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政府要求提高国债额
新华社华盛顿电 美国政府11日要求国会把联邦债务的限额从目前的3.12万亿美元提高到3.51万亿美元。
这一要求是由财政部副部长罗伯特·格劳勃在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作证时提出的。他说,财政部估计,目前3.12万亿美元的国债限额只能维持到8月中旬,因此,国会必须在下个月休会前提高国债限额。否则,将极可能发生联邦政府拖欠债务的现象。
到7月9日为止,美国的国债已达3.09万亿美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劳动力严重短缺
新华社东京电 日本经济企划厅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日本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70%的企业为人手短缺感到苦恼。
报告指出,目前,企业正通过扩大招人范围、增加休假日、机械化投资、缩短工作时间以及退休退职人员再雇用等办法来缓解日益严重的人员短缺现象。
但是,报告认为,由于日本人口增加率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趋势长期不会改变。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健商品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保健商品特别是保健食品在国际市场上悄然兴起。
两年前,美国政府发起了一场旨在认识胆固醇对身体危害的运动之后,“无胆固醇”的字样便充斥着美国商品广告。日本也在积极开发保健食品,像治疗便秘的果汁,防止衰老的汉堡包,预防动脉硬化的沙拉酱等等均已面世。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另辟途径,研制出采用中药配方的止咳面包等保健食品。
此外,保健化已开始向其它商品领域扩展。例如,防治脚气或除臭的袜子,预防艾滋病、病毒性流感和各种眼病的毛巾、枕芯、浴巾等等,国外均在研制生产。防病治病已成为现代商品技术开发的一种新趋向。
                  (于安义)


第7版(国际)
专栏:答读者问

  国际博览会
问:我们常在报上看到有关国际博览会的报道,请介绍一下国际博览会的由来及其作用。  ——读者
答:博览会最早起源于集市贸易。当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流通渠道不畅,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只能按期把产品拿到邻近的集市上去出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易不断扩大,由局限于一国内地区间的贸易,发展为世界性的国际交流。这样,国际性的博览会就应运而生了。一八五一年,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博览会除起到商品的交换媒介作用外,还通过展览宣传,建立更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谋求结交贸易伙伴。
随着国际专业分工的日趋完善,现代国际博览会已日趋贸易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科技知识化,并向小而精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一九七五年日本冲绳博览会,是以海洋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一九八二年的美国诺斯维尔博览会则以能源为主题。此外还有花卉、旅游、家具、食品等专业性博览会。
目前,每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大约有四千多个,主要集中在欧洲。世界最著名的三个博览会都在欧洲,它们是:巴黎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和米兰国际博览会。
                          (寿川)


第7版(国际)
专栏:

芬兰瓦尔考斯市的造纸厂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最大造纸速度每分钟为一千一百米,日产新闻纸五百吨。整个造纸车间每班只要三个工人在控制室操纵机器。图为造纸车间一角。 新华社记者摄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日美经济摩擦症结何在
吴德烈 于青
日美经济结构协商于6月底刚刚告一段落,7月初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布什总统会见海部首相时,又言及大米问题,示意日本在大米进口问题上尽快做出积极反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美经济摩擦不仅范围上在扩大,而且也在步步加深,以至难有峰谷之分。尽管屡经谈判,摩擦仍难缓解。其主要症结是:
第一,日美两国在经济贸易领域里存在着结构性障碍,这是两国经济摩擦长期得不到缓解的首要因素。在东京召开的日美贸易结构会议上,美国对日本提出六项经济结构问题,认为日本的超额储蓄和公共投资不平衡,要求日本扩大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使公共事业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扩大到10%。而日本却认为,公共事业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为6.7%,比美国还高,对此反应消极。美国还指责日本,行销体系繁琐,对消费的抑制阻碍了进口。并要求日本至少在大型计算机、人造卫星、木材等方面为美国商品进入日本市场提供方便,以缓解美国国会的反日压力。日本认为,双边谈判并不是美国说什么,日本就做什么。同样,日本也要求美国采取措施,改善经济结构方面的七大项目,以解除美国根深蒂固的痼习。如漫无节制的花费,严重的预算赤字以及储蓄与产业投资不平衡等弊端。
80年代上半期,美国国内投资增长过快,储蓄率没有相应上升,导致国内资金严重缺乏,迫使美国只好采取高利率政策吸引外资。然而这并未改变外贸逆差状况,反而把美国推向最大债务国的困境。美日经济协议会会长温托撰文指出:美国出现贸易赤字,主要是由于美国人缺乏储蓄的习惯,储蓄率偏低;另一方面比起投资活动,美国人的消费意识更为强烈。在这种结构性问题中渗透着浓厚的美国“民族特性”。
日本经团联组织曾对其所属429家会员企业进行调查表明:80%的企业认为日美贸易摩擦在几年之内得不到改善,理由是美对日扩大出口的努力不够。63%的企业认为,美国产品进口难以增加,因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以及美国企业对扩大销售不积极。
第二,美国产业正发生严重的“空心化”,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美国市场上40%的重型货车、美国工厂购置的工具机有2/3是由日资或其他外资生产的。以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例,1989年一季度来自各国的订单,约为550亿美元,四季度则降至510亿美元。而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均已超过了美国。日本急剧增加在美国的投资,去年建新厂250个,雇佣美国工人由1988年的18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20万人。在美建厂的行业包括汽车零部件、一般机械及有关电子产品的部件等。建厂地区已渗透到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佐治亚州的西部、东部、南部以及内陆各州。
工业产品是日美两国出口的最主要商品。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日美两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标志,日本每小时可生产小汽车1500辆,而美国每小时只生产1280辆。日本的汽车业在美、欧市场设有生产据点,并开展销售业务。日本汽车生产成本低、质量好,日本虽然被迫“自主限制”向美国出口,但新车销售量(不含轻型车)从1987年以来的三年中,每年以50万辆的速度稳定增长。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比率,由1985年的20%增长为1989年(1—10月)的24.7%。90年代,“丰田”、“日产”计划在美国设厂将增加一倍。日本继囊括世界10大银行前五名之后,汽车业已经占居领先地位。
第三,日美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日本由“贸易大国”走向“投资大国”,进而跃升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则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日本海外净资产1988年达到2917亿美元,1988年日本在海外的直接投资额为342亿美元,去年又上升到438亿美元。日本将海外投资的重点转向了美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几乎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半。美国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急剧增加。去年美国净外债从1988年底的5325亿美元增加到约6000亿美元。
过去,美国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和其他优惠措施加快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今美国不得不需要日本提供资金来缓解严重的财政赤字和扩大投资。日本仗着稳定的通货、充裕的资金和巨额的盈利,跻入美国市场,大量收购美国公司、著名旅馆或办公大楼。日本人的举动不仅引起美国人的忧虑和恼怒,而且也令日本投资者担心,怕美国在激怒之余采取管制外来投资的措施。
美国为了在国际事务中维持其霸主地位,制定了限制性较强的“出口管理法”、“购买美国产品法”以及严厉的限制进口法案。无疑的,其矛头主要是针对它的伙伴日本的,但限制了别人,同时也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巴统委员会制定的各种规定,连日本等其他国家将美国产品再出口也要严格限制。甚至有些企业的产品干脆不许出口。美国产业界已习惯于美国政府限制进口和要求日本自我限制对美出口的做法,因而不重视企业的合理化投资。这样既妨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加重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近年来,美国1/4的出口输往日本,日本1/3的出口输往美国,日本又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市场,美日间一旦发生全面的“贸易战”,日本固然受害,美国也吃不消。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美国利用了汇率手段,借以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但奏效甚微。
综上所述,日美双方在经济领域盘根错节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互不相让的竞争关系,决定了日美经济摩擦存在的长期性和缓解摩擦的艰难性。


第7版(国际)
专栏:

  经合组织公布最新资料表明
第三世界债务高达13220亿美元
本报巴黎7月13日电 据经合组织12日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截至1989年底,第三世界国家所欠债务总额为132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0亿美元。由于利滚利,第三世界国家应付债权国的债务利息就高达1700亿美元。
经合组织估计,1989年年底,拉美国家的债务总额为4600亿美元,当年还本付息额为550亿美元;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债务额为1110亿美元,还本付息额为85亿美元。高额债务已成为贫困国家的沉重包袱。


第7版(国际)
专栏:

  智利总统艾尔文指出
发达国家欠发展中国家“环境债”
新华社圣地亚哥7月13日电 智利总统艾尔文今天在这里指出,发达国家欠了发展中国家一笔“环境债”,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艾尔文说:“能源的高度消耗和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他还说:“破坏臭氧层的各种气体大都是在北方高度工业化国家产生的”,因此,这些国家必须承担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费用,以解决环境恶化对生物和人类生存的威胁。
艾尔文总统是在负责修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环境行动计划的高级专家会议闭幕式上讲这番话的。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这次会议于10日在圣地亚哥开幕,与会的有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4个国家的政府委派的专家。
与会的专家们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主要有:加强本地区现有的合作体系;制订本地区和小地区有关环境和发展的新计划;制订工业化国家与本地区在环保技术方面公平合理的国际合作等。


第7版(国际)
专栏:

  民德波兰失业人数增加
据新华社柏林电 民主德国中央劳工局7月4日在这里向新闻界宣布,6月份民主德国失业人数比上月增加4.7万人,共达14万多人,失业率为1.6%。
中央劳工局的报告说,在失业者中,妇女失业人数急剧上升,占失业者总数的48.7%,专业工人占58%,青年占19.3%。
据此间报道,民主德国目前失业现象日益严重,平均每周约有1万多人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
新华社华沙7月12日电 据波兰政府12日公布的材料,波兰6月底失业人数达57万,占国民经济总就业人数的4.2%强。其中近12.5万人是在6月失业的,同5月相比增长了28%以上。波兰今年上半年生产平均下降30%左右,许多工厂企业开工不足或倒闭。据估计,在现有失业者中有近30万人是被集体解雇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经合组织失业率上升
新华社巴黎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3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该组织多数成员国1989年的失业率较10年前有所上升。
据这份关于经合组织就业形势的报告提供的数字,该组织24个成员国1979年的平均失业率略高于5%,而1989年则升至6.4%。
在该组织成员国中,欧洲共同体国家的失业问题最为突出,去年的平均失业率达9%;北美和日本的失业率分别为5.5%和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