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老将军重返北大荒
——记王震副主席视察黑龙江垦区
本报记者 武培真
    豪情系今昔
7月28日上午9时,雨水洗刷过的佳木斯分外洁净。碧绿的街树,艳丽的花丛,把松花江畔的这座边城装扮得如同秀女。充满钦敬和喜悦的北大荒人,从缓缓停下的列车上迎来了当年垦区创业的总指挥、国家副主席王震。
王老此行,是“文革”后的第二次。来到下榻地,农场总局负责人恳请王震先给职工作个报告。王老婉言谢绝:“我下车伊始,还是先听听大家的。”
座谈会上,当听说852农场粮食商品率达到80%,每年上交利润达到2300万元时,王震快慰地笑了。当年王震为这个具有120万亩耕地的大农场剪彩开犁,和职工一起搭住柴草棚、挖野菜、拣橡籽。他还把自己的堂妹、堂妹夫及外孙、外孙女从湖南老家动员到这里安家落户。如今农场的巨大变迁,使老人家由衷地感到喜悦。
发言中,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宣传部长李乃文告诉大家:“开发北大荒时,流传这么一句话,‘北大荒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为使青年人在这里扎根立业,王老和四川、山东等省的领导商量,请他们动员了一大批女青年支边。我爱人是四川人,我们的月下老人就是王老!”说到这里,王震开怀大笑。
座谈会开了2小时40分钟,王老始终兴高采烈。
    向着未来呼唤
王震一行,时而火车,时而汽车,一路上,山林葱葱,湖光点点,河渠交错,间或出现成群房舍和在田间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及农用飞机。数十年前,这里荒草芨芨,荆棘丛生,豺吼虎啸。如今,坐落着102座大型国营农场,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黑龙江省定购任务的1/3,出口的大豆占全省的1/2。
王震对北大荒的变迁是自豪的,但又不满足。他每到一处,总是详细询问种子、播种、施肥、除虫、收割等情况,大讲“需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需靠科学、靠人才兴农”。
当王震从三江食品公司获悉,垦区共有11万头奶牛时,他希望利用北大荒充足的粮食和青饲料,大力发展饲养业,同时要大搞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倡农牧结合、以粮养牧、以牧助农、以农养工、以工补农。兴奋之余,王老挥毫题词:“向高科技进军,大力发展农垦产品深加工工业”、“为向国家提供50亿公斤商品粮和更多的肉奶糖等商品而奋斗!”
    高擎北大荒精神火炬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人们说,这八个字便是北大荒精神。靠这种精神,五六十年代,王震率领十数万复员转业官兵和几十万支边青年、科技人员,在荒无人烟的北国边陲安营扎寨,种田戍边,绘出了壮丽的图画;改革开放以来,又靠这种精神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开拓,建成了农工商一体化多种经营网络。40多年来,共垦荒3000多万亩,造林520万亩,生产粮豆594.5亿公斤。
王老在牡丹江农管局举办的商品展上看到,各种罐头、人参制品、医药、煤炭、木雕等,多达数百种,不少产品获国优部优称号。“北大荒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王老深有感触地说,“穷变富了,条件好了,北大荒精神可不能丢。搞现代化,既要靠科学,还要靠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这个精神是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再现,要一代代传下去。”
  王震念念不忘培养北大荒新一代。来到佳木斯,第一个被接见的北大荒人,是已故852农场第一任场长、原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的儿子黄黎。王老勉励小黄“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发扬北大荒精神。你们这一代和你们的子孙都要在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中建功立业。”第一天晚上,王老把小红花剧团的孩子们请到自己房间,亲昵地和他们谈心,千嘱咐、万叮咛。孩子们偎依在王老膝下,含着热泪齐声表示:“请王爷爷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北大荒的合格接班人!”
王老盼望着北大荒有新的突破。他发现佳木斯蔬菜贵,便对农场总局的人说:“今后多种些蔬菜,保证降低市场物价。”王老还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黑龙江的可耕土地和可利用水面还很多,如果从佳木斯一带的松花江上游开一条大河直通乌苏里江,还可以为北大荒增加几百万亩土地……”
    在田头和职工家中
7月30日下午3时,碧空万里,烈日炎炎,王震不顾汗流浃背,站在友谊农场的大豆田里观看我国自制的大型喷灌机表演。两架撒药飞机从旁掠过,王震兴奋地向天空挥手致意。
不一会儿,王老又来到一望无际的小麦田,几架联合收割机正繁忙作业。王老看了他们的操作表演后,在麦田接见作业队长、拖拉机手和飞行员,问长问短,颇有感触地说:“小平同志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眼前的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综合管理,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不可比拟的。我不赞成把全民国营农场变成一家一户的私有制。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但一定要在社会主义方向上,在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前提下……”
8月3日下午,王震来到852农场老职工家里做客。走进叶剑青家,王老看到室内的墙上挂着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在飞机场的合影,站在像前瞻仰许久才缓缓坐到沙发上。
“司令员!”老铁道兵叶剑青喜欢这样称呼当年的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长王震:“58年夏天,你要从853农场赶到852农场,我带拖拉机接的你。”
“哦!你就是铁三师修理连的那个文化教员啊!……那天道路泥泞,多亏你的拖拉机……”
记者了解到,这位被评为优秀知识分子的老叶,当年和战友们与王老一起在边陲荒原上编过“钢丝床”(木架子上编上榛树条,再加上厚厚的草),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当王老问到叶剑青的年龄,叶说已61岁,退休了。王老说:“可干的事还很多,好好教育子孙后代,把他们培养成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王老来到郭志超家,听说年过半百的郭志超夫妇俩都是上海人,高兴地同时握住两人的手:“你们是支边的榜样,希望你们的子孙也像你们一样,为了祖国、为了北大荒奉献青春,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新榜样。”


第4版(要闻)
专栏:

  “活烈士”隐功埋名 四十年默默奉献
李玉安事迹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赵苏)《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讯中写到的志愿军烈士李玉安还活着的消息和他40年隐功埋名、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贡献的事迹,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崇高品格正在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今年4月,首都和各地20多家报纸刊载了新华社播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的消息,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相继发表了李玉安事迹的通讯或照片,李玉安成了全国瞩目的新闻人物。广大读者纷纷写信向这位无名英雄表示敬意。最先把《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播送给听众的著名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齐越眼含热泪,在病床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鏖战疆场幸得归,四十年后会魏巍,超越生死和功名,可敬可爱更可贵。李玉安的家乡黑龙江省巴彦县的一些中小学生说,过去我们只从课本上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来最可爱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努力成为他那样平凡而伟大的人。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李玉安原在部队的党委,分别做出了开展向李玉安学习活动的决定。李玉安的崇高品德给人们以巨大鼓舞。不少青年对照李玉安的事迹重新思考人生价值、理想追求,立志要做李玉安这样的人。江苏金坛县一名“90年代学生”写信告诉李玉安,他决定放弃自暴自弃的念头,做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邹陈东等几位应届毕业生,在李玉安等英雄人物的鼓舞下,谢绝了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工作的安排,主动要求到西藏和塞外边疆工作。


第4版(要闻)
专栏:

  朱良会见伊拉克客人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朱良16日中午在北京会见了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候补成员兼伊拉克友好、和平、团结组织主席阿德南·达乌德·萨勒曼。
萨勒曼是在访问日本后在回国途中访问中国的。
会见中,萨勒曼阐述了伊拉克在海湾问题上的立场。
朱良说,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本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事业。中国一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当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
在谈到海湾局势问题时,朱良强调,科威特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应得到恢复;希望伊拉克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吁,尽快从科威特撤军;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分歧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朱良说,中国主张应在阿拉伯范围内和平解决争端,不赞成大国军事卷入和干涉,不要使已经复杂的形势更加复杂。对于沙特国王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采取一些防御性措施,中国表示尊重和理解。他希望阿拉伯国家之间加强团结,为公正、合理、全面地解决中东问题共同作出努力。
伊拉克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加夫会见时在座。


第4版(要闻)
专栏:

  我航空兵援救日本遇险登山队员
四名队员受伤脱险三名失踪
本报乌鲁木齐8月17日电 7名攀登天山托木尔峰中被暴风雪围困4天的日本登山队员,经过驻疆陆军航空兵某部奋力抢救已有4名脱险。另外3名失踪。
14日下午3点30分,我国政府命令驻疆陆军航空兵某部立即抢救日本遇险登山队员。
12日下午6点许,攀登天山托木尔峰的7名日本队员,在海拔5300米处突遇暴风雪,3名队员失踪,两名队员生命垂危,情况万分危急。
已经在世界屋脊阿里高原连续飞行10天的汪道冰机组,接到命令后,不顾连日飞行的疲劳和高山反应,立即经喀什飞往出事点,于16日下午两点在海拔4400米处,将4名受伤队员空运到阿克苏地区医院,经抢救脱险。
             (刘正权 陈松林)


第4版(要闻)
专栏:

  凤凰县召开学术研讨会
纪念熊希龄诞辰120周年
本报讯 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8月15日至17日在熊先生的家乡湖南凤凰县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湖北及湖南长沙、常德、湘西自治州等省市、地区及熊先生亲手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的代表140人参加了大会。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分别向大会发来贺电贺信或题词;现居台北的熊希龄夫人毛彦文教授及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等地的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也向大会发来贺信贺电。
熊希龄先生从参与戊戌维新开始,一生致力于济世救亡和教育慈善事业,是一位爱国的,胸怀经国济世韬略的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熊希龄先生的重外孙女张念翌小姐代表在英国的母亲熊轼美女士应邀到会,会议还通过了致毛彦文女士的慰问信。
                 (肖岳岚 刘大保)


第4版(要闻)
专栏:

  范文澜铜像在京揭幕 
据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张孟仪)我国史学界人士今天在这里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范文澜铜像举行揭幕仪式,并纪念由他创办的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和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为范文澜铜像揭幕。这座铜像坐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院内。
范文澜对中国史学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提出过独到见解。


第4版(要闻)
专栏:

  外事简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八月十七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以肯盟全国管理委员会委员、政府干旱、半干旱和荒芜土地开垦部部长乔治·恩多托为团长的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代表团。
肯盟是肯尼亚执政党。
代表团这次访华主要了解中国政治体制及经济发展情况。除北京外,客人们访问了宁波、杭州、上海等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八月十七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老挝新闻文化部副部长汶丁·翁赛率领的老挝政府文化代表团。
老挝客人应文化部的邀请前来中国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八月十七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日本众议院议员户冢进也率领的日本众议院环境委员会代表团。
日本客人是应全国青联的邀请前来中国访问的。
                   (据新华社)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张百发在香港澳门说
亚运会将是团结友好进步的盛会
新华社香港8月17日电 (记者钟丽琼)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兼工程总指挥张百发今天向香港新闻界宣布,亚运会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届时整个北京将像过节一样,把亚运会开成一个团结、友好、进步的盛会。
他说,亚奥理事会38个会员已经全部确认参加亚运会,各代表团总人数将达到7000人左右;比赛项目有27个,还有两个表演项目,在亚洲体育运动史上是空前的。现在中国的局势是稳定的,北京的局势是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正常的,组委会根据国际运动会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方案,并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亚运会的安全工作是有保证的。张百发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同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团结与合作,以文明、整洁、优美、安全、好客的崭新风貌,热情接待好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接待好各国和各地区的朋友。
新华社澳门8月16日电 (记者罗照明)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今天在这里表示,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亚运会各项比赛将按时进行。他代表亚运会组委会和基金会,衷心感谢澳门各界人士对亚运会的关怀和支持。
在晚上的记者招待会上,张百发表示,他这次专程来澳门,主要是为了向澳门同胞介绍亚运会的筹备情况,感谢澳门各界人士对亚运会的支持。他说,澳门各界人士不仅向亚运会基金会捐赠了630多万港元,而且对亚运会的举行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晚上,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郭东坡设宴招待张百发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外国运动员来了”
——记亚运会各代表团进港演练
按照第十一届亚运会体育代表团、组抵达首都机场进港模拟演练指挥部的安排:8月17日14点20分和14点30分,“南朝鲜”和“日本”的运动员、奥委会官员、记者抵达首都国际机场。
最先由北停机坪乘车到达机场15号门的是“南朝鲜”代表团的贵宾,他们在组委会官员陪同下走入检查大厅。随后,一辆又一辆摆渡车载着大批运动员、官员鱼贯而至。机场上顿时繁忙起来。医务人员也来到15号门口。在亚运会组委会联络员的带领下,运动员迅速按运动队类别分开:足球、帆船、游泳……技术官员……他们全部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和北京经贸大学的400名大学生模拟的。这些大学生将担任亚运会的联络官。队伍开始接受卫生检查、边防检查和海关检查。模拟人员每人持一份入境登记卡、海关申报单和卫生检查申报单。另外,每人携带一只手提箱和旅行包。候机大厅专设亚运人员通道。亚运持卡人员免于检查。在候机大厅外的亚运停车场上,模拟搬运工人的武警战士,依据行李牌的内容,将行李按运动员类别分别装上了行李车。在标有“体育代表团”、“技术官员”、“文字、摄影记者”的站牌下,几辆接送车已就位待命。从14点23分,第一名旅客下机、到全部旅客离开,共用了50分钟时间。在短暂的休息中,陈希同、伍绍祖、罗干、胡逸洲等热烈地议论着,亚运会组委会主席陈希同说:机场人员要再热情些、亲切些。
                本报记者 阎小明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著名老画家合作国画迎亚运 
本报讯 亚运会即将到来,著名老画家亚明、田世光、刘力上、宋文治、郑乃珖、周怀民、娄师白、俞致贞、黄胄、秦岭云、董寿平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近日在亚运村挥笔泼墨,点洒丹青,合作了两幅国画佳作。
这两幅作品,一幅是山水画,题为《黄山晴云图》,峻峭的山峦,挺拔的松柏,飘渺的云雾,山间点缀着琼楼玉宇,显现着登山游人。另一幅是花鸟画,梅、兰、竹迎风摇曳,黄鹂歌喉婉转,小雀栖息枝头,蜂蝶盘旋其间。两幅作品给人以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艺术享受。据悉,这两幅国画在亚运会期间将悬挂在主会场工人体育场贵宾厅里,亚运会后悬挂在国际会议中心。
(附图片)
黄山晴云图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世界女排锦标赛诸强介绍
本报记者 郑红深 刘刚
古巴队:古巴女排为这次锦标赛做了充分准备,古巴队拥有一批世界级球星,她们以天生的身体素质,充沛的体力,惊人的弹跳,不断的重炮进攻让世界震惊。23岁的路易斯是全队的灵魂,虽然不久前她做了膝部手术,但已伤愈归队,她仍然是公认的世界级最佳扣球手。21岁的马加利,也是一个技术全面的选手,她强攻、拦网都十分出色。另外还有冈萨雷斯和特列斯等优秀选手。过去古巴队的弱点是,一旦得势,锐不可挡,但只要节奏出现紊乱,就溃不成军,失误频出。但从去年的世界杯赛看,这些毛病已没有了。当然古巴队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总体上讲,她们重攻轻守、灵活性差、接发球失误多。
秘鲁队:南美锦标赛冠军秘鲁女排近几年在重大国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该队的特点是:技术全面、作风顽强、攻守均衡、拦网出色,配合密切,失误较少。身高1.94米的佩雷斯是世界女子排坛上第一巨人,拦网和接发球都不错,被称为“金色的拦网手”。其他队员虽然身材不算高,如“金左撇子”塔伊特、多雷阿芭、卡尔希娅等的攻防能力也都是世界一流的。汉城奥运会后,秘鲁队已从全盛期进入跌落期。但秘鲁队也并非没有夺冠的实力,只要她们配合默契,防守严密,将是一支很难对付的劲旅。         (未完待续)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运动员礼仪指导手册出版发行
本报讯 记者刘大保报道:由国家体委训练局宣教处组织编写、解放军出版社赞助出版的《运动员礼仪指导手册》首发式,8月17日在北京体育馆举行。
伍绍祖说:这本书是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教材,希望运动员们认真学习。
解放军出版社将印刷出版的5000册《运动员礼仪指导手册》全部以赞助形式捐赠给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古巴女排北京训练侧记
本报记者 李北大
古巴队是这次参加世界女排锦标赛诸强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队。12日,古巴队抵京后,翌日便投入全天训练。16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排球馆时,古巴队姑娘们正在那里进行接发球练习。记者看到主教练欧亨尼奥若有所思地坐在场边长凳上。对这位具有绅士风度的教练中国球迷并不陌生。从1981年起,他就带领古巴姑娘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冠军冲击。去年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夺得世界杯。
3号路易斯活跃在场上,身材依然苗条,弹跳挥臂依然有力,不像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她不时跑来跑去为同伴捡球,练得开心时,站在馆内的篮球架下原地跳起,双手触摸篮圈。要知道,今年5月份,她因半月板损伤刚刚动过手术,恢复训练只有3个星期。古巴队里还有两位妈妈队员,而且9名队员已婚,这一切简直有点不可思议。欧亨尼奥对此风趣地解释道:队员成为妻子或者当了妈妈后,既要打球,又要理家照顾孩子,精力消耗的确比年轻队员多一些,但她们成为妻子或母亲后,比以前更加成熟,责任心也增强了,训练质量并未受到影响。
从训练场上看,很难分出新老队员,她们都充满朝气。欧亨尼奥对于郎平重新归队十分赞赏。他说,他欣赏郎平的勇气。并说郎平的技术和战术意识与过去差不多。谈到古巴队的主要对手时,欧亨尼奥说,这次比赛将“淘汰机制”引入复决赛,比赛的偶然性增大了。


第4版(要闻)
专栏:简讯

  简讯
▲时代文艺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一本宣传亚运意识、弘扬民族精神的纪实文学专集《神州圣火》。这本书共收集了反映中华儿女为筹备亚运会而做出艰苦努力和巨大贡献的纪实文学十五篇。         
         (戚积广)
▲安徽省淮南机械厂捐赠的飞虎牌汽车、白云家用电器公司捐赠的多用打蜡机和山东枣庄橡胶厂捐赠的塑料管,现已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安装或交付使用。捐赠仪式八月十六日在京举行。
▲八月十七日,甘肃省华陇饮料食品公司向中国曲棍球队赠送饮料仪式在京举行。
华陇公司这次向中国曲棍球队赠送的参参饮料被定为该队亚运训练饮料,这种饮料曾荣获中国优质保健产品“银鹤杯”奖。
▲中国体育报社将在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九日期间创办增刊《中国体育报(晚报)》,以扩大加强亚运会宣传报道,并提高亚运宣传的时效性。
《中国体育报(晚报)》对开四版,每日一期,全国发行。


第4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北京长阳农场离休干部马明琢,这位1946年参加革命、经历七年战火硝烟的老同志离休后,天天在奶站义务为群众打奶。郑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