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粒米再思
雷克
读高扬同志《拣几十粒米引起的沉思》(本报9月3日第八版),我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耄耋老者,俯身地板,把那撒了的大米一粒一粒拣起来,仅仅是几十粒!面对这个“短镜头”,不知读者诸君是否“会觉得可笑”,反正我是笑不出来的。
节约每一粒米,这的确不是一个新题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许许多多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孩提时就已诵记的诗句。何况对于我们这个从灾荒和饥馑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民族,生存的第一个大题目,是能否吃饱肚子。糟蹋粮食即罪过,至今也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定论。然而,也如同高文所说,近几年,浪费现象日趋严重。其中,浪费粮食尤使人难以容忍。笔者有幸在那座举世知名的高等学府里虚度两年,就亲眼目睹一些居于“宝塔”尖上的“天之骄子”,把吃不了的白生生的馒头、米饭,毫无愧色地倾倒进泔水桶,眼皮都不带眨的!一位女生餐毕,生怕油污了纤纤玉手,竟又去买了一两热米饭,用以擦洗她的饭盆。这许是事有凑巧,让我给碰上了,但谁又能否认,在一部分年轻人中间,滋长了一种拿粮食不当粮食、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气呢?就这些青年人而言,“苦难的经历”,自然不用说了,而“传统的教养”又如何?从家门到校门,除了来自乡下的学生,有多少晓得“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的艰辛!既无“经历”,又不“教养”,再加上渲染什么“高消费”之类,难怪出现随意丢弃精米白面令人心痛、心忧的现象。诚然,现今讲勤俭节约、讲艰苦奋斗的多起来了,在大众传媒中,在课堂上,在报告厅里,一股正气正在上升。可喜的是,许多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到工农中间去,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但我以为,组织青年学生参观、考察仅是一个方面,给他们以机会,亲身参加一下“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劳动中沾点风尘,淌点汗水,去体味那米面的来之不易,这至少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怕是不会“过时”的。
说到“传统的教养”,当然也不能光去感叹“世风日下”,一味地责备青年人。传统靠传,不仅要说,要讲,而且要做,要带。作为老年人与少年人“结合部”的一分子,说句公道话,一些青年人染上浪费、浮靡的习气,与一些老年人放纵、容忍甚至带坏头不无干系。揣摩有的人的心态,他总觉得过去“付出”太多,现在该好好“弥补”一番了;非但自己要尽享现代文明,而且也不能再“委屈”了晚辈,包括晚辈的晚辈。所以,物质要尽可能地丰富,条件要尽可能地好,浪费一点也没什么了不起。前些时,报纸披露的那位连续接受公款宴请的中国银行副行长,大约是不能列入青年人队伍中的吧?但就是他带头吃请,三次就挥霍掉7400多元(《人民日报》1990年8月17日)。在他们觥筹交错之时,对周围的人们包括年轻人会产生什么影响?了解个中情形的人们又将作何感想?既然行长先生为了一饱口福可以一掷千金,那么,扔个把馒头,倒半碗米饭,又算得了什么呢?相沿成风,累积为习,是一点儿都不假的。因此,节约粮食也好,艰苦奋斗也好,过“紧日子”也好,不但要说,要紧的是做,首先是各级领导人带头,领导机关带头。如果按年龄段划分,老年人、中年人则应先做出好样子,别让好传统失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并非吓唬人。在贪图享受、追求奢靡的风气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是断然矗立不起来的。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

  共和国当铭记(三首)
高凯
刘胡兰
当你把五个绣花的手指
攥成拳头
共产党的旗帜为你红透
从那天起
你更英姿飒爽
从那天起,你便知道
有一个目标十分美好
从那天起,你便看到
壮丽还在身后
敌人一口气咔嚓了六个同志
叫十五岁的你看什么叫死
你早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
没眨眼就走过去
让誓词变成画面
当你的头枕在铡刀另一边
你告诉刽子手
不怕死的
就是共产党员
    董存瑞
那是一个非常时刻
总攻已经开始
敌人的六挺机枪
伸出血淋淋的火舌
吞舔你和你的战士
那一刻
你突然挺成一根铁柱
将那包沉重的仇恨
举上头顶
轰隆一声
你用肩试了试天空的重量
便光芒万丈
从此
你把去隆化中学的道路
打扫得干干净净
新中国在隆化中学
一批一批育人
    黄继光
敌人用照明弹
把第五个夜晚
照得如同白天
战士们走在弹雨里……
仅仅一瞬
当那铁家伙哑然无声
当上甘岭哑然无声
而你的胸膛里
却是阵阵枪声
好大好大的胸膛呵
黎明时分
还是硝烟滚滚……
在扑向枪眼时
你是站起又倒下的
但归根结底
你是倒下又站起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西峰市陇东日报社)


第8版(副刊)
专栏:

  千金难买一条牛
田恒铭
十年动乱期间,我回故乡安徽和县乌江探亲,听人说,林散之先生也从南京被赶了回来。一天,我同我幼时的美术老师王体栋先生到江家坂拜访林散之先生。
林老正在家用蝇头小楷抄写自己的诗集《江上诗存》。他见我身着军装,不免流露战惊之情。那天,林先生同王老师谈话时间最长,多是些家常事。临别,老人为我写了幅毛主席咏梅词,妙不可言。
回到家中,我将条幅悬挂壁间,仔细捉摸笔划起落和林先生笔墨之妙,一连几日足不出户。我母亲大为惊奇,逢人便说,我儿子被林五仙(先生排行老五,乡人总这样称呼他)的鬼画符唬住了。晚间,母亲同我叙旧。我第一次听说,林散之小时候是跟我的外祖父曾子亭读四书的,以后老人家又介绍他到南京跟自己的画友张青甫学画。
我母亲姐妹七人,只有一个哥哥。我的舅父曾南浦是工人,识字不多。外祖父所藏书籍字画,经过战争和自然灾害,早已荡然无存。舅舅说,家里还有一件林散之画的竹筒子,是送给你外公吸水烟装纸媒用的,前几年当筷筒子用,现在不知去向。我发动全家查找,终于在箱架底下找到了。
这是一件竹刻作品。占画面3/4是条木船,舱内立着一条水牛,膘肥体壮,有一农夫持鞭在后,均是背影;另1/4是高大的银杏树,枝叶浓密,树梢头挂着一弯新月。整个画幅用笔简练,形象逼真。画右角有小款:“癸亥四月以应子亭四先生雅正。弟承铭刻三痴绘。”“三痴”是林先生的号。由于刻工精良,此件作品虽历经六七十年,画面仍清晰可见,甚至连所涂石绿也未褪色。这是一幅老木水牛图,又是一幅地方风俗画。
我们安徽和县乌江一带,旧时农人一家拥有一条水牛户不多,大多是几家合养一牛,名曰一腿或两腿。平时轮流喂养,一户一年,按“腿”计值,农忙时依次使用。林散之居江家坂,我外家住庆家窑,中间隔一条河,这就是乌江。两岸人家走亲访友,均要渡河,其工具就是简易的木船。渡河不需船夫,南北岸各打一木桩,用一长绳相牵,手牵绳索自动往来,叫拔河渡,很是方便。这位农人赶的水牛渡河,也许归当期的农户使用;或是牛力富裕户支援亲友也未可知。时在晚间,可谓“披星戴月”。我们在林散之晚年写的《春忙》诗中还能窥见踪迹:“春日迟迟昼正长,山圩上下插秧忙。社田无处不春色,虚实何人延白光。日出而作夜不息,秋能有获冬可藏。丰衣足食年年愿,备战尤宜先备荒。”
1983年春节,也就是癸亥年后十日,我去南京林散之先生寓处。我拿着老木水牛图原件及拓片请先生过目,他一眼认定是自己的作品,连声说:“是我画的,是我画的!”接着哈哈大笑:“世上就有这样细心的人,六十年前的画作犹存人间,可幸!可喜!”于是拿起笔来,在拓片上跋道:“今由合肥田恒铭同志持余旧作老木水牛图一帧,由故人曾子亭嘱,庆君刻于竹上,时整一甲子。余已八十六矣!蹉跎岁月,岁日如新,田君复嘱,思其往事,岂胜慨然。癸亥年二月二十三日林散之时八十六岁。”跋完,老人告诉我,庆君名叫庆承铭,乡间一塾师,很早就谢世了。
当时,我在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有一次,我同赖少其副部长说了这段趣事,赖老嘱咐我赶快拿给他看。不久,他将原件退还于我,并在拓片上跋道:“右是林散之先生二十六岁时所绘、八十六岁时所跋,前后六十年。所绘为老木水牛图,赠其启蒙教师曾子亭先生者,原作由曾氏后人所藏。林老早年拜黄宾虹为师,观此帧笔墨尚留宾老风格,益见功力之深,诚可宝也!因为之记焉。时在一九八三年五月于庐阳,赖少其识。”


第8版(副刊)
专栏:

  致亚运:混凝土之歌
唐建平
——公元1987年,第11届亚运工程正式在中国北京破土动工……
亚运会—— 
中国,正站在混凝土之歌里;
亚洲,正站在混凝土之歌里。
混凝土之歌,这从地平线流血的记忆中,扑腾而起盘旋于脚手架之上的旋律;
这在古老的天空下,轰轰隆隆燃烧着现代热忱的旋律;
这带着一种神秘的召唤,说风靡就风靡起来的旋律。
歌一唱,我们的旗帜就又以新的风采树了起来,许多力量,许多希望,许多心愿,就一齐乘热血的红鬃马,四面八方千姿百态踏踏而来。
当混凝土之歌覆盖神州覆盖亚洲大地;
亚运会——你会发现:这块生长忠厚的高粱生长温柔的麦子的土地上,正结结实实生长一幢幢高强度的钢铁和石头的混凝体,就像一支支巨臂和拳头。——这些凝聚着意志和力量的拳头,这些蛰伏着虎啸和龙吟的拳头,正以一种东方式的平静,激动地期待着,期待叩响迎他们而来的每一扇门!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奇秀的金铙山
钟琼奎
金铙山位于福建建宁县,海拔1858米,在中国东南仅次于台湾的玉山和福建武夷山的黄岗山。相传闽越王无诸经常载旗鸣锣狩猎于此,遗下一只金铙,闪闪发光,由此取名金铙山。山以“奇、绝、秀、幽”著称,84峰峰峰险峻。岩石嶙峋,竹木繁茂。主峰白石岩顶像张开的鲨鱼嘴,把山劈为东西两麓。东麓多为悬崖绝壁,径曲嶂险,峡谷纵横;西麓多为奇峰峻岭,断岩飞瀑,景色宜人。登上白石顶,可眺望闽西北建宁、太宁、明溪、长汀的风姿。福建最大的人工湖——金湖也尽收眼底。
报国寺是金铙山一大名胜。它的年代比驰名的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北京报国寺还早。报国寺原名金铙寺,始建于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而建宁县建于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故有“先有报国寺,后有建宁”之说。
金铙山的另一奇景是南端的石燕岩,岩洞的石壁至今保存着颇具文史价值的清乾隆年间徐天昭的摩崖石刻。仙人池是另一胜景,高山上天然形成椭圆形的平顶石池,莹莹碧波终年不绝。
金铙山周亘300余里,不少地方保留了少有的原始景观。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马尾松杉木,柳杉,米楮,大叶荷,桐香,毛坊等。新近发现的红花油茶,树型美观,花色鲜艳,经济价值高,是林油料和绿化园林的珍贵树种,被列为重点保护和发展树种。生物学家最近在金铙山的山洞里还发现了珍稀动物“角怪”,属蟾蜍同类,其上颌两边靠近口角处生有两对黑色的角质刺,国内只在福建崇安、德化等地发现过。


第8版(副刊)
专栏:

尼罗河女儿(雕塑)
王克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