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真情 深邃 宏大
——听上海乐团赴京演出
李焕之
金秋时节,上海乐团的艺术家给首都人民献上了一台精彩的音乐会。
吕其明同志的《红旗颂》在60年代一推出就深受好评,这次来京演出修改后的版本,听起来仍是那么亲切,那么真诚,那么深情。相信它还会继续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的。
朱践耳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知名的作曲家,他不仅创作了许多像《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样的脍炙人口的歌曲,早为听众所熟悉和称道,而且在器乐音乐——特别是交响音乐领域,勇于探索进取,极富创造性地写出了交响音乐的新境界。《第四交响曲》(曾获90“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作曲比赛大奖)正是强烈地体现了这种开拓精神。全曲听来隽永、深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者一定会从音乐中品味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神韵,它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当然,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的精湛技艺和音乐指挥、乐队精确而密切的合作,也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上海乐团这次进京演出的重头戏——交响大合唱《七月》,是上海的作曲家、词作家、表演艺术家共同合作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我国20世纪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的作曲家、词作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重大题材,投入了大量心血来创作。去年9月开始动笔,今年5月“上海之春”上演第一稿。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又写出了第二稿和这次进京的第三稿。可以想见,词曲作者们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整部作品结构新颖,气势恢宏,是一部赞颂中国共产党70年战斗历程的史诗。使人听来为之沉思、深思、激动、振奋。全曲音乐既具有我国优秀声乐传统和民族风格,更饱含强烈的时代情怀以及合唱艺术所特有的壮丽气魄,从这几方面的相互融合来看,作者的把握是准确和富于创造的。尤其可贵的是上海乐团的合唱队和三位独唱家在演唱上那么热情地引吭高歌,把近年来合唱艺术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实在是气势磅礴,动人心弦。


第4版(副刊)
专栏:

  献给母亲的舞蹈
谢明
许平是上海歌舞团演员,今年才28岁,高挑匀称的身材,白净的肌肤,浓眉大眼,举止萧洒,见过他的人都夸他“英俊”,姑娘眼中的“白马王子”。他生活上过得平淡,欢愉自得,对舞蹈却极认真,但也不像时下记者、文人笔下的舞蹈演员,总是流着血,忍着泪,伤筋断骨。“你一定从小就热爱舞蹈?”我曾这样问他。他三言两语告诉我:读小学时参加了体操队,一天老师通知他去考舞蹈学校,便考取了。老师代他选择的志愿,谈不上热爱不热爱。据我所知,他父亲是某学院党委书记,母亲是工程师。他进舞校是“文革”时期,以这样的家庭出身,很不容易。他笑嘻嘻地告诉我:他祖父是贫农,填表时便隐瞒了父母的成份,只填祖父,结果巧妙地“欺骗”了上边。在校时,因漂亮、可爱,身体素质又好,再加聪明,学什么像什么,自然受到老师们的宠爱,所以未经血与泪的考验,就名列前茅。毕业后,歌舞团排新节目,首先想到他,很快就成了主要演员。1983年舒巧排《画皮》,他担任男主角。可后来,舒巧遗憾地告诉他:身体条件非常好,可惜脑子没开窍。只好把他撤下来,换人。他心悦诚服,认为新人演这个角色肯定比自己高明。几天后,他转入《雪妹》剧组,又担任了男主角,想不到一举成功。一个热情的诗人帮助了他,使他在排练场上,慢慢地若有所悟。从此以后,他主演了《绳波》、《理想的召唤》、《彼岸》、《奏鸣曲》、《金舞银饰》等,还在全国、华东地区等舞赛中获奖。他常常用自己的理解,丰富了编导的构思,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有一天我也要尝试创作节目!”他曾多次暗自许下这样的心愿。
许平这名字引起轰动是在不久前。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永恒之光》在“91上海舞蹈比赛”中,捧走了唯一的一个编导一等奖,还获新作优秀节目奖、表演优秀奖,共三项桂冠。这个作品取自一个老题材,即10多年前的京剧《红嫂》,后又改编成独幕芭蕾舞剧《沂蒙颂》。开排以后,大家看了,都觉得很陈旧。他自己也丧失了信心。他后来把自己的苦恼写信告诉母亲。母亲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他坚持创作。“童年的时候,爸爸忙于工作,只有妈妈疼我,她给我讲故事、唱歌,我躺在妈妈怀里入睡,做梦。‘文革’中,生活很苦,弄到一点好吃的东西,妈妈总是省下来给我……”为了母亲,为了母亲永恒的爱,他把红嫂当作妈妈,自己就是受伤的孩子,于是跳呀,跳呀,直到疲惫地倒在地板上,在甜美的梦乡,妈妈似乎从梦中走来,拥抱、抚爱、托举,进入新的舞蹈。忘掉了创作,忘掉了比赛,没有得失,没有荣辱,只有为爱而歌唱,为爱而舞蹈。于是,《永恒之光》诞生了。
(附图片)
上图为舞蹈家许平近照


第4版(副刊)
专栏:

  炎黄艺术馆漫步
露菲
一座别具一格的外形似三个“斗”状功能齐全的艺术馆已经矗立在北京大地上。它有古代建筑的凝重朴实,又有现代建筑的特点。它是古今合一的造形完美的一所艺术宫殿,这就是“炎黄艺术馆”。
真难以置信,去年3月以前,还是居民居住区的地段,而今却神奇般地出现了可与世界许多著名绘画展馆相媲美的艺术殿堂。偌大的一座精美建筑,可不是一幢普通的居民楼,它要克服多么巨大的困难,耗费多少财力人力才能完成的啊!为此,我曾走访了炎黄艺术馆的倡导者和筹建者著名画家黄胄,请他谈谈建造艺术馆经历了多少艰难。谁知他乐哈哈地一笑说:“有海内外朋友的帮助,有中央领导的关心,还算顺利。”黄老说,领导对这项工程很关心。李瑞环同志多次指示,亲临视察,陈希同、张百发同志也很关心。
的确,没有海内外社会贤达、爱国人士的赞助,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没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炎黄艺术馆不可能修建得这么快。如果没有黄胄同志的艰辛操劳,炎黄艺术馆如此飞速的完成也是不可能的。黄胄感谢四面八方的支援,感谢所有帮助过建造艺术馆的单位和个人,唯独不提自己。作为一个画家,黄胄同志本应在画室里作画,但这一两年他却拖着病弱的身子忙碌在工地上。一砖一瓦,一人一事,点点滴滴,都是他在费神劳力。当我问及这些时,他只用“还算顺利”一语轻轻代过,但我却透过这句话,看到了黄胄的胸怀。
在这座建筑面积为13240平方米的炎黄艺术馆里,有分合自如的展厅,最大的展厅有750平方米,这里设有文物库、修复车间、画廊、画室等等。展厅里不但展示国内外的名画,还专为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辟一展厅,让他的绘画长期与观众见面。蒋兆和等名家作品也将在这里长期展出。华君武等人的作品也占有相当的展地。此外,还有一个容纳一二百人的多功能厅,专供中外艺术家交流经验,磋商技艺之用。在艺术馆的第一层是服务于来馆者的餐厅和茶室。
这座艺术馆是改革开放政策下的新事物。是建国以来第一家民办官助的文化事业单位。
从黄胄萌发建造炎黄艺术馆的念头到成为现实,历时5年。矗立在我面前的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艺术馆,而通过它,我看到了高尚的弘扬民族绘画艺术的赤子之心,以及创造者的气魄和勇气。


第4版(副刊)
专栏:

  祈求和平的艺术
——祝《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画展》
林林
平山郁夫先生一九三○年生于日本广岛县濑户田町,在修道中学读书,战时被调到陆军兵器厂工作,一九四五年受到原子弹灾害,留下辐射病的症状,危及生命,因此深深觉得和平的可贵,喜爱慈悲为怀的佛教。在二十九岁时,创作出佳作《佛教传来》,又连续画起佛传组画。东西文化交流,多与丝绸之路有关,为着打破观念式的表现方法,不仅要理解佛教文化,并且还要做学术调查研究,因此他走遍了丝绸之路有关的各国。从中国西安直到东地中海诸国。他以求实的史学者、幻想的诗人与敏感的画家三者浑然融洽,绘制了许多作品,从而显示出他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我拜读过平山郁夫画集《从西到东》,其中有河北伦明的序文《平山郁夫的艺术》,有平山郁夫的《从西到东的道路》;还有他的另一部画集《大河》,其中有陈舜臣与平山郁夫对话《文化交流之道与中国》,给我匪浅的教益,留下很深的印象。
平山先生有几幅画,引起我的想象,使我发思古之幽情,如一九五九年最初获得赞赏的《佛教传来》,画玄奘骑着白马回国,使我想到汉代天竺高僧骑白马到东都洛阳;又想到玄奘的背后,还有好多匹马驮着经典跟着前进,准备到高昌城。
还有那几幅用群青设色的夜景,富有诗情,令人神往。如画淡白的圆月之下,在朦胧的塔身旁边,又有朦胧的几颗树,引起我的感兴,写下汉俳:“秋空塔影静,群星俯视庄严境,万叶故乡情。”又如画驼队在月下沙漠路上漫行,也使我写下:“大漠月朦胧,西游记梦入丹青,荒寂听驼铃。”看这类画,我沉思良久,从有限的画面伸延到无限的联想。
我国唐代有两位出国的高僧,一个是鉴真,冲破狂风恶浪,东渡日本,传播华夏文化,寿终于奈良招提寺。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该寺画障壁画,供献盲圣。另一个是玄奘,冒尽风险,九死一生,西奔印度,一住十七年,学成归国,传播翻译佛教经典,劳绩卓著。平山郁夫在奈良药师寺绘制玄奘的系列壁画,真是传之千古的艺术双壁,我不知道怎样感谢他们的功德。
丝绸之路,结合东西文化,吸引着平山郁夫的心,在这条路上,对人物,崇敬的是玄奘,对艺术、热爱的是敦煌,他写过《走向敦煌的道路》。一九七九年平山到敦煌访问,满足了长年的憧憬,喜出望外,有机会进行壁画的技法及颜料的研究。后来他又多次组成敦煌学术调查团,参观考察,成为敦煌的好朋友。他爱护拥有近五百个洞窟的莫高窟文化遗产,诚恐鸣沙山的岩石崩坏损害壁画,呼吁日方官民为保护敦煌采取实际措施。
记得一九七九年秋,我国建国三十周年纪念时,他在北京、广州举办《平山日本画展》博得好评。现在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二次画展,他的作品富有艺术的感染力,此展绘画的题意,隐藏着画家对世界和平的宿愿,对人民群众的爱心,我相信它会受到欢迎。


第4版(副刊)
专栏:

  哨所·都市
张地茂画 洪顺利诗
  温柔的夜风无影无踪
  轻轻地将巍峨的都市
  摇进安稳的梦中
  一切都定格了
  唯有浩瀚的星空
  闪动一双双童话的眼睛
  羡慕大地上生长着
  少男少女的纯真
  连甜睡也枕着抒情诗集
  浪漫的幻想飞成点点流萤
  而玉盘映照出国境线
  一群共和国的孩子
  心如旋转的雷达
  护卫这圆点与直线构成的美景
(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著名画家卢光照为国庆四十二周年所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