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北京百姓这一天……
本报记者
1990年9月22日。为了这一天,中国人忙了整整6年。
现在,这一天终于来了。北京人究竟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度过这不平凡的一天?
    0点…… 夜眺主会场
阎晓明:亚运主会场——北京工人体育场四个大门口围满了人群。在西门人群中,有一位用平板车拉着5个孩子和一位老人的中年人。他姓李,住朝阳门附近,车上的老少6人全是街坊。问及眺望的原由,老李说:“怎么跟您讲呢?睡不着,总想来看看。天明以后,就是敞开大门让我上贵宾席,那也和今晚望一会儿的劲头不一样。”
    7点30分…… 团体操的小演员被叮嘱
曹焕荣:一场细雨过后,朝阳区芳草地小学参加团体操表演的许多学生,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领着,一个接一个地来到学校。在金星金笔厂工作的一对夫妇,还是蹬着三轮车从很远的家里来的。要在平时,告别时顶多说声“听老师话,别淘气”。可今天,家长们知道要正式表演了,一再叮嘱孩子“好好演”、“别出错”。
    10点40分…… 地铁施工者谈电视
卢雍政:在西单路口地下24米深处,铁道部十六局地铁指挥部的工人正在施工。“等会儿下班,到家3点,正好赶上开幕式转播”。几个上中班的师傅美美地议论。一旁,24岁的铁建伟去年刚从大学毕业,每天在20米深的地下指挥生产。“地铁工期紧,没时间,只好回头看录像了。”他不无遗憾地说。
    11点…… 纪念邮票走俏
曹焕荣:现在,北京城里排得最长的队,恐怕要数买亚运会纪念邮票的队伍了。也许是因为紧靠亚运会主会场吧,工人体育场邮局,买首日封的,盖纪念戳的,挤得水泄不通。一位年轻人一边成版成版往信封上贴邮票,一边说:“像这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毕竟不多。”
    12点…… 工厂开始放“亚运假”
严冰:今天下午,北京市能够离开岗位的职工全部放假看亚运,这样的事在近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有人称这是放“亚运假”。刚过12点,在北京第一针织厂,飞梭走银的场面不见了,轰隆隆的机器声沉寂下来。刚走下岗位的干部、工人塞满了宽阔的街道,真像往日傍晚的情景。
    13点…… 街头行人渐少
任兆欣:平日人流车辆熙熙攘攘的东直门外大街现在别是一番景象。路口开始交通管制,街上行人渐少。只有三三两两带着红色袖标的治安人员,在给想通过管制路口的人做说服工作。
    13点50分…… 工体周围最热闹
凌志军:北京工人体育场周围现在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车流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来,观看开幕式的中外宾客鱼贯而入。一个个体商贩兴奋地大叫:“噢,现在要是拉来10卡车面包,一会儿就卖完,人多呀!”
    14点…… 8岁男孩挎相机
夏珺:一位中年男子领着一个挎着照相机的男孩,朝体育场方向走去。男孩叫张宇,今年8岁。父亲说:“今天下午厂里放假,我领他来拍开幕式跳伞的镜头。”“能拍好吗?”胖墩墩的张宇不好意思地回答:“跳伞的不好拍,老动弹。”
    15点15分…… 欢呼,飞机来了!
凌志军:三里屯站口,聚集着1000多人。可是,那体育场掩在一片绿树丛中,根本看不见。人们只是望着体育场上空,大人拿着望远镜,小孩骑在大人脖子上。突然人们高喊起来:“来了,来了,飞机飞来了!”几百只手举起来:“真好看!”
    15点20分…… 大屏幕前过往客
袁践:北京站以大屏幕为聚焦点的车站广场上,数百名旅客干脆席地而坐,盯着开幕式直播。
    16点10分…… 警惕与礼貌
黄晴:北京站沿途小饭馆里,人们也在看电视。记者倚在栏杆边作记录,行迹有些“怪异”。执勤的公安人员过来查询。过后,他们极有礼貌地说:“对不起,耽误您时间了。请理解我们,我们是在履行职责。”
    16点30分…… 售货员忠于职守
夏珺:在王府井百货大楼,顾客比平时明显减少。使记者感到意外的是一楼家电柜台的几十台电视机竟“万马齐喑”。女售货员小姚解释说,这是为了安全,也为了不影响服务。店里决定,一律不准收看亚运会开幕式转播。
    18点30分…… 作曲家评团体操
卢小飞:当张百发宣布“11届亚运会开幕式结束”的时候,工人体育场响起《亚洲雄风》。在电视机前全身心地投入了3个小时的青年作曲家徐沛东,回到了自己的天地。“大型团体操的编排、设计思想好,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突出了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真长志气。”徐沛东似还在开幕式中“神游”。
    19点…… 老先生向海外报盛况
江正茂:开幕式转播结束不久,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夏汉明抓起电话,要把今日开幕式的盛况,告诉远在意大利工作的妹妹夏小玲,同时祝愿身在他乡的小妹生日快乐。他说:“我妹妹知道亚运会开幕式和她的生日同一天时,非常高兴,还特意从意大利打来电话,要我把今天的盛况告诉她。”
电话通了,夏先生向小妹描述着今天的亚运盛会,也描述着一个体育工作者喜悦的心……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流光溢彩
△大型团体操第二场《碧水风荷》确实韵味不凡。当荷花台上独唱演员放声高歌,来宾席上有人问:她是谁?一位手持《亚运新闻》的女同志说:这上面有文章介绍,她叫于文华,唱过电影《小花》和《红楼梦》的插曲……当《中华武术》一场出现白须老人时,人们又在《亚运新闻》上翻到这位美髯公的来历。
                        (晨文)
△亚奥理事会副主席达·西尔瓦先生宣读已故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留下的开幕式讲话稿时,大型电子屏幕上打出:“我们相信中国有能力举办2000年奥运会”。性急的观众等不得说完,就为这句话鼓起掌来。(李泓冰)
△退场时,各团运动员似乎都想留下点什么。南朝鲜队员把手中的团扇飞盘般扔给观众。科威特队员拿过花束队前四位姑娘手中的花,把自己的国旗塞给她们。而最受欢迎的中国代表团则边退场边把手中的花束抛向热情的同胞。
                        (李泓冰)
△当气势豪放的《欢庆锣鼓》开始前,人们的目光全落在那800名太平鼓手和400名威风锣鼓、400名安塞腰鼓演奏者身上,谁也没有注意在主席台顶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位苗条的女士。只见她手举黄旗一挥,锣鼓声声动地来。她再一挥,又引出一阵动心魄的声潮。
她叫宋庆云,是山西临汾地区艺术馆工作人员,今年41岁。(理朴)
△团体操最后一场,草坪中央的大熊猫需要充气才能站起来。只见几十名工作人员相互配合,16台小型鼓风机同时作业。几分钟后,大熊猫“盼盼”即站起来了。                   
   (吴骅)
△工人体育场今天增设了125个临时厕所。从昨天开始,清洁工人把它搞得干干净净,并上锁关闭。朝阳区环卫局要求,厕所卫生要达到无味、无蝇,干净。在场内的厕所放置了卫生纸,一座由4人看管。临时厕所两人负责一组。为此,清洁工人准备了午饭、马扎,专守在厕所外面。     (阎晓明)
 △22日一大早,亚运村邮局门前成了中国体育明星荟萃之地。“体操娃娃”陈翠婷买完纪念邮票后发觉不对,便细声细气地说:“阿姨,还差我两张首日封。”高大的郑海霞对邮局副局长李继儒说:“我现在要去训练,能不能给我留几套?”李局长一口应承。两位盖戳的工作人员满头大汗,手都抬不起来了。
                        (温宪)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一句话评论
●亚运会开幕在90年代第一个金秋九月
——九,意味着永久。亚运会唤起的民族自豪感,将永久地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
(苏州市振亚丝织厂高和林/干部)
●点燃北京亚运火炬用了多长时间?
——短说:六秒(许海峰点火到火炬升腾);长说:六年
(亚运会筹备)。
  (天津远洋公司王津/业务人员)
●看团体操有感
——再现中华五千年文化精粹,歌颂亚洲30亿人民团结。
(广播电影电视部周莉/干部)
●团体操背景美丽壮观
——谁的笔这么粗,谁的画这么大,谁的手这么巧,谁的心这么齐?
(北京市机械局田黎明/干部)
●亚运奖牌战今天揭幕
——奖牌,对谁都一视同仁,属于勇者、强者、拚搏者。
(江苏丹阳市蒋耀华/教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团长访谈录

  重要的是参与
——访不丹代表团团长潘顿·旺楚克
本报记者 温宪
盛况空前的本届亚运会上,不丹王国代表团除团长旺楚克和一名教练外,仅有4名运动员,只参加射箭一个项目。
“从喜马拉雅山麓我遥远的故乡来到伟大的中国这块龙的土地,就像朝圣者一样,迢迢万里参加北京的亚运盛会。我们在此所闻所见远远超过了我们最浪漫的遐想”,旺楚克团长望着在亚运村升旗广场高高升起的国旗,极为动情地说。
38岁的旺楚克是不丹国家奥委会秘书长,他说,这次是不丹第二次参加亚运会。来中国之前,不丹代表团受到了全国上下的关心,许多人不断询问代表团的组成和成绩预测。射箭是不丹最普及的运动,这4名运动员是通过全国比赛选拔出来的。“我觉得运动队大小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参与。积极参与就意味着在为亚洲人民的相互理解、团结、友谊和亚洲运动水平的提高做贡献。我们为能够代表不丹参加这一盛会极感荣幸。”旺楚克激动地说。
旺楚克今年7月曾来北京视察亚运会工程,他对两个月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赞不绝口:“上次来时,这里的建筑物还显得孤单、零乱,此时此刻,整个亚运村给我的感觉是热烈、和谐的气氛与丰富的色彩在一起跳动。你们建设的一流设施无异于一座丰碑。”
旺楚克团长最后说:“我们正信心十足地准备参加比赛。在亚洲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队伍中,有一个国家叫不丹。”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专线电话

  本报亚运电话专线昨日成“气象专线”
9月22日,早晨8点开始,本报亚运电话专线几乎成了亚运“气象专线”。各地读者十分关心亚运会开幕时北京地区会不会下雨。
北京周围一些地区上午降雨。这些地区不少读者纷纷来电问:“你们那里下了吗?”当得知北京城区天气阴转多云时,他们都为之欣慰。还有不少读者在电话中说:“祝亚运会开幕式圆满成功。”
截至下午2时30分,专线共收到来自江西、湖北、辽宁、天津、河南等地的来电百余个。(景月整理)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曼谷市民看亚运开幕式
本报记者 刘爱成
9月22日下午,曼谷市一改往日的喧嚣,街上车辆行人见少。人们早早就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亚运会开幕式的实况转播。
在一家百货商场里,记者看到有不少顾客正拥挤在电视机柜台前,聚精会神地看亚运会开幕式的转播。一些年轻人边看边议论说:“哇!真漂亮!”“瞧!这龙真的飞起来啦!”“中国的小朋友真可爱,他们的动作怎么会那么齐?”“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中国实在了不起”……
实况转播刚结束,记者便接到好几个电话,第一句几乎全是一样:“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太好了,非常成功!我们太激动了!”
泰国《每日新闻》报一位同行在电话中说:“开幕式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我们都很敬佩开幕式的组织者和编排人员。这对我们搞好亚运报道也是一个激励。”
泰国体操协会一位朋友说,开幕式规模宏大,节目民族感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力量。“从中国运动员及表演者微笑的脸上,我们感到中国人民生活的轻松、愉快和幸福。”
一位不久前曾参观过北京亚运村的泰国朋友说,“这次亚运会开幕式比他想象的还要壮观、伟大。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亚洲各国人民的骄傲。”
一位老华侨告诉我,他两年前曾回国探亲,也曾去过北京,对祖国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喜万分。“这几天,电视上天天放北京,感到北京又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
这次亚运会开幕式的实况转播,此间一些外国人士也很关注。驻曼谷的一位亚洲国家外交人士说,从电视转播上看到运动员笑容满面,喜气洋洋,反映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友爱。(本报曼谷9月22日电)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当开幕盛况传至伊斯兰堡
本报记者 任毓骏
连日来,巴基斯坦的新闻媒介掀起了一场“亚运热”。几家主要报纸都出版了彩印体育专页。巴基斯坦电视台接连播出了中巴合拍的电影、中国大使馆文化处提供的介绍北京和亚运会的电视片。当电视台打破白天没节目的常规,预告将现场转播规模盛大的亚运开幕式后,伊斯兰堡的体育爱好者们更是兴奋不已。
为了和巴基斯坦朋友共享亚运会开幕这一隆重的时刻,记者特邀请了十多位朋友来记者站看电视。
在开幕式前的跳伞表演中,当客人们看到携带巴基斯坦星月国旗和中国五星红旗的跳伞运动员准确地降落在草坪上的软垫时,情不自禁地和着电视中的掌声一齐鼓起掌来。
开幕式正式开始后,当巴基斯坦代表团的队伍经过主席台时,伊沙克·汗总统笑着向运动员挥手致意。著名记者、老运动员布尔基先生能一个个记出他们曲棍球队的球员,满有信心地说,巴基斯坦曲棍球队憋足了劲儿,要在这次亚运会上大显威风。
当许海峰劲步跑上火炬台并点燃了中国自行设计的巨型亚运火炬时,一万一千羽和平鸽飞向天空时,观看电视的几位女大学生随着乐曲一边鼓掌一边欢呼。
巴基斯坦朋友看到儿童们的精彩表演时,齐声说:“中国儿童真可爱。中国有这样好的儿童,大有希望。”(本报伊斯兰堡九月二十二日电)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欧洲时报》发表社论
祝贺亚运会胜利召开
本报巴黎电法国《欧洲时报》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迎亚运振国威》的社论,祝贺亚运会的胜利召开。
社论指出,从这次筹办亚运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信誉,全国上下,无分老幼,齐心协力,人人为“亚运”出力,这种贡献精神是十分感人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自豪的。谁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谁说中国人办事效率低?在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形象面前,中国人的拚搏、团结精神,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社论认为,举办亚运会,其意义决不限于体育比赛。对中国来说,顺利开好这次运动会,还是一次国力和国民素质的考试。在宣布中国将主办十一届“亚运会”的初期,好心的人曾担心中国能不能挑得起这副重担;而对中国抱有成见的人,则在等着看笑话。但事实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中国在筹备亚运会中体现出来的力量和气魄,无不使外国朋友佩服。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欧洲日报》社论指出
中国为亚运开拓更广阔道路
本报巴黎9月22日电 中国台北联合报系所属的法国《欧洲日报》今天发表社论,评论北京亚运会的重大意义。
社论指出,这一次规模超越历届的北京亚运会,不只吸引了全亚洲人民的视线与心灵,也受到亚洲以外世界人民的共同重视,因为,这一届亚运会象征着亚洲世纪的来临,也表达了10多亿中国人民的精神。
社论认为,中国为亚运开拓了更广阔平坦的道路。可以预言,本届亚运会将创下更光辉的纪录。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信息库
团体操是怎样创编的
简单地说,创编大型团体操有这样几个步骤:首先明确创编目的和指导思想,制定规模(表演人数)和预算。第二步是讨论和制定表演方案,进行总体命名。接着,按照主题明确总体结构,确定共分为几场,使之有层次、有高潮地表达主题。第三步是设计表演队形、团体操,创编表演动作,安排进退场。第四步是绘制队形图、动作图解,并作文字说明。
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入排练。
    背景画面是怎么组成的
背景画面是大型团体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聚在北京》的背景画面由中学生手持的背景本组成。每个背景本宽约60厘米,彼此间隔5厘米。背景分上下两台,上下55排,南北宽180行(下台200行),总共10200人。
背景本中间上方有一个小窥视孔,持本人通过窥视孔注意主席台上方指挥者的旗语,根据旗语发出的指令开本或合本,组成巨大的画面。
这次的背景画面总共40幅,其中有5幅是滚动的。旗语下达后,持本者要根据场上音乐节拍,通过注视身边持本者的动作依次打开背景本。
    历届大型团体操的一些情况
△我国最早排演大型团体操是在1959年9月的第一届全运会上,有7823人参加,无背景画面。
△1965年9月第二届全运会的团体操,首次运用背景画面,共30余幅。参加演出的人数达16360人。
△在我国排的大型团体操中,第三届全运会的团体操场次最多(8场),时间最长(75分钟),人数最多(22008人)。
△第五届全运会没有排演大型团体操,开幕式上安排了39分钟团体操表演。
△这次亚运会的团体操有18900人参加,表演时间为69分钟。
                (钱江供稿)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会开幕之时 北京街头见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