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1-10-04

1991-10-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祖国——坚强的磁石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祖国——坚强的磁石<br/> 臧克家<br/> 正当全国人民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为四化大业而团结奋战的时候,《归心集》这样一本书及时问世,我想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它并不厚,分量却很重。里边写的人物,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的世界扬名,他们的业绩我早就知道;有的,贡献很大,但名字不熟。这些人物,形象高大,可敬又可亲。当然,它和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对照起来,只是长廊中的一角。一篇一篇文章,给书中人物树碑立传,他们的生平,他们的经历,历历在目,读起来像传奇故事,但它们不是传奇而是现实。它对人的吸引力,来自他们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生死依依的忠心、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br/>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阳光灿烂的。即使在它受到帝国主义侵略与欺侮的年代和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时期,堂堂炎黄子孙,不管在国内或侨居海外的,都能坚守中国人的气节,以顶天立地的气魄,冷眼向洋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抵住了种种困难险阻,怀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为祖国效劳,竭尽才能,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r/> 请看一位内燃机的研究家,他到了德国,受到歧视,连机器也不准他摸一下。意谓:“你们中国人懂什么?”他为了争口气,悉心钻研,成为有名的工程师。有了本领,有了地位;也有了豪华的高级生活和美满的小家庭。可是,这一切富贵荣华留不住他,终于在五十年代别妇抛雏,只身回到祖国,为坦克制造业贡献了自己的才能。“迸一声,咱们的中国!”他未必读过闻一多这个有名的诗句,但我相信,他是有这样自豪感的。<br/> 另一位博士,葡萄酒专家,在国外被人瞧不起。中国葡萄酒在国际博览会上,位列劣等。外国人说:中国不会产生佳酿的。他以牙还牙,气愤地说:“我不是几句话可以击倒的!”他回到了祖国之后,苦心研究、试验,终于为中国的葡萄酒赢得了声誉。<br/> 在大西洋彼岸的一位技术员,在国内曾受到过委屈,他在美国的老母亲殷切希望他伴她度过晚年。顺从母亲的心愿,还是听从祖国的号召?他内心是矛盾的。他的爱人,一个农家女说:“家乡的炊烟也比别处的香呢。”他们挥泪辞别了老母,回到了祖国。凭高超的技术,晋升为工程师。<br/> 我读罢这集子里所有的文章,看到他们感人的事迹,感到他们心灵的高尚,非常激动,同时,也使我感觉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无比的号召力与磁石般的凝聚力,它像一口洪钟,只要扣一下,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就为之震动。祖国啊,母亲,即使您不在黑暗穷困痛苦之中的时候,作为您的子孙决不会忘记您的哺育之恩、提携之劳。中国人是有志气的,有力量的。穷,使您富起来,弱,使您强起来!祖国啊,几千年屹立在亚洲大陆上,劳动,繁衍,创造,发明,是全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当然,她有过衰弱、贫困、受人侵凌的时代,但当五星红旗顶天竖起,我们的祖国从此恢复了她美妙的青春,巍巍如泰山,庄然而威严。“江山信美真吾土”,“试看天下谁能敌”?<br/> 就说乌云的名字,可以用家传户晓这几个字来形容了。她的生平事迹,感动了亿万颗人心。她的身子虽是日本生,但长在中国,工作在中国,不是一秋一春,而是几十年啊,她和中国结下了生死缘,成为中国人民一分子。她爱日本,她更爱中国。“她的中国心”,耿耿真金炼,纯朴、亲切、真挚动人!<br/> 古话说:得道多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当我们极端困窘的年代,抗日民族战争、反抗国民党独裁和解放战争的那些严酷的岁月里,有朋自远方来,同情我们,支持我们,和我们并肩战斗。他们离别了祖国的和平环境、抛开了温暖的家庭生活,远渡重洋,来到这片充满革命豪情但也充满艰苦的解放区,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有的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品质高尚,思想坚定,怀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战士们,每想到他们,我们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怀念之情,难以抑制。这些人物的名字像星斗,亮在我们心上。像斯诺、史沫特莱、艾黎、爱泼斯坦、罗别愁、温纳瑞斯,他们有的三十年代就来到中国,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向国际上宣传我们的革命,写文章报道解放区的新气象,从延安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他们对党的领导人物十分崇敬,也十分亲切。把毛泽东主席赠送的照片,走到那里挂到那里。有的,临终时候,还把他珍存的一些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文物最后看上一眼;有的,死了还把骨灰的一半留在中国。他们都是外国人,却有一颗中国心。史沫特莱、艾黎这两位,我有机会和他们握手交谈,读了有关他二位的文章,感觉分外亲切。俱往矣,往事留心间。对以上这几位国际主义战士的革命精神,伟大业绩,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心。他们的崇高形象,永远在中国人心头巍然而立。人已逝矣,而他们的英灵,鼓舞鞭策着中国人民在奔向四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br/>       (本文是克家同志为《归心集》一书写的序言)

玉树赛马节

第8版(副刊)<br/>专栏:文化采风录<br/><br/>  玉树赛马节<br/> 千子<br/> 火苗伸出舌头,尽情地舔着堆积如山的柏枝,翻卷的浓烟弥漫了夏日的晴空。这种被当地称为“煨桑”的仪式,拉开了玉树赛马节的序幕。<br/> 方圆数百里的牧民潮水般涌向扎西科草原。不时,有披红挂绿的骏马擦身而过,只流星似的一瞬。飞扬的尘土中,闪现出挎弓佩剑的英武身姿,牵一路惊羡的目光。行人、马队、车流,熙熙攘攘。通往扎西科的路成了多彩的河。<br/> 一夜间,扎西科冒出一座白色帐篷城。数千顶缀满莲花、祥云等吉祥图案的帐篷,凝聚着追求和向往,是一个游牧民族文化创造的结晶。远看,像绿色草场洒满盛开的雪莲;徜徉其间,晃若置身梦境。<br/> 玉树,位于青海高原南部,海拔3800米,藏语“古乡遗族”之意。传说玉树藏民是格萨尔的王妃珠姆的后裔。远古时候,每遇外族入侵,玉树部落长老便点燃柏枝集结队伍。烽烟就是命令。<br/> 勇士们策马而至,集体祭祀神灵祈求护佑,然后威风凛凛杀向战场。如今国泰民安,只有煨桑敬神这种古老的仪式被世代沿袭下来,让人联想起当年戎马征战的悲壮,钦慕雪域人的强悍、骁勇。<br/> 信号弹在蓝天划一道长弧。未等抛物线下落,烈马已倏地腾起前蹄,像离弦的箭,挟一阵风从眼前闪过,视野里只留下骑手的红头帕如一簇跳跃的火。终端,早有盛装的姑娘手捧哈达和青稞酒候着,骑手未落地,便双目含笑,情意浓浓地迎上去。后面追一群摄影记者。<br/> 速度赛后是马术表演。飞骑上,勇士们时而弯弓射靶,时而挥刀耍枪,时而倒立悬体,各种惊险的动作,激起一片喝彩欢呼。最奇妙的是跑马拾哈达的角逐场面。群马奋蹄狂奔,争先恐后,骑手们一个个像勇猛、机敏的鹰,瞄准目标,飞身扑去。草地上的一条条哈达变魔术一样,刹那间都飞到骑手们的手上,在风中抖动着。恍惚间,疑是天上飘落朵朵白云。<br/> 钻出厚厚的人墙,提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才复归平静。眼前,依然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五彩缤纷的着装艳得晃眼。不用问路,尾随人流移动,来到集贸市场。天南海北的商品琳琅满目在草地排成一条街。满载而归的牧民迎面走来,一不留意,定会与你撞个满怀。挤到卖首饰的摊点前,挑几只金属手镯,一串玛瑙石项链,刚模仿藏族女子那样戴上,便有不相识的藏族小伙逗趣地伸出大拇指。自己也就喜不自胜美滋滋的,觉得不再是个异乡客。<br/> 暮色降临,草原上升起篝火,奔放、热烈的舞曲开始在帐篷城上空回荡。藏族男女们围着篝火跳起舞来,也有多情的少男少女双双对对隐入草原深处。扎西科节日的夜,显得格外温馨而富有激情。

柳亚子诗忆鲁迅

第8版(副刊)<br/>专栏:文苑轶话<br/><br/>  柳亚子诗忆鲁迅<br/> 朱靖宇<br/> 南社诗人柳亚子自一九二八年在上海和鲁迅结识以后,在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长期斗争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鲁迅逝世以后,老诗人多次赋诗感旧,颂赞亡友高尚品格,表达自己的忆念之情。短文下述,是其中之一章。<br/> 一九五○年底,柳亚子到北京图书馆看望馆长王重民先生。其时正值志愿军过江援朝,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光复了平壤。宾主畅谈之余,王馆长要求老诗人追和鲁迅的《自嘲》诗见赠,这一建议,引发起柳亚子的深挚忆念和联翩藻思,和诗未及,一首七绝先就。通首是:“崔颢题诗在上头,谪仙才调岂终休?难忘二十年前事,温峤甘居第二流。”诗篇尽短,却关涉到二十年前的一段“本事”。<br/> 还是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前后,蒋政权加紧了对苏区的军事围攻,在其统治区内的白色恐怖也日益增强。波兰籍的共产党人牛兰,原是“泛太平洋产业同盟”上海办事处的秘书,被国民党政府拘捕转禁南京监狱,谋划以“危害民国”罪名审判。宋庆龄和蔡元培等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营救。名作家郁达夫同时发起倡议,联合沪上文化界名流联名打电报给国民党政府司法部门,要求释放牛兰夫妇。签名者达三十六人。作为总体斗争的一个侧面,鲁迅和柳亚子都参加了。由谁领衔?鲁迅是文坛泰斗,自是众意所推,鲁迅却让年轻六七岁的柳亚子排头,自己署居其次。柳先生曾说:“签署人三十六人,合天罡之数,余为及时雨,迅翁则玉麒麟也。”正是当时实况。<br/> 柳先生是革命诗人,篇什中激情似火。他又是绩学长者,作品积厚流光,涵蓄丰实。这首诗用了两典,熟僻参半。唐朝崔颢写下了首《题黄鹤楼》诗,传说李白读后自愧弗如,搁笔停吟。晋朝温峤才品杰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转述时人的品藻:“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诗人以昔譬今,托微寓显,推奖鲁迅如李白实远迈崔颢,却序名甘居第二。鲁迅的谦谦品格和诗人对其钦佩追慕的情愫,都跃然纸上。<br/> 由于国民党政府逆施倒行,对牛兰夫妇的营救等没有积极结果。这些赖柳诗以传的往事,也随时间的迁流,成了鲜为人知的轶闻。

喜悦(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诗画配<br/><br/>  喜悦<br/> 李青松配诗<br/> 张仕荣摄影<br/>  悬扣缀满谣曲<br/>  喜悦在眉梢上闪烁<br/>  哈尼族姑娘灵巧的双手上<br/>  总有淳朴的杰作诞生<br/>  蕉荫深处<br/>  泥巴墙的影子若隐若现<br/>  憧憬和想象悄悄地走出木楼<br/>  服饰延续着传统<br/>  话题则是崭新的

洪水退去之后(外一首)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洪水退去之后(外一首)<br/> 浦学坤<br/> 雨击浪卷,也有疲惫的<br/>  时候<br/> 被水妖睡过的木床<br/> 哽咽住暮色的苍茫<br/> 那些斑驳的房屋、树干<br/> 把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br/>  收藏<br/> 度过多雨的七月<br/> 在痛苦中锻造出纯朴的<br/>  激昂<br/> 思绪搀扶着月色<br/> 踏响长堤<br/> 尝过洪水的苦涩<br/> 崛起无数古铜般脊梁<br/> 被水浸湿的翅膀<br/> 沉重地飞翔<br/> 驮起中天之日<br/> 照临一个大写风韵<br/> 信念之魂<br/> 灿烂而辉煌<br/> 治水哲思<br/> 江河饱饮混浊<br/> 石头沉寂于苦涩<br/> 女娲长眠<br/> 人们咏叹大禹<br/> 五千年握在手里<br/> 依旧沉甸甸一个水字<br/> 要筑就筑吧<br/> 用情感、聪慧<br/> 用各种特殊材料<br/> 筑起浑厚淳朴的大堤<br/> 要炸就炸吧<br/> 用理智、博大<br/> 用自我牺牲精神<br/> 炸开结构精妙的大坝<br/> 屈伸自如的手指<br/> 逼退洪浪 <br/> 千百年的传说延续后裔<br/> 在历史久久的注视中<br/> 人,面对水族<br/> 总会走进去再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