟着电视一起哼唱60年代歌曲,已成了追随时髦的现代家庭的一大特征。连60年代一举成名的歌星山本也“东山再起”,频频在音乐会上露面。大学生们则纷纷从衣箱中翻出父母60年代时穿过的旧衣,稍作裁改即穿在身上当作“新潮时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