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初步解决温饱后应该怎么办
——对大巴山区扶贫情况的调查
杨汝岱
到今年初,四川省绝大多数贫困县已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温饱之后应该怎么办?为了及时回答这个问题,我考察了大巴山区的苍溪、巴中、南江、通江、万源和宣汉县的扶贫工作情况。
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6个县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革命老根据地,也是国家或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984年6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不足120元。1985年以来,国家和省从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指导他们由靠生活救济转向靠自己的力量搞经济开发,把“输血”变为“造血”。广大干部群众,经过5年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9年,6县的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9.2亿元增至25.4亿元,增长32%;粮食产量县县超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纯收入都在400元以上,扣除价格因素,也在310至370元之间,县县初步解决温饱的人数在95%以上。在近5年的时间里,6个县用国家以工代赈的物资和自筹资金新建和改建了1983公里公路,一些县的出境公路不再是独路一条,有19个乡和197个村新通了汽车,还解决了52万多人、105万头牲畜饮水的困难,分别占应解决的43.5%和41.7%。1989年6个县小水(火)电装机已达9.26万千瓦,全部投产后比1984年增长近3倍。
巩固温饱和开发脱贫的一些经验
各县在致力于解决农民眼前温饱的同时,还从长远着想,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摸索出一些巩固温饱成果,进而开发脱贫的好经验。
(一)坚持建设稳产高产粮田。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要稳固地解决温饱,首要一条必须解决粮食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苍溪县有近一半的区域山势陡峭,下湿田多,许多能增产的良种良法在那里显示不出优越性。从1987年起,县里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搞三规(规划、规范、规模)四改(乱改整、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一块一块地啃山岗地,一片一片地改造下湿田。3年共新开和改平坡地近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大面积农田基本条件得到改善,各种增产措施就有了用武之地。当全省粮食产量三年徘徊的时候,苍溪县却一年一个台阶,增产了1亿公斤,1989年人均产粮达500公斤。我们调查了不同区、乡的三个村,看到千百年来只种一季的冬水田,现在可以种两熟甚至三熟,新开或改造的山坡地,每块面积虽然不大,却很平整。访问了6户农民,户户都有前一年的陈粮。
实践证明:山区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要挖掘出这些潜力,就必须艰苦奋斗,积极投工投劳,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下功夫干个十年、八年,山区农田基本条件就会根本改善,加上新技术推广,粮食产量不稳不高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多层次地开发“绿色工程”。我们所到的6县,近几年以种植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大大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耳园(银耳、木耳)以及人工草园等等,星罗棋布。发展较快的县已普及到80%的农户,发展慢的也在30%以上。这是人均纯收入能超过400元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收入3000元以上的户,庭园经济收入要占一半。当地的干部群众把地膜玉米和种植经济林木,作为解决温饱进而脱贫的重要措施,分别称为“白色温饱工程”和“绿色致富工程”。
为了克服各家各户分散搞的局限性,一些区、乡加强了对村、社两级办集体场园的领导,大力地给予支持。这种多层次的开发绿色工程好处有三:一是可以有组织地开发非耕地;二是兴办公益事业,可以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三是集体场园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为各户服务,品种选择、病虫防治等便于统一。巴中县有一个合作社,47户农民户户有果园。社里也在一片荒坡上办了一个集体果园,由专业队伍承包,不仅包经济收入,还包为各户提供技术服务。这个合作社去年净收入两万元,办学支出6000元,每户分红100元,余下的用于再开发荒山。全社农民无不支持集体果园,积极投工投劳。因为这些果园既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还传播了技术。
从贫困山区当前发展经济的情况来看,户营的庭园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办好集体经济势在必行。办好这件事,对完善双层经营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三)修好出境路、联网路和资源开发路。自1985年以来,国家安排了大量的扶贫物资,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贫困山区兴建公路,对改变山区交通状况,发展山区经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山区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声。通江、南江两县把修公路同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效果很好。这两个县资源十分丰富,1986年前,各自只有一条出境路,产品运出和工业品运进都要绕道几百公里。用一年时间,南江县首先打通直达陕西省南郑县的公路,通江县修通了直达达县市的断头路,使进出货运分别缩短里程277公里和78公里。运出的竹木等产品获利成倍增长,调进的化肥等价格大大下降。短短3年多时间,通江县出境公路由一条变成10条。
总的看来,大巴山区的交通还十分不便,以工代赈继续下去十分必要。但由于山区公路建设欠帐太多,近一个时期内还不宜强调“乡乡村村通公路”。
(四)山区教育要为开发脱贫铺路。随着科学种田技术的普及和庭园经济的发展,各县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十分重视。多数区、乡、村都办起了农民技术学校;有的自编了乡土教材,绘制了通俗易懂的图表,对文化低、或居住分散的农户还实行了“学得会、用得上”的包户责任制。从我们调查的几所农民学校来看,办得都不错,参加过学习的农民说:“农民技术学校很管用,要推广一项新技术时,就先来学。简便易行,效果明显。”万源县在这方面搞得更好一些,农业新技术在这个县推广得很快,成绩也显著。“扶贫先要扶智”,在大巴山区正在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大巴山区扶贫情况是令人满意的,但要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从这次考察看,无论是基本农田建设、开发“绿色工程”或培训技术等工作,哪里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发挥得好,哪里的工作就搞得出色,群众积极性就高。
第二,扶贫工作要有计划性和连续性。经过5年,大巴山区也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尚需长期努力。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县以下的政府三年一换届,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担心的是“领导变,政策变,干法也变”。要求制定出规划,党委和政府按规划,像传“接力棒”那样,一届一届地传下去。看来,的确需制定一个有指导作用的10年规划,并且要制订年度计划,以便检查实施情况,使之按既定的规划要求持续下去。
第三,开发脱贫也要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贫困是“综合症”,不仅经济要发展,各项社会工作也要相应发展。如解决人畜饮水,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控制地方病,计划生育,改善生态环境等等,都是要逐步解决的。但务必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鉴于贫困地区当前经济基础薄弱,不少农民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搞各项事业,切不可一哄而起,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指标,更不能办一件“好事”,就让农民多一份负担。
第四,还要充分注意打好解决温饱的“攻坚”战。大巴山区还有5%左右的农民未解决温饱,也还有20—30%的农民存在返贫的危险性。对这个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强化服务体系 完善联产承包制
——河南农村调查
陈耀邦
农村中普遍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改革的不配套和政策把握不准,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集体经济弱化,集体资产很大部分被平分或消耗殆尽;由于人口变化,有的地方调整承包土地,使农民产生了不稳定感,乃至出现短期行为;双层经营体制中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服务,统一经营”的功能不强,农户与国家、集体被简化为“要”与“给”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宏观调控与微观经营脱节,国家计划难以在农民中落实。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使农村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最近我们在河南农村做了调查。河南省从强化农村各级服务体系建设入手,注意加强村级统一服务,按照“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原则,逐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并以此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他们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首先,实行“两田制”,从“责任田”承包费中取得支持统一经营服务的资金,重点加强村级服务,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两田制”就是将过去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承包给农民的土地划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承包田),在每个家庭口粮田、责任田数量既定的前提下,根据家庭人口变化,相应调整两田比例,采取“动帐不动地”的办法。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通过土地承包费体现,口粮田带有福利性质,人人都有,只收农业税一项;责任田承担国家定购任务、农业税和集体提留、统筹款等。这样一方面使农民增强了土地集体所有的观念,同时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不因人地变动而调整土地;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村级服务(如统一机耕、供应良种、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所需费用或部分补贴。也有一些地方实行了“三田制”,即将土地划分为口粮田、责任田和经济田,经济田用于调整土地的抽补和发展集体种养企业,增加集体积累,具体办法与“两田制”大同小异。
其次,开展双向承包,推行规范化服务,实行政技、技物两个结合,形成集团型服务群体。主要特点是以各级政府主管农业的领导、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和农业生产有关的部门、主要业务部门为一方,代表国家向农村基层组织、农民提供生产、流通服务。农民则按要求保证完成农产品的定购、集体提留、统筹款及其它按有关规定应承担的任务。双方责利分明,均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这种做法,加强了农村经济的宏观管理,也较好解决了微观上的生产资料供需脱节、技物不配套、责利分离的矛盾。
再次,发展各类合作经济专业实体,组织专业性系列化服务。主要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合作经济专业实体及协会、学会、研究会、公司等,重点在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中,对某一产品实行“产供销加”一体化服务,不仅有良种、农技、农机、肥料、植保等项服务,而且还有信息、购销、金融、运输、储存、加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如一些地方组织的水果联合社,为果农提供各项服务,成为果农联系大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以上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完善了双层经营体制,安定了民心。以“两田制”为基础,开展双向承包和村级规范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中人口增减与土地调整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土地的频繁调整和进一步细碎化。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强化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管理的矛盾,保护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相应产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家庭经营的潜力,又能够发挥集体经营层次的作用,办好一家一户不能办或办不好的事情,真正做到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为农业发展增添了后劲。在集体经济力量较弱的地方,通过实行“两田制”,收取土地承包费,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不仅可以为集体经济举办生产服务事业提供启动资金,而且通过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增加了集体积累,加强了集体生产的各项基本设施,形成了一些集体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可以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可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较快地得到推广。1989年,河南省农技推广系统完成模式化栽培5277万亩、初级配方施肥5864万亩、优化配方施肥499万亩、应用微肥4000万亩、病虫害防治2.15亿亩、开展技术承包4143万亩、完成国家和省“丰收计划”2039万亩。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行双向承包,加强村级服务,干部要给农民生产经营组织提供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改变了一些地方由于只分不统,群众认为干部只是要钱、要粮的看法,农民高兴地看到集体经济壮大也给个人带来好处,使过去一些农村中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得到改善。
                  (作者为农业部副部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医药事业要实现四个转移
金同珍
李鹏总理最近为医药行业的百万职工题词:发展医药事业,保障人民健康。这12个字,指明了社会主义医药事业的方向,也蕴含着全国人民对医药职工寄予的厚望。
建国40年来,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药品多次大幅度降价的情况下,全国药品销售总额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00倍,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000倍,已经能够生产包括一些高技术产品在内的2500个品种、9400个规格的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总产量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万倍,在世界上处于第二位,能够生产24大类、1300多个品种,药品制剂能生产3500多种。到1988年,医药工业已提前12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改革开放10年累计上缴利税总额达300亿元,出口创汇达60亿美元。
然而,我们在医药生产技术和科研开发方面,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尽管我国原料药产量仅次于美国,医药工业产值在世界上排在第7位,但按医药工业的综合实力划分,我国在世界上还处在前10名之外。我国创制化学新药的能力还极为薄弱。我国人口占世界1/5,而药品消费仅占世界的1/50。在品种和质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医疗和出口的需要,国家每年还要花几亿美元的外汇进口部分医疗器械和药品。
我国医药事业在90年代以至下个世纪中叶,要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实现我国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和步骤,在战略上实现一系列转移。
新药的开发要实现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转移。我国现有的化学药品基本上都是仿制的,在国际上注册的品种一个也没有。新药有在专利保护下的垄断性,我国因没有创新的专利药,所以药品出口价卖得很便宜,而进口外国的专利药价格却很昂贵。
要广泛应用高技术,实现医药技术基础结构的转移。国际上医药产业技术正在由常规技术向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转移,我国医药产业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要使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由独立并存向两者的有机结合转移。中国传统医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优势,但是传统医药如果不与现代医药结合,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样,现代医药不与传统医药结合,就没有中国的特色和优势。
药品出口结构要实现由以原料药为主向以制剂为主转移。现在,我国出口的基本上都是原料药,制剂出口按价值算只占出口药品的10%左右。原料药加工成制剂一般要增值10倍左右。
为了实现上述转移,要坚持技术进步,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实行“大医药”的产业政策,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实行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要根据医疗需要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积极调整好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以及库存商品结构、城乡医药消费结构等,发展规模经济;要把发展医药科研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为医药这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推进新药和新型高级精密医疗器械的开发;要理顺管理体制,依靠管理进步,出效率、出效益。这样,医药经济将步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保证人民用药及时、方便、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将更加兴旺发达,成为名副其实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事业”。
       (作者为国家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何妨另烙一张“饼”
郑根岭
某企业经理打了个比方:新产品市场如同一张饼,与其大家都挤上去咬一口,何妨另烙一张!
这个比方打得好。另烙一张“饼”,即再创一种新产品,再开辟一块市场。大凡有眼光的企业家,无一不深谙个中道理。市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如果众多的企业都认准一张“饼”,你咬一口,我咬一口,大家都不可能吃饱;相反,如果你烙一张,我烙一张,各有各的“饼”,那么大家都能吃好。事实上,有的企业一直坚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走”的经营方针,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永远走在别的企业前头。
市场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消费者的需求常新。一家企业如果只会跟别人共吃一张“饼”,那就会饥肠辘辘,何妨另烙一张自己的“饼”!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以生产外销牛仔布为主的无锡市第五棉织厂,发挥自产面料优势,生产牛仔服装,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图为服装车间一角。
摄影刘中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