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探索与商榷

  调整资金投向 促进经济发展
田椿生
为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出现的深层问题,现从分配角度提出一点思路及相关的几个看法。
为了解决生产下滑、市场疲软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链,去年三四季度以来,采取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启动的办法。先是投向生产企业,依次归还前一个生产、服务环节的债务,以后又投一部分资金给物资、商业部门,把销不出去的一部分产品收购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停滞和三角债问题。但是,增加流动资金把产品收起来,不管是压在企业还是压在流通环节,都只能解决问题于一时。一个生产过程结束了,销不出去的产品用贷款收起来了,下一个又下一个生产过程连续不断地进行,贷款总不能“无底洞”地往下填。
摆脱当前困难的重要措施,在于充分利用市场疲软的有利时机,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增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淘汰或压缩长线产品,这方面确实大有文章可做。另一方面应当看到,有些生产、建设环节并不是因为货不对路而市场疲软,而是由于需求的减缩,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减缩,使得那些为投资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工业、建筑业等的生产萎缩下来。
解决问题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是,在不增加需求总量的前提下,减少流动资金投入,增加短缺部门的固定资产投入。在保证生产流通正常进行以外,过多地增加流动资金,是一种消极投资,或称被迫积累。它不仅从生产流通中取走物资(资金),而不提供任何有用的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而且积压起来的物资还要遭到各种形式的有形和无形损耗。举个例子,现在建筑材料积压较多(部分品种不足),有些材料如水泥还有一定储存期限,全国一千几百万施工队伍有相当数量窝工。如果采取增加流动资金的办法,把积压的材料储存起来,把窝工的队伍养起来,必不能持久。对此,可以考虑把这种流动资金投入改为固定资产投资,即把库存的材料,窝工的人员动用起来解决迫切需要的生产用房、城市基础设施和职工住宅。这样做,并不增加资金投入或只增加少量投入,但可以使消极投资转化为积极投资。建造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必然牵动一系列为之服务的工业、建筑业活起来,为投资需求提供产品,形成一系列生产的扩大,同时又有42%投资转化为消费,有利于解决消费品市场疲软。建成的房屋、建筑物又为生产、消费提供有效供给,从而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增加职工住宅建设,还可以同住房改革结合起来,吸收一部分城镇居民的储蓄和手持现金作为建房资金的重要来源。
在实现一部分资金由“流”“转”“固”的同时,还要压缩一般固定资产投资以增加重点建设投资。要在清理在建项目中,关停近几年盲目发展的不合乎产业政策和规模经济要求的高消耗、低效益的投资项目,把资金腾出来搞重点建设和改产的技术改造投资,使投资结构渐趋合理。还要压缩在建总规模,增加年度投资规模。增加年度投资,资金可从压缩流动资金中来,总需求并不扩大。
以上思路要得到采纳实施,有几个认识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流动资金也是投资,也要纳入需求平衡。现时,一些同志讲投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而把流动资金剔除在外。因为他们把流动资金当作短期垫支,似乎在生产流通中,只要产品一卖出去,流动资金就收回了。殊不知,定额内的流动资金一经投放,就物化为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是进行生产流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是长期投资,决不是短期垫支。
正因为对投资的概念有误解,所以一讲压缩投资需求,就是压固定资产投资,而不管流动资金。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压缩20%以上,流动资金不仅没有压,反而大量增加。今年计划又是这样。这样做,社会总需求并没有压缩,不过是压了固定资产需求,增加了流动资金需求。
二、两种投资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应当努力压缩流动资金投资,增加有效益的固定资产投资。尽管生产流通既需要劳动手段,也需要劳动对象;流动资金与固定资产是生产流通不可缺少的。但两者的作用不同。在保证生产流通得以顺畅进行的条件下,流动资金应当是越少越合乎节约的原则。因为,过多占用流动资金不仅无助于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而且会造成生产停滞、物资积压损失。要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并配以必要的流动资金,才能形成生产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在资金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在资金分配中,应当努力节约流动资金的使用,投入有效益的固定资产投资。
三、解决资金不足,要挖流动资金潜力。目前,我国固定资产同流动资金之比不合理,大体上是1.4∶1,即1.4元的固定资产要1元钱流动资金与之匹配。这同工业发达国家比,简直是瞠乎其后。如日本达到2.5∶1,有的甚至更高,尽管其中有不可比的因素。我们如能达到2∶1,就可以从生产流通领域中腾出几千亿元资金,资金不足的矛盾即可得到解决。
流动资金占用过多,是多年积累的问题,有企业管理和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更主要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平衡,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造成的。去年以来,则加上市场疲软,为维持生产的低度增长而被迫增加大量流动资金。在一定时期,社会的资金总量是一定的。用于流动资金多了,用于固定资产的就少。从分配的角度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似乎处在如下的循环状态:
流动资金占用多——用于国民经济短缺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少(用于长线的相对过多)——投资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失衡——流动资金占用又增多——……
摆脱这种不良循环,从分配来说,就是要压缩不合理的流动资金占用,投入国民经济的短缺部门,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第5版(理论)
专栏: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石油工业发展
康世恩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不仅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锐利武器,而且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我国建国40年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辩证法多一些,形而上学少一些,指导思想正确,什么时候经济建设发展就顺利,成果就大些。相反,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就会出现挫折和反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更加深切感到掌握哲学武器的重要。中央号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石油工业是探索地下奥秘的工业部门。石油资源深埋地下,人们不能直观,而只能借助于各种手段,间接地认识地下油气藏的客观规律。因此,石油勘探风险性大,探索性强。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更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同样,不用实践来检验石油勘探开发的设计、方案和部署,也不可能做到正确和完善。
大庆是靠《实践论》、《矛盾论》“两论起家”的。大庆的“两论起家”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果,是对当时存在的浮夸风、主观主义、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的纠正。30年来的事实证明,学“两论”学对了,它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大油田,大大提高了广大石油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从大庆的经验看,运用“两论”指导石油勘探开发,要坚持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取全取准资料和科学试验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任何一个地质学家都不是算命先生。我们要弄清深埋地下几千米的地质情况,把油气开采出来,只能靠科学,靠实践。
就石油来说,实践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料的齐全准确。没有资料,就谈不到正确认识地下,更谈不到能动地改造油气层。在石油勘探开发中,运用综合的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地震、钻井、测井、井下作业和油、水井的测试,都是对地下地质情况、油气分布情况和油田动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都是为了取得齐全准确的第一性资料,这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最主要的科学依据。
大庆会战一上手就坚持“实践论”的观点,每打一口井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把第一性资料作为油田各项工作的基础。大庆职工与不重视取全取准资料的坏习惯、老毛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使这个好传统一直坚持到今天。现在几万口油井,一天要取上亿个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归纳,分析研究,再反馈回去指导油田勘探和开发。这套工作,对于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了决定性作用。事实证明,实践的程度和研究的深度与取得的成果是成正比例的。如果忽视资料的取得,或者甚至搞虚假资料,不但会浪费大量资金,无效劳动,还会使我们作出错误判断,导致严重的后果。
实践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一切经过试验”。当年玉门油田就是石油工业起步的试验田,起到了大学校、研究所的作用,为全国石油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庆会战时十分重视搞开发试验区和小井距试验区,解剖麻雀,搞清一点,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广。这就避免了盲目性、主观主义,使大庆油田开发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效果。辽河油田对含蜡量高、开采难度大的稠油油藏,长期坚持多种方法的工艺试验,形成开发稠油的配套工艺技术。在全国其他油田推广后,使以往难以开采的稠油近几年产量大幅度增长。这种科学实践的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和开发油气田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无论资金多么紧张,必要的科学试验项目不能取消,试验工作也不能放松,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加深对油气藏的认识
搞好油田的勘探、开发,一定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办法。对地下情况的认识,尤其是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藏的认识,不可能只经过一两次实践就认识完毕。不要说一个大盆地,即使对一个油田、一个区块、一个油层,都要经过多次实践,循环往复,才能使人们的认识比较符合于客观实际。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接近于实际。大庆油田开发30年,最初计算的地质储量是20多亿吨,这是当时实践的认识水平。第一套开发井网打下来,进一步认识到储量接近30亿吨,后来加强油藏研究,采用新技术,开发了下部油层和原来认为无开采价值的薄油层,储量又有大幅度上升。这是实践深入后认识深化的结果。四川油气田经过几次会战,也搞了30多年。过去由于思想方法不对头,采取的技术措施不适应缝裂性油气藏的特点,所以走了不少弯路。近两年来,总结了经验教训,端正指导思想,仅一年多时间就打出10多口日产百万方以上的高产气井。思想方法不同,效果完全两样。还有的地区,第一次上去勘探,什么也没有发现,以后又“二进宫”、“三进宫”,反复进行工作,才找到油气田。这些事实说明,绝不能只根据一两次实践,根据片面的资料,就轻率作出结论。如果只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那就会紧箍自己的头脑,解放不了思想,必然陷于主观主义的境地。要么悲观失望,无所作为;要么头脑发热,盲目冒进;要么浅尝辄止,遇难则退。这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表现,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越是地下情况复杂,越是遇到难题,越要有顽强拚搏的科学精神,更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直到攻下来为止。这样,主观和客观逐步一致,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成果也就拿到了。
搞石油的常常听到两句话,一是在勘探中,人们往往讲地下情况“太复杂”,二是在油田开发中,动辄说产量“稳不住”。这都是由于没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反映,恰恰说明需要多做工作,反复实践,深化认识。拿“复杂”来说,东部渤海湾地区地下断层错综复杂,有人形容像个“破盘子”,比大庆这种整装油田的地质情况当然要复杂得多,过去感到不好下手,油气储藏运移的规律不好掌握。这几年发展了先进的三维地震技术,学会了打定向斜井技术等,就感到有办法对付了。原来认为复杂的也可以变为相对简单,原来认为稳不住的通过挖潜和新层系的接替,就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稳住产量,甚至还能增长。这个事实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也会逐步增强,一些开发多年的老油田、老地区,还需要重新工作、重新认识,还大有潜力可挖。从石油部门看,在大体相同的科技水平下,为什么有些油田开发得好,有些油田搞得不那么好,有的油田对地下复杂情况长期认识不了,主要差距就在于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还是思想上存在着形而上学、主观主义。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反对僵化的观点、停止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主动打进攻仗,石油工业才能持续向前发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
不同的地质结构,不同的构造、油田,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石油地质有其普遍规律,我们要研究和学习这些规律,但更要研究中国的地质规律。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沉积盆地又有各自的特殊规律,在一个地区的某几个构造上所取得的认识和经验,和盆地内其他构造也会有差别。因此,必须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生搬硬套,既不能抄书本,抄外国经验,也不能抄国内某个油田的固定模式。
大庆油田的广大技术干部和工人虚心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经验和技术,但30年来他们既不照抄外国某个油田的开发模式,又不照抄书本的现成结论,而是一切从油田的实际出发,因而才能创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大庆油田特点的开发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样,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也不能照抄大庆勘探开发的模式。有的同志在大庆油田干得很出色,但到别的地区却施展不开了,问题可能是出在照抄大庆油田具体的开发模式上。大庆精神和基本经验是通用的,应该认真学习。但是大庆勘探开发的具体技术措施和工艺方法,就不一定适合其他油田。这些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的勘探开发工艺技术。例如,在渤海湾地区提出的“滚动勘探,滚动开发”的方针,就是针对这个地区多类型、多层系、多套油气藏的复杂情况和特殊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套可行办法,因而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从中国石油资源的实际出发,破除形形色色的悲观论点。5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散布“中国贫油论”,就是用世界上一些国家陆相沉积没有找到大油田的事例,硬套中国的地质情况,从而脱离中国实际得出的错误结论。进入到90年代的今天,西方某些人又作出预测,说中国在90年代中期将有90%的用油要依靠进口,似乎中国石油很快就要枯竭。这种论断也是毫无根据的。从资源条件看,我国东部老油区还有很大潜力;西部作为战略接替的重点地区,勘探工作才开始展开;南方和海上还有待进一步勘察和发现。从工作量看,与石油储集条件和预测资源大体相似的美国相比,到1985年底,美国已累计钻井298.8万口,进尺31.8亿米;我国累计打井才7.2万口,进尺1.1亿米,我国目前勘探程度只相当于美国30年代中期的水平。我国石油勘探工作量如此之少,有待勘探的领域如此之多,怎么能谈得上石油枯竭呢?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部署。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肯定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极为重要。地下地质结构、生储油规律是客观存在,人们不能随意改变。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认识它是为了能动地改造它,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庆会战时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创造”二字,就是要在客观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创造条件,进而改造客观世界。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发扬民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大庆会战以来一直坚持经常召开三结合会议,把技术方案一直捅到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中,大家讨论,集思广益,这是最广泛的民主。事实说明,如果只靠少数几个领导干部和专家拍板,把工人群众丢在一边,即使技术水平再高,计划和方案再好,也不能为群众所理解。群众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干,怎么去干,再好的方案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只有在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制定出来的计划、方案才能变成工人自觉的行动,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十分重要的一环。
发挥主观能动性,求得对客观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必须坚持“三老四严”作风,把主观愿望和现实可能性结合起来。从石油工业情况看,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超越现实的客观条件,超越勘探开发的科学程序,脱离油田的实际,想去勉强办那些一时还办不到的事情,其结果必然容易头脑发热,部署不当,欲速不达,给生产建设带来损失。另一种是思想落后于实际,对那些客观条件允许,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却不积极去探索和追求,而是疑虑重重,畏难退缩,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同样会丧失宝贵时机,使生产建设受到损失。搞石油是一门科学,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定要老老实实,甘当小学生,力戒虚夸和骄傲,力戒华而不实的作风;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实干苦干,奋力拚搏,大力提倡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同志50年代在听取石油部汇报时曾指出:石油工业要正确处理人、机器和石头三者的关系。少奇同志的指示,正确分析了石油的特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40年来石油工业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依靠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地向地球开战,找出更多的油气来。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职工中进行“两论”的再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头脑,多一点唯物论和辩证法,少一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这样才能使挫折和弯路少一些,成果更大一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呕心沥血的辩证法专著
——《辩证法新探》评介
唐源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平措汪杰(平汪)同志所著近70万字的《辩证法新探》一书,已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我国藏族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呕心沥血的哲学著作。
作为藏族首批共产主义者,平措汪杰同志从少年时代起,即投身于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事业。早在1940年,他就冒着生命危险陆续把马列主义著作秘密运进了藏区,传播革命种子,在拉萨等地首次建立了“藏族共产主义运动小组”等秘密革命组织,发展了一批藏族共产党员。解放前后,他按中央的方针政策长期在西藏工作,为党的事业竭尽全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在六七十年代那黑白颠倒、是非混淆、阴霾满天的岁月,他被诬陷迫害,身陷囹圄,但平汪同志对党仍充满感情,对共产主义信念坚贞不渝。他冲破精神枷锁,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系统地重读与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以及有关辩证法的现代各种论著之中。他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特别是经过自己悉心研究与缜密思考所得到的宝贵的思想成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深深地记忆在自己的脑海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平汪同志的冤案得以平反。在重新工作后,他在处理繁忙的公务之余,以顽强的毅力研读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各种科学论著,并且坚持业余写作,终于写成了《辩证法新探》一书。
平汪同志在《辩证法新探》一书中,主要以逻辑公式和图表的特有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对唯物辩证法新的体会、见解。作者说:“这部《辩证法新探》要阐明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辩证法结构规律的逻辑公式及运动规律的周期定律。”“本书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主体的社会辩证法与次体的自然辩证法。由于篇幅所限,主体部分运用辩证法原理阐述得较为详尽些,次体部分则简略些。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作者研究社会与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辩证关系,探讨和论述它们各自的结构规律与运动规律时,不得不根据对象的特点,从哲学的含义上相应地创造了各种新的概念、范畴。”作者为了把反映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原理比较准确地表述和解释清楚,并使读者能较容易地了解和掌握,设计了一系列说明运动规律的示意图。作者力图通过这些示意图比较简练地揭示出客观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及其运动的必然规律。
作者提出的辩证法结构规律的逻辑公式与运动规律的周期定律,是与以往的辩证法基本原理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在论述中的一些概念和提法也是先前从未有过的。因而《辩证法新探》一书的问世,必将引起我国理论界同志们的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