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邹家华副总理抵英访问
英国外交国务大臣拜会邹家华
本报伦敦10月22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应英国政府的邀请,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今天上午抵达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正式访问。这是近年来级别最高的中国政府领导人正式访问英国。
英国贸工部常务次官梅德韦、外交部远东司司长戴维斯和中国驻英国大使马毓真等到机场迎接邹家华副总理。
今天中午,英国外交国务大臣凯思纳斯到中国客人下榻的海德公园旅馆拜会邹家华副总理。凯思纳斯对邹家华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凯思纳斯说,梅杰首相前不久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而邹副总理的这次访问是两国良好关系的又一例证。
访问期间,邹家华副总理将会见英国首相梅杰、外交大臣赫德、贸工大臣彼得·利利和能源大臣约翰·韦克厄姆。他还将会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并同经济界负责人见面。邹家华副总理说,他的这次访问是在梅杰首相今年9月成功地对中国进行访问后进行的。他希望访问能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双边合作,在经济、文化、贸易、科技各个领域全面推动中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

  古巴外长马尔米耶卡强调
拉美一体化是解决经社问题唯一途径
新华社哈瓦那10月22日电 古巴外长马尔米耶卡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拉美外交官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拉美一体化是解决本地区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
马尔米耶卡外长在讲话中呼吁拉美国家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的第一届伊比利亚和拉美西葡语国家首脑会议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以实现地区的团结。
他强调,只有实现地区的团结,才能应付以美国军事优势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挑战。
他表示,只要美洲其它国家都履行不扩散核武器的义务,古巴就准备参加在拉美建立无核区的特拉特洛尔科条约。
拉美外交官学术讨论会是拉美地区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学校的领导人会议,1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派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达成协议
建立欧洲经济区
本报布鲁塞尔10月22日电 记者姚立报道: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经过近17小时的艰苦谈判,22日早晨在卢森堡就建立欧洲经济区达成了协议。
欧共体和联盟从去年6月开始正式谈判。其目标是要从1993年开始在这两个组织成员国内部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建成一个北起北冰洋,南至地中海,地跨19国,人口达3.8亿的经济区。
一年多来,谈判几经波折,多次进入“僵局”。在这次谈判中,双方主要讨论了欧共体货车在奥地利和瑞士的过境运输、欧共体国家船只进入挪威等国的水域捕鱼及联盟国家为欧共体某些南部国家提供互助基金金额等问题。由于建立经济区对彼此均有好处,而协议又临近最后期限,双方互相妥协,终于使原定在今年6月结束的谈判有了结果。
根据协议,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将接受1500余项欧共体法律作为欧洲经济区的法律基础。


第7版(国际)
专栏:

  奥地利重视造林治水
王伟民
奥地利位于中欧,属内陆国家,著名的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山地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千毫米以上,个别地方达二千毫米。几百年来,洪水一直危害着奥地利人民。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水害,奥地利政府和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首先,切实以法治水,治水与治林并重。在奥地利,联邦农林部专门设有洪水和雪崩控制局,负责预防和治理全国的洪水、泥石流和雪崩等自然灾害。在各州、县(区),也设有类似的专门机构。早在一八八四年六月三十日颁布的国家大法中就明确规定: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在不同的区域,对洪水和雪崩要采取不同的措施等等。为了发挥森林在控制和预防洪水中的作用,同时保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奥地利政府把全国的森林划分成防护林与用材林两大类,在防护林内绝对禁止采伐,在用材林中也要有计划地采伐。目前,在奥地利的国有林中,防护林面积已占百分之二十五。
其次,重视采取生物措施治水,辅之以工程措施。政府根据山多的特点,规定禁止采伐高山地区的林木;即使是造林,只提倡小穴小坑,防止对植被的破坏;修筑道路或搞其他建筑,都必须由林业、环保、水土保持、交通等部门共同审定,多方权衡利弊后方可动工。国家提倡栽植和发展混交林,限制发展纯林,以提高森林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中的作用。根据规划,土地平缓的川地多为农田,山脚下的坡地一般为牧场,河谷地带和陡坡地方多为森林所覆盖。目前,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百分之四十六。奥地利政府还十分重视用工程措施来治水。在林区修筑林道,作业面不能过宽,还专门留出排水渠道;在林间小溪内,对河床采取多级拦截泥沙的办法,用木材或石块、水泥等修成许多小水坝,防止泥沙下流;在靠近居民区的山坡上,每隔三至四米就沿等高线设置一条坚固的铁丝网,以防泥石下落。
第三,经常不断地教育人民,保护森林,爱护大自然。在奥地利电视节目中有介绍森林和大自然的内容;在一些宣传画上,常常可以看到树木模型与“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森林中”等字样组成的图案;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设有生态课。总之,在奥地利,保护森林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正是由于奥地利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地养山治水、护林保水,才使得奥地利全国到处是有水皆清,有山皆绿,小水流不断,大水难成灾。


第7版(国际)
专栏:

  墨西哥经济今年将持续增长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电 墨西哥经济今年将继续保持去年的增长势头,国民生产总值估计可比去年增长4%。
去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3.9%,通货膨胀率为30%。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8%,是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而通货膨胀率为9.1%,是近十几年来最低的指数。
墨西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一些生产部门恢复了活力。政府与工人、农民和企业家签署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协定,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今年预算赤字将达3000亿卢布
据新华社莫斯科10月22日电 据苏联《政府通报》22日报道,苏联今年的预算赤字可能达到3000亿卢布。
报道说,为减少赤字,苏联财政部决定向苏联国家银行贷款300亿卢布。政府还计划向国内外出售一批企业,这批企业价值1500亿卢布。


第7版(国际)
专栏:

  科威特油井大火可望下月得到控制
据新华社科威特10月21日电 科威特石油大臣哈穆德·阿卜杜拉·拉克巴今天说,科威特境内目前仍在燃烧的最后58口油井的大火可望在今年11月中旬以前得到控制。
科威特的940口油井中有732口遭到伊拉克军队的破坏。
到目前为止,各国赴科威特灭火队已控制了647口油井的大火。
科威特目前每天可产油29万桶,估计到今年年底日产油量可达40万桶。


第7版(国际)
专栏:科特迪瓦通讯

  科特迪瓦农民迷上柠檬园
本报记者 顾玉清
一踏上科特迪瓦的国土,人们不仅可以饱览到成片苍翠摇曳的棕榈、椰林,而连绵遍野的咖啡、可可种植园也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咖啡、可可曾使科特迪瓦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至今仍是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面对国际市场上咖啡、可可价格长期不断下跌的现实,科特迪瓦农民在不放弃咖啡、可可生产的情况下,开始对种植柠檬越来越感兴趣。
柠檬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果实为椭圆形,果汁极酸。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是制造饮料和香料的原料,同时也已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和宴会上的必备佳品。如果人们在烤肉、烤鱼或其他美味佳肴上挤上少许刚切开的柠檬汁,既能使胃口大增,亦可解酒、杀菌防病。因此柠檬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价格也随之上涨。
科特迪瓦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生产,却没有重视培植柠檬,从1982年起才有少量栽培。1986年,科特迪瓦开始出产少量柠檬。现在种植的柠檬园主要集中在科特迪瓦西南部的萨桑德拉、圣佩德罗和苏布雷三个地区。柠檬种植面积约为2500公顷—3000公顷,年产柠檬仅为2.7万吨至3万吨。专家们认为,如果风调雨顺,辅之以田间管理,平均每公顷可产柠檬30吨。按现时国际市场价格1公斤柠檬可卖到22法郎(1法郎等于50西非法郎)计算,每公顷柠檬园可以获得66万法郎的收入。科特迪瓦农民已经尝到种植柠檬的甜头,正在悄悄地转入柠檬园,对柠檬树进行精心的营造和管理。
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科特迪瓦已成立了地方柠檬生产合作社,负责筹划和协调生产,此外建有柠檬加工厂直接承担柠檬的采购、加工、运输和出口。
当记者请一位科特迪瓦朋友谈谈他对柠檬生产的发展前景时,他略加思索地说:“对科特迪瓦这样一个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动向。”他认为,“柠檬是一种热带植物,适合在科特迪瓦生长,它的发展将会是迅速的。”这似乎使人隐约觉得,如同当年的咖啡、可可价格看好时一样,发展柠檬生产是否也意味着将会给科特迪瓦经济带来新的转机?(本报阿比让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加利亚已成为倒卖被盗汽车中心之一
新华社索非亚电 据保加利亚《民主报》10日报道,保加利亚已成为倒卖被盗汽车的中心之一。
报道说,保加利亚海关最近共截获10辆非法入境的小汽车。这些汽车都是从意大利和德国盗窃来的,准备向保加利亚公民出售或输往中东地区。保海关总局局长卡内夫说,被查获的汽车只是非法输入车辆的一小部分。
去年以来,保加利亚出现一股购买、倒卖西方二手车之风。人们竞相从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等国购买旧车。这就为国际汽车走私、盗窃集团提供了机会。
同时,保加利亚国内偷盗汽车事件也频频发生。驻索非亚的所有外交使团都发生过汽车零件被盗事件。有的汽车被盗,至今无下落。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震惊全美国的小镇枪声
本报记者 张启昕
10月16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6万居民的小城镇基林,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杀案件,22人饮弹身亡,20余人受伤。
目击者称,中午时分,一名男子驾着小型卡车,闯碎一家小餐馆的玻璃门窗,用半自动手枪向正在用餐的顾客扫射,酿成一场恶性流血事件。警方称,行凶者事后在餐馆厕所开枪自杀,行凶动机不明。凶手名叫乔治·亨纳德,35岁,曾为货轮海员,现失业。
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枪杀案之一,小镇的枪声震惊全国。
事发第二天,正值众院辩论反犯罪法案,其中一项条款正巧同枪支控制有关。该条款规定,禁止出售并拥有13种“袭击型枪械”以及像凶手使用的那种“装弹量超过7发的弹盒”。但在辩论时,持对立主张的两派议员们却对是否禁止私人拥有杀伤力强的半自动枪支争论不休。反对枪支管制的议员认为,此项条款毫无意义,防止不了凶杀案件的发生,他们指责另一方侵犯个人“携带枪支的权利”。主张枪支管制的议员则反斥前者纵容贩毒者和其他罪犯,“把城市街道变成了危险地带”。
面对刚刚发生的枪杀案,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议员切特·爱德华兹改变原来立场转而支持枪支管制,他向同事们呼吁:不要再让我们地区昨天发生的惨案明天在你们那里重演。他要求议员们投票赞成枪支管制,使其他人免遭毒手。
然而,众院仍以247票对177票的多数把禁止私人拥有半自动袭击枪支的条款否决掉了。美国国会关于枪支控制的辩论出现这样的结局已非首次,主要原因是势力强大的反对枪支控制的院外集团“全国来福枪协会”在从中阻挠,而这一集团中不乏美国政界要人。
“制止枪械暴力联盟”的人士愤愤地说,这是一次不光彩的投票。人们很难想象议员们居然对街头被枪杀的无辜受害者如此麻木不仁。
枪支在美国社会泛滥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它与导致犯罪的其他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许多城镇凶杀案件不断上升,像10月16日那种恶性流血事件也屡屡发生。美国一家电视台把这种现象称为“美国现象”。看来,这一社会问题很难找到解决的办法。 (本报华盛顿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不久前,阿根廷举办群众发明展览会。图为在展览会上展出的可以帮助残疾人站立起来的电动轮椅。  本报记者 管彦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