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向世界展示西部的风采
  ——“’91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散记
  陈庄
9月24日的星空是“四川之夜”。在巨锣大鼓和藏族莽筒长号的雄浑交响中,“‘91’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在成都拉开了帷幕。3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外宾,包括25个国家及电视台、影视机构的代表参加了电视节。开幕式晚会绚丽迷人的中国西部风采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传向全国和亚太地区。
  西部的诱惑
鼓号响过之后,来自雪域高原、黄土高坡、彝家羌寨、苗岭傣村的男女演员,在舞台上挥洒出一幅幅华彩流动的民族风情画卷:羌人的羊皮鼓舞顿宕雄豪;彝家的婚俗表演欢乐风趣;普米族的男女挤撞诙谐活泼,遍身银饰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藏族的面具舞蹈威武神秘,晃腰、顿步,令人想见雪山的风姿。一条数十米长的金龙舞上台来,腾挪翻卷,更把晚会的情绪推向高潮。外宾们激动了,陶醉了,他们掀起的热烈掌声,像暴风雨般一阵阵掠过全场!
“太好了!”德国电视台的友人一出场,就和翻译紧紧拥抱,他们还在为神奇的川剧变脸惊愕不已,“这是一个最开心的夜晚!”美国奇想乐团的比尔蓝眼睛里充满激情:“西部风情真是美妙!”也许是那古老节仪的朴野真率,使他获得了新的灵感。
西部的魅力又何止在舞台!在与电视节配合举行的成都美食节上,外宾们举着鸡、鸭、鹅、兔肉穿成的肉串,称其为“成都快餐”。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夫妇在食品摊前相视而笑,大使说:“下次我可要带只大箱子来!”
  “金熊猫”之恋 
尽管蓉城欢乐如沸,14位“金熊猫奖”国际评委却整天正襟危坐,进行着紧张的看片和讨论。
进入终评的20部电视片,是从132部各国参评片中筛选出来的。美国评委托马斯·斯金纳几乎不相信《藏北人家》是用磁带拍摄的,而且是出自几位年轻人之手。及至调来素材带,才盛赞该片摄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南行记·边塞人家的历史》引起了评委们的浓厚兴趣,日本评委志贺信夫用了个很风趣的字眼,说是导演“很有野心”,艺术手法处处不同凡响。在闭幕式颁奖晚会上,导演潘晓扬说了一段同样风趣的话:“也许是金熊猫留恋自己的故乡,评委们把最高的荣誉给了我。但是我希望世界各国的影视同行们来年把金熊猫带去作客!”
  合作的窗口
电视节的广播电视设备展览,参观者每天达6000人次。四川的30家电子企业一齐亮相,数十种新产品令外国厂商刮目相看。日本松下公司的代表说,距北京展览不到半个月,四川的展览能办到如此规模,令人叹服。一位意大利女片商是带着几分犹豫来参加节目交易的,不料参展片之丰富让她眼花缭乱,买卖做得非常顺利。中国西部电视集团推出的系列片《中国西部风情》和西部各省的风光文化片在交易中成为热门,记者们称“西部片在悄然崛起!”
  友谊的纽带
在电视节期间,来宾们感受最深的,是四川人民浓浓的情意。
几个自费前来参观电视节的香港女学生,一下飞机就得到周到的安排,她们激动地说,这里处处充满内地同胞的温暖亲情!
日本友人安部宫是唐文化专家,他说他访华27次,每次来心里都有种热乎乎的感觉,而这一次的印象特别深刻。他知道四川的烹调是世界上最好的。不料踏上四川的土地,才发现四川的文化艺术也如此辉煌,人民这样好客,“不愧为天府之国,真是什么都好!”
埃及电影制作公司董事长拉赫曼先生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他看完演出下来记错了车号,径直上了四川省韩邦彦副省长的汽车,韩副省长让司机先送他回宾馆,自己在原地等候。拉赫曼先生告诉记者,他读过毛泽东著作的全部英译本,晚会的文艺节目是毛泽东文艺观点的实践,它们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也有很强的国际性。“十五世纪的时候,穆斯林教会就说要向东方的中国学习”,拉赫曼先生感慨地说,“在我短短的访问中,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附图片)
  “金熊猫奖”榜
从上至下分别为:
  最佳男主角:陈道明
  最佳电视剧:《南行记》
  最佳女主角:大竹忍(日本)
  最佳纪录片:《藏北人家》
摄影:白山杉


第8版(副刊)
专栏:

  左上:解围作者:黎青
  中上:觅作者:马正良
右:变作者:林树
  中下:仓库变迁作者:罗文正
  左下:脏口相声作者:谢春彦
(《新民晚报》供稿)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关于“悟”性
  郁钧剑
“悟”性是个时髦的词,源于佛,应用于当今艺术界后对原意有所修正。它不再拘于“悟真”,而广义为“灵”性。印象中尚无人对修正后的“悟”作注解,今斗胆一试,不胜惶恐。因为这个“悟”,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可偏偏在现实中又的确存在着这个“悟”。比如说我们唱歌吧,其“悟”性就在于你会不会唱。这个会不会唱不是指你能不能张口唱,而是指你能不能唱得动人。同样是歌者,有的就知道运用音色、力度、节奏等等强弱的变化,将一首歌起伏跌宕地处理成宛如在说一个故事。此为“巧”唱。而有的呢,则只会用最大的力气、最大的音量将歌曲毫无修饰和毫无变化地“嚷”给观众。此为“傻”唱。那么往往“巧”者即便从声音条件上(诸如音域音量)都不如“傻”者,而得到的效果却是极好的。“巧”唱者,“悟”性高者也。
体育也是这样。纵观国际足坛上许许多多的大明星,都是“巧”踢的能手。身材矮小的马拉多纳及其“香蕉球”;善于偷袭,有“尖刀手”之称的罗西,均属典范。都说我们的国脚临门一射不好,我想除了球星自身的勇气与胆量外,最重要的还是射门“意识”问题。射门意识等于技术等于“悟”性。因为任何一项竟技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体力与耐力的较量,而实质上却是一种智慧上的较量,起码包含着智慧上的较量。
艺术的感觉是相通的。不是有“琴棋书画”这样一种衡量贤达的尺度吗?中国历代的国画大师,同时又都是诗书大师;中国历代的名人中,也不乏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既是政治家,又是艺术家的英杰。感觉对了,一通百通。
仍拿唱歌来说吧,中国歌重韵味,重旋律;而中国的绘画呢,也讲究线条,讲究气韵。绘画中水墨的浓淡,书法中飞白的枯涩,就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装饰音或者节奏的变化,潜移默化地给观众以“魅力”。这种“魅力”的大小,实际上就是艺术家“悟”性的深浅,而“悟”性的深浅,实际上又是文化积淀的厚薄。
诗亦如此。作为一个诗人,如果他眼中无色彩,耳旁无韵律,很难想象其作品会有生命。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功夫在歌外”,功夫之外的大千世界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悟”性就在你的身边,看你愿不愿走进它的境界。


第8版(副刊)
专栏:撷英艺坛

  家喻户晓“林十娘”
  陈芜
李小嘉的确平淡,在生活中没有一点“轰动效应”。那时,她还是一个刚刚踏进艺术殿堂的热爱文艺的学生。剧院里的许多青年都喜欢她,要跟她交朋友,她只是淡淡一笑。大伙打趣地送了她“三句半”:“演员李小嘉,有人喜欢她,问她是哪个?装马。”她像青山翠谷里的一口深潭,水面那么文文静静,但潭里的水还是挺深邃的,她选择的不是那锋芒毕露的性格,而是憨厚实在。她不动声色,躁动只在心底。
生活中平平淡淡,可是在舞台生涯中却掀起了大波。她成为全国城乡、上层与下层熟知的演员,《打铜锣》中的林十娘,谁不知道?
一个地方戏(湖南省花鼓戏)的演员,在一个圈子里产生影响,有点名气是容易的,但要使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观众都知道真不容易。怪不得一位官员说:“小嘉,你真不简单”。
她上街,逛百货公司、菜市场,人们围观她,贴耳地惊喜相告。一位民间乐队的“行首”对她说:“不用你出场,让我们打你的牌子,我们给你一份。”李小嘉微笑着拒绝了。
不是说李小嘉只是个“一出戏主义”,她不止创作了一个林十娘,还创作了《野鸭洲》中能干、泼辣、热情而刁钻的邱二嫂;命运悲惨,毕生坎坷不能自拔的祥林嫂(见右图);为子女掏尽心血含辛茹苦的《状元与乞丐》中的柳氏;她的艺术画廊中有叫人笑,叫人哭,叫人感动的古代与现代的喜剧与悲剧人物。湖南花鼓戏移植现代京剧《沙家浜》,她演阿庆嫂,毛泽东同志观看后说:“这个阿庆嫂演得很利索。”她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银屏上,声音从盒带里广播里传出来。
李小嘉从来没有想过能得到许多名誉,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字被载入《华夏妇女名人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她的功夫都用在人品上,演戏上,她的名誉是她付出艰辛浇灌的藤上的瓜。


第8版(副刊)
专栏:书话人语

  气派
图书出版业的复苏,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出版界、企业界联手不失为一条路子。但是,有些企业在赞助捐资的同时,附加些条件,致使广告文学、商业文学流行,败坏了读者的胃口,也玷污了文学的圣名。
近闻广东肇庆蓝带集团公司出资十数万,与广东文学院、花城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丛书。据公司负责人讲,他们此举是为推动广东长篇小说创作,发展“岭南文学”略尽绵薄。丛书的第一套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
企业为了繁荣和发展而亲近文学事业,不能不说是有识见的气派。
  (叶于)


第8版(副刊)
专栏:

  千百种风情
  ——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侧记
  阮秉森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辽阔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千百种风情,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有如一根金丝线,将每个民族最璀璨夺目的文化珠宝贯穿在一起,挂在节日首都的颈项上,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装点得分外妖娆。
劳动人民文化宫,昔日皇家庄严肃穆的祭祖之地,如今悠悠飘起男欢女爱的恋情小调:“月儿圆圆像天灯,对歌对到月西沉。郎妹相恋无人牵,只靠山歌做媒人。”此时,大殿平台上一对畲族青年男女,身着黑色的民族服装,一边唱着一边并肩缓缓而行。按畲族的习俗,男女谈情说爱主要通过对唱山歌的形式,有时一唱便通宵达旦。看来这对畲族青年正向着朝霞满天的黎明走去,彼此依依不舍,意犹未尽。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由于婚姻对于人生之重要,婚姻礼俗构成了中国民俗中最具风采的部分。这次民族文化博览会所推出的系列活动中,“各民族婚俗演示”是主要一项内容。56个民族一一演示各自婚姻礼俗中的精华,并与美妙的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熔于一炉,让人感到绚丽多姿。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独龙河谷。演示独龙族人恋爱的一对男女青年,手里各持一节竹筒,筒间有一线牵联,男的对着竹筒悄悄地说,女的对着竹筒甜蜜地听,真仿佛是现代都市中的电话约会呢。
回族按古老的婚俗,要在婚礼上给来宾脸上抹一道黑印,叫给人长脸。当台上的回族青年提着小桶走下台来给观众“长脸”时,台上台下乐成一片。
黎族青年是在竹竿舞中择偶成亲的,好客的黎族朋友在欢庆的婚礼上请台下的观众上台同跳竹竿舞,掌声与竹竿拍打声顿时汇成一片。
这次博览会内容丰富多彩,除婚俗演示之外,还有颇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民间奇能绝技演示、民族工艺品展卖等等。你瞧,看完婚俗演示的观众纷纷朝古皇城筒子河边走去,听说那里搭起了戏台,仿汉代百戏上演各种古老稀有的剧种……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相声的“禁忌”
  顾土
不久前的“新上海杯”漫画大赛中有一幅一等奖作品,题为“脏口相声”,看后令人想起现下相声创作的一种倾向,也使我回忆起当歌曲篡词之风蔓延时一位作曲家说过的话:歌曲篡词的始作俑者是相声。
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声近些年确乎产生过不少佳作,但其中的问题亦颇让人担忧。脏话泛滥和篡改歌曲便是两种明显的现象。所谓脏话,就是用充斥着低级趣味的语言相互折损,不仅嘲弄对方的生理,还要搭上一家老小乃至祖宗八辈。所谓歌曲篡词,则是把人们熟悉的优秀歌曲填入庸俗不堪的词句浪声荡气地唱开去。
相声是大众化的或者说是通俗的艺术。有人或许因此就以为只要观众爱听爱看,只要能获取几起掌声,便达到了效果,便是创造了。这实在是误解!高雅的东西,雅过头了不过“和者盖寡”耳,而俗得过分,则沦为庸俗甚或低级,起码是对文明的不恭。
相声需要逗笑,逗笑得有“喂”,但好“喂”是幽默。幽默不同于滑稽和逗趣,表露的乃是一种睿智,能以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趣味博得会心的微笑。要求所有的相声作品都由幽默组成,恐为过甚。用滑稽和逗趣求取一哂,亦未始不可。因为笑本身,便足以放松情绪,消解疲劳,老话就说:笑一笑,十年少。然而这必须是在无害社会,不妨碍别人权益的前提下。
“脏口相声”的社会效果,有目共睹,自不待言。歌曲篡词,偶尔为之,以旧曲新词的方式唱出“干说”难以达到的效应,有情可原。但假若把相声艺术的“宝”就押在篡词上面,以此为创作,否则便平淡如水,无滋无味,那就大谬不然了。词曲作者辛辛苦苦写出的传诵之作,经此一改,面目皆非。作者能认可吗?这算不算侵权?凭改动他人的作品,生出一种不和谐感而求笑声,连滑稽、逗趣都算不上,勉强叫作凑趣,没乐子找乐子,既生硬又落俗,实不属艺术之列。
相声之通俗,在乎贴近生活,取自闾巷,但决不是贴近庸俗,取之低级,更不能“媚俗”。“媚俗”,应该被视为相声的“禁忌”。尽管有时这也是常见病。越通俗越要提防媚俗,殆可断言。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加藤知子表演琴艺
她是近年来日本乐坛最活跃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从本月十四日起,加藤知子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四个城市相继举办音乐会。四岁开始习琴的这位女音乐家曾名列第七届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第二。 
 (张树新)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加拿大音乐家指挥交响乐
加拿大音乐家拉乌尔·索萨先生将于十月十七日晚,在北京音乐厅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出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索萨先生集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于一身,被国际舆论认为是当代有成就的音乐家之一。此次来华,他还将访问郑州、广州。
  (谢江临)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鞍山麒派小麟童在京献艺
由著名京剧麒派文武老生小麟童领衔的鞍山市京剧团近期在京将演出《走麦城》、《战潼台》、《徐策跑城》、《乌龙院》等麒派骨子老戏。小麟童今年五十岁,十四岁时受到周信芳垂爱,亲授其《跑城》。小麟童文武皆备,文戏武唱,唱念麒味浓郁,深受戏迷喜爱。  (宜讯)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王在山”演朝鲜轻歌舞
朝鲜“王在山”轻音乐团将于本月十二日来华,在上海、南京、北京先后进行演出。此团建于八十年代初,以轻歌舞为主,由年轻潇洒的演员和创作家组成。所演作品清新优美欢快,不失浓重的民族风格。 
 (书新)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上海两台滑稽戏进京
驰名江南的上海滑稽戏剧团,本月十七日起在京演出《GPT不正常》,该剧以前几年“甲肝”大流行为背景,描画了一桩桩让人发笑又令人辛酸的事件,引出了人们对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真切关注。该剧由赵化南、严顺开编剧,严顺开导演。该团在京期间还将上演滑稽戏《世界真奇妙》。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书林漫步

  “在语词的密林里”
三联版小书《在语词的密林里》(署名尘元)收评点古今中外语词的随感201条,并附有似有某种联想的装饰性插图。这些随感和插图把语言同乐音、雕型、绘画、建筑乃至整个社会“浑成一体”,说出了许多语词和语词以外的道理。
每篇数十字至百余字的小文都充满着聪明、机智、幽默。全书有整体的意韵,信手翻看,篇篇又各有味道,似美丽的珠链在手,颗颗也耐人把玩。跟随作者在这“密林里”倘佯有不尽的享受,也与作者有这样的同感:中国的语言环境好到不能再好,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 
 (袁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