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林则徐与读书
伏琛
林则徐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授为编修,做了7年京官。他颇重儒学,欲为名臣,一心想为朝廷效实力,办实事。但翰林是闲职,在闲适的京官生涯中,他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读书东观,视草西台”。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及自己的心境:“至都中本无官事,翰林尤可终年不赴衙门。若不读书,岂不虚度日力?然酬应纷如,京官中实在好学者,百不得一,亦风会使然也。”
“风会”,用现代语来说,就是社会风气。晚清士子把读书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一旦考试及第,官职到手,下一步是谋苞苴,求升迁,这就须搞关系网,所以“酬应纷如”是必要的;至于作为敲门砖的读书,自然尽可撇在一边了。这就是林则徐所处时代的“风会”。
但林则徐不然,他说:“若不读书,岂不虚度日力?”他认为不读书不能立大志;不读书不能识大势;不读书不能明世事。一句话,不读书不能更好地为朝廷效实力,办实事。
不能不承认,在晚清昏昏然纷纷然的官场中,林则徐是比较清醒的。他能在世道迫使自己无所作为之时,以读书致用遣有生之年。他和几个友人如梁章钜、魏源等平生都好读书,都提倡经世之学,主张学以致用。他们都反对当时学术界空疏繁琐之弊。梁章钜讥讽“今之墨守汉学者,往往愈引而愈晦,抱残守阙,远证冥搜”,几乎近于秦延君释尧典二字20万言,汉博士书驴券,3万纸尚未见驴字。这样的读书“博学”之士,于世道何补?魏源讥讽当时翰林在宦途:“官不翰林不谥文,官中翰林不入阁”,枢密大臣和都御史多由翰林递升;但翰林所学又只是“小楷书,八韵诗”,凭这样“针管绣鸳鸾”的雕虫小道,又怎能辅佐君上“运筹议国计”呢?
清朝自康熙初年起闭关锁国,以“天朝”自居,士人多昧于世界大势。林则徐出身于寒儒之家,自幼学的也是四书五经与制艺。八九岁时,塾师出一联:“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他脱口对曰:“打一声鼓为天地行威”。可见他尽管聪明颖慧,所学也未能超越这个范围。但他有一点与常人颇不同:他敢于趋时,注意所学,学以致用。后来在两广总督任上,为了了解世界大势,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外国新闻纸,主持辑译《华事夷言》及《各国律例》等书。其后魏源受林则徐的启发,编撰《海国图志》50卷,其中24卷就是根据林则徐所辑《四州志》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最详细的世界史地书,而此书之作由林氏肇其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称林则徐是晚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我想,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胆识,这样的气魄,不能不归功于他的读书生涯。他是一个善于从旧学中脱颖而出、为经世之用“博极群书,大而能贯”的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矿山黄土魂
杨恺忱
黄土地,是倒下的墙;黄土墙,是立起的土地。
这是一位青年诗作者向我朗诵的诗句。其它的诗句我忘了,唯有这两句我还深深地记得。
那是去年的五月间,我穿过秦岭,来到西北的靖远矿务局搜集已故劳动英雄岳德才的事迹。
车从兰州出发,向北行去。从车窗望去,一片黄澄澄的土地。黄色的山,黄色的水,黄色的地,连那小镇也是黄色的主调。偶而,闪现出几抹绿来,那已是令人兴奋不已的景观了。
这里有山,而山上没树,甚至连棵青草也没有。几片羊群像旱天中的几朵浮云,散在半山坡上啃着去冬的枯草,好像饥饿的婴儿吮吸着那干瘪的乳头,见了叫人心里难受!
这里的土地贫瘠,比我想象的还要差。我望着这片黄色的土地,想到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偏偏聚居在黄土高原,舍不得这片黄土地呢?
我来到的这个小镇,叫长征。我没有问过别人,可能当年红军曾来过这里而作为纪念吧!但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一群支援西北的人,劳动英雄岳德才就是其中的一个。
那是1955年的时候,岳德才只有32岁,为了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来到这里一干就是32年。
岳嫂子对我说:“我们从东北坐火车来到这里,一下火车,我们全哭了。别说别的,就连棵树也看不到。一年分不出四季,冬夏气温差不多,看不到花开花落。一些人抱着岳德才哭着说:‘老岳,你咋把我们领到这个鬼地方,你说呀!’有人要坐火车回去,说啥也不在这里。老岳看着这揪心的场面,直立着,没有言语。但他毕竟是个刚强的汉子,对大家说:‘要走,是孬种!正因为苦,才需要我们。孬种的可以回去,有种的跟我走……’”
几句话,把人镇住了。没有一个走的。
岳德才,原籍是山东即墨人,7岁时来到吉林省柳河县大同沟。这位贫农的儿子后来生活无靠到矿山当了童工。1948年他入了党,为恢复矿山,他的事迹在50年代就登了报。后来他响应号召,又奔赴西北,转战多地,终于积劳成疾……
我望着他家墙上挂着的遗像,那眸子是那样深沉,仿佛他有许多话要说。遗憾的是我来迟了,哪怕提前四个月,也会见到他的。
岳嫂子告诉我说:“老岳临死前念叨着他那些老伙计们,一张张地看着照片,他想啊,想得叫人难受。为了这片黄土地,他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她娓娓谈着,眼里噙着泪花。
如今老岳去了。他太累了,要好好睡上一觉……
可他养的鱼还在慢慢地游着;他养的花还开着,那高高的虎皮兰像一把把利剑,似乎能看出老岳当年的雄风和性格;他的事业还在,一座座矿井正把油墨的煤炭从黄土地下掘出来;这支队伍还在,而且这支队伍中又有了他的儿子……
老岳倒下去了,他和黄土终于融在了一起,连同他的肉体和灵魂;可他和战友们建设起来的矿井还高高地竖立着……


第8版(副刊)
专栏:

  宝刀不老的吕远
马全星
我和吕远相识于1966年。当时我20岁,是个稚气未尽的舞蹈演员,而他早已是个知名作曲家。大概因为在歌舞学校学习时就唱过他谱写的《哪儿来了个老货郎》,又读过他的诗集《小冬木》的缘故,我一直称他为老师。后来我调到海政歌舞团有幸和他一起从事歌曲创作。我们曾共同创作过数十首歌曲,其中最成功的是《泉水叮咚响》,那是首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歌。
吕远原名吕元凤,1929年生于辽宁丹东市。起初学习采矿专业,1948年开始从事工人文艺工作,1951年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毕业后到中央建政文工团任创作员和艺术委员会主席,1963年调海政歌舞团当艺术指导至今。40年来,吕远辛勤耕耘,贡献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写作了数十部歌剧、舞剧的音乐,尤其他编剧并作曲的歌剧《歌仙——小野小町》在日本和我国上演后,极获赞誉。由此吕远也荣获国际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的和平与友谊金奖。
吕远的音乐作品,那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优美旋律,自然、流畅、亲切、感人。他还常吸收外来技法,作品中时时有很新的音乐语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吕远才能在当今我国数以万计的作曲家之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音乐风格。内行人能在音乐会上毫不费力又准确无误地指出哪一首歌曲是由吕远所作的。
吕远的创作领域非常宽广,极有群众性。工人、农民、军人、学生、知识分子乃至废品回收人员……在他的作品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并且,他的创作一直和时代步伐共同前进。一个作曲家一生能写出一首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听的歌曲已属不易,而吕远却在各个不同年代都有作品被群众接受、喜爱。从50年代末期的《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到80年代末期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南沙,祖国的项链》,几十年来,哪一年没有他的歌曲力作问世?老一代如吕文科、郭兰英、马玉涛,中年一代如于淑珍、柳石明、蒋大为,青年一代如关牧村、李静娴、范琳琳等歌唱家们,都把吕远创作的许多名曲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吕远作品音乐会最近在天桥剧场演出的时候,有的年轻观众在席中还高举着“我们喜爱吕远的歌”这样的大幅横标。
这40年,除了歌曲创作,吕远在电影、歌剧(包括文学编剧)、歌词、诗歌、散文、小说、电影电视、舞蹈舞剧等方面也多有涉足。外人都知道他多才多艺,然而很少有人晓得他的许多作品其实是被某种处境逼出来的。在他挨整受批靠边站的时候,我就曾劝过他不妨休息一下,他嘴里总是答应着,可事实上又去构思和写作另一种门类的什么文艺作品了。
吕远的创作欲望总是那么旺盛、炽热。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精微绣《丝绸之路》
吴海发
琳琅满目的刺绣艺术园地中,新品种精微绣引人瞩目。
精微绣是江苏省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经历三年时间试制成功的。这种卷幅微型、构思巧妙、图象清晰、绣技精美的双面刺绣,在国内多次获奖,1982年被评为江苏省轻工业厅“刺绣优秀作品”、1983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7年获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颁发的“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1986年精微绣作品《百寿图》被选入“中国苏绣艺术赴日本展览”作品,有三幅精微绣作品被编入外文出版社1986年版《苏绣精萃》(画册)。刺绣园地上的新品种精微绣从此蜚声海内外。
近三年来,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了精微绣《丝绸之路》(见下图),传统的话题与精微绣融为一体,产生了工艺美术史上的杰作、绣苑的珍品。原件绣品长仅40厘米,宽仅16厘米,画面上一支丝绸商旅,浩浩荡荡,共有26个人物、21匹骆驼、4匹马、5头毛驴、3条猎犬;商旅之中有怀抱琵琶、手捧月琴的伎女,有口衔长号的乐工,有肩披哨马的商贾,有手执长鞭的向导。人物衣着明丽,束带飘然;或谈笑,或奏乐,或挽辔缓行,或注目远眺,神态生动传神。骆驼、马匹错落有致、背驮丝绸绫?、细瓷、茶叶等中原特产,或引颈长嘶,或踢嗒碎步;犬只窜行伍间,毛驴俯首负重。数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风貌,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自古至今,描绘“丝绸之路”的画作并不鲜见。精微绣《丝绸之路》的奇绝在于:将壮丽的图景用五光十色的丝绒和精工细微的双面绣艺再现在尺幅之间。特有的题材,鲜明的主题,微型的篇幅,严谨的构图,精湛的绣技兼具丝线特有的材质美,终于制成这幅具有绝技绝艺特色的工艺品。
这幅作品在刺绣方法上有创新,如用乱针绣法绣出骆驼皮毛,使之厚实凝重而又纹理天然;用错针法表示纷繁的服饰花纹,使之色彩绚丽而又不致紊乱;用平绣法来绣丝绸绢缎,表现润泽柔滑的质料。作品中的寸人豆马,最精细的部位竟是用一根丝线劈成七十丝的细丝绣成,而人物却显得神采飞扬,须眉毕现。画幅左上角绣的194字的题款,记载了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历史功绩,笔划细若蝇鬣,堪称绝妙。


第8版(副刊)
专栏:

  扬子鳄之厄
王若谷
月明星稀,江边漫步,忽见渔民捕上一条扬子鳄,长约两米,颇为凶猛。虽为“网中之鳄”,居然咬断尼龙网绳,眼看就要破网而出。一渔民说:“这是珍稀保护动物,将它放生吧!”遂助其出网,使之回归扬子江中。
扬子鳄为鳄鱼的一种,善游泳,性凶猛,繁殖力强,捕食鱼、蛙和鸟类,有时也伤及人、畜,堪谓“水中一霸”、“江畔一王”。但使我大惑不解的是:这扬子江中的“骄子”、水陆两栖的“霸主”,何以竟同娇气十足的“熊猫小姐”一般,成了可怜的“珍稀保护动物”?
一卷古籍,帮助我解答了疑问。扬子鳄,渔民俗呼作“猪婆龙”。明朝初年,大江之岸泥石流坍崩,于是有人说这是江中“猪婆龙”作怪之故。地方官吏遂照此说汇报上去,但又怕有犯“朱皇帝”的“国姓”,于是便改称江中有“鼋”作祟。岂知“鼋”、“元”同音,朱皇帝又惧怕元朝残余势力再来捣乱,有损他朱王朝的根基,便下令长江沿岸军民,务须将“老鼋”斩尽杀绝,以绝后患!此令一下,自然雷厉风行。
我掷卷唏嘘:扬子鳄之厄,原是人为的!根源在于人的忌讳,在于人的愚昧无知。现代有些人的原始禁忌,并不因为时代前进而消失,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忌讳,可叹可悲。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方的树
梁上泉
树叶早落光了,
雀巢裸露;
候鸟早飞走了,
留下空屋。
当雀鸟随春归来,
树又开始吐绿,
绿叶接替白雪,
把欢闹的家庭掩护,
看它们悄悄地扫除,
忙忙地修补,
让爱伴着树枝
开花结实,
直到从蛋壳内飞出
一个个亮丽的音符,
充满生机的旋律,
像青青的藤萝,
将缠绕北方的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