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农业双向承包责任制的调查与思考
程维高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全省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影响很大。农业上不去,农村就不可能稳定,整个社会也很难稳定。为了使农业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目前全省已有80多个县(市)程度不同地推广了农业双向承包责任制。这个办法怎么样?前些时我到农村作了一点调查了解。从我到过的一些地方的情况看,那里的群众普遍都很欢迎。很多人都说:“这个办法‘中’!实行这个办法后,我们生产中的困难有人管了。只要政府这样支持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能把农业生产搞得更好。”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实行家庭经营,许多环节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如良种、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销售,农业的技术指导和水电使用中的管理协调等等,迫切需要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河南省焦作、郑州两市的一些地方,在努力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职能的基础上,从1988年起,由点到面试行了双向承包责任制。即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项目,市、县、乡、村、户从实际出发,层层明确任务指标,签订承包合同,上对下承包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下对上承包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定购任务及其它经济指标的完成。各级政府将各个服务项目分解到有关直属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对各有关部门实行奖罚制度,以保证双向的责、权、利真正兑现。这种双向承包制不仅要求农民、农村做到什么,而且规范了村级集体组织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服务什么;不但把农民的生产任务和应做的贡献“量化”了,而且把各级各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职责“硬化”了。这种制度把智力(科技)、财力、物力、人力较好地结合起来,配套投入,推动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9年经济基础较好的焦作市所辖各县、区推行双向承包责任制后,小麦亩产达340公斤,较上年增长17.6%。经济基础较差的南阳地区,充分利用现有物资技术条件,对93万亩玉米高产开发田实行双向承包,亩产第一次超过400公斤。经济条件困难的泌阳县,只在良种、技术两个方面对农民实行了承包服务,全县玉米平均每亩就增产75公斤。
从这些地方推行农业双向承包责任制的实践看,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试验了一个具体的制度,而在于从中提出了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后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这些问题主要有:
——要继续稳定、完善、发展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双层经营体制。
目前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家庭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既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点,又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层次的作用,都不能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体制的整体效应。当前,两个经营层次中尽管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总的来看,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比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发挥得好。影响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发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是一些地方集体经济薄弱,想服务,没实力。因此,必须注意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抓起,不断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要因地制宜,通过兴办乡镇企业、组织开发性生产、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建立积累田等办法,靠发展生产来增加积累,不能采用削弱家庭经济力量的办法来壮大集体经济。从实际出发完善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应作为农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去抓。如果说前几年我们通过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对推进农业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现在我们通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把两个层次的作用都真正发挥出来,对于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将会收到更为明显的效果。
——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服务组织的作用,把农户分散的生产经营和国家计划连结起来,和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
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和农外产业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农民不仅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供耕、耙、播、收、植保、灌溉、技术指导以及农药、化肥、柴油、良种等生产资料供应方面更多更好的服务,而且要求在产前、产后从信息、信贷、加工、运输、储藏等方面提供系统的全程服务。农民的这些要求不仅涉及到乡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还涉及到各级为农村服务的经济技术部门。哪一个环节的服务跟不上,都会影响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转,制约农业的发展。面对农民的这种要求,我们必须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从河南的情况看,除了切实抓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自我服务以外,还必须抓好国家服务和社会服务。
所谓国家服务,就是国家在各级设立的服务性机构,比如乡一级的各类服务站和县级以上为农业服务的经济技术部门对农业的服务。这些单位是为了引导、支持农业发展而由国家兴办的,对于促进和调控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单位的业务活动,既受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又面对广阔的社会市场,通过它们的有效服务,可以把农民的生产经营同国家计划及国内外市场联系起来。目前,增强这些单位服务功能的关键,是加强它们同农民在经济利益上的联系,使之真正做到“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其中的一些事业单位要进行改革,由服务指导型逐步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对农业的服务实行无偿与低偿相结合、经营与服务相结合,并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走自我积累、自我壮大、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要注意条块结合,既要发挥各专业系统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块块统筹协调、易于产生合力的优越性,使系统的专业服务和区域性的综合服务科学地结合起来。
所谓社会服务,就是各类经济实体之间,包括国营、集体以及民办的新型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服务。这种在社会分工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换形成的服务,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的民间的各种协会、研究会、服务站、购销站等新型服务组织,其服务领域不受社区限制,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服务,谁需要服务就给谁服务,协商收费,双方满意,有效地起到了某种市场调节的作用。比如一些地方的大白菜协会、西瓜协会,去年在当地市场过剩的情况下,积极同东北、华北等地联系,组织远程销售,减少了菜农、瓜农的经济损失。
——要逐步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
在这个方面,我省汤阴县在发展肉鸡生产中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把畜牧、饲料、食品等部门组织起来,成立了牧工商总公司,协调一致地帮助农民发展肉鸡生产。这个县4年来养鸡户发展到2000多户,1989年饲养肉鸡400多万只。总公司全系统的年产值达到1.1亿元,成为全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初步形成了一个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服务新机制。在总公司内部,除了有按业务、岗位明确分工负责的管理制度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内部合理核定各环节的价格和收费标准,较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使饲料加工和成鸡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适当地向肉鸡饲养环节返还。肉鸡饲养户收入增加了,生产积极性就更高,而肉鸡饲养发展越快,饲料、食品部门的利润也越多。这样,农工商三者结成了经济利益的共同体,相互之间的服务协作关系更加紧密。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只在家里养鸡,而饲料供应、成鸡收购以及防疫治病等都是有关部门派人服务上门。这种全县范围内的专业生产活动,在乡、村、户之间的许多环节又是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的,体现了专业合作和地区性合作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他们这种靠机制的作用把各方面利益连结在一起,通过全程系列化服务,促进生产发展的尝试,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去年第四季度市场疲软,肉鸡严重积压,食品公司经营困难。总公司及时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协调各方关系,共渡难关。经过三个月的共同努力,使生产、加工、销售又基本上走上了正常轨道。汤阴县这个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下决心走改革之路,逐步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实际、适应有计划商品生产需要的新机制。只有逐步建立起这种新的机制,才能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借助于政府的组织功能推动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当前,管理体制不顺,为农业服务的各个经济技术单位,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系统,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难以按照农业的整体效益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实力又不充足;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对领导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对分散经营的农户进行有效的服务和指导,还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地依靠政府的组织功能来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为此,各级都要把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责任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抓紧抓好。各级各部门干部下乡,要重点研究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然,也必须明确,现在使用行政手段加强社会化服务事业的建设,与过去在农村工作领导上行使的某些行政职能是不同的。一是目标不同。现在政府用行政力量推进社会化服务事业的发展,目的是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过去是用行政力量让车马归田、劳力归队,抑制工副业发展。二是作用的对象不同。过去往往是用行政力量,上级管下级,干部管群众;而现在的行政力量则主要是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三是发展的前景不同。过去通过行政力量对农村经济往往是越管越严,越管越死,政府行政职能在经济运行中的具体作用越来越强;而现在采用行政措施,是着眼于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机制,随着这种新机制的日臻完善,经济会越搞越活,政府的行政职能在经济运行中的具体干预作用将逐步减弱。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认真抓紧抓好上述工作,是加强党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具体落实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广大农民的愿望代表着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今在农村想致富、盼服务是人心所向。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搞好社会化服务工作。这是目前推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牛鼻子”。这方面的工作抓好了,也就是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真正办了一件实事。


第5版(理论)
专栏:

  “政治多元化”评析
冯虞章 周石
在去年发生的那场动乱和动乱前的舆论准备中,动乱“精英”们对于“政治多元化”即多党制的鼓吹,曾喧嚣一时。这种经过掩饰的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迷惑了一些青年,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本文不拟对“政治多元化”问题作全面评论,仅对在青年学生中较为流行、影响较大的两个观点作一剖析。
“精英”们主张中国必须搞“政治多元化”的论据之一,就是所谓政治多元化是利益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他们说,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了利益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就必然导致政治多元化。这个说法,颇有点迷惑性,需要加以分析。
首先,“利益多元化”这种说法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的本质。无疑,我国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利益主体,我们承认各社会群体、阶层以至个人的特殊利益,无视这一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我们已经为纠正过去忽视这种特殊利益的状况,做了很大努力。但必须看到,在我国,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或者是可以达到一致的,在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高于各社会群体、阶层、个人的特殊利益,并且是这种种特殊利益正常发展的保证。各社会群体、阶层、个人的特殊利益,同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是辩证的统一。而多元关系,本来用以说明各种具有互相独立的本原,以至根本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用利益多元化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利益关系,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次,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矛盾,所以需要有一个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和政府来领导,采取“统筹兼顾”的方针,对不同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调整。这就是说,要在党的领导下,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倡服从大局,同时照顾局部,使得方方面面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各得其所、合理发展。而对那些不利于社会主义整体利益的东西,则要加以限制和引导;对那些违法的,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利益的东西,则应坚决制裁。这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繁荣,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方针。若按照动乱“精英”们的主张,抛弃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益关系的根本特点,否定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割裂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一味强调各种各样的特殊利益不受限制地、独立自由地发展,势必会在“利益多元化”的掩护下,助长千千万万个“利益中心”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的恶性膨胀,不断加剧社会生活中的混乱的、丑恶的现象,从而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危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致用人民的血汗,再去养肥一个新的剥削阶级。这难道是我国人民能够答应的吗?
动乱“精英”们炮制“利益多元化必然导致政治多元化”的谬论,其目的就是要谋取同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对立的利益。万润南早就叫嚷:活跃的经济势力,要求它的政治代表。这些人在叛逃国外以后,又叫嚷:这次运动的兴起,是因为中国有了一个中产阶级。这次运动的失败,是因为中产阶级还不够强大。同时他们撕去了种种伪装,公开喊叫要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他们宣扬“利益多元化必然导致政治多元化”的实质所在。
有些人在鼓吹政治多元化的同时,着力美化某些西方国家实行的“分权制衡”,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政治多元化的典范。这是掩盖资产阶级国家阶级实质的欺人之谈。
“分权制衡”说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它的兴起有其历史的理由。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它曾经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因为这时分权的实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的阶级分权。马克思说:“在某一国家里,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但到资产阶级取得独占统治之后,“阶级分权”的含义已被资产阶级的独家统治所抛弃。分权(如三权分立)已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日常事务上的分工,成为进行其阶级统治的一种形式。因为这样做,对于巧妙地推行其内外政策,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更为有利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6页),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一段时期以来,有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和议会,在干涉我国内政,对我国实行所谓制裁的问题上,有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彼此掩护、相互配合;有时则干脆就唱同一个调子,又是一个新的例证。当然,我们这样指出问题的实质,并不排除今天资本主义国家具体政治体制的某些地方,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而只是说明,用“分权制衡”来掩盖资产阶级的一元化统治和资产阶级专政,把它说成是什么“民主多元政治”,那是一种欺骗。既然是资产阶级的独占统治,又哪来什么“多元政治”?
不错,在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内部,也有一些“多元论者”,其特点是借口资本主义具体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某些特点和现象,否认美国存在着一个相对固定的统治集团,支配着整个社会经济和政府的活动,否认美国是资产阶级的独占统治。对这种“多元论”的观点,美国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在其1983年出版的《当今谁统治美国》一书中,运用翔实的材料,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得出结论说:“与这种多元论的权力观相反,……在美国是有一个上层社会阶级,那就是凭借其在经济上和政府里的支配作用统治美国的统治阶级。……这个统治阶级在社会上紧密勾结,在大公司和银行中有其基础,它在形成社会和政治气候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和方法支配着联邦政府。”的确,尽管就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对抗的阶级而言,无疑是多元性的;但就其政治经济统治而论,诚如这位教授所说,并没有什么多元性可言,有的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探索哲学普及读物的新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评介
刘春建 建平
半个世纪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其通俗易懂和阐述准确,使大批哲学爱好者在该书的阶梯上步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殿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迫切而重要的时代任务。党中央曾一再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实际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更多的干部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之一在于辅导入门的书籍,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忠实原著,既要适应现实需要,又要展现历史逻辑。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衡量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门书籍的重要标准。
由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首先,《导读》以时为经,以事为纬,逐年逐月地扼要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大事记。同时它以编年大事记领衔,分别用简要报道和详细报道的新闻手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活动与成果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到不是在翻一本往日的历史,而是在看历历在目的新闻报道。加之编者大胆创新,以报纸版面的形式编排内容。正如一些读者所反映的那样,“翻到随便哪一页,都有兴趣再往下读。”可见,编者在充分研究了读者心理的基础上所作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次,这部大型书籍兼顾了学习哲学的“通俗性与忠实原著”这两方面的要求,既注意使读者轻松地读来,又方便读者查阅资料。这部《导读》包含了分类目录、编年目录、正文(观点)目录、人名索引和论著索引,使得起自1818年马克思诞生,迄于1989年末的内容,系年编排的要闻1703条、详细展开的报道1703条,涉及的人物764人和论著663种井然有序,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工具书的特点。
近几年来,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往往抽出经典作家原著中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借题发挥,把一些理论观点搞得是非混乱,面目不清。《导读》编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点的轮廓、内在逻辑按照它们的原来面目清楚地放到了读者面前。编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澄清理论是非,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导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点分为12个部分,即:关于辩证的观点、关于唯物的观点、关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观点、关于群众的观点、关于全面的观点、关于历史的观点、关于发展的观点、关于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关于联系的观点、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编者力图使《导读》担负起把读者引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使命。在此编者并没有采用以概念范畴贯穿整体的方法而是以当今学习哲学中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所必需的观点来串联。这样的编书方法无疑是照顾到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学习的具体需求。同时,这也不仅能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性和思想方法的鲜明性,也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成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哲学思想吸收到整个哲学体系中去。
《导读》以观点为主线的编法决不是一般的汇编,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进行分类编排的一种创新。这些探索创新无不凝聚着编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忱;同时对于那些“通俗化难免庸俗化”的偏见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反证。
《导读》一书也有照顾不周之处。如对有些经典著作介绍得不够充分。又由于《导读》偏重于“读”,概念范畴的相互之间逻辑联系也就份量不够。如何使读者运用概念范畴分析与综合上显得较为薄弱。但是,总的来讲,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导读》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力图在通俗化与忠实原著,现实需要与历史逻辑之间搭起新的桥梁,由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5版(理论)
专栏:

  本报理论部、北京市高校哲学教学研究会
联合举办“当代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讨班
为配合各地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学习,经有关部门同意,本报理论部和北京市高校哲学教学研究会将于7月29日至8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当代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讨班。袁木、卢之超、刘国光、有林、郑科扬、吴树青、罗国杰、林兆木、吴建国、仇启华等十多位理论工作者应邀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以及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战后资本主义的分析、挫败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对立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做专题发言。研讨班报名截止日期为7月20日,欲参加研讨班的同志请与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郭务本同志(电话201.9944转2220,邮政编码100083)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