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当年拥军传佳话 今朝爱军情更浓
延安尽力为驻军办实事
本报讯 “送子送郎参军上前线,送猪送羊慰劳亲人解放军”。这是当年延安人民拥军的历史记录。如今,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八一”前夕,驻军官兵纷纷称赞,老区人民用自己的深情厚爱为部队办了大量的好事和实事。
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人民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许许多多拥军爱军的历史佳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安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中感到“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自觉保持和发扬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活动。首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军队的地位作用和重大贡献,地委宣传部专门把我军的历史功绩和新贡献编成材料,印发全区,进行爱国拥军教育,专门拍摄了一部反映部队无私奉献精神的录像片,在全地区——13个县市巡回放映。充分利用延安的政治优势,组织群众和青少年参观革命旧址,请老红军、老干部讲我军成长史、奋斗史,全区先后举行报告会28场,听众达10万人之多。
“部队有困难,我们心不安”。延安各级党政领导坚持经常走访部队,尽心尽力帮助部队排忧解难。今年6月,地委领导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驻军在生活保障、军事设施保护、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后,当即召集有关部门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使17个问题一个月内全部得到解决。某部旗杆庙哨所,地处偏僻,过去一直不通电,今年7月地委一位领导同志得知此事后,专程到哨所看望,帮助解决了用电问题。黄龙等县为了改善部队生活,将供应部队的粮食全部改为细粮。
“难了自己,也不能亏了子弟兵”,延安地区经济尚不发达,多数地方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地区及各县市今年共拿出74万元,调整烈军属优抚金,使1500多名在乡老红军定补标准提高了45元,达到每月93.7元,义务兵优待金提高到177元,达到或超过了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在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延安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安置复员转业军人及军官家属工作,解除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全区共在全民或集体企业安排农村籍优秀退伍战士3458人,占回乡退伍战士总数的51.5%,还有1940人担任了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技术员。       (蒙俊怡 窦耀国)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发挥部队技术优势 支持沿海经济建设
海军援建重点工程百余项
本报讯 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战员继承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积极发挥部队技术优势,努力支援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地区经济建设。一年来,出动官兵413万人次,舰船、飞机5800多艘(架)次,支援沿海地区的国家和地方大中型工程建设1900余项,其中重点工程百余项,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海军是个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军种。广大官兵把支援沿海地区经济建设作为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的实际行动,为发展当地经济作贡献。海军工程部队先后胜利完成援建胜利油田输油码头、宁波北仑港、海口机场第二期扩建工程等任务。在40年前人民海军首次海战的万山群岛,活跃着一支海军工程部队。他们不惧酷暑盛夏,头顶炎炎烈日,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为桂山岛修建了一个长124米、水深15米的码头和一条环岛公路,在外伶仃岛上修建了一条220米的防波堤。桂山镇领导面对当年人民海军桂山舰烈士墓碑说,40年前解放军解放了我们,今天解放军又帮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这支工程部队还为珠海建造了一座可停靠5000吨位的码头和九洲港防波堤,使珠海九洲港由船只无法停靠的“死港”变成了“活港”。珠海人民称赞他们是“支援特区建设的生力军”。
海军潜水、测绘、运输等部队为沿海经济建设服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国家重点工程,海军派出200多名官兵和5艘工程船,承担水下爆破清渣任务。在杭州湾海情复杂、爆破条件艰难的情况下,潜水员采取了两项新的爆破法进行水下爆破。他们钻孔166个,爆破清渣1.7万立方米,按时完成了任务。驻湛江某部高质量地完成了电白县数万亩虾场的南海纳潮河引水工程。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爬山涉水,完成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的重大科研项目,还为我国最大的潍坊碱厂、现代化的青岛集装箱码头测绘出精确的海图。某试验区用微波、无线电定位系统,先后引导渤海石油公司海上钻井平台定井位7口,为地方节省经费175万元。
                  (兰荣生 张泽南)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当代军人风采

  “光明使者”
李培功 刘云林
北京市南口镇驻军某部眼底病研治所,有位鬓发染霜的老人,每天手拈银针,为上百名患者治疗眼底疾病,数年如一日。他就是被誉为“银针明双目,医德扬四海”的军医陈广斌。
陈广斌有着自豪的过去。抗美援朝在上甘岭炮火中留下他救死扶伤的身影,祖国大西北原子弹发射基地洒下了他的辛勤汗水。他三次荣立军功,七次受嘉奖,“模范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等各种荣誉称号记录了他40年的军旅生涯。更为可贵的是,在他即将迈入退休之年,又用浓墨重彩书写了一幅金秋时的美丽画卷。
4年前的一天,新闻媒介报道:全国患弱视症儿童逾1000万。消息虽短,字重千钧。在陈广斌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为祖国医学作贡献,攻克医学难关、勇挑重担的虎气,油然而生。
然而,要把愿望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他一头钻进知识的海洋,经过多次探索,他对治疗儿童弱视及视神经萎缩等病症有了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自己两个患弱视症的孩子身上做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中一个孩子两只眼睛的视力由0.2和0.3,分别提高到0.7和0.8;另一个孩子的视力则由0.4提高到1.0。初战告捷,攻克难关信心百倍。他自动到南口镇两所中学,对85名视力低于0.5的学生实施针灸治疗,只半个月疗程,接受治疗学生视力都有明显提高。
眼病中视网膜色素变形,被称之为不治之症。陈广斌和他的同事们,采用体针配耳针加穴位注射的方法,对治此“不治之症”有了新突破。
近几年,经陈广斌治疗的病人就有近2000人次,总有效率达92%。而今,他那医疗室内墙上悬挂着“神医明目”、“光明使者”等十多面锦旗、镜匾,表达了众多患者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陈广斌医生,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热情周到。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潘传明,患球后视神经炎、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左眼视力仅0.01,右眼为0.02。虽说在上海、南京眼科医院接受治疗,但都无济于事。这位患者来到这个诊所哀叹说:这是我最后一站了,如果治疗再无效果,这一生就该划个句号了。面对这位因眼病而感到绝望的青年,陈医生耐心地向他介绍同类患者治疗成功的例子,激励他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视力脱离了盲区,恢复到了0.1。
光明给患者带来了希望,也给这个诊所增添了光彩。而今,国内众多患者接踵而来,美国、日本等国的患者也慕名而至。陈广斌正在用他的劳动给更多的人带来光明。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驻疆部队帮助少数民族办学
本报讯 解放军驻新疆各部队积极帮助驻地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四年来帮助地方维修、扩建校舍三百三十六间,总面积达一点二万平方米;赠送桌椅板凳九百三十六套及一批篮球架、乒乓球台等教学用具和文体器材。他们还协助政府办起了“马背小学”和帐篷小学,有二万多名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
                 (金章 道强)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秦皇岛驻军建设文明城
本报讯 河北秦皇岛驻军积极为建设文明城市作贡献。五年来为群众做好事一千一百余件。在修复长城、治理污水、建设重点工程中,官兵们勇挑重担。今年上半年他们担负了“引青济秦”应急工程中情况复杂地段的管道铺设任务,指战员们夜以继日地奋战,保质保量如期竣工。
          (邹杰)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驻津某部为地方献计出力
本报讯 解放军驻天津某部在官兵中开展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活动。一年多来,这个部队与驻地单位共创的二十八个共建点分别被市、区、县命名为“文明单位”,所属三个团被天津市有关部门评为“军民共建标兵单位”,十二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北京军区和所在集团军的通报表彰。这个师与驻地周围的厂、校、街道、村等单位挂钩,建立了八十七个共建点,兴办了十九个“青年之家”、“科技文化夜校”。所属某团与南郊区茶棚村结成共建对子以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村里提供科技信息,兴办学校。发展生产,使该村很快走上致富之路,被天津市南郊区评为“物质文明建设双优村”。
                  (钟继发 高光林)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禹州市获“军人之家”美称
本报讯 河南省禹州市坚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几年来,全市相继建立各级“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六百七十个,“为军人和军人家庭送温暖小组”五千四百四十个,坚持为当地驻军和军烈属做好事、办实事,被官兵誉为“军人之家”。
                  (尹志明 吴习武)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政治读物《王杰》一书出版发行
本报讯 为纪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牺牲二十五周年,由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编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政治读物《王杰》,七月上旬向全国公开发行。中顾委常委杨得志同志为本书撰写了序言。
                 (孔祥琇 吴时雷)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注重群众关心的热点 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
辽宁省委重视信访工作
本报讯 中共辽宁省委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常委们要求秘书不得扣押上访信件。对群众反映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对信息、查办、信访口和新闻单位的内参等渠道反映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要批示,并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加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
一天,省信访办公室接到一封联名信,反映铁岭市统计局组织三个县区360名干部到大连市举办劳动工资学习班,14天花掉公款14万元。省委书记全树仁同志看后批示:“转铁岭市委查处。”其他省委常委也都建议铁岭市委查处,将结果上报省里。并指出,这是一个以办学习班为名,行旅游、吃喝之实的学习班。经查,来信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铁岭市委决定:责成负有领导责任的市统计局长写出书面检查,给予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副局长行政警告处分,并追回经济损失4万多元。
一个时期,农民反映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化肥供应中强行搭配,甚至倒买倒卖,中饱私囊。省政府负责人要求有关部门公开查处。有关部门在查清了宽甸县桦树甸子供销社把霉变的蛋糕与化肥搭配售给农民的事实后,撤销了桦树甸子供销社经理的职务,并通报批评。
去年,有家杂志刊登了《让“五子登科”的卫生局长曝光》一文,反映原锦西市卫生局党委书记、代局长以权谋私的一些问题。省委常委、秘书长于希岭和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高姿同志都批给有关部门,认真查处。
得知省委领导的批示后,原锦西市委办公室在给省委的报告中称,“曝光”一文反映的问题“多属不实,只有两个问题属做法上不合适,也构不成违纪”。于希岭同志看完报告后又批示:“请办公厅的同志带上这个案件去锦西市委听听干部反映,我不大相信检举的问题‘多属不实’。”后经认真调查,证明来信中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经有关部门催办,使这个案子终于得到处理。
                   (宁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交流信息 加强协作
豫秦晋边界治安联防见成效
本报讯 位于黄河故道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地区和山西省运城地区,积极开展跨省治安联防,为维护三省结合部社会治安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渭南、运城地区和三门峡市分别是秦晋豫三省东、南、西部的门户,这里黄金、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犯罪分子利用这些条件和三省管理上的空隙,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针对这种状况,三地、市主动协商,在结合部开展了以治安防范、协查案件、追捕流窜犯、交流治安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治安联防,他们打破地域界限,实行整体作战,在流窜犯出没的地方统一规划,设立关卡,沟通无线通讯联络,一方闻警,三方皆动。为了有效打击犯罪,联防区内统一行动,开展不同内容的区域治理。三地、市公安机关还定期召开治安联防会和犯罪问题研讨会,互通情况,交流信息,加强协作。特别是在办理各类重大案件时,坚持“地不分东西南北,案不分彼此你我”,一方有案,多方配合,同时简化来往接洽手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显示了协同作战的威力。去年10月在破获一起重要盗窃案时,三方并肩作战,仅用48小时就将罪犯抓获,及时追回被盗物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三地、市联手打掉流窜犯罪团伙14个,抓获重大流窜犯罪分子96名,破获各类案件264起,缴获赃款赃物价值20余万元。            
                (谭鲁生)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邯郸丛台区政府重视群防群治
本报讯 河北邯郸市丛台区政府今年以来积极帮助企业与居委会建立“厂街群防群治办公室”,成立治安巡逻队,实行治安承包等一系列防范措施,使治安秩序迅速好转。
中华街东门里居委会实行“群防群治”后,帮助11个居民大院安装上院门,加固门窗,为16条胡同安装上电灯,堵塞各种治安漏洞500多起,抓获各类作案分子6人,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王银涛)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岂能如此对待法律
王正华
某商店承包负责人在出售商品时短斤少两。有人告诫他,这是违反《计量法》的行为。这个承包人却满不在乎地说:“违反《计量法》没啥了不起,它是个软法,就是被查处,也不过是罚点钱,小意思。”由于这个承包人一意孤行,终于丑行败露,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给予罚款、停业整顿等处分。
闻知此事,笔者颇有所感。时下确有那么一些人,把国家的法律分为“硬法”与“软法”,《刑法》等法律被他们视为“硬法”,而《计量法》、《商标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等,则被他们看作是“软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对“硬法”比较重视,一般不敢轻易触犯,而对“软法”却全然不当一回事,或是有法不知法,知法不守法。这种现象,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和各项法律的贯彻执行,是极为有害的,必须引起重视和予以纠正。
法律作为由国家制定并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相当普遍和极其严肃的约束力。不同的法律虽然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但一经颁布,其法律效力却是同等的。在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制定和颁布了一大批法律,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国的现行法律是没有什么软硬之分的,每一项法律都必须得到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违者,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像前面说及的那个商店承包人,视《计量法》为儿戏,最终还不是未能逃脱法律的惩罚吗?
所以在某些人的头脑中有“硬法”“软法”之分,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人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头脑中存有错误和糊涂观念,认为只要不触犯刑律蹲班房就行了;二是有关执法部门对法律的宣传和执行有不全面之处,往往重视对某些法的宣传和查处,而对另一些法却宣传不够,查处不力,因而无形中造成一些人有“软法”、“硬法”之分的错误观念。
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一是每一个公民要加强对各种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二是有关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尤其应当重视所谓“软法”的宣传和查处工作。只有这样,某些人头脑中的“软法”、“硬法”之分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才能得到纠正和制止,我国的各项法律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执行。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一角

  “寡妇村”易名记
徐晓燕
福建东山岛东北隅有个村子,原名叫铜砵村。1950年初,国民党军队一夜之间就在这里强行掳走147名壮丁,使这里200多户人家中,有上百个青春妇女同丈夫分离。从此,铜砵村被人称为“寡妇村”。
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这个村已先后有80多位当年的“壮丁”从台湾回来,与妻子儿女团聚。五年前回乡定居的台胞黄文克,今年虽已八十有一,但精神矍铄,看起来比他实际年龄小得多。“我离乡时,家里抛下妻子和三男一女。最大的孩子10岁,最小的才两岁。”黄老先生说,“在台湾漂泊了大半辈子,心里总想着家里的老伴和孩子,深深体会到骨肉分离的痛苦。”如今,他全家大小20口人,老伴健在,儿孙绕膝,四代同堂。三个儿子务农盖了三栋房,他与老三同住,闲暇时看看电影,听听潮州戏,带带孙子、曾孙,天伦之乐,难以言表。
现在已成老阿婆的林秀春,当年刚生孩子不久,丈夫谢先生就被抓走了。从此,林秀春把整个爱心都倾注到女儿身上,盼望能有一天和亲人团聚。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林秀春老阿婆的夙愿实现了。不过,谢先生回来探亲时,给林秀春带来了一位“台湾妹妹”。这位“妹妹”一踏入家门,就恭恭敬敬地把一条金项链戴在林秀春的颈上,亲昵地叫她“姐姐”。
原来,谢先生在台湾退伍后,孑然一身,到处流浪,非常痛苦。后来,经同乡好友牵线搭桥,才结了婚,有了安定的生活。谢先生要回乡探亲,太太一定要来拜会“大陆姐姐”。
听丈夫这么一说,林秀春对这位“妹妹”充满了感激之情。谢先生看到女儿已长大成婚,有了一男一女,一个在漳州的中专学美术,一个在县城上初中;女儿女婿都在东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还建了一幢两层新楼房,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说:“这样我可以放心了。”谢先生启程返台时,夫妻俩、“姐妹俩”难舍难分,“妹妹”深情地对林秀春说:“姐姐,我们会常来看望您的!”
尽管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大多数人回乡探亲后,仍然得返回台湾。但不管怎么说,现在两岸亲人来往多了,书信来往也方便了。于是,村里人纷纷倡议:“寡妇村”这个不祥的名字,该改一改了。
然而,改个什么村名呢?管理妈祖庙的谢相传老先生认为,叫“台湾村”比较适宜。原来,这个村的妈婆山南麓,有座妈祖庙。明朝末年,郑成功在东山建立军事基地,准备驱荷复台,铜砵村的40多名民众随军出征。为了保佑出征的乡亲远航平安,乡亲们请庙里的妈祖神同行。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送妈祖下船。从此,“寡妇村”的妈祖庙便有庙无神了。后来,村里的父老乡亲又请人重新雕了一尊妈祖。跟随郑成功出征的乡亲,在收复台湾以后,有一部分人带着那尊“妈祖神”回到村里。就这样,这个村的妈祖庙便供奉着两尊妈祖。前几年,妈祖庙由台胞和海外侨胞捐资,修葺一新。这几年,许多台胞回乡探亲,头一件事就是到妈祖庙去拜妈祖神,有的还把香火请到台湾。
村委会负责人黄毓明却有他的想法。他认为改叫“幸福村”更恰当。因为:过去,这里乡亲们生活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们的收入年年增加,生活越过越红火。去年,政府还拨下专款,修建了一条柏油马路、四条水泥路。村里还设了文化书室、娱乐室、美容理发店,文化书室里还展有乡亲们的书画作品,许多家庭都种植了各式花卉。
“寡妇村”已成历史陈迹了。人们饱含热情地迎接着“寡妇村”的新村名。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孺子牛征文

  民政局长为民忙
裴小玲 郭建军
两年前的秋天,一纸“红头文件”把这个在湖北省浠水县闻名的优秀镇党委书记——杨幼斋,变成了县民政局长。开初,他有点不习惯,但这倒没难住他,凭他“拚命三郎”那股劲,死啃硬记民政业务知识,运起一双“飞毛腿”,迅速跑遍全县28个乡、镇、场,渐渐也就熟了,惯了。
最使他心急火燎、寝食不安的还是全县那6700多个无业残疾人。“坐吃山也空啊!光靠国家救济哪行?得发展民政福利生产,自救!”他喃喃自语。然而谈何容易!当时,全县民政福利生产尚是一大空白。“民政、民政,就要为民办实事,总不能见难不救?怎么救?依靠我县天然资源办企业……”他对大伙这样说。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首先,他找来一大批竹器行的能工巧匠成立了县竹器厂,并“三顾茅庐”,请来有出口经验的单干篾匠柴达公为厂长。记得竹器厂成立那天,他站在黑压压的人群前,脸涨得通红,最后那句话简直是吼:“加油干吧,伙计们,全县1万多亩竹林能不能变成宝,就看你们的呐!”不知是他这句话发生了奇效,激起台下热血男儿的好胜心?还是柴达公领导有方争了气?反正,这个拥有127名残疾人、300多个贫困户的千人竹器厂,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到47个品种,出口日本的产品达180万元人民币,外贸纯利达46万美元。
一炮打响。他脸更红,劲更足,又千方百计“挖”人才,相继办了好多厂。问他靠啥神通大?答:“靠的是县、乡、村、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杨幼斋靠这四个轮子‘转’出了21个厂,‘转’出了点名堂:产品出口对象,由原来日本一家,发展到香港、美国及东南亚一些地区和国家,品种猛增到118个。其中,有的产品,还成了响当当的名牌货。
此外,还解决了178个残疾人、400多个“困难户”、200多名“优抚对象”和600名退伍军人就业问题。
上任600多个日日夜夜,杨幼斋总是连轴转,从未休息一个完整的星期天,他老婆又是肝炎,又是心脏病,一年到头药不断,他却忙得从未管过家务事,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在农村的侄女召来帮帮忙。他自己患有腰椎尖盘突出病,每年都要犯几次,一犯就疼得直不起腰,但他从未住过院,从未歇一天,硬是弯腰躬背,龇牙咧嘴,哼哼唧唧地一步步挪到办公室……
当请他谈谈发展全县民政福利生产经验时,他如同喝了几杯浠水纯谷酒,脸通红,嗓门震天响:“说到经验时,两句话,既要有改革意识,又要有吃苦精神。”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报国情深
青海民族学院撒拉族青年教师马明良1987年被国家教委派往科威特大学深造,去年6月学成后按期回国,成为我国第一位撒拉族留学生。他知识丰富,讲课生动,回校后新开阿拉伯语言课,很受学生欢迎。这是马明良(右二)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学习。
新华社记者 王精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