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全国第三届电视“骏马奖”揭晓
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电视家协会联合举办以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电视艺术“骏马奖”评选工作已经圆满结束,9月1日在乌鲁木齐举行授奖仪式。
这一届共有68部作品获奖。获得各项一等奖的结果是:连续剧《冼夫人》,单本剧《五朵金花的儿女》,儿童艺术片空缺,电视艺术片《丝绸之乡诺柔孜》,电视纪录片《丝路乐舞》。此外,还有22部获二、三等奖,33部获团结奖、9部获“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奖”。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等参加开评仪式并讲了话。
         (文一)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联结欧亚的人》[电视连续剧]
编剧:田洪英傅新导演:温伟张金春
摄制:新疆建设兵团工一师、新疆电视台
这是发生在修筑第二条联结欧亚大陆的大陆桥——兰新铁路西线工程中的一个故事。建设兵团某工程队的两代人,在茫茫戈壁上日夜筑路,在与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他们在事业和爱情观上产生了分歧。但是当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彼此又相互发现,“代沟”上也已经架起了一座心灵的“大陆桥”。以队长陆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既继承了老一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又以九十年代的现代化精神完成了筑路任务,成为联结欧亚的人。
该片以筑路工程为背景,侧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刻画,朴实而真实地描画了两代兵团战士的丰采,剧作没有回避生活中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而是通过这种矛盾纠葛揭示出人的生命中闪光的价值。     
  (宜)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让“骏马”腾飞
——谈第三届电视“骏马奖”
李连庆
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最近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与前两次相比,参加评选的单位和片目一次比一次增多,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既推动了少数民族电视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影响日益扩大,它引起各个方面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重视和拥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文化上是多族一体,既有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又有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形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时候,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若要繁荣我国的电视文艺,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艺术是不可或缺的。
在第三届获奖的片目中,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具有显著的特色。获电视连续剧一等奖的《冼夫人》制作精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歌颂了黎族古代女圣母冼夫人的英勇强悍、聪慧机智,为了民族的利益和发展,她力排众议和各种阻力,坚决主张与汉族亲密团结,这个形象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感又富于感情色彩;二等奖的《王昭君》是个崭新的形象,它不同于《汉宫秋》中的悲剧角色;也没有人为地拔高为具有当代意识的现代人,而是一个在逆境中求生存、颇有远见卓识的古代妇女。她的自请和亲行为有利于民族团结,而个人的思想感情变化又符合历史的规定情境,因而使人感到可亲可信;《绿风》的编导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矛盾,描写了壮族等几位复员军人转业后的经历,这些满腔热血的男儿在和平环境中,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曾使他们困惑和产生某种失落感,但部队培养出来的坚强性格、献身精神和做人准则并没有泯灭,虽然有人惨遭不幸,却丝毫未能动摇他们的信念,生动地展示了年青一代军人的新风貌;三等奖《鲜卑骄子》在剧作上比较娴熟,剧作家善于抓住矛盾冲突,层层展开,通过剧中人励精图治,一心变法的历史事实启迪今人对改革开放、健全法制的联想,很有新意。
单本剧一等奖《五朵金花的儿女》以音乐轻喜剧的形式反映白族新一代在改革时期的新生活,轻松愉快而富于情趣,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寓教于乐”,山美、水美、人美、歌美,但是最令人神往的还是一心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心灵美;二等奖《沙柳和它的影子》构图精巧、造型优美,导演在艺术处理上很有深意和追求。故事虽然简单,却富于哲理和诗意,耐人寻味,意蕴无穷;《山丹丹花开》着力描写在落后的山区,回族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发家致富,只有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妇女的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三等奖《奇妙的婚礼》以喜剧的手法宣传婚姻法和优生优育,反对近亲结婚的陋习,其中很多幽默诙谐场面反映了维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具有浓重的民族风情色彩。
应该着重指出,这次电视艺术片有了新的突破和创造,尤其是获一、二等奖的《丝绸之乡诺柔孜》和《天隅一方》,它是新疆自治区电视台和乌鲁木齐市电视台制作的,充分发挥了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声乐并茂,轻歌曼舞,情景交融,令人激动不已。在声画配合方面处理得尤为出色。《丝绸之乡诺柔孜》,绘声绘色地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奔放浪漫、幽默风趣和热情好客的民族特性,反映了新疆和田人民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大家庭中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的心声,是一部挥洒自如、流畅和谐的上乘之作。《天隅一方》的画面不是简单的图解,而是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并用象征的手法来扩大画面内涵,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这次获奖节目艺术水平大有长进,思想健康积极,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艺术已经登上艺术的宝座,更上一层楼了。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片“骏马奖”的评选活动不仅可以刺激和调动艺术家们的积极性,创作和制作更多的少数民族电视艺术片,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而且也可以满足随着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我国少数民族中蕴藏着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他们在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上都带有浓郁的民族个性,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结构和形态对我们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越是带有民族性的东西,越是具有世界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少数民族出现过像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冼夫人、瓦氏夫人等许多英雄人物,又有像《格萨尔王》、《江格尔》这类长篇史诗,《十二木卡姆》音乐史诗、《阿凡提的故事》,以及大量的神话、民间口头传说。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待我们去挖掘、发扬。当今电视已成为我国最主要、最广泛、最受人欢迎的艺术传播媒介,那些反映少数民族的优秀电视剧和艺术片,一旦在屏幕出现,很快就家喻户晓,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骏马奖》不但对发展少数民族电视艺术起着推动作用,也培养了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像本届获一等奖的《冼夫人》,女主角谭小燕就是黎族出身的演员,近年来在影视界极为活跃;内蒙古青年导演宝音达来,他所执导的电视剧《沙柳和它的影子》,手法谨严细腻,很有探索精神。还有荣获电视艺术片一等奖的《丝绸之乡诺柔孜》,电视单本剧三等奖的《奇妙的婚礼》的编、导、演全部都是维吾尔族的。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人才济济,富于才华,只要我们大家都重视、扶持和帮助,特别是通过“骏马奖”的评比、竞赛,交流经验,切磋技艺,把握电视艺术的规律,一定可以涌现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家、编辑、导演、演员和制片人。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通过“骏马奖”的评选活动,可以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事实证明,在制作和评选少数民族电视艺术节目的过程中,不仅正确地宣传了我党的民族团结政策,而且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我国各民族有着久远的团结互助、一致对外的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像冼夫人、瓦氏夫人、拓拔宏等都是力主民族团结的光辉形象,通过艺术的刻画,塑造,这些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深刻,栩栩如生,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我认为,“骏马奖”一向比较重视和鼓励以反映安定团结、改革开放的当前现实生活为主的电视艺术节目,或者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主旋律。同时也兼顾其他各种题材的作品,力求少数民族电视文艺的全面发展和百花齐放。
当然,“骏马奖”的评选工作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因此我们迫切地盼望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机关、群众团体给予进一步的切实有力支持,使这匹“骏马”奔腾驰骋,飞向边疆,飞向草原,飞向戈壁滩和大沙漠,飞向天山和喜玛拉雅山……为少数民族电视文艺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风云万状写战争
  刘海虹
历史、战争,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历来为作家们,尤其是那些颇具气魄胆识的作家们所钟情。古代作家往往取材于历史,直接描写,几分真实,几分虚构,将历史写成“演义”。近代作家在创作此类题材时,却喜欢将历史、战争当作背景,另外设立一条或数条主线,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或家族的兴衰,来反映广阔深厚的历史内容。即使是在将历史、战争作为重心来描绘的文学作品里,也往往仍有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的主线,与历史、战争的内容交替出现。无论如何,作家们表现战争,是为了写历史,开掘出更深更广的社会内容。
老作家周而复汲取古今作家之所长,在他创作的抗战系列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中,本着写史而不“演义”,表现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现实主义态度,将抗日战争作为作品的主体。周先生对抗日战争进行了数十年的材料搜集、潜心研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认定抗日战争本身就有着史诗般的内容及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百年来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总是以失败屈辱告终的历史,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它促使中国革命力量空前壮大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家感到有责任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以总结历史经验,避免重蹈战争覆辙,同时为振作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做出贡献。他以300多万字、6部书的规模,对这场战争作正面描述、大书特书。
《长城万里图》是一部编年体例、全面地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从1937年国民党的庐山会议写起,止于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波澜迭起,风云万状,皆汇入笔端,从而构成壮观的历史画卷。《长城万里图》目前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部:《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腾》、《逆流与暗流》。第四部《太平洋的拂晓》正在印装中。
抗日战争历时8年之久,战线长,战场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国际、国内的政治背景极其复杂,各种矛盾尖锐错综。《长城万里图》采取全景的视角,巧妙地从大处着眼,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抓住重大历史事件,在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中,着眼敌我友三方高层领导人,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取两个主要矛盾,即中国方面的战与和的矛盾和日本方面的扩大不扩大侵华的矛盾。重大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的主要脉络。
一般的小说有着重在写事或重在写人的区别。《长城万里图》让人事并重。在前四部中,战事已由抗战全面开始发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其间多少沧桑:淞沪之战、南京大屠杀、武汉失守、汪伪政权成立、皖南事变、日军偷袭珍珠港……桩桩件件,生动清晰。这其中多少风云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汪精卫、近卫文麿、冈村宁次、东条英机、斯大林、罗斯福……个个鲜明如绘。人、事交织,互成经纬,织出了壮丽的抗战全景图。
实际战争中,抗战八年就是八年,当年战线拉得多长、战场分布多广,就是多长多广。时间不会流逝得快些或慢些,作战的空间也不会随意扩大或缩小。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可以调整时间的快慢和空间的宽窄,空间描写的拓展可以随情节延伸的疾缓(时间的快慢)而有所变化。《长城万里图》只写抗战八年,每一部洋洋洒洒五六十万言,也只有一两年的进展。比起一部书写出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岁月匆匆的小说来,《长城万里图》的时间发展可谓滞缓。但这恰恰为空间场面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此书空间描写的大跨度、多变幻。作者挥动一支笔,时而华北,时而江南,时而正面战场,时而敌后战场,时而最高决策机构,时而兵营驻地……时而刀光剑影,时而舌战群儒,时而深室密谋,时而穿梭外交……天上地下、前方后方、大江南北、中日美苏,真是纵横恣肆、开阖自如,而战争本身的波澜壮阔也就尽情表现在这广阔无垠的空间中了。
作为写历史、写战争的小说,《长城万里图》有着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手法。一场伟大的战争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全面,气势磅礴,也属罕见。《长城万里图》不失为一部反映抗战的优秀的小说。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漫谈新故事的作用
  高天庆
新故事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翼,近年来在群众中广泛地流传着,发展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首先,可以充分发挥新故事流传范围广的特点。新故事继承传统故事的长处,易讲、易记、易传。不分年龄,老少皆宜;不分文化层次,有耳能听,有口能传,往往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传播极为广泛。它基本上是俗人写,写俗人,给俗人看的。这就容易使新故事的内容,新鲜、活泼、真切。能真实地道出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情感,人们容易在新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新故事以粗犷的笔触,给人们以新的思想领域,新的思考。它有助于理顺大众情绪,感奋人们的精神。如同得心应手的载体,运载着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走进千家万户。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大众对新故事有很强的接受力的特点。新故事通俗易懂,以情节见长,一方面能满足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很低)的人的审美需要,因为人在童年时最爱听故事,人类社会处于粗犷形态的社会时代,故事最受欢迎。另一方面故事也能适应文化水平较高(甚至很高)的人的审美需要。因为人们对故事的兴趣在于它的情节,在于对一系列外在环境的描述。而外在的客观世界对人(一切人)来说,始终是个谜,能不断地给予人们外来的兴奋源。人们总是在千方百计地去解这个谜,以满足其好奇心。一切人都可能或多或少被故事的陈述所感动,所吸引,所陶醉。所以才能雅俗共赏,才对人们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人们对新故事具有很强的接受力,是人民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总是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使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抵制腐朽的思想观念,那么新故事是较好的宣传、教育形式之一。
再次,充分利用新故事产生得快,接受得快,传播得快的特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甚至是每瞬间都会有很多的动人的新故事产生。这些都是新故事作者的创作素材。当然也是其它文学创作的可贵的素材。但是与新故事的创作比较起来,在创作的速度上,新故事的作者,以粗犷的笔调,以充满魅力的情节,就可以把刚刚产生的故事迅速传播开来。一个好的新故事,是长翅膀的,是会飞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从生活中产生,在生活中流传。也不需要任何宣传工具,不受任何自然条件的限制,只随着时间的延续,越传越广。当然,新故事作为通俗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须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扶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故事创作的同时,对于那些似“新”实旧,以赢利为目的的低劣庸俗之作则必须予以批评、纠正。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我国新故事已引起中外人士的普遍关注。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日益起到重要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