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萨马兰奇致函本报
祝愿亚运会圆满成功
本报讯 在日本东京举行国际奥委会第96届全体委员会议期间,何振梁副主席带去人民日报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一封信。萨马兰奇为此写了回信,全文如下:亲爱的同事和朋友:
我如约带给你们一封由我亲笔签名的信,借亚运会召开之际,刊登在《人民日报》。我祝愿你们能够搞好这次亚运会,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主席,我为有机会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参加第11届亚洲运动会深感荣幸和高兴。我已非常熟悉在中国举办的体育活动,因而对本届运动会的成功确信无疑。这届运动会十分重要,因为:
首先,来自亚洲各地的运动员将本着友好竞争的精神互相角逐,而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愿最优秀者在运动场上取胜,希望他们遵守规则和尊重对手!比赛中涌现出来的新秀将能够在1992年巴塞罗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再显身手。
其次,本届运动会对北京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了举行这次亚洲青年的盛会,北京已坚持不渝地、精心地准备了多年。为举办运动会而完成的庞大任务,已大大改变了这个首都的面貌:会后将交付公众使用的一大批非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已为世界各地来访者所称道。中国人历来以精湛的建筑才能著称。北京的体育设施现已达到奥林匹克标准,中国的首都可以信心十足地提出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要求。
因此,在重申我对第11届亚洲运动会的圆满成功的良好祝愿时,我愿代表国际奥委会对组委会致以最衷心的祝贺,他们的出色准备工作使北京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首都。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1990年9月14日于东京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伍绍祖:难得忙里偷闲
自打年初亚运会筹备工作进入临战状态,执行主席伍绍祖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清闲”。在开幕前的最后一天,分到他头上的活动只有七项。上午的每日例会后,他甚至还有两个小时的空暇接受治疗。
那是秘书安排的。由于近日来超负荷运转,身体健壮的伍绍祖竟喉头充血发炎,几致失声,差点无法主持昨晚的火炬终交仪式。电视实况播出后,立刻有医院不断来电话要求上门诊治。想到在开幕式前该办的事都已办完,秘书代伍绍祖接受了要求。一大早,朝阳医院的李正廷教授,便带着助手携器械来到了组委会。
在治疗过程里,伍绍祖先是下意识地拿起案头的文件,后来就干脆一一提笔批阅起来。11时半,医生结束了工作,伍绍祖也处理完了公事,直奔机场去迎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开幕式前的最后半天,他的工作是主持两个展览的开幕和一个招待会,然后,陪同亚运嘉宾观看大型文艺晚会。   (缪鲁)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竞赛部:安排细致周到
去29个亚运场馆,都可以听到对竞赛准备工作的赞扬。
在奥林匹克中心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外国的裁判和技术官员的习惯,在运动场特意准备了咖啡。
射击场里,技术人员反复演练成绩统计,确保这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准确无误。
在光彩体育馆和月坛体育馆,项目委员会为每个参赛队修了一个休息室,以往国际大赛中这是很少见的。
卡巴迪项目委员会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准备了几块特大的塑料布,以便在赶上大雨时,场地不受影响。
竞赛组织人员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保驾系统,由工程、电子、后勤等人员组成。比赛时,一旦发生问题,这支队伍立即上马。(李北大)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技术部:少见杂事难题
组委会技术部出奇的安静,完全没有前一段时间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没什么奇怪的,准备工作早已就绪,现在只剩下零星问题了。技术部运行状态良好。”常务副部长王恒永自信地说。
在明天的开幕式过程中,技术部将保证组委会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的畅通,并保证向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通信卫星发送信号。技术部长戴维镛说:“过去我在卫星发射基地工作,发射时要提前72小时进入最后阶段工作。相比之下,亚运会的工作并不那么紧张。”
开幕式进行中,戴维镛将在主会场前线指挥,王恒永则在中心控制室坐镇。技术部在册的1000多人,仅有几张开幕式的观摩券。“亚运会工作人员是为别人创造观摩条件嘛!”王恒永大度地说。(李力)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新闻部:记者争分夺秒
新闻中心主工作厅内,电动打字机的“得得”声、计算机信息查询系统打印机的“吱吱”声不绝于耳。21日中午,计算机查询系统曾停机一段时间,以便去掉有关伊拉克的资料。100多名记者焦急地等候开机。该系统值班记录本上写道:“下午开机后,大批记者涌入,大多是查询赛程具体抽签结果和明日开幕式程序。”仅21日一天,计算机查询系统的打印机便用去8000张打印纸。
由30余台电视机组成的闭路电视墙,正在进行各比赛场馆画面的最后调试。成绩公报箱已安排停当。一楼大厅内的大屏幕计算机信息查询终端,已投入使用。
(温宪)
(附图片)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交通部:保证车好路畅
2500辆大中小客车整齐地排在停车场,服饰相同的司机们随时提供安全、准点的服务。
“早就作了周密的筹划了。”组委会交通部长程毅满有把握地告诉记者,“什么线路,几时发车,什么人员乘坐何种车子,都有了明确的安排。”“万一路上有个差错呢?”“绝对保证畅通无阻。为此,配备了230辆摩托警车开道、带路。”
当然,这项工作也不是简单的。组委会交通部专门成立了交通指挥中心,并在亚运村设有总调度,配有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和交通电视监控系统。同时,又配备了18辆机动清除车和救护车,24小时值班。
“尽管这样,我们一刻也不能麻痹!”(颜世贵)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安保部:护村不分昼夜
亚运村一号门的两侧,礼宾哨位的武警战士杨立旺和他的战友翟胜光笔直地站立了一个多小时。西斜的阳光射过来,记者看清他嘴角燎起的几个大泡。“换一下站姿不行吗?”“不行。亚运会开幕前夜对礼宾要求更要严格。”
放眼2500米长的亚运村周界,每隔20米左右就有一个警戒岗哨,与大门口的礼宾哨位一样一动不动。据安保部负责人介绍,为了保障“村庄”和“村民”的安全,他们每天要投入几千人的精力,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地坚守着岗位。(卢小飞)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电视台:转播思前想后
黄惠群,中央电视台这位女台长快人快语,今晨一上班就在抓一件要紧的事。
原来,昨晚转播火炬交接仪式后,台里一些同志感到现场音响不尽理想。一般观众对此可能不在意,但亚运会广播电视委员会的领导不肯放过它。他们的紧迫感在于:22日那天,会不会出类似问题?
当晚开会,一环一环找原因。今天一早,接着查。中午从转播点回来,一餐饭的功夫,她端着碗,先与副台长、后又与记者谈,话题全是保证开幕式转播万无一失。
李瑞英和她的台长一样,也在想声音问题。明天,这位女播音员,还有罗京、宋世雄,将担任开幕式现场解说。第一次演练,有人说她的音调仍像播新闻似的,少了点激情。一次次试播,尽管解说词19日才定稿,可李瑞英已将它念得烂熟。终于,人们都说:你的基调对了。
(曹焕荣)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体育艺术展国际体育集邮展在京开幕
乔石宋平和萨马兰奇分别剪彩
本报北京9月21日讯 记者张国成报道:第11届亚运会体育艺术展览今天下午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大厅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国务委员李铁映、陈希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夫人出席了开幕式。
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和萨马兰奇致词。乔石、萨马兰奇为展览会开幕剪彩。
这个展览会是根据亚奥理事会章程有关规定,在萨马兰奇先生的倡议下,由第11届亚运会组委会、中国奥委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展览会荟萃了中国及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有关体育运动的雕塑、绘画、摄影作品约2000多件。部分作品将被选送到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陈列。
本报北京9月21日讯 记者江正茂报道:由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倡议的国际体育集邮展览,今天在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和萨马兰奇为展览剪彩。
本次邮展共有207部,邮集参展规模1500框,还特别展出了萨马兰奇的40框珍贵邮集。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国务委员李铁映、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以及国际奥委会主要领导人等。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萨马兰奇说国际奥委会尊重亚奥理事会决议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杨子迪)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今天说,国际奥委会尊重亚奥理事会特别代表大会关于暂时停止伊拉克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权利和它的亚奥理事会会籍的决议。
萨马兰奇是在今天中午到达北京机场后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这番话的。
当被问及国际奥委会对伊拉克的态度时,萨马兰奇说,现在离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还有很长时间,“我们希望到那时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这里是友谊的原点”
——竹下登来到亚运村
本报记者 张国成
“这里是友谊的原点”。这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21日早晨到达亚运村1号门时,对前来欢迎的常务副村长霍景林说的第一句话。
竹下先生在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和夫人、女儿一道来亚运村拜访焦若愚村长。竹下先生和焦村长简短交谈后,一起走出了安检大厅。在门口,工作人员请竹下先生登车,他摆摆手,和焦村长一道信步向村中心广场走去。数百名日本运动员已列队在那里迎候竹下先生。他的到来,使队伍中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广场上人声鼎沸,背后卡塔尔代表团正在举行升旗仪式,竹下登先生索性用手作喇叭状发表简短的讲话:今天我能来到亚运村非常高兴。亚运会是亚洲人民的体育盛典,亚洲运动员将通过比赛,促进亚洲的和平与友谊。运动员们,加油啊!
在出村的路上,记者问他“原点”的含意。竹下先生说,“亚洲人民的友谊将从这里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有了他们,工作方便多了
中外记者赞扬联络员
新华社北京九月二十日电 (记者鲍广仁)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新闻部和广播电视委员会顾问李肇星今天在亚运会新闻中心告诉本社记者,为了协助外国以及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记者采访亚运会,亚运会组委会新闻部和广播电视委员会派了一百三十一名联络员帮助他们工作。随着大批记者陆续抵京,联络员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广泛好评。
李肇星说,这些联络员是从许多机关、团体精心挑选出来的。新闻部和广播电视委员会对他们提出了严格要求。做一名联络员必须具有优秀的品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负责协助外国记者工作的还必须能熟练地用外语进行工作。组委会还对联络员进行了培训。
几天来,不少记者反映,有了联络员,他们的采访工作方便多了。有些看似难以办到的事,经过联络员的帮助,居然也能办到,真是太好了。
许多联络员的住地离新闻中心很远,他们每天早早乘车或骑车上班,晚上很晚才回家,满怀热情地为记者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李肇星还举了几个例子。懂阿拉伯文的王旺生和懂日文的黄星原两位联络员有一天凌晨两、三点钟到机场去接自己所负责联络的记者,并陪记者在机场采访抵达北京的外国体育代表团,一直忙到天色放亮。他们顾不上回家睡觉,接着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负责接待南朝鲜记者的金宋淑忙于为记者联系采访,常常耽误吃饭和休息,使南朝鲜记者深受感动。有一位记者为了表示感谢,提出送一笔钱,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表示,为亚运会尽这点儿力是应该的。
除了协助记者联系采访,联络员们还尽力帮记者解决一些其它困难,尽量使他们在北京生活得愉快。一位台湾记者抵京后向联络员周宁表示,希望在亚运会采访最忙的时刻到来之前,有机会见到他在山东的一位亲戚。周宁经多方联系,终于使这位台湾记者如愿以偿。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日本太极拳代表团受欢迎
9月20日,亚运会组委会举行招待会,欢迎以前首相竹下为名誉团长的日本太极拳代表团。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说,中日太极拳手在亚运会开幕式上同场表演,将增进中日人民的友谊。(黄振中)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光辉的未来
——开幕式团体操《相聚在北京》介绍
本报记者 钱江
编者按:有数万人参与创作的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将于今天下午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与世人见面。为使广大读者、电视机前的观众能更好地欣赏、理解这一伟大艺术,本报记者采访了团体操的编导者、主题歌的词曲作者,以及参与演练的工人、农民、军人、文艺工作者和学生、儿童们,深为他们的刻苦精神和高尚情操所感动。现将记者的侧记刊登出来,以飨读者,并向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的所有人士表示由衷的致意。                   
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共分6场,长达69分钟。
届时,11200人次上场表演,加上1万多人组成的背景,场面十分宏大,画卷辉煌。
第一场《欢庆锣鼓》,主题是欢乐喜庆,欢迎四方来宾。1600人表演,主要由陕西安塞腰鼓,山西临汾的威风锣鼓和北京门头沟的太平鼓3部分组成。威风凛凛,势不可当。
第二场《碧水风荷》由女中学生表演。先由576名身着纱裙的少女手持白纱似流水入场,卷成泉眼,展开而成荷叶田田,48名荷花女飘入,48位小仙鹤从对角入场。此时荷花台起,优美歌声中,6只白鹤飞上蓝天,形成一种和平美好、情意深长的意境。
第三场《中华武术》,古代勇士400人高举战旗行进,战旗突散,场上一位老翁带着两个儿童演练太极拳。随后,650名儿童涌入场内,表演集体长拳。接着,战旗飘扬,400名男青年表演了刀术,最后是在万里长城图案中的精彩武术对打。
第四场《童心闪烁》,由1300名儿童表演。他们身着红、黄、蓝、绿4色衣裳,绿茵场上五彩缤纷。他们表演了轻快、活泼、整齐的舞蹈和体操。突然,他们拿出红色的闪亮太阳星,在队形变化中闪出万点光芒。40名儿童扮演的熊猫也来了,巨大的彩球滚动入场。歌声中,儿童们奔向四周观众席,献上孩子们的礼物。
第五场《体坛英姿》,600多名女大学生身着红色健美服和蓝色体操服表演徒手操、藤圈操和彩带操。4组女青年组成的波浪造型十分优美。640名男青年扛着32个2.1米直径、上面有3人叠罗汉造型的虎伏,表演了高难度的板抛挺身跳、滚动燕式跳和分腿腾越过虎伏。接着,技巧运动员表演极高难度的技巧造型。
第六场《亚运之光》,5500人上场表演。手持彩色拉环的青年在场中央变换七色彩虹,突然组成巨大的亚运会会旗,缓缓飘动。身着56个民族的服装的男女青年携手起舞。摩托车队进入跑道,参赛各代表团旗帜迎风招展。这时,会旗处突然升起10米高的巨大气体会徽,会徽上站着一个6米高的熊猫盼盼,场上飞起1万多个彩色气球。
    创编出新情
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早在1987年初即开始准备。首先抽调了北京文教办主任李学信和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副研究员陆奂奂等人着手筹备。不久确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副部长张青负责组织和领导团体操的创编和排练工作。
1988年1月,在北京举行了第11届亚运会开、闭幕式表演方案讨论会。会议着重讨论了8省区和几个体育院校提出的最初设想。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方案提出,首场应用中国的传统锣鼓,表现喜庆欢乐的气氛,欢迎四方来宾。在此之前,著名歌词作家乔羽也提议用山西威风锣鼓。于是,开场用锣鼓成为既定方案。
会议确定了“出新、出情”的创编原则。出新,就是要形式新、手法新、道具新;出情,是要让团体操这样的广场艺术,体现出中华民族巍然崛起的豪迈之情,在来宾面前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友谊、和平和幸福的向往。1988年4月,团体操处正式成立。北京、上海等地抽调16名专家汇聚北京。不久,又增调6名教练。总共22人进行创编。
创编过程是艰苦的。上万人次上场表演,动作、站位各不相同,画出的详尽定位图数以千计。至1989年4月,第3稿设计方案得到组委会的赞同,该稿确定团体操表演“体现盛大节日气氛,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此后,方案还进行了不断的修改,最后定名为《相聚在北京》。
    纯情女歌手
任何人观看团体操,都会被第2场《碧水风荷》所表现的东方女性美感染。600名少女翩翩起舞,荷叶翻浪,仙鹤翱翔。这时,一个3米高的荷花台飘入场内。花台渐高,烟雾缭绕,荷花绽开,一位美丽的歌唱演员在花中亭亭玉立,以优美的歌声将全场情绪引向高潮。这位歌手是中央歌舞团24岁的于文华。
于文华出生在河北玉田县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喜欢唱歌。1982年她在全县文艺调演中获中学生一等奖,1984年于文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
1987年暑假,张维良发现了她,即向著名作曲家王酩推荐,因为王酩正在为电影《红楼梦》谱曲,希望找到合适的人选演唱主题歌《葬花》。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于文华脱颖而出。进入录音棚正式录制主题歌时,于文华全身心地进入了角色。待一曲歌罢,她竟难以控制自己,蹲下来,泪水长流。录音棚里鸦雀无声,突然,乐手们一齐鼓起掌来。
去年,刘廷禹开始为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配乐,他觉得,《碧水风荷》中表现中国少女青春美的场景,适宜由于文华演唱主题歌。他向曲作者傅晶推荐了于文华。傅晶听完于文华的试唱非常满意。就这样,于文华登上高高的荷花台,向着熊熊燃烧的亚运会圣火放声歌唱。
    场上美髯公
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第3场《中华武术》中有一个场景。偌大的绿草坪上只留下3个人——一位白须垂胸的老爷爷带着两个小孙孙打太极拳。一套拳打完,数百儿童呼喊着奔进场内演练集体长拳。这象征着中华武术源远流长,生生不已。
这位老人是谁呢?原来,创编组刚刚决定在《中华武术》操中加入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带领两个小娃娃练武术的场景。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位鹤发童颜,头发、眉毛、胡须都成银色,会打太极拳的老爷爷呢?办法也只有一个:找。武术教练王立元推荐住在他家不远的一位老人——中国电影家协会调研员王雄。王雄鹤发童颜,而且会打太极拳。大家立即请王立元前往邀请。谁知道第一次出师不利。老人生性淡泊,不愿意表演。
王立元再次前往。老人以大局为重,终于同意了。老人身体健壮,顶发已经谢去,鬓发、眉毛和胡子全白,有如银丝一般。最妙的,胡须垂至胸前,果然“美髯公”。而且他练太极拳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
    “飞”来高潮曲
亚运会团体操《相聚在北京》,是在浑厚宽广的男女声领唱、合唱《光辉的未来》中达到结尾最高潮的。这支动人心弦的歌曲的诞生,还有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
今年6月下旬,团体操配乐工作开始了对最后一场《亚运之光》结尾歌曲的冲刺。但是歌词创作总觉得还欠完美。
7月4日,在国家彩电中心录音棚里,中央电视台亚运会电视转播总导演邓在军走了进来,将一封信递给蒋衍,说:“这是一个外地作者刚刚寄来的,你们看看能不能用。”这首由李京利为亚运会作词的歌曲《太阳·月亮》所用节拍和《光辉的未来》几乎完全一致,而且李作的前半部分好于蒋衍的创作。蒋衍立即叫来了刘廷禹,两人商定暂停演唱,由蒋衍到外屋去改词。蒋衍的改词十分顺利,有关领导很快答复,新作是成功的。
寄来的歌词作者李京利是山西省音乐协会《黄河之声》杂志的编辑。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王华稿


第2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海峡两岸新闻单位联合评选优秀运动员
 为推动海峡两岸体育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鼓励年轻选手从亚运走向奥运,创造更优异成绩,由新华社体育部、《新体育》杂志社、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和中国台北《中国时报》体育部、《时报运动画刊》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亚运“希望之星”评选活动,将于亚运会闭幕当天上午10时揭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