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披肝沥胆为乡梓
  裴李玲 胡正银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四川省合江县以她深深的故乡情唤回了“少小离家”的但悟渠。这位60多岁的大学教授在中国大地上闯荡了40多年后,为了培育英才,振兴民族,她献出自己两万余元的毕生积蓄,在家乡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拚着老命办起了一所造福乡邻的“桑榆中学”。
1989年9月1日,当桑榆中学的第一声上课铃声敲响,当新招的学生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坐在崭新的教室时,眼看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晶莹的泪珠滚动在但悟渠的眼眶。
任何美好的事物都要靠艰苦的探索去实现。人们的一切思想,一切活动都是从历史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40多年前,当但悟渠还是一位姑娘时,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不得不只身离开故土,在重庆裕华纱厂谋得一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毅然从军,奔赴朝鲜战场当了一名光荣的战地护士。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搏斗,使她体味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从朝鲜战场回来以后,她考进了哈尔滨外语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学院等高校任教。从此,她便与黄土地上的后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次,合江县她老家的姐姐来信,谈及儿子小学毕业后,竟未能升入中学。她知道自己家乡的贫困,认为姐姐没有钱。于是她攒钱,想尽力帮助侄儿读中学。后来才知道,小学毕业后失学的,何止侄儿一个?!家乡太穷了,家乡的中学实在太少了。一封家信,激荡着她的心田。她想了很多,我们国家建设要腾飞,教育是基础。然而家乡的孩子们却失去了学知识、受教育的机会,这怎么行呢?
从那时起,她心中编织着一个美好的设想,要为家乡办一所中学,让适龄儿童都能够继续学习和深造。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
为了把幻想变为现实,她驮起了超负荷的重担,苦苦地奋斗了几十年。
办学,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她没有别的钱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克扣自己的开销。为了攒钱,她一年四季很少买时鲜蔬菜,总是买些处理品。那时凭肉票供应猪肉,她的肉票几乎都积存在本本里。看到儿子消瘦的小脸,听到儿子可怜的乞求:“妈妈,我也想吃肉”。才去买一斤或几两,够儿子一人吃就行了。女人谁不爱打扮自己,自从心里有了梦想,她就从未到商店给自己买过一件成衣。到了80年代,我们的世界早已进入了电子时代,但在她的家中看不到一件电器。寒酸吗?然而她的心里又是那样的富有。
一点一点地“抠”,几十年下来,她居然从有限的工资收入中积攒了2万多元。
1988年,她退休回到了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把梦想变为现实。家乡的父老听说她要为家乡建一所中学,都向她伸出了热情的手。但是,经预算她依然觉得2万余元不够。合江县县长游泳听说此事,马上送来了几吨水泥;县文教局长李会明和大桥区委书记刘志福各送来500元钱;乡长为她调拨了地基。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使她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创业是艰难的。一个个困难接踵而来。单说建筑材料买来后,为了节省开支,她自己动手,在工地上搭起了工棚,自己看守。白天黑夜呆在那里。山乡蚊子多,稍不留意便被叮出一个个大包。最难熬的是雨天,6月的暴雨夹着大风肆虐地向工棚里灌,棚顶被掀掉了,衣服被褥被打湿了,冻得她牙齿直打颤,她不得不摸黑爬上棚顶钉牛毛毡。雨后,她大病了一场。但她没有倒下;为了盖学校,她起早摸黑用锤子砸石子,备下了几十立方米的碎石。
一个60多岁的女人,好像不是一个血肉之躯,倒像一个输入程序的机器人。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她超人的意志。崇高的理想追求,使她强忍下一切苦难。
摸爬滚打13个月后,亮堂堂的4间教室、整洁的7间宿舍、办公室竣工了。这所饱含了一位老教师满腔热情的中学校舍就像一道彩虹,照耀在合江县的大地上。
如今,桑榆中学校园里一片琅琅读书声。但老师除自己上台讲课外,还请了一批在大学或中学退下来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任课,教学质量“呱呱叫”。这些农家孩子真是“三生有幸”。乡亲们也被但老师披肝沥胆的精神所感动。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告诉我们:可惜我那当兵的娃没赶上这样的好机会,不然,我一定把他送到桑榆中学来。
有人问及这所中学将来的归属问题。她笑笑说:学校是我为家乡建的,将来还要发展。我已是快要入土的人了,只要有人愿意继承我的事业,他就是学校的主人。多么坦荡的胸怀!
她为家乡人民办了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家乡的父老乡亲真诚地感谢她,称赞她!愿她的学校和事业与山山水水永存。
(作者单位:裴李玲 《健康》杂志社 胡正银 四川省合江县甘雨中心校)


第8版(副刊)
专栏:

  体育·神功·骗子
  刘军
迎亚运,体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报载,世界上不少国家为了在关键项目上创纪录、拿金牌,进行着生理学、运动医学、合成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较量。如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脚上穿的特制跑鞋用的是轻盈而坚固的陶瓷钉,比一般跑鞋轻20克;为减少水对游泳运动员的阻力,有的国家研制超细尼龙纤维和聚氨纤维织的泳衣,平滑度比普通泳衣高一倍;澳大利亚航天公司为自行车运动员设计的新头盔,百公里计时赛可省时15秒(《海外星云》90·5)。看到这些金牌后面的科技竞争,真让人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不过,你也不用担心。
前一阵子,北京冒出了一位有超人神力的气功师张香玉,有人说她是个秘密武器,可使运动员在瞬间提高成绩,获奖拿金牌。
这种神功的作用和威力,当然是一般的凡夫俗子难以想象到的。究竟神到什么程度?《大自然的魂魄》(《长虹出版公司》出版,李培才著)一书中举了几个例子:
——与外国某大学拳击访华团比赛时,又矮又单薄的中方运动员处于绝对劣势。这时,张香玉借助“冥冥之中”的“信息传导”,“坐在旁边用意念发出信息:“中国必胜”。马上,“对方的运动员脸色黄黄的,喘得不行,而且动作也不怎么灵敏,好像有点懵头懵脑”。结果,中国运动员大获全胜。
——一个跳高运动员原来的最好成绩是1.83米,张香玉“在比赛场上用信息指挥他,小伙子非常轻松地跳过了1.90米”。
——张香玉的另一绝招,是“通过宇宙语接通信息”,一边看录相,一边“把世界冠军的素质接给咱们的运动员”。如给武术运动员接李小龙的“素质”,给拳击运动员接拳王的“素质”等。接后,自然成绩大长。
——张香玉发过信息,让一个从未打过拳的孩子打醉拳,那孩子居然打得挺漂亮。张还告诉那孩子,“以后你想打什么拳,……只要一想,就能打。”
这神秘的“信息”是什么呢?书中不止一次说明,它是只有张大师才能听到的“冥冥之中传来的声音”。谁发来的?大约就是张香玉用“慧眼”看到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关公等各路神仙吧?反正用所谓“宇宙语”与这些“信息”一接通,张大师就变成了神奇无比、无所不能的“超级仙人”。
谢天谢地!倘如是,运动员则无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苦流汗,也无需搞科学研究,只要张大师接通并发出那神奇无比的“信息”,就足可以使运动员素质大增,成绩猛长,无往而不胜了。甚至连体育学院也不必设立,张大师发了神功,从没练过武的人马上会精通十八般兵器,各种运动员都能捧回金光闪闪的奖杯。与洋人搞运动医学、合成技术研究相比,毫无疑问还是张大师这一套高明,省钱省力又省脑,“信息”一发,不管什么项目,不管谁上场,都可以稳稳当当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既然有如此“秘密武器”在握,我们还怕什么,金牌只管要好啦!不过,凡事三思而后行。张氏功法是否真灵验,发展体育事业就该靠这个,恐怕不能轻信某些人的一面之词。旧时代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体育事业落后到极点,可那时不也有冥冥之中的众多“信息”(神仙)“存在”吗?可谁见到它们凭神力、仙气帮人们干了什么?是因为那时候驾驭“宇宙”的大师尚未“出山”?恐怕也不是。解放后40年,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不少项目称雄世界,成为亚洲体育强国,这在张香玉1985年成“神”之前就已有目共睹。可见张氏神功助体育发展之说,不过是江湖骗子信口开河而已。
气功本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练气功确有保健作用,正确应用也能医治某些疾病。但是,任何一种气功都有它的局限性。把它吹得无所不能,甚至披上神学色彩,那就等于毁了这门学问;同时,也给那些混水摸鱼、发“气功财”的人以可乘之机。我想,这一点是气功事业发展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重获平原
  姚振函
我去访问农民企业家高希文,在他的武邑县环宇橡胶厂的客房里住了一夜,我们已是朋友了。
第二天按照日程去参观他的工厂新址。老高眯起他的眼睛:“司机的手伤着了,咱们骑自行车去吧”。
我们三人(另有一个宣传部的朋友)从西向东穿过武邑县南石村那曲里拐弯的街道,一出村口,自行车便一头扎进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在与平原猝然相遇的一瞬间,我的心灵深处立时闪亮了一下。这是7月里的一天,刚下过一场透雨,空气湿润中透着清爽,令人心神怡然。放眼望去,满目皆绿,棉花顶着白色和粉色的花,玉米沉重宽大的叶子尽力向远处伸展。路两旁还残留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洼。恰到好处的风从庄稼地里吹过来。说这风恰到好处,是因为虽是逆风骑车,人并不感到吃力,风刚刚能吹动身上的衣衫,使骑车的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幸福的莅临是这样突如其来。当高希文建议骑自行车的时候,当三个人在南石村并不整洁的街道上穿行的时候,当我们还差一步没有走出村口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平原会赐予我这样的幸福。实际平原早就等在那里,只是我还没有思想准备。没有思想准备而获得的幸福是最幸福不过的了。
我们三人在雨后的平原骑车错落而行。一会儿拉开,一会儿并肩,有时车辐条擦碰着路旁庄稼的茎叶,发出嚓嚓的声音。高希文边走边谈着他的橡胶厂的发展前景,并不时和两旁地里干活的人打着招呼。看得出来,他对他的事业是充满信心的,而我却长久沉湎于进入平原后莫名的幸福之中。这些年来,我离开农村住进城市,对曾经一直日夜相伴的平原渐渐淡忘了,陌生了,虽然也经常途经农村,穿越平原,但都是因公外出搭乘车辆,匆匆而过。在车上我试图体验很早以前体验过的平原韵味,试图获取曾经有过的那种感觉和感受,但屡屡失败,一无所获。有时从车上下来步行片刻,明明置身于平原之中了,明明是双脚踏在平原的土地上了,但总觉和平原隔着什么。平原伸手可及,平原又遥远得不知在什么地方。我为此而深感悲哀。感觉如一片飘忽的树叶,飘来飘去,就是落不到地面上。
感谢高希文的提议,使我有机会在平原上骑一次自行车。感谢7月,感谢刚刚下过的这一场透雨,感谢这样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使我回到遗失多年的平原,回到我自己曾经在生命深处拥有过的平原,回到平原深部。只有在这一刻,我和平原密不可分,我和平原简直就是一回子事。
我这样想着,就来到高希文的环宇橡胶厂新址。新址占地80亩,距离南石村大约有四华里远。回头望去,村庄已掩映在浓密的绿树之中。我们三人骑车绕80亩地的新址转了一圈,然后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厂房和已经竣工的发电机组机房。高希文经过十年时间创造一亿元财富的令人咋舌的理想,就要在这里实现了。
高希文所开创的事业确实令人感奋,但更令我迷醉的是,我重新获得了我的平原。
这种获得,是我多年梦寐以求的啊。
这种获得,竟是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实现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昌小调
  黄亚洲
西昌航天城的同志都是夸父后代
所不同者
夸父弃其杖,化作桃林
而他们的手杖却始终直竖
成为发射塔架
一个太阳被他们囚禁着
或者说
被他们打扮着
太阳的升起不再根据格林威治时间
而只服从中国国防部办公室
电话指示
所有的西昌人都是夸父后代
太阳在他们掌心里微微冒汗
为让全国父老准时观赏日出
他们检测液氢液氧
用一排电钮
反复针灸太阳
其时,在他们江南故乡
桃花正红
姑娘们结伴踏青
一只蜜蜂嗡嗡
哼西昌小调
被她们一下子掸飞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马蹄声中的城市
  刘斌夫
幽静天下的青城山
融入道家曼缓的箫鼓
淡化成远景和微蓝的遐想
清新的玉垒山岑怀默祈
于仙风灵气里竖起翠绿的屏障
走马河从城市的鞍骑下缓缓流过
耳畔似有疾雨纷至沓来
通衢街巷充满奔腾的生机
城市崛起在马蹄声之上
人心律动在马蹄声之上
李冰父子千年长鞭
惊醒岷江千古的神话
马群沿着智慧之路
追寻太阳的目光
空气里弥漫着暗示
城市如江河源远流长


第8版(副刊)
专栏:

  归巢(铜版画)
  李良玉(选自大港版画专题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