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复旦新闻学院学生从全国采访实习归来
致函党委谈社会实践收获
学工农认清成才之路 知国情更感重任在肩
本报讯 据文汇报9月13日报道:“人生的火炬由时代的使命点燃,人生的主旋律由社会发展的方向所确定。社会主义为我们开辟了通达理想境界的道路,‘为振兴社会主义中华而奋斗’,当成为我们90年代大学生灵魂深处的呼声。”
在凉爽的9月,新学年伊始,复旦大学党委几位书记欣喜地传阅着新闻学院87级43位学生的一封来信。在这封长达9页的信里,学生们倾吐了在过去半年实习中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对信仰、人生观等问题的新认识。他们热切地呼唤“思想上的导师”,字里行间流露着年轻学子一片诚挚的情感,读来令人振奋。
今年上半年,新闻学院87级43位学生分赴20多个省市的新闻单位采访实习。最近开学一见面,彼此都感觉到有不小的变化:每天时间抓得紧了,学习劲头足了,许多同学一改过去发牢骚、说怪话、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得稳重多了。有一间宿舍的5个学生,曾迷恋麻将,一有空手就痒痒,如今都像换了个人,做事很认真,特别关心国家大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变化?学生们作出了回答:“过去我们迷惘以至自甘沉沦,是因为对国情缺乏了解,对国家、对自己的前途都感到渺茫。实习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当代中国的现状,增强了对党、对社会前途的信心。因此,我们终于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在学生的信中提到这么一个事例:有位在安徽实习的同学,曾赴大别山腹地采访,当他亲眼目睹了老区人民衣食不足的现状后,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对比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浪费和对享受的追求,愧疚不已。他在那里了解到,党和政府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规模组织科技扶贫,帮助一批批农民过上温饱的生活,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像这样关心贫困户脱贫致富,只会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喜欢并且习惯于空泛地发议论,以为只有自己才是真正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现在,他们诚恳地说:“在工农群众中间采访,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工农群众不尚空谈,却把信念化为实际行动。”部分学生采访了“苏州河闸桥”、“南浦大桥”等重点工程,在工地上,许多工人夜以继日奋战,为了连续不断地灌装水泥,甚至一夜只睡两小时,一周只睡两次;为了保证工程竣工,有人把“父亡速归”的电报暗暗藏起,这一切都使学生们感动不已。他们说:“只有这些忘我为祖国建设出大力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向工农群众学习,是我们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党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在我们走访寝室时,好几位学生认真谈了这一体会。去年我国雁北地区发生地震,今年人们重建家园时,有个学生去阳高县采访。他到县府办公室时,只见那儿静悄悄的,原来,几乎所有的干部都下基层抢险救灾去了。在贵州、云南等地参加“中国乡村地区居民文化观念”调查的一位同学说:“我过去在校园听到一些农村干部为谋私利贪赃枉法,对农村干部心存偏见。这次下乡调查,却遇到许多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贵州息烽县今年旱情严重,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都爬山越岭深入山村领导抗旱,他们与农民同吃同住,一心扑在工作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在报社群工部实习的学生说:“学校里总是听到社会上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但在采访调查中,我又遇到许多主持正义,支持舆论监督的党员干部,这使我看到了新的希望。社会并不像我们原先想象的一团糟,许多党员默默地起着模范作用。”
实习期间,遵照“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学生们采写了大量先进人物事迹和建设成就的新闻。通过学雷锋、科技兴农、廉政建设、迎亚运等报道,使大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党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我们的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社会主义正日益显示出她的优越性。
“曾几何时,一些同学对共产主义的前景感到渺茫,而今,通过实习、思索,思想的迷雾逐渐散去,理想的火种重又燃起。”谈到政治归宿,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位同学说:“将自己献身于一个伟大的组织,犹如英雄安泰立于大地母亲的肩头一般,浑身才会充满力量。”有的同学说,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学习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熠熠闪光的真正共产党员,为振兴社会主义中华而努力奋斗。
这43名学生最后在信中诚恳邀请党委几个书记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走,“清茶一杯,抵掌促膝,论国是,谈人生,话理想。”据悉,复旦党委的领导阅后已欣然答应。(丁曦林 邱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讨论(七)

  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条捷径
湖南省衡东县建委 黄巧波
如何更好地实施“火炬”计划,尽快地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迎接世界高技术的挑战,笔者以为走“单体构成系统”的路,是依靠我国现有的科技力量,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条便捷之道。
何谓“单体构成系统”?今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单体构成系统的魅力》的报道,详细介绍了广西玉林柴油机厂组织开发WY4迷你型液压挖掘机的成功事例。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玉柴的决策者就是根据我国在液压挖掘机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大批先进的单体技术,而且消化了从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家引进的液压技术,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和开发能力,只要把这些单体技术构成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就可以借国内全行业技术力量的优势,产生出迸发性的效果。
在谈到这一开发成果时,玉柴厂长王建明说,所有的工作都是协作单位干的,他所做的不过是组织而已。
从这项独出心裁的组织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单体构成系统的方法,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它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现有科技力量的优势。我国经过40年的努力,已经奠定了门类齐全的高技术产业基础,取得了一批出色的研究成果。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航空、航天、核能、微电子和计算机、生物工程、光电子及通信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新材料、自动化、精密仪器仪表等工业在内的高技术产业。应该说,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依靠国内的科技力量,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条件。一般来讲,单个科研单位或大中型企业,要研究开发一种高技术新产品,相对来说力量总是有限的,如果运用单体构成系统的方法,就能够集国内全行业的技术力量,研究开发出高技术新产品。在这个研究开发过程中,科研和生产两方面的潜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且不受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是全方位的。
运用单体构成系统的方法,能够集中全国的“优势兵力”,使国内的科研、生产编织成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网络,从而有力地推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最短的时间应用于生产;也就是说,让科学技术以最少的时间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这样的大好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培养千千万万个赖宁
全国中小学蓬勃开展学赖宁活动
本报贵阳电 记者王娜梅从在这里举行的全国少工委第八次全委扩大会上获悉:自1989年10月团中央少工委向全国少先队组织发出“学赖宁、学十佳、争做党的好孩子”的通知和同年11月再次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学赖宁活动的决定”以来,英雄少年赖宁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的事迹传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学校。赖宁成为当代全国1.3亿少先队员学习的楷模。
据全国少工委统计,10个月来在全国近80万所中小学中近一亿少年儿童投入了学赖宁活动,涌现出1万名优秀少先队员,3000个学赖宁优秀中队,1500个优秀少先队大队,3000名学赖宁少先队辅导员最佳指导员,100个学习赖宁活动的先进组织单位。
学赖宁活动还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和支持,全国85%以上的省、市、自治区的领导,80%以上的地、县级的党政领导参加了各地学赖宁活动的领导工作。全国80%以上的各地、区都成立了由各级党政领导参加的学习赖宁活动的领导小组。许多省把少先队学赖宁工作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许多报纸开辟了“学赖宁”专栏,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名人学者为学赖宁题词、作曲,撰写文章。教育部门已把学赖宁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内容,赖宁的事迹被编入了德育课本。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李鹏总理在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继续深入学习赖宁的工作任务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紧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指示精神,团中央少工委又制定了学赖宁3年规划,将于10月13日开幕的全国少先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出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赖宁活动的号召。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华光系统被大多数省以上报社采用
这一世界领先的汉字编排系统去年产值超过一个亿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田晓明报道:细心的读者发现,无论是几家中央报纸,还是省报,字体字号忽然多了起来,图片也清晰细致起来,既是加网底,又是兜花边,把整个版面装饰得多姿多彩。北大华光系统激光照排机带给报纸的不光是版面上的变化,它正悄悄地引起了一场印刷业的新技术革命。曾来回奔走在黑压压铅字架前的年轻师傅丢开墨迹斑斑的工作服,换上洁净的白大褂,坐到一排排计算机屏幕前,终于告别了铅与火的印刷时代。
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王选教授拿出自己10多年的研究成果,由北大新技术公司于1988年底向社会推出华光IV型激光照排机,短短一年时间,已有数千套华光系统进入海内外的各种报社、出版社、印刷厂、机关、厂矿和学校。系统以其字体字号丰富,字形变化多,输出速度快等特点,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领先的汉字编排系统,它不仅能排公文、数学、化学的各种复杂图形和符号,还能排棋牌谱、五线谱,几乎做到无所不能排。在全国电子排版系统15个项目评测中获14块金牌,并在三次国际招标中连中三标。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换活、调整版式结构,特别适合于新闻出版工作,深受各级报社青睐。目前,绝大多数省报已用上了华光照排系统,许多地市报纸也在积极洽谈引进华光照排系统。去年,华光系统的年产值超过1个亿,成为国内开发高技术产业的成功范例。王选教授因此荣获首届毕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数学故事丛书》与读者见面。该书由特级教师、福建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张远南所著,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共6册,每册讲述24个古今中外的数学小故事。(周庆)
△由在京从事航天领域研究的90多个有关成员单位组成的北京宇航学会成立。该学会将为从事宇航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的场所。(潘衍习)
△在补充、更新了近500件文物之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于9月22日起重新开放。(文陶)
△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于近日落成。它是北京一流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筑新颖别致美观。(王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苹果病毒脱除和检测技术获新进展 专家建议推广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
本报讯 苹果畸型龟裂,便会失去食用和商品价值;病树逐年增多,果实必然大面积减产。现已发现的6种苹果病毒正威胁着我国大面积的苹果树。由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和中国农科院果树所主持,山东、辽宁、陕西省植保站等共同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苹果病毒脱除、检测技术和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能有效防止这几种病毒的危害。
据调查,锈果病毒、花叶病毒、绿皱果病毒、褪绿叶斑病毒、茎痘病毒、茎沟病毒使我国现有苹果品种的带毒株率为60—80%,其树势衰弱、产量下降、品质低劣,不仅损失惊人,而且直接影响外贸出口。目前通过的这项研究鉴定,是采用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结合的脱毒方法,脱毒率提高明显。日前全国已建立中心无病毒母本园1处,省级母本园22处,辽、鲁、陕等8省无病毒示范园1515.1亩。5年来,两级母本园共提供无病毒接穗17万株。
专家认为,无病毒苹果肥水需量少,抗逆性强,适宜山坡、薄地栽培,有助解决粮果争地的矛盾,还可减少环境污染。(范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学生校园文化系列征文开始
本报讯 记者魏玉凤报道:为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文化文明引导,促进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辽宁教育出版社从9月12日至12月1日联合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系列征文活动。
征文的范围包括诗歌(不含叙事诗)、散文、杂文、小说、演讲报告及校园歌曲,共6类。征文应着重反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表现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体现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凡1985年以来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含大专生)、研究生均可参加。征文必须是在校期间创作的作品。
每类征文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20名,鼓励奖30名。另设推荐奖30名,组织奖100名。明年“五四”前后在北京召开征文颁奖大会暨校园文化丛书首发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康复和再生的希望
——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诞生记
顾健
人类有时候真羡慕某些低等动物。蚯蚓切成两段,过几天,缺头的一段能长出头,缺尾的一段能生出尾,一条蚯蚓变成了两条。蝾螈呢,切去它四肢中任何一肢都能再生出来。千百年来,许多神话故事记载了人类对肌体再生的幻想。砍掉神怪的一只胳膊,又长出一只胳膊;砍掉它的头,它又长出一个头……残疾的人多想也这样再生一次!瘫痪者想再站起来,截肢者想再长出失去的肢体,正常的人也想永葆青春和健康。可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无法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再生原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只不过越高等的动物越难再生而已。人的手指割破,一般能很快愈合。科学家们发现,细胞受到伤害后,会释放出某些化学物质,以刺激邻近的细胞发生分裂,实现再生。这种物质,被称做细胞生长因子。其中能使神经细胞分裂的物质,叫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又分成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由于发现神经生长因子的意义重大,1986年两名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又分成碱性和酸性两种。最近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于肇英博士带领青年科研工作者王冠、赵建钢、姜志钢等人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出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1974年国外首次从牛垂体中提纯出来的一种肝素结合蛋白。它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多种正常及肿瘤组织中,是一种对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绝大多数来自中胚叶及神经外胚叶的细胞都具有刺激增殖活性的生长因子。它具有促使多种细胞繁殖和再生的强大威力。
bFGF有明显的神经营养作用。由于它能保护相当一部分神经元免于死亡,因此对许多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尤其是对脑与脊髓的损伤,视神经损伤,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以及脑卒中(即中风),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认为,肢体的再生依赖于神经。实验证实,神经支配对断肢部位芽基的形成至关重要。若将青蛙断肢,再给予微量的bFGF,就可促使再生肢体的形成。
bFGF存在于吞噬细胞中。当细胞受损伤后,bFGF就被释放出来,对促进创伤愈合起到重要作用。它还能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对骨与软骨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因而,bFGF对骨折,一般软组织损伤,难治愈性软组织损伤如褥疮、烧伤,血管阻塞后以及放疗、化疗后的软组织溃疡均有明显的促修复效应。
bFGF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它还能促进眼角膜、鸡胚绒毛尿囊膜、黄体、视网膜、肾上腺及肾脏血管的新生。它在组织移植手术中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毛发的再生必然伴有毛囊微血管的再生,而bFGF是强力促血管新生因子,因而,它将用于毛发的再生。
随着bFGF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人发现,它的需求量正在迅猛增加。
然而,由于它在动物器官中含量极微,至今它的生产量极小,价格极其昂贵。用常规的生物化学方法,从600头牛的脑垂体中才能提纯出150微克的bFGF。目前,国际市场上天然牛bFGF的售价是每微克260—340美元,比黄金的价格高1000万倍。
在40年代,青霉素曾贵如黄金,而今已是廉价的常用药。近几年分子生物学的飞跃发展,阐明了编码bFGF的基因序列,为用基因工程技术无限量地生产bFGF开辟出一条新路。
1990年春天,于肇英教授带领基础所的青年人首先从天然牛垂体中提取出bFGF,解决了国内不能生产,需用外汇进口的难题。他们生产的天然牛bFGF的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1/10。
他们又进一步利用已有的牛bFGF的cDNA质粒载体、大肠杆菌菌种,以及重组DNA技术、DNA顺序分析技术和蛋白纯化技术,将编码牛bFGF的基因装入表达载体,再将载体导入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后再从溶菌液中纯化出具有高度活性的重组牛bFGF,其分裂原活性及促血管新生活性与天然牛bFGF没有差别。
于肇英、王冠等人完成的这种高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站到了当今世界这一领域的前沿,并已能以国际市场1/8的价格小批量供应国内外需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博爱医院用bFGF作主要成份制成乳剂,试验治疗难治愈性的褥疮5例,已得到意外的良好疗效。另外几家著名大医院也正在探索用bFGF治疗周围神经疾患及视神经疾患。这项科研成果,目前已通过鉴定,并已转让给珠海市东大企业集团公司投入生产。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农业大学河北省曲周县试验站,坚持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帮助该县成功地推广了优化配方施肥、小麦叶龄促控、横式化裁培等十几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图为科研人员冒着酷暑在农村集市上进行农技咨询。  宋治俊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