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盲教授心中的光明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新华社通讯员 董伟俊
    黑暗突然袭来
那是1980年11月的一天晚上,给全国林业局长训练班讲了一周森林防火课的郑焕能,回到哈尔滨的家里。他感到很疲劳。连续几个月,他一直在外奔波,没有缓过劲来:进京为全国森林防火会议作了3个报告;紧接着,到南方3省林区考察了1个月;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成都,给全国森林防火学习班讲了1个月的课;飞回到哈尔滨的第2天,又驱车直奔帽儿山,给林业局长们讲课……
他想早点休息。他听到屋里暖气漏水的“滴答”声,便弯腰拿个瓶子去接。放好瓶子,抬起头,不知怎么的,左眼球上突然横上了一条又粗又大的网纹(血管破裂出血),眼前顿时像扣上了个黑罩子,什么也看不见了!郑焕能慌忙用手捂住左眼,一头栽倒在床上。
首都有名的眼科医院都看遍了,医生们惋惜地说:来晚了,这是糖尿病型的眼底综合型,而且已经到了后期,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办法治疗。右眼不久也会失明。
躺在林业部招待所的床上,这位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失眠了。
    “我没有权利倒下”
“我才50岁,我有好多事情要干啊!”
泪水不断涌了出来,郑焕能的心像被刀绞一样,无法平静……
他是江西人。1953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森林系。起初要把他分配到林业部工作,后来听说东北林学院(即现在的东北林业大学)需要教师,他考虑到黑龙江有茫茫的大小兴安岭,就来了。
一开始是讲森林学。后来,他了解到我国森林火灾频繁,每年平均要发生1.6万多次,损失严重,而森林防火理论却是一片空白。于是,他主攻森林防火,写出了教材《森林防火学》和一批论文,开出了专门的课程,成为我国林火管理学说的创始人。
更使他振奋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父亲错划右派的问题得到纠正,自己又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然而,就在这时,黑暗要无情地夺走他的光明。
几夜失眠后的一天,郑焕能让人陪伴着来到天安门广场,用他那微弱的视力把祖国的象征印在心里。然后他平静而又动情地说:“我想好了,我接受这痛苦的现实。但我没有权利倒下,祖国的森林防火事业等着我去干,我离不开它!”
从北京归来,他抓紧利用右眼仅存的0.2的视力,昼夜奋战,写了3本讲义、半本书,共计16万字。光亮一天天地在他眼前暗淡下去了,像渐渐燃尽的烛光。到1981年6月的一天,郑焕能双目彻底失明了。
    人生能有几回搏
写,当教授不写书不行,不写讲义不行。郑焕能没有一天停止写作。
看不见,字写歪了不知道,字写重叠了不知道,圆珠笔没油了也不知道,好几次写了半天,实际上什么也没写上。他不灰心,仍一个劲地写。9年来,他在黑暗中写了6本书,40篇论文,还有大量的讲义,约有100万字!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文字,使东北林业大学的森林防火课由只讲林火管理一门,发展到航空护林、火生态、营林用火技术、化学灭火、林火预测预报等6门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森林防火专门学科。
讲,他依然上台讲课。写好讲义,让妻子念,录到磁带上,再反复听。他养成了早晨三四点钟起来备课的习惯。比常人多几倍的付出,使他每堂课都讲得很流畅,每次都博得学生热烈的欢迎。他带过8个研究生,有时就面对一个学生讲课,他同样认认真真地写讲义,背出来,连一个数字都不放过。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他闻讯后心里也像着了火一样,恨不得马上奔赴火场第一线。可领导不同意。火灭后,他参加了国家计委调查组赴灾区考察。十几天里,他跑遍了整个火灾现场,听了几十个目击者介绍情况,用手摸过许许多多被烧焦的树木。他熟悉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现在凭着听觉和触觉,他用森林防火理论对这场大火作了科学分析,一气写出了12篇论文。调查组对他的意见非常重视,专门把他请到北京作了一次报告。郑焕能还是林业部主办的《森林防火》杂志名副其实的主编,每期文章他都要听过,提出修改意见。他说:“这也是我学习和获得信息的机会。”他写字桌的抽屉里有100多盘录音带,国内外森林防火的动向和发展情况,还有学生翻译的国外有价值的资料,都录在里面。9年来,他的妻子和学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给他念材料。以耳代目,日积月累,使他全局在胸,紧紧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前不久,他作为我国森林防火科研攻关项目的主持人之一,提出了《人为火发生预报》的构想,经有关部门审定,认为思路严密、独特,可操作性强,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一团火照亮学生
郑焕能虽然看不见,但他的事业心像一团火,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的学生。
何中秋是他的研究生。“我们都钦佩郑老师”。他说:“他双目失明,但他心里装的是祖国的森林防火事业。有一次,我对他说,我不愿学运筹学,太烦琐。郑老师批评了我。看着他的神情和那双无光的眼睛,我惭愧了,暗暗下了决心。”
在郑教授家,我们碰到了八八级的学生姜国福和张秀和。小姜告诉我们,他的一篇论文郑老师已经听了4遍了,现在还在修改,还没过关。“他虽然看不见我们,但对我们要求严格。他常说,我国森林面积不大,烧了非常可惜。今后森林防火事业要靠你们了。我以后毕业,不管到哪里,这辈子永远忘不了郑老师。”小张也说:“郑老师在黑暗中顽强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许多学生为聆听过郑老师的教诲而感到自豪和幸运。
郑焕能失明的痛苦,就这样被一批批学生的成长驱散了,被事业的丰收淹没了。
他今年60岁了。他说:“我还要继续奋斗,只要为祖国的事业出力,我心中就充满光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七五”国家投资最多的高等院校
西安交大扩建工程投资效益显著
教学条件改善 科研成果叠出 5年经济效益达12亿元
本报西安电 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的西安交通大学扩建工程,经过5年建设,使这所地处西北的著名学府教学、科研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取得显著的投资效益。
据悉,“七五”期间全国重点投资建设的高等院校共有7所,西安交大是投资最多的一所,总投资为1.67亿元。
5年来,西安交大用这笔钱办了不少事。为适应万人大学的发展规模,学校面积增加了1/4,新建校舍总面积16万平方米,添置和更新先进的教学研究装备价值达3000余万元。教学、科研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新建国民经济急需的短线、专业8个,在校学生人数增加2900余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增加700余人。重点实验室、专项实验室9个,已确立重点学科11个。
5年重点建设还使这所学校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得到显著改善。已有1100户教职工喜迁新居,2000多户教职工住房程度不同地得到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以及学生文体活动、洗浴、医疗、就餐等设施也有较大改观。
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给这所具有95年办学历史的学府带来新的活力。1989年在国家教委举行的建国40年首次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西安交大以拥有两项特等奖、七项优秀奖,而荣居全国1075所大学之首。5年共完成科研项目近400项,其中,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15项,属国内首创147项,属国内先进水平的117项,获国家级和教委、部级奖123项。上述成果经技术开发和推广转让,在工业生产中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
                   (孟西安 张光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深潜陋室 精研医道
——记医治红斑狼疮见长的医师关大庆
张忠文
在楼群间的一排简陋平房里,笔者寻访到造诣精深、医德高尚的计量出版社卫生所中医师关大庆。
关大庆以医治红斑狼疮见长。红斑狼疮是死亡率较高的疑难之症,至今没有特效疗法。关大庆兼取中西医理,以提高免疫功能、顾护人体正气为主旨,对不同患者以中医理论进行辨证,配合西医疗法施治,结果屡屡见效,使人喜出望外。
1982年大兴县一位少女身染此疾,被迫辍学。经关大夫医治并随访至今,各种症状均已消失,成了通县卫生学校钻劲十足的一名学员。去年4月28日关大庆在一次会诊中发现,一位病势危重的中年妇女系统性狼疮的三种主要抗体均为阳性,面部和四肢均见红斑,关节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医院的病危通知已发出。会诊后,这个患者由关大庆接手治疗。经四十多天治疗,出现了奇迹。除血沉外,其余化验指标全部转为正常,各种症状也都消失。这位患者出院一年多来,病情稳定,已能正常生活,常常独自一人挤公共汽车斜穿过大半个北京城找关大夫来复诊。
近十年来,关大庆收治的200多名红斑狼疮患者中,除一名少女因病情过重,刚一接治便死去以外,余者全部存活,病情皆有缓解。
关大庆说,他所以能取得一点成就,得力于三点:一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二是请名家指导,有名师言传身教;三是勇于探索和实践。他以极其敬仰的神情盛赞恩师巫君玉、吉良晨、刘弼臣的医术、医德。在这些著名老中医的指点和熏陶下,关大庆从医主张“深潜”,弄明医理,在“辨证”上下功夫。“学贵深潜,不容浅尝者问津;思贵专一,不容浮躁者涉猎”,是他的座右铭。他深信古代名医的经验之谈:“难执成方,以治活人”,而要“方随法立,法随证出”,只有说得清楚,讲得明法,才能开得出良方。
他还信奉先贤“上功治未病”的教诲,在行医中特别注意预防和推迟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并发症。他认为狼疮最怕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根据这样的思路,结合200多病例的摸索实践,关大庆总结归纳出红斑狼疮的八种证型和相应的疗法,正在进一步补充、完善。除了狼疮,他还医治过数百名肝癌患者,疗效也较为满意。关大庆的住室里,悬着老中医吉良晨书赠的“恬淡虚无”四个大字,另有一帧他自拟的四句律身格言:“医德为道,慈悲为怀,操术精工,不企权财。”这些是他高尚医德的真实写照。
这些年常有卧床不起的病人家属登门求医,他总是尽量到病家去出诊。外地患者,他帮忙安排食宿;本市患者,他按期回访复查。他看病既热情又认真,总是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病情病因,讲清辨证之法和施治之方,打消患者疑虑忧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因而患者都把他看成良师益友,说他比亲人还亲。一位患鼻咽癌的病人谈到一次难忘的经历:今年3月,知关大夫老母病重,决定不去打扰。不料,一天下午关大夫竟追到他家里来复诊,而关老太太竟是当天上午刚病故的。
安贫乐道,是关大庆的美德。他多次把病家夹进信封里的现金如数送还。曾有人“开导”他:“病家给钱,应该收,这才能表明你的价值。”他却认为人生的价值体现为创造和奉献。他说,“当你从死亡门槛把一条条生命拉回人间,当你为成百患者消除病痛,使他们破涕为笑的时候,你不感到这是无上的幸福、无上的价值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大学谢衷洁教授
被推荐为“日本国际奖”候选人
本报讯 记者毕全忠从国家教委科技司获悉,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中年教师谢衷洁教授已被推荐为1991年“日本国际奖”获奖候选人。“日本国际奖”指定提名人永井武昭教授已将这一推荐通知了谢教授。
“日本国际奖”是由日本国际科学技术财团于1985年设立的,每年奖励国际上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两个方面有杰出成就并对人类的和平与社会繁荣作出优异贡献的科学家。1991年该奖授给应用数学和医学中的图像技术两个领域的科学家,奖金5000万日元,被提名本身就是很大荣誉。永井武昭教授收集了谢衷洁在应用数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1,首次用数理统计方法从天王星观测记录中将天王星环的信号检测出来,并提出天王星环不少于5个的结论,后得到了国际上的验证,解决了此前未解决的难题。天王星环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关于太阳系的重要发现;2,运用马尔科夫扩张观点导出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者听力损伤的保护性预报预测公式,纠正了一些学者认为个体听力损伤不可预测预报的观点,从而有助于保护在强噪声环境下长期工作人员的听力;3,用数学方法研究视觉诱发电位(VEP)与脑的智能行为的关系,证实了VEP与智能的高度相关性;4,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离体脑垂体LH释放的节律,揭示动物内分泌学中的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些研究成果成功地解决了几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对国际科学技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东西南北》杂志畅销海内外
本报讯 《东西南北》杂志在京的数万读者中的代表近日相聚,对这份曾列入全国十大畅销杂志的综合文摘月刊报以好评。
一位知识分子读者说:“《东西南北》集精华于一体,汇上乘之作于一刊,一册捧在手,便知天下事。”
《东西南北》创刊7年来,不仅在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找到了知音,并且飘洋过海,将名篇佳作送到美、英、法、日等国的读者手中,发行总数已逾6000万册。读者喜爱《东西南北》,它贴近生活,及时捕捉最新信息,内容新颖活泼,格调健康清新,因而在报刊如林的激烈竞争中独树一帜。(锡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出版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吴国清)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56个民族传统体育的志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于9月13日出版发行。
这本书辑入全国各民族的800多个传统体育项目,有80万字,并配有180多幅彩色照片,是弘扬民族文化、开展民族民间体育的丰富教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的编写工作历时4年。编辑人员走访各地,查阅古籍,搜集发掘,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国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大普查。该书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辑,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我国首部历法年代学专著面世
河南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我国第一部历法年代学专著《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这一专著是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潜心研究20余年编纂而成的,长达320万字。上至公元前1500年,下至公元2050年,3500年间历代颁行历书总集(历表)和天象尽在其中,主要内容都是首次发表。
                  (新华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中国西北珍稀濒危动物志》编写完成
我国第一部较全面反映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研究成果的大型著作——《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动物志》,最近通过林业部组织的鉴定。
西北地区有珍稀濒危动物一百四十六种,约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百分之四十,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三十八种。(新华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一部全面、真实记录第十一届亚运会体育馆宏伟建筑成就及其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状况的大型录相片《体育馆建筑与技术》,近日在中国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录制完成。该片拍摄了北京亚运会工程新建的12个体育馆从设计、施工到完成的全部过程。     (张平力)
△由监察部组织编辑的《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政策法规汇编》一书,近日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本书汇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一些省的有关廉政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全书约50余万字。(维伟)
△壁画大师袁运甫主编的《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收录数十位当代著名装饰艺术家、近百位中青年作者的400多幅作品。
            (张德华)
△河北省涿州市清凉寺神州精武馆自今年5月正式开馆以来,河北、云南、安徽、四川等地的60多名学员纷至沓来。武馆主要练习少林武功,还开设语文、数学和政治课。       (赵兴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柳田书法刻泰山
本报记者 周庆
泰山秋,苍翠满山头。
踏着秋色,专程从日本赶到泰山的117位客人,9月13日下午分两批登上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在丈人峰下参加了柳田泰云泰山摩崖碑揭幕式。
当泰山管理委员会主任、泰山研究会会长李正明与泰云夫人青兰女士共同揭下披在丈人峰南侧的红绸时,中、日两国观众一片赞叹之声。阴刻描红的“国泰民安”4字,每字1米见方,端庄遒劲,在阳光下鲜亮耀眼。
泰云的儿子泰山,抚摸着刻石,热泪噙满眼眶。
泰云先生的遗愿实现了。
柳田泰云是日本汉字书法大师。去年9月曾以88岁高龄带领70多名弟子来华,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在北京等九大城市举办书法展览,至今年6月方告结束。早在展览之前,先生已决定将其中60余幅自己心爱的作品赠送给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好友收藏。现在,这些作品已留在了中国。不幸的是,展览期间,泰云先生于今年3月25日辞世。他留下的一个最大心愿,就是在泰山刻上他手书的“国泰民安”4字,寄托他对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对中日友好的无限希望。
泰云先生对中国的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与他三代书法世家有着密切联系。他的爷爷柳田正斋,长于诗画,以儒者书家闻名于世。他的父亲则名柳田泰麓。他本人名为柳田伊秀,号泰山。他的弟子众多,其中有4人享有以泰字命名的荣誉,这4人分别号为泰山、泰岳、泰石、泰龙。
深深理解泰云感情的青兰女士,在揭幕式上告慰泰云先生之灵:你生前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从今天起,泰山将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李正明会长介绍,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的工匠们已作了近百日的努力。
为了赞扬泰云先生毕生致力于日中友好和汉字书法艺术,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也为揭幕式发来了贺信。
尤堪告慰的是,同一天,在岱庙的遥参亭内,泰云先生手书李白游泰山诗碑也已落成。全诗480字,以楷书写就,由中国工匠镌刻于黑色花岗岩上,上有碑额,下有龟趺,高达3.7米。
泰云书法刻泰山。把毕生精力献给汉字书法艺术的泰云先生,他的书法也终于汇进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之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辽宁省黑山碘厂职工为国争光,开展科技兴厂活动,使出口海藻酸钠粘度达1500厘泊,超过国际同类产品质量。产品重新进入国际市场,畅销11个国家和地区。半年创汇100万美元。
这是厂长柴树平(右)在亲自抓科研工作。
李铁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