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焦裕禄》〔京剧现代戏〕
编剧:刘承杰 李项东 张守才
导演:耿卫东
演出:山东淄博市京剧团
五场京剧现代戏《焦裕禄》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形象第一次树立在京剧舞台上。这是该团继一九六四年创作、演出《红嫂》以来,在京剧现代戏方面的又一次探索和创新,也是作为焦裕禄故乡的剧团对焦裕禄同志献上的一片深情。
该剧采用众星拱月的手法,通过组织抗灾、家庭奉献、冒雨查洪、医院探视、深切怀念等侧面,歌颂了焦裕禄牢记党的教导,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选取典型事例,以情感人,使该剧具有别样的魅力,剧中的唱腔设计和幕后伴唱也恰切优美,不乏情真意切的唱词。在表演上,该团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在冒雨查洪水的搏斗中,穿插着雄健的武场戏,既体现了焦裕禄身先士卒的高尚品质,又显示出干群一心奋战自然灾害的英雄气魄。       (玉瑾)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时代的召唤
《人民文学》编辑部
我们正以坚定的步伐迈进90年代。
在这十年间,我们将要送走20世纪,迎来21世纪。不管这十年中有多少风云谲变、骇浪惊涛,历史将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但不会“灭亡”,而且将越发显示其生命力;社会主义的宏图大业不仅不是“乌托邦”,而且必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滚滚向前。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90年代向我们发出召唤,召唤我们为中国光辉的未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建设我们的文学。我们如何回答召唤呢?不能不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作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了。
本刊在40年漫长历程中,曾经发表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作家,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建设作出的贡献,这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但我们也必须正视:近一段时期以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导向下,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发表了一些政治上有严重错误,艺术上又十分低劣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造成很坏的影响,玷污了人民这一光荣、崇高的称号,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在这一个新的大时代到来之际,我们必须以改革精神,开辟新的途径。我们诚挚地恳求人民的支援、人民的监督;我们一定坚持社会主义文学方向,不使这一人民的文学阵地,为少数“精神贵族”所垄断;我们一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人民文学》办成一个真正无愧于人民的刊物。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家是尊敬、爱护的,我们只有团结广大作家队伍,只有在广大作家队伍的大力支持、共同奋斗下,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因此在这伟大历史转折时刻,我们也对作家们发出殷切的期望,作出亲切的寄语。
首先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作家理应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人民正以其无与伦比的热情和气概,排山倒海,创造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世界。在我们辽阔的大地上,风驰电掣,日新月异。当我们站在90年代门槛上,放眼未来,作为一个中国作家,能够无动于衷而不为之神往吗?能够不感到任重而道远吗?鲁迅先生说得好:“在变动,进展的地方,十年的确可以抵得我们的一个世纪或者还要多。”无疑,90年代的斗争将决定21世纪的命运。如果说20世纪,我国人民前赴后继,血流成河,创造了一个新生的中国,从东方升起曙光;那么21世纪,我们人民将继往开来,挥汗如雨,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太阳必将更高更高地升起。90年代是20世纪与21世纪的转折点,是一个大时代通向另一个大时代的交界线,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任何真正足以与那个大时代相媲美的文学,必然闪耀着亿万人民创造那个大时代的崇高理想,并努力推进创造那个大时代的崇高理想的实现。人民有权利享受真正伟大的文学,我们应该为人民提供真正伟大的文学。人民像怒潮一样后浪推着前浪,我们需要反映建设第一线创业者惊人的神魄,给予人们火热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更加波澜壮阔地推动祖国前进;我们还要特别重视珍惜广大青少年读者,今天,他们像春天的初绽蓓蕾,可正是他们是未来的现代化富强国家的缔造之手、栋梁之材。对于这一代新人,是给以阳光雨露的滋润,使他们的灵魂得到飞扬,成长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还是任由秽水脓汁的侵蚀,使他们的心灵蒙受摧残,甚至被演变为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这是作家是否承担起神圣使命的根本标志。谁都知道: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要有亿万崇高的人才能实现崇高的理想。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作家现在正肩负着关系到社会主义命运的战略重任。为此,我们的文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有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方能培养社会主义先进的力量。90年代的召唤要求每一个作家冷静地思考过去、冷静地思考未来。我们应该铭记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真理:作家的崇高才能给读者以崇高;作家首先要为自己灵魂的崇高而努力,而后才可能为亿万人民灵魂的崇高而奋斗。
为了完成这一庄严的使命,跟着要深思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应该倡导什么样的创作?我们的文学反映我国神采飞扬、雄奇瑰丽的现实生活和历史进程,给人以美感、以智慧、以圣洁、以崇高,这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实在太重要了。人民需要、时代需要、作家自己也需要这种文学,因为只有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人民的文学,才证明是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家,事实上,只有这样,作家方能思如泉涌、心若钟鸣地创作出堪称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文学。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爱好、各种情趣,以至只要给人以美感的多种多样的文学,满足人民精神需要。但无论创造什么风格和形式的真正有价值的文学,都不可移易地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作家一定要到沸腾的人民生活中去。那不只是生活的矿藏,也是心灵的矿藏;因此人们不只从那儿获得创作的材料,也可以萌发创作的灵感。90年代到来之际,我们期望发起一个到人民生活中去的进军。这样做,不只完成作家本身的创作,影响所及,还必将从人民中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新生队伍,走上文学战场。群众中积聚着、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的确,社会主义文学之大纛绝未垂垂落下,而正冉冉升起。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与斗争进行下去,涤荡个人主义污泥浊水,扫除唯心主义野莽荒榛,就会为劳动人民掌握文学开辟广阔的道路。他们从生活中来,必然给文学带来新的气息、新的美感,他们生活的范围愈广阔无垠、文学的色彩也必愈更加绚丽多姿,才能真正出现群星灿烂、百花齐放的生动的局面。通过这一途径,到21世纪,当一个富强的中国巍然屹立于地球之上时,她必然不但是经济上富强、而且是文化上发达的国家,那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必定为人类文化走向前所未有的高峰作出不可泯灭的贡献。大潮已经汹涌而下,何不中流击水,破浪直前?90年代的钟声已敲响,每一个作家怎能不奋然前行,一展自己的才华?
1990年是90年代的春天,惊雷动地,激浪滔天,万物葱俊,生意盎然,让我们响应90年代的召唤,齐心协力创造90年代的未来吧!让文坛上涌现出更多新的闯将、猛士和嘉林茂卉!
         (原载《人民文学》1990年7—8期)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凤啸长空 自备一格
——胡小凤豫剧北派艺术初析
胡芝风
从戏曲史上看,有追求的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有的受到观众的普遍承认,便形成了流派。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剧团的胡小凤,正是在长年的实践中对豫剧传统表演艺术不断地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被广大观众誉之为豫剧的“北派艺术”。
唱腔的出新,是形成戏曲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胡小凤在当今豫剧表演中自成一派,首先是在于她在继承豫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独特美感的新腔。她的声腔艺术师承豫剧名家宋淑云、陈素真、桑振君,并得崔兰田、常香玉两派唱腔的神韵。她根据自己嗓音高、中、低俱佳的条件,以及当代观众对戏曲声腔艺术的欣赏需求,把宋派的低回、陈派的柔美、桑派的灵巧、崔派的委婉、常派的奔放糅为一体,同时吸收黄梅戏、越调、河北梆子、京剧、京韵大鼓等剧种的唱腔旋律,编织了观众听来既熟悉又新鲜的新腔:含蓄深沉、灵巧激越。同样一段唱,胡小凤唱来使人感到甜美优雅,有独特的韵味。比如《大祭桩·打路》一折中,黄桂英逃出家门奔赴刑场去祭奠未婚夫李彦贵,路遇李母遭到误会和责打后,有一段50多句的“二八板”唱段。传统的唱法强调刚劲,并带有生活原形的哭腔。胡小凤的行腔,对于音量、力度、节奏都作了新的艺术处理,使之收放适度、刚柔相济、张弛有致,婉转自如地一气呵成,即使哭腔的小颤音,也赋以甜美的音色。观众从这段唱腔中,既感受到这个闺阁少女的委屈和痛苦,又是极大的美感享受。根据传统剧目《宇宙锋》改编的《芙蓉女》,其中主要人物赵艳蓉的唱腔,是胡小凤自己创作的。她从人物不同境遇的心态出发,吮吸各类声腔艺术的玉液琼浆,以丰满赵艳蓉的音乐形象。豫剧传统倒板的尾腔,是由低音区翻到高音区收煞。胡小凤在《洞房》一场中,借鉴越调的旋律,把倒板的尾腔,改在低音区盘旋收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赵艳蓉对爱国忠良后裔匡扶的敬慕和对自己出身奸相门第的忧怨。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传统唱腔的出新,还是胡小凤自己设计的新腔,她所吸收的各类声腔艺术,溶化在豫剧的唱腔中,丝毫不露痕迹,观众听来既熟悉,是地道的豫剧;又新鲜,与豫剧其他流派不一样,是新的豫剧唱腔——胡小凤的北派唱腔。
胡小凤的破格创新,不仅仅局限在听觉艺术,还体现在视觉艺术上。她的做派细腻工整,神情高雅。尤其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上,创造了许多新的身段,极大地丰富了豫剧艺术的表现力。《大祭桩》这出戏,是观众都熟悉的豫剧传统戏,各派豫剧演员都演,表演路子大同小异,但胡小凤却作了不少新的拓宽,如黄桂英得悉未婚夫李彦贵被父诬陷,押送苏州府将被问斩,痛不欲生。胡小凤侧身用了一个强烈的上“抛袖”和“抓袖”的动作,造成一个白绫悬梁自尽的意象,使观众即时意会到黄桂英一刹那轻生的内心活动。在封建社会,作为大家闺秀的黄桂英,要抛头露面到刑场与未婚夫死别,思想上的矛盾和斗争,无疑是很激烈的,传统的演法,这里没有舞蹈。为了外化黄桂英这复杂心理过程,胡小凤创造了荷叶袖、卷袖、抓袖、扔袖等一组水袖舞蹈,强烈地渲染了黄桂英焦急的心情,以及冲破封建礼仪的决心,丰富了人物的思想内涵。这组水袖舞蹈优美利索,舞蹈语汇形象鲜明,堪称一绝,后来被不少豫剧同行运用、衍化,同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戏剧界的行家们看了胡小凤的《穆桂英挂帅·接印》,一致认为她的表演大方脱俗,具有大家风范,这一赞语十分精辟中肯。这出戏是胡小凤的代表作,它全面展示了胡小凤的表演才华和作为豫剧北派艺术的特色。通过她的表演,可以看到一个戏曲演员可贵的舞台气度:唱念做舞的全面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她对剧本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角色准确的内在体验,使她的表演,内心节奏十分清晰,外部程式身段达到化境,其力度、幅度、节奏都能恰如其分地塑造穆桂英的性格和特定的心理情绪,其表演之细腻,贯穿全剧,从步法、身段手势、到眼神都经得起咀嚼,耐人寻味。例如,穆桂英向佘太君诉说自己不愿挂帅的根由的唱段中,在唱完“恨只恨宋王昏庸叫人伤心”时,她背转身去,通过肩部的呼吸节奏,传达了她在佘太君面前,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杨家将穿破铁甲无数身”这句唱词的身段,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投袖身段,但她运用腰劲来带动,夸大了投袖的力度和幅度,由此把穆桂英的气概和她的满腔悲愤,鲜明地挥洒了出来。而当穆桂英经过思想斗争终于接过帅印,她设计了托印舞水袖的身段,画龙点睛地表现了穆桂英“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决心。人们从穆桂英沉着洒脱的巾帼大将风度上,同时领略到胡小凤恢宏大方的舞台气度。
胡小凤13岁在邯郸地区戏校学习时,到京演出《穆桂英挂帅》,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林伯渠、郭沫若、田汉等党和文化界领导的夸赞和鼓励。郭沫若副委员长曾亲笔为她题词:“小朋友胡小凤,希望真像凤凰一样,在万里长空中飞舞”。胡小凤没有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她的期望,30年来,她长年深入在农村、工矿、军营,为工农兵演出。丰富的艺术实践,锲而不舍的探索创造,终于在豫剧表演艺术上形成了她自己的一派。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大手笔·小文章
李广宇
有位署名辛竹的作者,常做“补白”,长不足千,短不过数十百字,有时只寥寥数语,位置也尽在犄角儿旮旯儿,但却透出一股大家风度。辛竹究竟姓甚名谁,笔者孤陋寡闻,一直不得而知。直到最近购得金克木新著《燕口拾泥》,才晓得辛竹乃金先生之化名,《燕口拾泥》正是那些补白文字的结集。
不知从哪天起,世风崇尚起“大”:彩电要大的;酒店越盖越大;退休老太太开个杂货铺,也要起个什么有限公司之类大的唬人的名号;文章呢,就更不用说了,连标题都忘不了带个“大”字:什么“阴阳大裂变”、“世界大串连”、“人工大流产”……难怪有人戏称“报告大文学”。而金克木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专写起豆腐块大小的补白。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如此“屈尊”,在时下堪称“罕见”。据《燕口拾泥》后记,金先生此举,并非“无意插柳”,实在是刻意经营,是为了避免老年人说话的絮絮叨叨,才在七十岁以后专门“学写短文章”。
文章之长短,很包含些人生背景在内。“小时候作文只恨写不长,到后来写文又怕写不短”,此言颇有些“却怕天凉好个秋”的韵味。诚如金先生所言:“同样的内容,写短比写长更难。”譬如一句“天凉好个秋”,可谓短矣,但能吟出这五个字,却是谈何容易!
《燕口拾泥》加上一篇后记,也只四十六篇,五万余字。但在这小小的篇幅里,却随处可以寻到真知灼见。如作者认为“对新玩艺的最好的引进方式不是听讲、照抄而是应用。简单的‘拿来’办法不够了。一则是新东西还只是半成品,不现成。二则是变化太快,拿过来还未消化,人家又变了。照这样跟着跑,永远也难跟上。”(《记号·信号·符号·象征》)针对“目前世界上正刮着一股反传统之风”,作者指出:“这只怕也是继承传统,因为这是‘古已有之’的‘新’潮流,不足为奇。”(《匡衡·刘向·杜甫》)
品读这本小书,除感叹作者的学识渊博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老老实实的治学态度。其实文章的长与短,说到底,还是与是否“老实”有关,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看你是否老老实实说真话。作文如此,作人又何尝不是?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历史在现实的座椅上沉思
——纪学的军旅诗和报告文学创作漫议
黄国柱
过去了的10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学人才辈出的10年。老一辈作家新作迭出,中青年的诗人作家则更如满天的繁星,用各具特色的创作装点着军事文学辽阔的天空。他们中,有的是以对现实生活的大胆切入而引人瞩目的,有的则是在对革命历史的坚韧开掘中获得实绩。作为中年的军旅诗人和军人作家,纪学大概可以算是介乎二者之间。尽管他的创作可以上溯到“文革”之前,但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显示了他独特个性的,还是近几年来相继出版的两本诗集和三本报告文学或纪实散文集。
新时期军事文学对于极左思潮的反思和清算,是从恢复革命历史的本来面目,重新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开始的。思想敏锐的作家往往得风气之先,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发挥文学所特有的社会功用。《我们的元帅》是纪学长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触、了解、采访的真实而朴素的记录。在这本报告文学、特写集中,他没有为那些德高望重、身经百战的元帅、将军乃至国家元首们全面地作传,而是撷取他们各自革命生涯的长河中某些精采的片段,飞溅的浪花,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去展现他们的风采。应该说,这种集萃式、印象式的人物特写是很传神的。从中,我们会了解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业绩和生活细节。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纪学同志在撰写这些历史时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质朴的文风。他既无哗众取宠之心,又无依仗材料的丰富故意卖弄之意,而是严格地按照历史的真实去如实地抒写描摹。从内容上讲,它尊重了历史;从艺术上讲,则玉成了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之美、自然之美。对于善于夸大乃至编造历史、总是想从个人私生活上“突破”的作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待历史唯有执著而认真严肃才有艺术上的成功。尽管每一个作家都有权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去描写历史,但历史本身的特有的内容及其价值却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的。有时候,“如实道来”本身便具有无穷的威力和魅力。
无论对于史学家还是对于文学家,历史都是过去与现实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很好地表现历史必须有赖于认真地思考现实,同样,在历史和现实的不间断的链条上,必须借助于宏大的历史眼光才能更好地认清现实。对于这一点,纪学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比较深刻的感悟。他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把目光投向明天》,并且开宗明义:“千万不要责备我/不要责备我想得太多!”这是一本以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集,不仅对我军向现代化迈进的步履足音,对边海防战士丰富多采的生活投入了充沛的激情,更对连绵至今的历史寄寓了深深的情思。最近出版的诗集《东欧·东欧》和散文集《红纱巾下比基尼》,是纪学作为军事记者访问东欧四国和巴黎之后的文学硕果。在这里,他把历史的眼光和军人的眼光很好地统一起来,从而在更广阔的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了人类历史的深沉内涵。面对民主德国德累斯顿市保留的城市废墟,面对民德人民军军事博物馆关于希特勒军队侵略历史的陈列,他慨叹:“只有勇敢的人/才敢正视不光彩的过去/……我钦佩不改写历史的人/钦佩昂首者的勇气!”(《历史》)面对波兰的军人教堂,面对欧仁·鲍狄埃的墓,面对拉雪兹神甫墓地的公社社员墙,面对巴士底狱旧址上的“七月圆柱”广场,诗人对战争与和平,死亡与生命,侵略与友谊,兽性与人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等仿佛有了认识上的升华,“思绪也变得沉重起来”。不仅为我们如实地描摹了异国及军队的风情,更以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切给读者很深的启示。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烈血军魂》〔电视剧〕
编剧:马加 导演:马加奇 苏建宇
摄制单位:中共湖北省鄂州市委宣传部 鄂州电视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86年10月,云南老山前线部队向入侵者发起又一次反击。某部副连长赵怡忠主动请缨,带领突击队三五分钟内便闪电般地插入到了敌阵地前。赵怡忠率部攻坚为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不幸被罪恶的枪弹击中,身穿64个弹孔、双臂和右腿被炸断。但他仍拖着残躯,指挥作战,浴血杀敌,直至血染的旗帜插上主峰,这位年轻的英雄才闭上了双眼。1987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赵怡忠等烈士“战斗英雄”称号。
《烈》剧以赵怡忠最后一次战斗过程为经线,将主人公参战前后的家庭、爱情生活编入其间,以散文诗式的艺术构思和纪实性的表现手法,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在战争与和平的反差色调中,在战火映照的五光十色的和平生活广阔背景上,展现了当代军人的风采和情怀,谱写出一曲悲壮而高亢的英雄交响曲。   
                           (向)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化动态

  文化动态
△由文化部群文司、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国新故事学会、辽宁省文化厅、抚顺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新故事比赛会近日在抚顺举行。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的代表参加了比赛。大会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故事奖、辅导奖。《刘罗锅盖戳》等获创作一等奖,吴文昶等获演出一等奖。
                    (印)
△胡经之的《文艺美学》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审美活动、审美体验、艺术形象、意境、艺术形态、艺术接受、审美教育诸问题,约三十万字。               
      (印)
△张炯主编的《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新中国四十年话剧文学的发展源流、脉络和题材、主题、形式、风格的嬗变及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等作出论述。        
         (弓)
△辽宁首届少年儿童电影节不久前在沈阳开幕。其间有近五十部少儿影片优秀之作,供全省少年儿童观看。电影节设立了“蓓蕾奖”,将在这些影片中评选出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 
       (孙成河)
△《生活的彩照》一书,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全国首届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的一百一十二篇获奖作品;是一本集新闻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纪实性作品;是全国第一本报纸副刊获奖作品集萃。
                 (王群永 王平久)
△前不久,广西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南宁市首届大学生电影节,围绕“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的主题,广泛开展了放映与影评征文活动。各高校还配合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知识竞赛,演出娱乐活动、社团学术交流和专家讲座等活动,很受大学生们欢迎。       
           (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