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溢彩流光秧歌城
——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侧记
  周朗
有很多人知道,沈阳是座工业城;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座秧歌城。金秋九月,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的举办,向世人展示了这座秧歌城的风采。
秧歌节的开幕式在沈阳市中心体育场举行。中国群众舞蹈史上很少这样壮观的场面:偌大的体育场,鼓乐鸣响,溢彩流光。5000名男女老少同歌同舞,共同表演大型秧歌《沈阳城——秧歌城》。秧歌这一广场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艺术展现与升华。
沈阳有着广泛的群众秧歌基础。早在50年代,群众性秧歌活动就相当普及。进入80年代,群众性秧歌活动再次风靡沈阳。目前全市有正式秧歌队323支,经常参加秧歌活动的近10万人,每天清晨或傍晚,欢快的唢呐伴着铿锵的锣鼓在沈阳的公园、广场响起,数以万计的中老年人投身其中。爱好秧歌阶层之广,参与活动人数之多,在沈阳群众舞蹈史上堪称空前。
首届中国沈阳的秧歌节可谓是一次民间艺术集萃。来自国内外的代表队共56个,它们像56朵奇异的鲜花,带来了浓郁的泥土芳香;而最富有变化、最具迷人风采的当属秧歌表演。不仅传统的地秧歌、高跷秧歌使人一饱眼福,更有新挖掘整理的长春袖头秧歌、沈阳“灯官”秧歌、棒鼓秧歌、蹉步秧歌,令人赞叹不已。
沈阳锡伯族“灯官”秧歌以风趣诙谐、富有情节在秧歌节上先声夺人。它源于民间习俗。早年民间正月十五,地方官吏不视事,由当地乞焉头扮官管事,故称“灯官”。表演者七人,开场锣鼓一响,七名男女手持花瓶彩灯翩翩起舞,“灯官”独坐一根扁担上,由两名轿夫抬着,在扁担上起舞。丫环持灯前方引路,顽皮好逗,与轿夫、“灯官”的表演相映成趣,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东北秧歌的总体风格是火爆热烈,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回族秧歌“龙狮斗”即反映了这个民族勇猛粗犷、豪放雄健的民族性格。随着火爆热烈的乐曲起落,两队一色白鞋白帽的回族青年手持赤红色火龙和蓝色巨龙尽情舞耍,其翻转腾挪,大起大落,以“走龙门”、“龙盘柱”等10余个动作造型穿插行进,花样翻新,蔚为壮观。
秧歌节使沈阳的秧歌活动更为普及。秧歌不仅是娱乐活动,而且也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健身运动。这正是秧歌再度风靡沈阳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沈阳因离退休人员猛增而开始进入“老龄化”城市。许多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有一种失落感,秧歌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为他们增添了快乐。“唢呐一响,啥也不想;秧歌一扭,愁事没有;天天都扭,健康长寿”,这几句话囊括了扭秧歌的无穷魅力。尤为令人振奋的是沈阳的秧歌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的身影。近两年,沈阳秧歌融入了“迪斯科”的跳荡,“爵士”舞的狂热,开始变得更欢快、热烈、奔放、强悍,也更为当代人所接受。(附图片)
沈阳秧歌节(速写) 罗雪村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京剧要常演常新
  李世济
大约是五年前,一位尊敬的长者很认真地建议我扮演五六十岁时的武则天。我一听就摇头,因为武则天留给人们的印象很不好,几乎成了“残忍专横”、“淫荡骄奢”的代名词。长者笑了,要我回去先读些史料。我钻进书堆,渐渐意识到武则天所做的一切,都是“贞观之治”的继续,并为后来的“开元天宝”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由我来演武则天,可要冒很大的风险。程派一向以扮演忍辱负重的愁苦角色见长,幽咽的程腔怎么刻画叱咤风云的胆魄?回顾自己从60年代开始就坚持搞新戏,“文革”后我又在程派老戏上尝试革新,不管每个戏的具体得失如何,但观众都承认我是在程派的基础上一步步向前走的。这一次扮演武则天要是砸了,观众会怎么看我呢?很可能它是我最后的一个戏,再想弥补也没有机会了。我不能不犹豫,也不能不思索。这几年京剧不景气,不仅新观众对老戏多有“挑剔”,而事实上老观众看老戏也时有“选择”。这说明京剧要想常演常新,就需要从事京剧工作的人,敢于冒风险,敢于树立破釜沉舟的决心。程派不能永远演被恶势力吞噬的弱女子,我要想扮演好这一位女中豪杰,就先得振作起精神。
我和编剧徐城北反复商量,决定以浓墨重彩渲染家庭内部的纷扰和武则天内心深处的痛苦。她感激高宗对她的信任,可又恨他怯弱无能;她寄望于李贤,而这位亲生子又背叛了她;她以宽阔的胸襟以德化怨,最终达到了既定目的。我和剧组统一了思想——要让程派演唱为塑造新的人物服务,适合者留,不合者舍。我的老伴唐在炘担任音乐设计,不仅在全盘音乐布局上讲继承、求新意,更在一些局部处理上,通过着重刻画人物来出奇制胜。比如第三场中武则天发现儿子欺骗自己,心中一霎疑云四起——“摘瓜谣”一段唱词应选用什么板式?几经斟酌,老伴儿毅然安排了“南梆子”!在京剧中,花旦经常唱“南梆子”,表达轻松愉快的情绪;此处则揉进了“二六”和“原板”的旋律,增加了人物细致思考的深度。“奉先寺”的大段二黄,既有浓郁的程腔韵味,又运用了花脸粗犷声腔,有力地抒发了人物的激动心情;我则以“刚中有柔”、“刚多于柔”取代昔日的“柔多于刚”,念白上着重表现武后的凝重、练达,加重字音的力量。表演方面,最初我借鉴了萧太后的豁达大度、巾帼须眉的气概,我想起了当年裘盛戎先生的夸张动作,把它融合使用到这出戏里,增添了人物的气度。感谢严格要求的李紫贵导演,他放手让我进行多种探索尝试,但又不放过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个脚步……《则天武后》就这样反复搞了四年,才在去年“徽班进京纪念演出”中和观众正式见面。今年春夏我又先后率团到天津、上海演出,也受到了热烈欢迎。
在第一届“文华奖”中,该剧获得新剧目奖,我和唐在炘分别获得表演和音乐设计奖,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只有继续努力才不辜负这份厚爱。我渴望把《则天武后》搬上电视屏幕,为更多的观众服务。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化妆品流行曲
  池北偶 江帆
据报载,生产化妆品的厂家竞争激烈,而我国化妆品的年产值人均已达五元之多。
美容,美容,
佳品千百万种。
广告五光十色,
花样层出不穷。
指甲应涂蔻丹,
嘴唇要抹口红,
沐浴宜用香皂,
面霜可护脸孔,
白发能成黑发,
秃顶青丝茸茸,
肌肤洁白细嫩,
皱纹无影无踪……
丑妇会变美女,
老叟定可还童。
产品号称系列,
厂家标榜正宗。
招牌带有洋味,
装潢巧夺天工。
拉出名伶推荐,
招来歌星吹捧。
各方善男信女,
岂能无动于衷?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奖品的联想
  宜风
说起评奖,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起“奖品”,什么样的奖颁发什么奖品,什么时候颁发什么奖品,什么地方颁发什么奖品,似乎都有些名堂和讲究,学问大着哪:
笔者学识浅薄,阅历不深,不敢妄言对奖品有什么研究,仅从切身的耳闻目睹中,些许感觉到奖品与时尚、社会风气、价值取向有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
曾几何时,奖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些奖状、证书、喜报等精神奖励,偶尔来点书、本、笔之类的“物质刺激”,也大都与精神“沾亲带故”。这一类奖品,固然能起到一定的精神鼓舞的作用,但缺憾也是不言自明的。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质刺激”大帽子被拿掉了,人们切实感觉到,那些于社会、于人民贡献大的获奖者,理应获得适当的物质鼓励。于是乎,奖品的物质成分便逐渐加强了,彩电、冰箱、录像机便堂而皇之地取代了奖状、证书和喜报,一些聪明的企业家,也乐于在这种“奖品广告”中投资。后来,钱、“红包”便开始登台唱主角了。评奖一度发展到“无钱不开奖,开奖必有钱”的地步。此时的奖,固然能让一些人耳热、心跳、眼红,但似乎也太实际,太缺乏想象与变化,总给人留有一点精神上的遗憾和空白。
最近,有关部门在主办“禹王亭”杯电视相声征文大奖赛中,对奖品别出心裁地作了精心的设计:奖品也有钱,但这些钱是作为深入生活费用的专款专用的,不能移作它用。获奖的相声作者可以用这笔钱去深入生活,进行再创作。此奖品的设置可谓一大善事,它既避免了“精神万能”,又避免了无的放矢、乱撒钞票的“浮华”,而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奖品真正用在了繁荣文艺创作的紧要地方。
笔者提倡这种奖品,无意定为模式,只是希望今后评奖的主办者们,要多在奖品上动动脑筋,因为它确实是非同小可的。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民间故事中的孔子
在曲阜不久前结束的“91国际孔子文化节”上,不少人对一本刚刚面世的《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作家出版社出版)发生兴趣。孔圣人历来都十分尊严地活在经史典籍中。老作家董均伦、江源历时8年深入民间搜集关于孔子故事。他们五上曲阜、三下泗水,足迹遍及孔子及其弟子后代曾经驻足过的地方,终于重现了千百年来众口相传的活在孔子乡亲口头上的孔子形象。这些故事虽说颇具传奇性,却仍带着浓郁的乡土味,使得孔子世家这个曾经是中国最显赫的家庭从云端走了下来。两位作者借用了民间说书的一些艺术手法,读来如描如画,又朗朗上口。每则故事前,都编排了一则有关的民谚,故事里面也有不少民谣,相信不止是有趣而已,对研究孔子文化的专家也会不无裨益。
                (锡兵)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简约明快的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稍一涉足便令人叹为观止。但很长时期内,没有一本较为简明的中国美术史,为高中程度左右的读者提供一条进入宝山的途径。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的几位四五十岁的中青年教师殚尽心力编写了这本《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史前及先秦美术娓娓谈到近代的石印画报和早期西画家,三十五万字一气呵成,文风简约明快,又不使人觉得浮泛。热衷此道的读者花上短短几天,便可以对中国美术的全貌有概略的了解。书里的附图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总计三百一十幅。想来是出于对定价的考虑,有三百幅是黑白图片,固然效果较彩色的要略逊一筹,但却使普通工薪阶层的读者也可以慨然掏出腰包来了。        (李红)


第8版(副刊)
专栏:撷英艺坛

  笑出来的眼泪
  唐斯复
“我爱观众的笑,我更爱观众在笑的同时能沾上一点眼泪,但这该有多难啊!”这话被严顺开写在编导新作滑稽戏《GPT不正常》演出说明书的卷首上。这是他的创作宣言!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潜心追求近30年。夸奖他今天已可喜地跃入滑稽戏艺术新的领域,赢得了观众笑出来的眼泪,“不,”他只伸出一个手指头摇着“刚沾点边儿,刚刚沾了点边儿。”尽管这位喜剧艺术家把目标定得十分高远,此时,他那对众人熟悉的小眼睛,坦率地流露笑意。
上海滑稽戏是贴近群众的戏剧,《GPT不正常》剧中故事又发生在多数上海人天天做饭洗衣、聊天消遣的公用厨房里。严顺开与合作者赵化南在一间公用厨房里,向我们展现1988年上海“甲肝”肆虐时期几个昼夜中的众生相。“保命”的可笑,与“保命”的冲突也可笑,“保命”的对助人者的猜忌更可笑,当全剧迈着笑料的阶梯向着高潮发展时,编剧一变笔锋,给主人公安排了一大段动情的道白,剧中人被震慑了,观众也流泪了。此刻,观众会恍然大悟《GPT不正常》指的是人们在肝功能不正常面前所表现的心理不正常,丧失了真诚和友爱,强烈地与主人公呼喊出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温情,多一点友爱与理解。”产生共鸣,获得情操的启迪,全剧的内涵升华了。严顺开追求含泪的滑稽戏,实际上是在探求运作传统的滑稽戏手法,表现凝练的社会生活现象,诉说命运的多舛,塑造尽可能完美的人格。
严顺开实践理想中的滑稽戏艺术,无愧无悔地献出了人生的黄金年华。他对滑稽戏的痴迷始自少年时攀墙看前辈排戏,如今已成为上海滑稽戏代表人物之一;他集悲喜剧于一身的苗头初露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课堂里,如今已形成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与他谈起这许多年奋斗的体会,他消失了笑意,脱口而出:“难!难!难!”一个演员还要挑起编导重担,就为了编导演和谐一体,将最终舞台体现的效果孕育在案头文学中。看排练厅里的严顺开,蓬发刺须,双眉紧锁,与演员一起思索和试验如何取得强烈剧场笑的效果,而作为编导他又不能沉浸于笑料,要清醒地引导剧组成员朝着全剧升华的方向而去。创造笑,原来是艰苦的,创造沾着眼泪的笑,更是苦乐交融。好在严顺开是从滑稽戏《出色的答案》、《性命攸关》,电影《阿Q正传》、《阿混新传》、《阿谭内传》等摔打过来的,上海人讲话:“伊筋骨嗲。”他经受住了,还能承受更大的“磨难”。
严顺开非常高兴能将新作带到北京来,并向北京观众介绍上海滑稽戏新演员,他深知剧团的生命在于培养出年轻的创作者。“嗳,要想办法让北京观众听得懂。”我在长途电话中对他说。他真加工了个北京版的《GPT不正常》,入境随俗,减少观众不易听懂的“南腔”,增加“北调”风味,同样笑料百出,有的角色更添光彩。严顺开又是忐忑不安的,来向母校老师和首都戏剧界同仁汇报,交上的能称是“出色的答案”吗?(附图片)
  严顺开的喜怒哀乐 摄影:吕惠民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信箱

  口技不应销声匿迹
编辑同志:
口技这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我国传统文艺节目,不知不觉从舞台上销声匿迹了,真是一件憾事。
今年来,我记不清看过电视上多少次文艺晚会、义演及其它文艺节目,却很少看到口技演员的表演。是口技演员失业?还是后继无人,不得而知。我作为一名口技爱好者,真诚希望我国这个传统节目能健康地发展,同时期望舞台荧幕上经常出现口技演员的身影。
解放军驻沪某部:周金涛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觅踪

  文苑觅踪
△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生活片《情海浪花》前不久在深圳开拍,故事描写独身女画家秦雨秋与画商贺俊之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该片由上影女导演鲍芝芳执导。
△继《商界》、《公关小姐》之后,又一部表现岭南文化特色的10集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已在广州电视台拍毕。该剧通过一群北方农村姑娘到珠江三角洲一带打工的不同遭际,展示了她们在改革开放的南方现代文化氛围中成长、变化的心理历程。该剧由谢丽虹、成浩编剧,成浩导演,香港著名演员汤镇宗出演男主角。
                         (虹文)
△长影新片《悲剧歌星》前不久在京开机,该片以电影形式披露歌星生活内幕,剖析“走穴”利弊,展现歌星对艺术的迷恋。著名歌手韦唯首次由歌坛步入影坛饰女主角。                
   
   (小战)
△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生平事迹即将搬上屏幕,由中央电视台和珠影厂电视部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瞎子阿炳》日前已在无锡开机。沪剧演员孙徐春和上海人艺演员王华英分别饰演青年和中老年时代的阿炳,二胡演奏家闽惠芬任该剧二胡的独奏、领奏。      
      (陶源)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旗长,您好》在京公演
北国草原的话剧劲旅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十月二十日起在京演出《旗长,您好》该剧在一曲悠然苍凉的“蛮汉调”中,塑造了草原上焦裕禄式好干部旗长乌力吉的感人形象。这位蒙古族旗长深入全旗最贫困的山区——石锁沟,走乡串户,把改革之风吹进了穷山沟,打开了山区致富的大门,可是他自己却累得病倒了。
                    (纪一)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印尼彩虹艺术团演民间歌舞
印尼彩虹艺术团属于“美丽的印度尼西亚”缩影公园,艺术团和公园在印尼尽人皆知。艺术团将于本月二十五日来华,在北京、杭州、广州演出。这是二十多年来印尼第一个访华艺术团。
        (树新)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汉解忧公主形象搬上剧坛
新疆老剧作家刘肖芜的话剧新作《解忧》,十月二十五日起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话剧团在京公演。汉武帝采纳张骞意见与乌孙和亲,以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昆弥(王)军须靡,行至龟兹,忽闻军须靡去世,解忧与乌孙新昆弥翁归靡排除万难,毅然坚持与汉和亲,励精图治十二载,使乌孙大治,民富国强。该剧热情歌颂了二千年前,解忧公主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宜讯)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张闻天形象搬上舞台
黑龙江省佳木斯话剧团将在本月二十四日进京向首都观众献上一台具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的大型话剧《那个燃烧的大冬天》。此剧再现了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在东北进行土改剿匪时的一段斗争生活。将张闻天搬上中国话剧舞台在全国尚属首次。        
 (黑讯)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活诸葛”进京献艺
以“活诸葛”载誉中原的河南省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率河南省越调剧团(原周口地区越调剧团),于十月二十一日起在京演出现代戏《吵闹亲家》(张建军导演、王中明编剧)。该剧描画了农村婚丧嫁娶中新思想与旧风俗的种种冲突,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申凤梅在剧中饰杨奶奶。该团还将演出申凤梅的成名剧《诸葛亮吊孝》。       
    (宜文)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话说东海水晶
  穆道俊
“东海三件宝,水晶花生温泉澡”。享誉“水晶之乡”美称的东海县,水晶可谓量大质优,难怪其名列为东海“三宝”之首。多少年来水晶一直被视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和预兆吉祥的宝物,馈赠亲友的珍品。这个县1/2的地下贮藏水晶,1958年,该县房山镇柘塘村农民挖出一块高1.7米,重3.5吨的水晶大王,现被作为“世界之最”存放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毛泽东的水晶棺就是选用的东海水晶;前些时候,这个县平明乡境内又首次发现绿色水晶体。
近年来,东海水晶悄然闯进了人们的生活领域。起先,他们单纯生产水晶眼镜,继而研制水晶项链、水晶戒指、手镯、手链、水晶胸花、钮扣、耳环和价值昂贵的水晶按摩球、酒具、吊灯及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工艺品。在去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上,该县一次就被订购水晶项链1000条。水晶饰品还有着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摩翳障”,还能治疗“肺痈吐脓,咳逆上气”,“益毛发,悦颜色”,久用可“轻身延年”。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墨宝砣砚
  刘德昭
在著名的鲁砚之中,砣矶砚因石产于砣矶岛(亦名鼍矶岛、驼基岛)而得名,又因石内含金属粒,石纹似雪浪状,也称金星雪浪砚。北宋熙宁年间始以砣矶石制砚。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砣矶岛位于山东长山列岛。因采运极不方便,故历史上产量很小,传世品亦极少。近年来,长岛县砣矶工艺美术厂潜心挖掘古代遗产,重新采石琢砚,使这一古老的艺术珍品重放光华,享誉海内外。
砣矶砚的突出特点是,石质均匀,软硬适中,姿质嫩润,研墨如油,不渗水,不损毫。同时,写出字来,金星闪现,富有立体感。在历史实物及文献中,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封建帝王对砣矶砚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赞誉。《唐录》云:“砣矶石色青黑,罗致金星,甚发墨。”清代,地方官以砣矶砚作为贡品孝敬帝王。前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清朝内府遗存下来的一方砣矶砚,系乾隆年间所制。该砚色青间碧,有金星雪浪,中间疑白,发墨甚佳,四周镌五螭蟠,复手刻乾隆手书七言诗一首:“砣基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一诗中例少品,谓同马瘦与郊寒。”诗中所提马肝,是端石的别称。由此可见乾隆对砣矶砚的赏识。


第8版(副刊)
专栏: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艺术团最近挖掘和整理出极富阳刚之美的木面舞。
蓝阳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