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寿星自叹
——观补药广告有感
杨翰端诗 王复羊画
这补药,那补品,
纷纷出面将我请,
电视广告作宣传:
“服用此药保康宁……”
东边跑,西边奔,
累得老夫头发昏。
只怕补药没吹完,
疲劳过度要丢命……(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23)、(28)
(新华书店总店音像发行所发行)
第二十三盒收曲皆为现代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红灯记》等选段,是十几年来传唱的作品。第二十八盒也是传唱不衰的歌曲,有近些年中产生的新作,也有流传几十年的老歌,像《小草》、《亚洲雄风》、《思念》、《奉献》、《万水千山总是情》、《红梅赞》、《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谭谦)


第8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中国经典歌曲》《瑞吉》
(中国录音录像出版社)
《中国经典歌曲》是我国名歌剧的选曲,由东方歌舞团陈丽卿主唱,中央芭蕾舞团乐队演奏,卞祖善、胡炳旭等指挥。收有《伤逝》中的《紫藤花》、《洪湖赤卫队》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江姐》的《五洲人民齐欢笑》、《红珊瑚》的《珊瑚颂》、《草原之歌》的《飞出这苦难的牢笼》等,多为流传众口的歌曲。
《瑞吉》是南美牙买加最为普及的民间舞蹈中的代表性节奏,也是当地流行最广的音乐节奏形式,现已传到许多国家,深受喜爱。盒带《瑞吉》把“瑞吉”形式与中国民歌、流行音乐相结合,大胆尝试,展示了一种新效果。解晓东、谢津、景岗山、王晓芳等歌星的演唱,也使人别有感受。(杨锐)


第8版(副刊)
专栏:书话人语

  选本
编书选文是门学问,高明的编者在文海里披沙淘金,从大量典籍文章中,寻找新角度,编纂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好选家颇受读者和出版者尊重。
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漫说文化丛书》,为选编的新角度而赞赏。这套名为《父父子子》、《佛佛道道》、《闲情乐事》、《世故人情》和《男男女女》的丛书,收集了现代名家的散文小品精华,所选的作品是现代大家的名作,为读者所熟悉。编者从“文化”的角度,结纂归拢,令人耳目一新。丛书出版后销售一空,被评为该社选题奖,给人以启示。
振兴出版业,弘扬传统文化,是件细致繁重的工作,编者作用举足轻重。 
       (叶于)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成都市话剧院好戏连台
久别首都舞台多年的成都市话剧院,10月29日起在京演出《死水微澜》、《沙漠美人》两台新戏。根据李劼人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死水微澜》是一出川味方言话剧,编导取其意,遣其神,成功地实现了这部名著由文学向舞台的转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沙漠美人》以石油战线管道工人为主人公,形象地再现了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宜讯)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黑龙江省京剧院进京
黑土地上的京剧新军黑龙江省京剧院日前抵京。该院拥有“小关肃霜”之称的邢美珠、张派旦角林桂兰,以及琴师宋士芳等优秀人才。邢美珠带来关肃霜亲授的《铁弓缘》、经过加工整理的《玉堂春》等;林桂兰带来张派名剧《状元媒》;宋士芳还将举办别开生面的京胡独奏音乐会。该院离京后,将赴天津、鞍山、沈阳、吉林等地巡回演出。  
      (宜文)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广州话剧团在京演《情结》
女剧作家许雁的话剧新作《情结》(熊源伟导演),10月29日起由广州话剧团在京公演。该剧通过市纪委书记崔长河和他周围的亲人、战友之间的矛盾纠葛,展示了这位一身正气的人民公仆内心深沉的恋党、恋国、恋民的情结。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延边话剧团演《没毛的狗》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话剧团近日在京演出了多幕民族风俗喜剧《没毛的狗》。某日,报上登出一份广告,说是在没毛的狗体内有如同“牛黄”一般的宝药“狗宝”,剧中主人公成九便钻进了钱眼,昧着良心发“横财”,演出了一场“赔了女儿丢尽脸”的荒唐闹剧。该剧已演出了172场,观众近15万人次,受到各族观众好评。(文讯)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吕剧《朱元璋招亲》进京演出
山东平度市吕剧团携新创作的八场大型吕剧《朱元璋招亲》进京演出。
该剧是一出新编历史剧。它撷取青年朱元璋的爱情和投奔起义军的故事,歌颂了见义勇为、忠于爱情和反抗压迫的精神。


第8版(副刊)
专栏:

  冻土文化新风采
政玺
早年间,黑龙江是获罪文人的流放地,并且由于它的僻远、寒冷而被称为“北大荒”。的确,那时它不仅地域荒凉,它的文化也被冻土封闭着。如今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以黑龙江人引为自豪的“黑土文化”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风采。金秋北京,正在举办的“黑龙江艺术创作群体优秀作品晋京展”,足以使人饱览和感受黑土地浓郁的民俗民风、乡音乡情。
走进民族文化宫那宽敞明亮的大厅,映入眼帘的是那泼墨如云的中国画、浓色重彩的油画以及洗炼质朴的版画;在它们的东邻,是五光十色的摄影、龙飞凤舞的书法和辛辣幽默的漫画;与它隔厅相望的则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艺术:朴实无华的农民画、细腻丰腴的年画、粗犷凝重的剪纸和小巧玲珑的藏书票。走遍三个展厅,就如同站在了辽阔无垠的三江平原,登上了苍莽巍峨的兴安岭。整个展览内容涵盖了10个艺术门类,共展出了30个创作群体创作的700件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一幅神奇土地绚丽壮美的长卷,让人领略到北方人拓荒开山的豪迈气概,体尝到“北大荒”丰厚质朴的韵致。
当我们为黑土地的艺术馨香所陶醉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艺术家们。这700件优秀作品都是出自创作群体成员之手。而他们并不是专业艺术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或操劳于车间炉旁、或耕耘于乡土沃野,甚至还有许多人是个体劳动者和过去被称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由他们组成了这支浩浩荡荡的文艺创作大军。他们中有拖着疲惫的身躯在皑皑雪原、莽莽山川坚韧跋涉的著名版画家郝伯义,也有“甘愿做一头负重的牛”的肇东国画奠基人池春举,还有“漫画之乡挖井人”张新华,更有张玉岭、杜中述、傅作仁、常桂林等一大批默默耕耘的创作群体带头人……几十年汗水辛勤浇灌,几代人拚搏奋斗,由群众自愿参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引导扶持而形成的文艺创作群体如雨后春笋在龙江大地上茁壮成长。目前,全省有创作群体380个,人数已近10万。从城市到乡村,文艺创作群体星罗棋布,枝繁叶茂。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文艺创作群体已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关注。早在1987年,贺敬之就为肇东国画题了词:“生活中有真美,群众中有真才”;这次创作群体优秀作品晋京展览,高占祥又作了“群众艺术之花”的高度评价。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也为这次展览题赠了“展现黑土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条幅。而这次晋京展览之前,北大荒版画、肇东国画、海伦剪纸、富裕漫画等曾晋京崭露风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它们的倩影。更为可喜的是,它们像一枝枝出墙的红杏,多次代表国家,在世界各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销售,把黑土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化介绍给国外的朋友,为祖国赢得了很多的荣誉。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相聚在西子湖畔
岸柳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曹娥江两岸,剑湖边上,西子湖畔,洋溢着一派节日气氛。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电影回顾展在他的家乡上虞拉开序幕后,又在绍兴、杭州隆重举行。与他合作过的秦怡、祝希娟、王心刚、石维坚、李秀明、王玉梅、吕晓禾、斯琴高娃、刘晓庆、姜文、徐松子、卢燕、张翎飞、丁一、濮存昕、祝士彬、尤勇、朱旭、李婷等影视明星赶来了;李凖、梁信、黄宗江、张贤亮、鲁彦周、李存葆等著名作家赶来了;汪洋、徐桑楚、吴贻弓等电影事业家和评论家梅朵等赶来了。他们是从全国各地,从异国他乡赶来的。成千上万的观众用鲜花、鼓乐,欢迎仰慕已久的作家、艺术家来到他们中间。
  “洪常青”和“吴琼花”拥抱
淅沥清凉的细雨还在下着,已是半夜时分,现任深圳电视台副台长的祝希娟才风尘仆仆赶到上虞宾馆。已在这里等候许久的谢晋、王心刚等一见“琼花”非常激动。在欢声笑语中,“洪常青”与“琼花”紧紧拥抱。
32年前,他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聚在“红色娘子军”连里。那时,扮演洪常青的王心刚不到“而立”之年,年轻、漂亮、极富有魅力,是影迷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扮演吴琼花的祝希娟还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是一个姣美的姑娘。如今,他们虽已都逾“天命”之年,但风韵犹存。此情此景,谢晋想起往事:原来,电影《红色娘子军》里有一条洪常青与吴琼花的爱情线,后来删掉了。32年后,“洪常青”与“吴琼花”重新聚首,把那段被剪断了的“线”又“接了起来”,很使同行们开心。
刘晓庆“吵架”才脱身
正在台湾导演宗华执导的电视连续剧《风华绝代》里出任主角的刘晓庆,5年前因在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里扮演胡玉音而获得巨大成功。对谢晋电影回顾展的庆典,她自然应该参加。但因有协议约束,宗导演说什么也不放行,连谢晋亲自打电话也不予理睬。刘晓庆急了:“这样大导演,你们都不给面子,太不像话!你们今后还想不想到大陆拍片?还想不想跟大陆同行合作?……”经过一番“舌战”,台方导演才作出让步:“只准两天假,超过,每天赔款15000元。”
李秀明带伤唱赞歌
容纳近万人的浙江省体育馆里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当观众看到李秀明由谢晋搀扶吃力地走向舞台时,感到吃惊了:“她怎么了?”谢晋告诉大家:“李秀明最近坐椎扭伤,行动极不方便。本想送只花篮、写封贺信给我,但总觉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她来了,是在朋友的护送下,从北京赶到了这里。”观众激动了,报以热烈掌声。她也激动了:“谢晋是我最尊敬的师长,是他把我引上银幕。几年前,我又跟着他在鲁迅的故乡绍兴拍摄《秋瑾》,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是熟悉的,一草一木都浸透着我的感情,我不能不来!”她一手扶着椅背,一手握着扩音器,为大家演唱了《幸福在哪里》、《英雄赞歌》。歌声伴随掌声回荡在体育馆里。此刻,谢晋更为动情,眼里滚动着泪花……
    李凖借酒鼓“后劲”
绍兴的“加饭酒”驰名中外,很有“后劲”。与谢晋多次合作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家李凖三杯“加饭酒”下肚,亢奋不已。他站起来谈谢导:“去年,我请大画家王成喜给谢晋画了一幅梅花,价值几万元。可他刚拿到手便把这幅墨宝捐赠给了残疾人协会。他说,再多钱,再多名誉,我都不稀罕,我就需要几个好剧本,我要拍电影。”说到这里,李凖把目光投向众作家说:“我代表几位兄弟表示,一定努力满足谢导的要求。”黄宗江举杯响应:“我要发挥‘后劲’!”他激动地说:“我虽知老之已至,我还要来顶李存葆的‘花环’,骑在那匹‘牧马’上,驰骋在‘天云山’里……和祝希娟并骑,和秦怡拥抱,和丁一、徐松子……一同欢笑!”
(附图片)
导演谢晋(中)和演员们在一起。
金以云摄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毁画
吴冠中
20年前我住在前海北沿时,附近邻居生了一个瞎子婴儿,我看着这双目失明的孩子一天天成长,为他感到悲哀,他将度过怎样的一生!我想,如果这孩子是我自己,我决不愿来到人间,但父母总是珍惜自己的小生命,千方百计养育残疾的后代。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当会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心情。学生时代撕毁过大量习作,那是寻常情况,未必总触动心弦。创作中也经常撕毁作品,用调色刀戳向画布,气愤,痛苦,发泄。有时毁掉了不满意的画反而感到舒畅些,因那无可救药的“成品”不断在啮咬作者的心魂。当我在深山老林或边远地处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画出了次、废品,真是颓丧之极,但仍用油布小心翼翼保护着丑陋的画面背回宿处,是病儿呵,即便是瞎子婴儿也不肯遗弃。
数十年风风雨雨中作了大批画,有心爱的、有带缺陷的、有很不满意但浸透苦劳的……任何一个探索者都走过弯路和歧途,都会留下许多失败之作,蹩脚货,暴露真实吧,何必遮丑。然而,有时金钱控制了人,进而摧毁了良知和人性。作品于今有了市价,我已往送朋友、同学、学生、甚至报刊等等的画不少进入了市场,出现于拍卖行。50年代我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当时应井冈山管理处的要求复制了一套赠送作为藏品陈列,后来我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那都属于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幼稚阶段,但赠管理处的那套复制品近来却一件接一件在佳士得拍卖行出现!书画赠友人,这本是我国传统人际关系的美德,往往不看金钱重友情。郑板桥赠友之作并不少,他那篇出色的润笔词我是当作讽刺人情虚伪的鲁迅式杂文来读的。
艺术作品最终成为商品,这是客观规律,无可非议。但在一时盛名之下,往往不够艺术价值的劣画也都招摇过市,欺蒙喜爱的收藏者,被市场上来回倒卖,互相欺骗。我早下决心要毁掉所有不满意的作品,不愿谬种流传。开始屠杀生灵了,屠杀自己的“孩子”。将有遗憾的次品一批批,一次次张挂起来审查,一次次淘汰,一次次刀下留人,一次次重新定案。一次次,一批批毁,画在纸上的,无论墨彩、水彩、水粉,可撕得粉碎。作在布上的油画只能用剪刀剪,剪成片片。作在三合板上的最不好办,需用油画颜料涂盖。儿媳和小孙孙陪我整理,他们帮我展开六尺以上的巨幅一同撕裂时也满怀惋惜之情,但惋惜不得呵!我往往教儿媳替我撕,自己确乎也有不忍下手的隐痛。画室里废纸成堆了,于是儿媳和阿姨抱下楼去用火烧,我在画室窗口俯视院里熊熊之火中飞起的作品的纸灰,也看到许多围观的孩子和邻居们在交谈,不知他们说些什么。画室里尚有一批覆盖了五颜六色的三合板,只能暂时堆到阳台上去,还不知能派什么用场,记得困难时期,我的次品油画是用来盖鸡窝的。
生命末日之前,还将大量创作,大量毁灭,愿创作多于毁灭!


第8版(副刊)
专栏:艺坛撷英

  “老来红”赵丽蓉
陈若葵
听到电话中传出自己获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消息,赵丽蓉不由得一惊。她急忙下床打开收音机,等着七点钟的新闻重播。她竖起耳朵一字一句听完这条“爆炸性”新闻,呆坐在椅子里,自言自语:“会有这事?”
赵丽蓉说她做梦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会走这步“红运”。这是实话。当初,副导演请她担任《过年》中的女主角,赵丽蓉连珠炮似地说不去,“我唱了一辈子戏,拍电影是外行。”害得执著的副导演六请“阮妈”,直到去年腊月二十九,黄健中导演抱着分镜头本来给她读,小儿子从旁窜掇,她才下了决心。“我琢磨着,等片子放了,观众能说句‘赵丽蓉演得还不错’,我就知足。咱这辈子连个芝麻大的奖都没拿过,哪敢想得国际大奖?”不过,提起影片《过年》能让中国人喜欢外国人爱看,自己以花甲之年、平平的相貌率国内俊男靓女之先、胜世界影坛群英、荣登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宝座,老太太颇有感慨:“我只信一条:演谁就得像谁,自自然然的。让观众看着舒服”。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格格地笑了,乐得那叫由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赵丽蓉得奖可谓水到渠成。她生在剧团,长在剧团,从艺近60年,在舞台上扮演过100多个大大小小的人物,个个有光彩,尤其是阮妈、杨母(戏曲艺术片《花为媒》、《杨三姐》)曾倾倒了几代观众。问她有什么招?老太太说得特干脆:“从生活中找灵感,就这一个窍门儿。”尽管角色的身份、地位、处境、感情不一样,她却能独具慧眼地从身边的人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坐公共汽车,她就注意车上人们的坐姿、站态,说话的语气、声调、表情;去自由市场买菜,也好多瞅人们两眼;到农村演出,一有空就“泡”在农民中,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灵感。久而久之经验丰富了,戏便从心底里流出,自然就有了英雄母亲(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的纯朴可爱,刘姥姥(电影《红楼梦》)的朴实憨厚与能说会道、老于世故,田大妈(电视剧《苍生》)的精明、勤快、厚道与争强好胜,当然也能把《过年》中这位善良、忍让、尽量把家人往一块糅合、“维持会长”似的母亲演活。
拍《过年》,最让剧组人感动的是老太太能吃苦。她常说:“咱干啥就得有个干啥的样儿,既然来了,就得变着法儿把戏演好,免得日后挨观众的‘骂’”。外景地设在吉林市郊,旅馆条件差,吃的也不顺口,常尝不着蔬菜,她只好到集市上买点黄瓜一类能生吃的菜啃啃。再就是旅馆没厕所,为了到外面上厕所不排队,她每天早晨四点半就起床,五点半第一个进化妆室化妆,一干就是一天。最苦的还是拍戏。赵丽蓉有严重的关节炎,每年秋冬必犯病,不能久站。开机时值去年春节期间,气温零下30几度,冰雪随处可见。而每段外景戏又少不了她,那些天,她几乎是从早“冻”到晚,实拍时她硬撑着不让两腿发抖,一场戏下来人们赶紧用皮大衣把她围起来,暖和一阵。拍老头给她拔罐子那场戏是在夜里,屋里生着火,气温仍是零下十几度,人们穿羽绒服、脖子围得严严的还觉得冷,她却只能穿单衣,光着膀子。60多岁的人了,能不被冻得打哆嗦?副导演转悠着找替身,她却大着嗓门儿说:“我自己来吧,演戏哪有不受点罪的?”结果还是病了一场,落下个气管炎的毛病,一感冒就连咳带喘。“这辈子我就抽烟这一个嗜好,现在倒让这喘给‘制’了。”
在剧组,赵丽蓉也真像个当妈的。她年纪最大,人又随和,遇事总讲个谦让,谁有点心里话都爱跟她念叨。老太太说:大家伙儿能凑到一块儿就是有缘分儿,还不图个乐?从学戏那天起,师傅就告诉我,想要有好能耐,先要有个好人性儿。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夺绿》(版画) 常桂林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风如意》(农民画) 李晓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