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萨马兰奇在京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
本报北京9月23日讯 记者申明河报道:“中国要争取主办2000年奥运会,关键要看亚运会是否成功。”
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今天下午在亚运会新闻中心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这番话的。
萨马兰奇指出,2000年奥运会的东道主是谁的决定,将在1993年做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国家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
在谈到他对亚运村的印象时,他说:“可以说,亚运村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各国运动员对亚运村的设施和饮食服务非常满意。我可以说,亚洲运动员是很幸运的。”
萨马兰奇在记者招待会上重申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要主持和维护和平。他对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记者招待会持续了近一小时。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绚丽多彩的体育盛典 优雅浓郁的民族气息
日本舆论热情评价亚运会开幕式
本报东京9月23日电 记者于青报道:今天此间报纸分别在头版、国际版、体育版等版面多篇幅报道亚运会开幕式的消息,大幅彩色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每日新闻》的标题是:“色彩鲜艳、秩序井然”。《读卖新闻》的标题是:“北京沸腾、观众狂热”。《日本经济新闻》的标题是:“优雅雄壮的热烈欢迎、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朝日新闻》的标题是:“浓郁的民族气息”。各家报纸在报道中一致强调,本届亚运会是亚运会有史以来,参加国家和地区最多,运动员最多,比赛项目最多,金牌数量最多,是空前规模的亚洲体育盛典。
在东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开幕式上身临其境的日本人士的感想和评价。据《每日新闻》的报道,日本手球选手上村岛惠子说,开幕式规模宏大,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分量有了切身的感受。日本男排选手中垣内说,第一次体验这样大规模的开幕式,气氛热烈。
《读卖新闻》在一篇题为《2000年奥运会的序曲》文章中说,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6000多人汇集一堂,是亚运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幕式。这个绚丽多姿的开幕式,是展现中国力量的舞台。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国际奥委会向路金栋等授勋 吕正操获国际网联最高荣誉奖章
本报北京9月23日讯 记者申明河报道:今天上午,萨马兰奇主席亲自把奥林匹克勋章授予路金栋、陈先和宋中的遗孀王素景,以表彰他们为奥林匹克运动所作出的贡献。
授勋仪式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伍绍祖和何振梁等出席。
这次授勋是国际奥委会在95届大会上决定的。
本报北京9月23日讯 记者黄晴报道:国际网联主席夏特里埃今天中午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向中国网球协会主席吕正操授予国际网联的最高荣誉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网球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一句话评论
●邢芬获得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金牌
——金牌是一样的,但第一枚金牌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无法估量。
(中国人民大学武卫红/学生)
●中国运动员获得了开赛第一天的全部八枚金牌
——为第一个“大满贯”庆贺之际,不要忘记我们也从杠上跌下来过。
(天津碱厂邹启英/干部)
——记住:还有整整300块金牌呢。
(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计算中心王昆山/干部)
●中国台北女篮险胜日本女篮
——不负国人之重望。
(中央戏剧学院柳桦/学生)
——从现场气氛看,中国台北女篮打的是主场。
(上海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焕龙/外销员)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泰国舆论界认为
中国以新姿态步入世界体坛
本报曼谷9月23日电 记者刘爱成报道:泰国舆论盛赞北京亚运会,指出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2000年奥运会。
泰国各大报纸今天普遍用重要版面,图文并茂,突出报道了亚运会的开幕式及活动情况。有的报道说,中国以极大的热情举办了这次亚运会。也有的报道认为,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表明中国将以更新的姿态步入世界体坛。
泰国《曼谷邮报》今天刊登发自北京的两篇通讯,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亚运会开幕场面,并根据中国历史、现实,分析了北京举办亚运会的重要意义。
文章指出,数十年前,中国不仅在世界体坛无名,而且还被视为“东亚病夫”。1956年,中国的举重和女子跳高打破了世界纪录,中国体育此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世界体坛册上填满了中国人的名字。而昨天下午亚运会在北京开幕的壮丽情景,明显显示出中国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这名记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还用自己在京数天的所见所闻,称赞中国人热情友好,素质提高。认为这是北京能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法国《队报》“中国专辑”指出
举办亚运显示中国地位
本报巴黎9月23日电 法国《队报》今天出版了《队报画刊》“中国专辑”,专门介绍了中国体育事业。文章指出,从9月22日至10月7日,北京将举办第11届亚运会,它向世界显示了中国在世界体坛应有的、与其相称的地位。
《队报》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今天这期周末画刊的封面是中国女跳水队员的大幅彩照,刊头《队报画刊》四个字,是用刚劲的中文楷体字书写的,十分醒目。画刊在“十亿运动员”标题下,用几十幅彩色照片介绍了我国跳水、游泳、体操、举重、田径等项目的著名运动员,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情况。
不久前访问过中国的该报两位记者撰文指出,亚运会的吉祥物是大熊猫“盼盼”,成千上万个“盼盼”满脸笑容在街头迎接宾客。北京也是一座洗刷一新的整洁城市。北京拓宽整修了道路,奥林匹克村在北京东北郊拔地而起,设施豪华。北京通过这届亚运会,向世界体坛显示了中国能够举办大型运动会,中国有能力在2000年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留日学生联欢庆亚运
本报东京9月22日电 记者于青报道:中国留学生和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工作人员今晚在教育处收看亚运会开幕式实况转播,并举行亚运之夜联欢会。
联欢会上,不久前回过国的学生介绍了北京喜迎亚运的盛况。使馆教育处代表亚运会基金会向捐款支援亚运的留学生赠送了纪念证书,还把亚运图片和亚运金曲录音带赠送给来自东京地区20多所大学的留学生。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新闻战”帷幕拉开
本报记者 吴骅
23日,亚运会不设任何金牌的新闻大战拉开帷幕。
清晨,摆放在新闻中心的首都各大报纸关于亚运会开幕式的报道,就给人强烈的印象。《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以及专为亚运会创办的《亚运新闻》、《亚运专刊》等,均以彩色印刷。从色彩鲜明的图片、突出醒目的标题、风格各异的版面,均可看出各报编辑煞费苦心。
下午,几百名中外记者集中在新闻中心大厅里观看本届亚运会第一枚金牌争夺的实况。36台电视组成的巨型电视墙上,25个电视画面播送着地坛体育馆邢芬夺冠的实况。
2点34分,一位联邦德国记者在用自带的微型电传打字机向国内发稿。
合众国际社2点27分发出了这条消息。
新华社对外稿2点14分发出,对内稿2点23分发出。
几位泰国、香港、印度、马来西亚的记者边看发奖仪式,边在电脑前将中国运动员邢芬的个人背景材料调出。
菲律宾的电视记者拍下了大厅里忙乱热闹的场面,急奔下楼,赶往电视传送中心发稿。
“新闻大战”刚刚开始。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拾金不昧 记者道谢
亚运会开幕式结束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记者急忙赶回“梅地亚”中心发稿。
新加坡一位电视记者匆忙中将一架相机丢在班车上,发现后非常着急。驾驶51096号车的司机张建保将相机及时送还到他的手中。记者连声道谢。
南朝鲜记者崔景镐在返回“梅地亚”中心后,发现自己装着1200美元和证件、发票的皮夹子丢了。班车调度员听到后连忙帮助查找。不一会儿,司机左树东将失物原封不动地送回。崔先生感激不尽,掏出100元外汇券作为小费。左树东婉言谢绝:“这是应该做的。”
23日上午,两位记者找到组委会有关工作人员,再三表示他们对中国朋友、特别是北京人的敬意。  
           (吴骅 王晓梅)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开幕大吉 生日快乐
22日是国际垒联副主席罗德维奈克斯60岁、朝鲜裁判赵炳杰58岁、加拿大斯特庞切夫裁判50岁生日。激动人心的亚运会开幕式一结束,三位先生就被下榻的新大都饭店的公关小姐们请进了怡情厅。芬芳的鲜花,融融的蜡烛,轻柔的音乐使厅内充满了优雅、和谐、吉祥的气氛。
远在异国他乡,喜逢亚运开幕,又遇生日祝寿,双喜临门使三位年过半百的朋友无比激动。“在亚运会开幕之日过生日,我感到很荣幸,我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斯特庞切夫高兴地说。“这样壮观的开幕式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热情的生日祝寿我也从未经历过,我将永远记住北京、记住中国。”这是赵炳杰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生日蛋糕切开了,笑声、歌声,使人们沉浸在友谊之中……
新华社记者 李亚非 通讯员 郝新明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专线电话

  邢芬挺举成绩为何不算世界纪录? 开幕式时为什么有两个看台空着?
一些读者来电问:邢芬的挺举成绩为什么不算世界纪录?
答:国际举联对破世界纪录的标准有新规定,即:运动员只有在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锦标赛、奥运会上创造世界纪录才予承认,其它比赛则不算数,只能说超过世界纪录。亚运会上创造的世界纪录可以称超过。亚运会纪录、亚洲纪录在亚运会上创造可以称打破。女子举重比赛因首次列入亚运会,所以只有破亚洲纪录一类。 (黄振中)
黑龙江大庆市工艺美术商行贾艳凤问:亚运会开幕式开始后,火炬台边两个看台座位空着,不知是怎么回事?
答:经与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文展部联系,这两个看台是留给入场运动员看团体操时坐的。
北京市水文地质公司刘素英问:亚运会期间北京办有几种亚运专刊?
答:主要有下列6种亚运专刊:《亚运新闻》、《亚运快报》、《亚运专刊》、《中国体育报(晚报)》、《亚运之友》、《ASIAD
 DAILY》,分别由人民日报社、亚运快报社、北京日报社、中国体育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编辑出版。(景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团长访谈录

  为了亚运会成功
——访卡塔尔代表团团长埃勒米尔
本报记者 温宪
卡塔尔——位于海湾西南的一个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近年来在亚洲体坛特别是在田径方面异军突起。原因是什么?37岁的卡塔尔代表团团长埃勒米尔指了指自己开始灰白的头发说:“这就是原因。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非常重视发展体育运动。”
埃勒米尔曾率卡塔尔队出征上届奥运会和亚运会,现为卡塔尔教育部负责学校体育教育事务的官员和田径协会秘书长。
“我们派出的射击队从未在国外训练和比赛过,预计拿不了奖牌,但可以取得好成绩。关于田径,我们准备得非常充分,是打算拿奖牌的。”埃勒米尔的神情颇为自信。
“当然”,埃勒米尔补充说,“我们来这里的首要目标是促成本届亚运会圆满成功。我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中国组委会所做的一切。我第一次来中国,第一印象是,现在看到的比以前听到的要好得多。”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流光溢彩
△英东游泳馆观众席上有一支奇特的拉拉队,他们手执“日之丸”折扇,口中念着“呼呼!哈哈!”人虽不多,声势不小。不用说,他们来自东瀛。
           (国成 小飞)
△安徽省省长傅锡寿从电视荧幕上看到本省游泳选手陈剑虹在第11届亚洲运动会男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勇夺金牌,感到十分高兴,特驰电表示热烈祝贺,勉励他为安徽、为祖国争光。(沈兴耕)
△在安定门地铁口,一个男子正在给一名女民警捶腿。为了亚运会安全,她已连续站着执勤十多天,腿都肿了。丈夫看了心疼,下了班特赶来给妻子按摩。
           (黄振中)
△北京新文化街三小的学生杨帆,几个月前亲手做了一只小船,费了几个小时工夫,才送到中国体操队队员李敬手中,祝他在亚运会上扬帆。9月23日,他和妈妈一起来到首都体育馆,为李敬加油。(王川)
△天津市9位60岁老太太花费半个月时间,用400万针绣成“亚运女杰”金匾,已送往亚运村。在长2米、宽0.7米的大红缎面上,“亚运女杰”四字呈金色,镶嵌着排球、跳水、击剑、体操等9个项目72个人物造型图。这9位老太太干劲冲天,每天飞针走线12小时以上。(岩音 肖荻)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显现主办亚运雄伟气势 展示中华儿女意气风发
各地群众盛赞亚运开幕式
乌鲁木齐市:眼望五星红旗感慨万千
下午4时整,亚运会电视实况转播开始之后,新疆电视台副台长库尔班就带领译制组,进入紧张地收录、翻译、合成工作,保证23日同时播出维吾尔、哈萨克两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亚运会开幕式电视节目。
在距乌鲁木齐市30公里的新疆毛纺厂,厂党委组织工人代表、先进模范和班组长收看电视转播。年过半百的厂高级工程师赵壁炎、马克文看到开幕式上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时,不禁热泪盈眶。他们说:“半个世纪前我们国家连参加国际运动会的钱都没有。而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经过40多年的努力,就能使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真是天翻地覆啊!”纺纱车间维吾尔族女大学毕业生阿扎提古丽边看电视边激动地说:“我想不到亚运会开幕式搞得这样宏大壮观。我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本报记者 曾坤
    广西民族学院:“我们做东了!”
离亚运会开幕式还有半个多小时,师生们便自发聚集到宿舍楼、电教室等有电视机的地方,静候开幕式的来临。
“我们真的等不及了!”外语系学生陈慧清快人快语,“从第一届到第六届亚运会,我们不要说做东,就连参加的分儿也没有;今天,我们做东了!”
连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壮族教授、学院院长周飞雄眼含热泪说,亚运会的举行,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争来的。中华各民族真正树立起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决心和志气,奥运会也能办好!
中文系黎族学生贺海华看着荧屏上壮观的画面,心情难以平静。她说:“亚运圣火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再也不能做那种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了!” 本报记者 蒋耀强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我们的工作与亚运紧相连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全体科技人员,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聚集在电视屏幕前。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监控着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四颗通讯卫星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气象云图和电视图像的正常传输和接收。曾在测控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工作中荣立一等功的高级工程师陈长贵说:“我们的工作与亚运会紧紧相连。电视画面如此清晰,气象预报如此准确,说明我们的通讯卫星一切正常。”
已经连轴工作三天、没有睡过囫囵觉的高级工程师李瑞22日下午又放弃了休息,来到电视机旁。他说:“我们虽然不能在亚运会上创纪录夺金牌,但我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保证全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及时看到亚运会的盛况。”
          本报记者 孟西安
    昆明卷烟厂:今天是奉献日
昆明卷烟厂不少工人向厂领导提出希望:开幕这天能否放一天假看实况转播。可素来通情达理的厂领导这次破例给了个“冷脸”:不准。
厂领导算了一笔帐:昆明卷烟厂生产一小时可创税利20万元,若停产一天就要损失三四百万元。这帐算得工人心服口服。
22日,昆烟人都按时来上班,各车间的工人还比往常提前了一小时。三车间中修组组长刘宝余老师傅发烧3天,仍坚持上班,他说:“今天亚运会召开不同寻常,我无论如何不能请假休息。”五车间的值班长袁逢春告诉记者:“工人们今天干劲很大,到下午3点我们就完成了全天生产任务。”生产标兵、一车间工人合子发则激动地说:“咱们工人要用行动来支持亚运会的召开!”
           本报记者 任维东
    上海:“老体育”54年盼来这一天
22日下午3时,记者走进东华足球会副理事长贾幼良老人的家。这位当年参加过第11届奥运会的足坛宿将家里,一家人正围坐在电视机前。
1936年,贾幼良被选拔进中国足球代表队,参加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谈起这些往事,贾老感慨不已:“我们当时多么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为我们撑腰,我们好为国家争光。但在旧中国,我的盼望只是一场梦。”
看到屏幕上映出熊熊圣火时,贾老激动地说:“54年了,我总算盼到了在我国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的这一天。”贾老还认认真真地说:“办亚运会的愿望实现了,我还盼望着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人办的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
                 本报记者 刘士安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萨马兰奇在亚运村
本报记者 申明河
9月23日上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来到亚运村。
    今天当村民
“今天我是你的村民了!”萨马兰奇见到焦若愚村长,高兴地说。
“欢迎先生到村里来视察。”焦若愚一面说,一面请他到办公室就座。
“你们为亚运会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点我们都表示钦佩。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萨马兰奇在听取许放副村长的介绍后,一面说,一面将圆珠笔和钥匙链赠送给村长作纪念。
当焦若愚村长把亚运村的钥匙和纪念盘赠给他时,萨马兰奇说:“我可以拿着这把钥匙,经常到这里来。”
    称赞住处理想
萨马兰奇随后来到马来西亚运动员居住的地方。萨马兰奇仔细察看了房间的设施,包括卫生间。走出房间后,他对在场的许放副村长说:“运动员的住处设备很好,布局也合理,又很安静,环境又美,是理想的住处。”
萨马兰奇最有兴趣的地方是医疗中心。
“设备是一流的,我十分钦佩。这里看上去像一个小医院,看病可以不出村。”萨马兰奇对医疗中心主任说。
    一同排队取餐
萨马兰奇来到运动员就餐大厅。他和运动员一样,排队取餐。仔细察看,他自取的食品是:鸡蛋炒饭、素炒菜花和胡萝卜,另加一小碗牛肉菜丁汤,还有两块小点心。
当萨马兰奇用餐时,中国体操运动员陈翠婷走过来,很有礼貌地说:“萨马兰奇先生,我在报纸上看到你了,向您问好。”“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你,祝你好运。”萨马兰奇站起来,一面说,一面把一个金黄色的钥匙链送给陈翠婷。
(附图片)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台湾省报界评价开幕式 写下亚运史上最美诗章
本报香港9月23日电 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台湾省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岛内传播媒介除大量突出报道开幕式内容外,盛赞节目是“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表露,”“写下亚运史上最美诗章”。
开幕典礼实况,台湾省的电视台以3个小时转播,吸引了大量观众。据报道,电视转播并未刻意避讳五星红旗及官员的致词。中国领导人、贵宾和观众热烈鼓掌欢迎中国台北代表团的场面,国家主席杨尚昆宣布开幕的场面,不仅播出,且有特写镜头。
《中央日报》报道了表演节目高潮不断的盛况,认为多项表演均展现了表演者的训练精湛、团队默契卓越,以及节目制作者高度、精致的艺术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联合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称开幕典礼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中国特色。报道特别注意到,中国台北代表团重返亚运,深受瞩目欢迎。把“中国人的亚运会”这个意识表现得相当突出。观看了典礼的亿万观众,都深深地感染了这次由中国人主办的亚运会的雄伟气势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
《中国时报》亦指出,开幕典礼最动人的超级大型团体操,及看台字幕表演,“写下亚运史上最美诗章”,充分体现了令全世界中国人自豪的悠久文化特色。对于30亿亚洲人透过电视转播收看的效果来说,将会有震撼深刻的印象。欢悦的音符洋溢在整个会场,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该报在报道了亚运会歌的制作过程后,特别注意到健美操、舞大旗、大刀舞、火流星,是北京的大学生们放弃暑假挥汗苦练的结果。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观众新风 陈玉先(速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