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理论)
专栏:

  我国现代租赁业的回顾与前瞻
闵一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金融、贸易与技术更新相结合的新行业——现代租赁。它一经问世,便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据世界租赁协会统计,1986年世界租赁额达1670亿美元。租赁主要是通过经济调节的杠杆功能,即通过资金、投资的推动力和税务、利率等杠杆综合效应来实现的。现代租赁随着客观的需要分为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服务性租赁,并进而开拓了杠杆租赁。
我国传统租赁虽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租赁的起步比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则落后了二三十年,总体上还处于开拓探索阶段。在我国,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率先于1980年倡导开拓租赁业务。中信公司荣毅仁董事长很重视发展我国现代租赁业。他中肯地指出:“发展我国租赁,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有益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租赁路子来。”“要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为国内现有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服务,并努力推进国产设备的国内租赁,积极开拓出口租赁,使租赁在促进国民经济和四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到1990年5月底止,我国已建立专营租赁公司(独立经济法人)近60家,其中中外合资租赁公司26家。兼营租赁业务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外贸、物资部门和成套设备管理单位附设的租赁机构约有200余家。此外,自1981年起,我国煤炭采矿系统和部分地质、交通部门,相继试行设备内部租赁制度,其中主要是煤炭系统已有50多个矿务局设立了设备租赁站,运用现代租赁原理,把加强企业设备管理与租赁方式结合起来,以提高综合采矿设备的使用率和周转率。
融资性租赁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租赁方式。它为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为老企业的自我投资、自我发展和更新设备增添了新的活力。几年来,我国专营租赁公司已为各类生产企业承做了近4000个技术改造项目,租赁成交总额达40亿美元以上,其中26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引进外资达20多亿美元。由于融资性租赁打破了传统信贷和商业信用的固有模式,采取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新形式,具有银行、贸易、技术一体化多功能的优势,从而简化了环节,方便了用户,提高了设备更新的速度和效率,推动了出口创汇并加速了引进技术后的国产化进程。近年来,由于经营性租赁和管理租赁的进一步开拓,提高了企业设备的管理效能和通用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促进了技术更新。同时,租赁方式开始进入设备调剂领域,使各企业间长期存在的设备余缺通过它的中介得到了调剂。如果这种调剂功能获得充分发挥,将对我国高达千亿元的闲置设备,起到积极的疏导作用,也对某些设备的流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租赁在我国虽然已经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毕竟还是个新事物,至今尚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识和广泛利用。据不完全统计,1981——1987年的7年间,全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共有30多万个,金额达2440亿元人民币,其中属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为16000余项,金额为120余亿美元,而通过租赁方式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仅占总规模的1%,金额不足5%。我国1985——1987年的年租赁平均额约10亿美元,只及美国的1%,日本的4%,也低于巴西的水平。
九年来,全国租赁业在开拓、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也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几年,各地租赁企业在承做租赁的技术改造项目方面,发展速度是较快的,然而,也出现了发展速度和效益不尽一致的情况。一部分承租企业由于效益不高等因素而拖延交纳租金,在偿付租金尚无健全的法律保障的情况下,租赁企业蒙受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也有一些通过租赁方式进行的引进项目不符合国家总体投资结构改善的要求,甚至助长了部分长线加工业的盲目上马。国内亟待发展的通用机械设备的经营性租赁和企业间闲置设备的余缺调剂业务,都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全国租赁企业和兼营租赁机构的现状来看,由于近年来发展速度过快,而国家至今还没有对租赁企业制订统一的行业管理法规,亟需加强宏观管理,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国家还应把租赁规模列入技术改造计划,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调剂。
在我国四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租赁业能否稳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国内、国外资金的财务杠杆功能发挥得如何。对各个租赁企业来说,在利用外资和筹措国内资金承接技术改造项目时,要选准项目,保证预期的效益。在引进租赁项目中,必须掌握项目的出口创汇能力,保证租金能够回收。在开展国产设备租赁的业务活动中,必须注意压缩基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要求,并对租赁项目加以选择,扶优限劣,正确发挥租赁的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
租赁企业按照国家计划和市场需要,结合本身条件,应进一步开拓灵活多样的租赁方式,除继续完善融资性租赁外,要逐步普及对通用机械和高技术的经营性租赁和服务性租赁,开拓出口租赁、杠杆租赁,推动国产设备和国内企业间闲置设备的租赁调剂中介业务。引进型租赁的重点是提高质量,提高效益,防止盲目重复引进,帮助承租企业提高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缩短国产化过程,并注意引进硬件的同时一定要引进软件技术。
目前,我国租赁业正进入一个新时期。一方面,租赁业必须服务于宏观调控的形势;另一方面,租赁业本身也面临着调整、充实、提高的任务。这既是对租赁业的挑战,也给它提供了进一步继续发展的机会。从总体上看,今后一个时期,租赁项目和经营数额可能出现相对压缩,这是正常的。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可以断言,我国租赁业在渡过一段困难后,将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前景。
当今世界已进入90年代并向21世纪迈进。新时代预示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继续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以电脑、生物工程和新型材料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将迅速兴起。同时,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也将进一步发展。这些都对发展现代租赁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天地。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和长远来看,我国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任务。国内外形势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现代租赁业具有广泛发展的前景。租赁企业应信心十足地抓紧目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总结经验,为今后租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争取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7版(理论)
专栏:

  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方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一系列重要文献中,包括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爱国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阐明了爱国主义的特征、作用等重要问题。现在,这些重要文献已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汇编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一书,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认真学习这些重要文献,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巩固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爱国主义是一面最有号召力的旗帜。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首先有一个如何正确评价爱国主义作用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五·四”讲话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第388—389页,以下此书引文只注页码)这一概括是符合我国历史的实际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资本主义列强一次又一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一次又一次地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使中国积弱至贫,人民灾难深重。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同心同德,浴血奋战,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最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现这三大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今天每一个爱国者的庄严而崇高的光荣使命。与爱国主义的三大任务相联系,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第83页)这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第389页)这种一致性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规定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规定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主张和斗争实践,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能够饱经忧患而不亡,但都未能找到振兴中国的根本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样一条使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光辉道路,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第389—390页)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是由今日祖国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祖国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概念。任何“祖国”都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在祖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对祖国的态度、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也就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前途。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第59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212页)
当然,爱国主义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对于台、港、澳的爱国同胞以及海外爱国侨胞,我们不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只要求他们赞成“一国两制”。因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从狭隘的民族私利出发,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基础之上的。它既要求人们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又要求人们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继承和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这种新型的爱国主义同我们党所坚持的对外开放的国策,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第7版(理论)
专栏:

  《企业法》实施两周年座谈会综述
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经济法研究会、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和首都钢铁公司联合主办的“《企业法》实施两周年座谈会”于不久前在北京举行,80余名来自部分大中型企业和理论界、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充分肯定了《企业法》实施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对它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与会者指出,《企业法》颁行以来虽只有两年时间,但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具体表现在:《企业法》的实施,对于确立企业法人地位,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促进政企分开、党政分开、责权利相一致和两个文明建设,对于逐步改善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发展生产、积累资金,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企业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正确可行的,它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因此,不少与会者建议: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企业法》实施的外部环境,以切实保障《企业法》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由于目前尚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变革时期,改革在不断深化,治理整顿成果在不断发展,《企业法》作为一部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密切相关的法律,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一些新问题。与会者指出,如何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思想领导作用,发挥企业职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就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与会者认为,厂长负责制作为《企业法》规定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企业领导体制演变的经验后而于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证明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现在主要是如何坚持和完善的问题,完善的目的是在坚持厂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党政和工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与会者根据厂长负责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坚持与完善厂长负责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企业法》,与会者还对《企业法》的配套立法问题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1)为防止大量的原有法律规定跟《企业法》的实施相龃龉,应当对以前颁布的有关调整企业活动法规进行认真的清理;(2)应根据体制改革对《企业法》的要求和《企业法》自身的问题,制订统一的实施条例,并在条例中明确《企业法》的执行机关,以便对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应尽快制订与《企业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全民企业资产管理法》、《企业兼并条例》等,以保证《企业法》的配套实施。    (杜飞进)


第7版(理论)
专栏:

  《统一战线理论专题讲座》出版
宋春礼主编的《统一战线理论专题讲座》,已由大连出版社出版。该书阐明:统一战线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策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近70年的战斗历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该书还在总结我国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新时期,我们党要运用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建设社会主义。 (俞慈韵)


第7版(理论)
专栏:

  《测绘职工职业道德》出版
《测绘职工职业道德》一书已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该书阐明了测绘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艰苦、分散、流动的职业特点;根据测绘外业、内业、制印和出版、教育、科研、领导和管理等不同专职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规范,并论述了测绘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修养的途径。
                       (小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