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建议与要求

  多让人们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基层气象观测站的同志。这些同志为了及时获得和积累宝贵的气象资料,向全国人民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他们成年累月地在祖国的边疆、荒漠、高山、海岛默默地观风测雨,每天同枯燥的观测数据和电码打交道,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寂寞的生活。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却感人至深。
希望你报介绍一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每天收听收看的天气预报背后,有这么一大批默默奉献者。
国家气象局 时建华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风雨观天人
本报记者 郑红深
气象对城乡人民的生活,对于防汛、防台、抗旱,对工业、农业、交通、商业、仓储、国防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1989年,四川发生寒潮、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过程13次,由于气象部门及时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信息,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了5.72亿元的服务效益。当然,气象服务的价值,通常是很难用具体数字来体现的。
气象服务工作的功劳是与每一个气象观测员的默默奉献分不开的。然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却鲜为人知。
  环境恶劣 扎根荒野自有人
目前,全国有2500多个气象台站均匀地分布在各地,观测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有300多个台站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山区、戈壁荒漠、边疆海岛。
在黑龙江漠河站,气温曾出现过零下52℃的极低值;在新疆吐鲁番站最高气温却达到48.9℃的极高值。在海拔4612米的青海五道梁站,长冬无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长江源头的青海沱沱河站,方圆几十里无人烟,空气稀薄,饮水要到六七十公里外去拉。在这些气象站工作的气象观测员,任劳任怨,不间断地注视着变幻莫测的风云。
当人们跑进屋里躲避暴雨风雪或炎炎烈日之时,气象观测员却要冲向观测场、百叶箱,准时观测。有时闪电打红了风向杆,雷火在观测场上滚动,炸雷在电话机中暴响,但这些都无法阻止他们以小时计的定时观测发报。
新疆七角井气象站地处荒凉的戈壁深处。气象站的同志每天要进行4次定时观测、2次高空风观测、7次天气报、24小时固定航空报等。这里每年8级以上大风要刮110多天,12级风也常见,瞬间风速有时大于40米/秒。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天气进行观测,单人几乎不可能,观测员们常常是两三个人相互挽着抱着去观测,一人拉开百叶箱,一人观测读数,一人更换自记纸。一人冻僵了,另一人又上去。夏天,气温最高达43℃多,地表温度达71.5℃,进行高空风观测时,几十分钟不能动,蚊虫叮咬,痛痒难忍,观测员就用布包着头,只露两只眼观测。近10年,这个站有7人次创造连续250班无错情的好成绩。
吉林天池站副站长隋金堂,一次与同伴冒着大风去观测。忽然,大风把一张自记纸刮跑了。他们马上扑上去追这张自记纸,因为观测记录纸是不能丢的。就这样,两位同志掉进了深谷,他为了抢救同伴也不幸掉下山崖,以身殉职。
在今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气象观测员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为各级领导部门决策及时提供了气象信息。7月上旬,安徽寿县气象局已成为汪洋中的一叶小舟。为确保预报服务正常进行,他们顾不上家中的财物,迅速将观测仪器搬到观测楼顶平台上。业务楼到观测场有60米远,观测员们就划一条小船去观测,每小时一次。在被洪水围困的日日夜夜,他们的观测记录没有中断,发报没有中断。像这样献身气象事业的例子比比皆是,难以一一列举。12年来,全国气象观测人员达到连续百班无错情的达2万多人次,达到连续250班无错情的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达1295人次。连续250班无错情是指每天8小时精神高度集中,累计250天,几十万个数码个个准确无误。这需要怎样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啊!
  天高难测 气象科技展才能
广大气象预报人员,为使气象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提高气象科研水平,除了一般气象服务,还为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气象站,根据本地山区暴雨天气频仍的实际,除抓基础业务,使测报错情率多年来一直稳定在0.1%以下外,还研制出“岫岩暴雨专家系统”,使暴雨测报水平连年提高,从1982年以来十几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均提前准确报出,为抗洪抢险提供了重要依据。内蒙古伊克昭盟气象台工程师贺勤,70年代一次预报暴雨级量小了,她看到了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多年来,她奋力探索鄂尔多斯大雨暴雨影响系统和预报指标,写出了30多篇论文,获10余次科技成果奖。
  生活清苦 人生情趣靠创造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气象站的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吉林长白山天池气象站,每年9月就要把山上所需的一切准备好,因为此后的半年无法下山。在一些气象站,因交通不便和气候恶劣,观测员患了急病往往无法及时送出诊治。他们远离城镇,远离人群,文化生活贫乏,书籍报刊信件很难及时得到,有的地方连电视和收音机也收不到节目。气象工作者的婚恋及其子女上学、就业也是常常遇到的难题。
面对现实,一方面国家正在努力改善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速气象测报现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观测员们也在用汗水改变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在内蒙古最西端大沙漠中的拐子湖气象站,年均降水量仅49毫米,而最大蒸发量却达4100毫米,空气极干燥。刮大风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盛夏气温高达43℃,隆冬又低于零下30℃。气象观测员们一面观云测天,一面开垦荒地、种菜种树、养鸡养羊、建水塔、修球场。十几年的奋斗,把气象站建成了风景如画的庭院,为长期扎根戈壁滩创造了条件。
西藏那曲气象站在海拔4507米的唐古拉山上。那里空气稀薄、干燥,全年7级以上大风有180天。人在那里高山反应严重,嘴唇干裂发紫,鼻孔流血,走路说话很吃力。观测员们从建站之初,就有计划地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自己动手打土坯盖值班室,炸石头造温室,还挖井种菜,解决了饮水吃菜的问题。像这样的气象站,在祖国大地上,可以说已遍地开花。
(附图片)
上图:严寒时不误观测的浙江天目山气象站的观测员。 陈学和摄
题图:位于山谷中的新疆天池气象站。 郑震逊摄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农村烟酒消费需要正确引导
目前一些农村存在烟酒消费增长过快现象。据对我县100家农户调查,1986年至1990年,农民年人均烟酒消费水平由18.33元增加到37.35元,年人均消费烟由34.51盒上升到39.52盒,人均消费酒由4.44公斤上升到8.08公斤;烟酒消费规格档次日益升级,1986年消费的香烟每盒0.24元,酒每公斤2.34元,1990年消费的香烟每盒0.33元,酒每公斤4.12元,部分家庭已开始消费高档烟酒。烟酒消费增长速度过快,挤占了生产、生活费用。1986年至1990年,农民用于生产上的费用年平均增长14.1%,用于吃、穿、住、用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费用年均增长18%,低于烟酒增长速度,尤其是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严重滞后于烟酒消费的增长,造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生活结构畸型发展。农村烟酒消费增长过快,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几年每逢重大节日酗酒致死的事时有所闻,因烟酒过度常诱发各种疾病或导致家庭不和。
控制烟酒消费需从多方面着手,要引导农民在生活宽裕后,继续发扬勤俭持家的好传统,提倡合理消费,讲究文明生活方式,省下钱来用于学习科学技术,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乡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本着既经济又文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婚丧嫁娶中烟酒消费的档次和数量;要在农村大力宣传吸烟和酗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不要染上这些不好的习惯。
山东齐河县委研究室 阮兴珠 刘长路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法律顾问

  劝酒致人醉酒死亡虽不负刑事责任
但无休止的劝酒风气不应该提倡
编辑同志:
我哥是一名年轻的乡干部,27岁。去年底,他去某乡政府办事,晚餐时,该乡8位干部轮番向他劝酒,我哥抵挡不住,超量饮酒,当晚因酒精中毒死亡。全家悲痛之余,想追究劝酒者的法律责任。请问:他们应负刑事责任吗?
                  湖北通城县 李成刚
李成刚同志:
你哥哥在8名乡干部的轮番敬劝之下,饮酒过量,因酒精中毒而死亡,这是很不幸的。但根据我国法律,这8名乡干部不承担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对于致死人命的犯罪行为基本上都规定了制裁条款,但适用这种制裁有一个前提,即行为人必须在主客观两个方面都具备了犯罪构成的要件。也就是说,行为人不仅实施了致死人命的行为,而且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从你反映的情况看来,这8名乡干部是出于热情,设宴款待,轮番劝酒。很显然,他们在主观上并无恶意,更没有想到会出现致死人命的严重后果。同时,劝酒的那8名乡干部并没有采取什么强制手段(如搂脖子、捏鼻子硬灌酒等),你哥哥作为一名乡干部,完全能够自我控制,在不胜酒力的情况下,如果决然不喝,别人也就无可奈何了,大不了是面子上有点过意不去,完全可以避免这种严重后果的酿成。因此,从法律上讲,他们没有致死人命的故意,也不构成致死人命的过失,因而对你哥哥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
这8名乡干部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通过这次不幸的事件,应该吸取教训。一般来说,亲朋好友相聚,以酒助兴,无可厚非,但一定得把握好分寸,绝不可勉为其难。有人认为,若不拚命劝酒把客人灌醉,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若不放开肚皮畅饮,就愧对主人的热情。其实,这种观念是极其迂腐和愚昧的。只要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提倡并力行文明饮酒,随意适量,尽兴而不过分,就可以避免发生这种悲剧了。
                      本版法律顾问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呼吁

  液化气残液助燃装置有危害
严禁研制、生产、销售、使用
几个月前,我从商店买了一个沈阳市东原电器厂生产的“液化气残液利用器”,说明书上称,使用这个装置,可使液化气钢瓶中的残液完全气化烧尽,经济合理而且安全可靠。但是,我又看到一些报纸上说,严禁直接对液化气钢瓶加热。所以我一直没敢使用这个“液化气残液利用器”。希望有关部门能公开解答这个问题。
内蒙古通辽五金交电化工采购供应站
                 苏德那木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耳闻目睹

  没有铁路盼铁路
有了铁路不惜路
包(头)神(木)铁路是为开发内蒙古东胜、陕西神府大煤田而修建的一条运煤专用线。自1989年全线通车运煤以来,为促进蒙南、陕北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沿线却有少数村民没有铁路时盼铁路,有了铁路时不爱惜铁路。他们无视铁路法规,不听铁路安全监察部门的多次劝告,在铁路两旁多处放炮开采片石,严重危及铁路运输安全。这里拍摄的是运片石的拖拉机侵占了路基后,造成轨道车牵引的平板车脱轨的现场。
包神铁路运输处 陈海良 何明海
(附图片)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农村盼望毕业生留下来
我县某乡近三年来,三百名中学毕业生,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百分之八十五,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四十五名。
当前,科技兴农意识日益深入民心,而科技成果能否广泛应用,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农村中学毕业生是科技兴农的生力军,他们大批弃农外流,实在令人担忧。
            山东长岛县广播电台 吴忠云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莫让劣质商品流入农村
最近,笔者在衢州市农村发现,不少乡镇商店、个体经营户的食品、罐头,不是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就是早已超过规定的保质期。据了解,这些劣质食品、罐头大都是由城里“送”下乡的。由于许多农民消费者不懂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即使发现买了劣质商品也往往自认倒霉,很少有人知道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因而少数不法商贩钻空子,把城里遭取缔的劣质商品转移到乡下,坑害农村消费者。
               浙江衢州市武警中队 周祖斌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千岛湖珍稀动物需保护
千岛湖拥有三十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每年惨遭杀害的野生保护动物多达上千只。仅今年七月十七日至二十六日,在我县一个镇就发生四起捕杀野生保护动物事件,一些农民还公然在街头出售捕获的黑麂、毛冠鹿、穿山甲等动物。 
             浙江淳安县 余允乾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农技站应为农民开“处方”
我县左里乡农民购买农药、化肥前,首先到乡农技站说明作物的生长情况和耕作面积,农技站据此开出“处方”,写明购买品种、数量及使用要求,然后,农民拿着“处方”到供销部门购买所需物品。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全乡从未发生过乱施肥、错喷药事故,农业生产在科技兴农的规范中进行。
             江西都昌县 张松生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把商标缝在领外的内侧
目前,市场上的衬衣和背心,都是将商标缝在衣领内,而且商标多是用较硬的丝线织成的,如同一片砂纸,在背颈部磨来蹭去,给人带来烦恼。建议生产厂家把商标缝在不与皮肤接触的地方,如领外的内侧。
        辽宁辽阳市白塔区人武部 杨达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调查附记
接到读者苏德那木的来信后,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据建设部专家介绍,随着城乡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灶的增多,一种通过对液化石油气钢瓶直接加热,使钢瓶中的残液充分气化的装置应运而生。如辽宁沈阳东原电器厂生产的“东原牌液化气残液利用器”、河南郑州华实电器厂生产的“华实牌助燃器”、江苏靖江科研试制厂试制的“SZG—30型自控液化气残液烧尽器”等。
液化石油气是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它的液态膨胀系数很大(比水大2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会迅速膨胀;液态气化时,体积会膨胀250倍。如果钢瓶周围温度过高(超过45℃)就很危险,若对钢瓶加热就极有可能使钢瓶爆炸,发生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因此,国家建设部、劳动部、公安部今年发布的《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第27条规定“用户不得用任何手段加热和摔、砸、倒卧液化气钢瓶,不得自行倒罐、排残和拆修瓶阀等附件,不得自行改换检验标记或瓶体漆色”等。市场上出售的那些号称“节约、方便、安全”的“利用器”、“助燃器”属于违法的危险产品。最近,建设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禁止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液化气残液助燃装置,对已售出的产品厂方应登报申明,并且要负责收回。
那么,对液化气残液怎样处理呢?有关管理部门的同志讲,夏天,液化气基本上能燃尽;冬天,如果所剩残液过多,用户可到液化气公司或煤气公司所属的液化气站退残液,液化气站将根据规定退给用户钱。另外,请用户注意不要买个体户和非液化气公司所属的集体企业经营的液化气。因为他们所供的液化气大多质次价高,加之操作人员未经过技术培训,设备不过关,无排残设施和安全设施,给液化气站本身和用户都带来危险。
      本报记者 刘建华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监督哨

  不准私人摩托车吞食公家汽油
近年来,摩托车的私人拥有量逐渐增多,于是私人摩托车吞食公家汽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据对我厂和湖北化纤厂、襄阳轴承厂、襄樊市钢铁厂、湖北钢丝厂、襄阳县水泥制品厂等10家企业的调查,私人摩托车有875辆,不用公家汽油的仅7辆,占总数的0.8%。这些企业80%以上的私人摩托车用油,都有自己的“特殊”渠道,有的靠熟悉的汽车司机或掌握汽油的亲属直接供给,还有一部分是通过以物易物、半价套购等手段从司机手中套取等等。有的汽车司机说:“来找我们的大多是亲戚朋友或上司,为点油得罪人不值。再说,反正车辆油料定量充足,节约了也摊不上几元奖金,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有的摩托车手说:“现在搞油挺方便,若没路子,靠自己掏钱买油,凭几个死工资谁敢买车!”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汽车用油的定量控制,堵住吞食公家汽油的渠道;对摩托车严格供油卡制度,定期检查。   
   铁道部湖北襄樊内燃机车工厂
          蒲继刚 胡明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