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举行学术讨论会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了1990年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当前变化着的世界格局和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进行了热烈讨论。
与会者指出,战后40多年以两极体制为主要特征的旧格局正走向解体,多极化的新格局已露端倪。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缓和继续是今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既然是新旧格局的交替,就有可能带来某种不稳定的因素。
与会学者认为,90年代世界经济总的形势有可能略好于80年代。国际贸易继续发展,国际协调有所加强,西方国家的经济还会保持低速和中速增长。90年代前半期,西方可能出现经济衰退,但不会发生严重危机。后半期,由于技术革命的成果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经济调整逐步见效,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加快。苏联、东欧的经济还要经历一个艰难阶段,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可能较80年代稍有好转,其中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将高于世界水平,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处境仍然严峻,前景不容乐观,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学者们提到,90年代世界经济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经济上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先于政治上的新格局。在西方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不但日本,而且西欧的发展也可能快于美国。第三世界中,许多非洲和拉美国家人均收入可能继续下降,而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将进入中等发达行列。
二、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普遍的经济调整,世界经济正逐步从总量增长型转向质量型。这种经济转型的速度将加快,并且从发达国家分层次地向其他国家扩散。受转型的影响,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将趋缓,因而即使出现经济衰退也不至于太严重。
三、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不但贸易,而且包括直接投资、资金流动等在内的国际经济活动速度也将越来越超过国内经济活动速度。各国经济形势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层次。经济上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也使得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内政与外交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有些国家将借此继续对别国施加压力和干涉内政。
四、经济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这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主要表现仍为争夺市场和技术上的优势。与地区集团化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强。贸易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更加不利。
与会学者认为,在90年代,我国将会争取到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经济环境严峻的一面。
                        (丁乃宽)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态

  欧洲大市场的建立与非洲法郎区的前途
本报记者 杨汝生
定于一九九二年实现的欧洲大市场正在加紧进行各项筹备工作。对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非洲来说,这一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自然更加深远。非洲法郎区正在密切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忧心忡忡地面对这个现实。
大市场的核心之一是统一欧洲金融市场,实行各国资本自由流通,最终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去年六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的欧共体十二国首脑会议上,原则批准了关于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德洛尔报告”。该报告的第一阶段将从今年七月起实施,到一九九三年,欧洲货币单位—埃居将作为十二国的统一货币出现。那么,与法国法郎挂钩的非洲法郎的前途如何,已是非洲法郎区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非洲法郎区是以法国法郎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集团,包括法国过去的一些殖民地和托管区。非洲国家独立后,有的退出了法郎区,有的新参加进来。目前非洲法郎区包括十三个西非和中非国家,总面积为六百四十六万平方公里,人口六千多万。非洲法郎区的货币名称为非洲法郎,不管世界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它与法国法郎的比率都是五十比一。
法郎区是法国维系与这些非洲国家特殊关系的纽带。法国通过参加“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和“中非国家中央银行”,以及这两家银行在法国中央银行开设的“业务账户”,实际上控制着法郎区的货币发行和信贷发放。根据法非达成的“货币合作协定”,法国中央银行是管理法郎区成员国黄金储备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机构。
法国已从法郎区得到莫大的好处,它所依赖的战略性原料主要来自非洲,非洲又是它的资金和商品最理想的市场,法国已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第一大债权国。法郎区的存在不仅可以给它带来经济利益,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可否认,法国也给这些非洲国家提供了援助,但法国的援助总是以非洲国家购买它想推销的商品和出售它所需要的原料为条件的,有人称法国的援助是给的多,取走的更多。
非洲法郎区国家的忧虑之一是欧洲大市场实现以后,欧洲对非洲的兴趣将会大大减少。尽管法国希望维系这种关系,那时的欧洲大市场将是十二国的,不是法国一家说了算数的,任何重大决策都要由十二国讨论决定。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在签署第四个洛美协定时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即说明了这一点。那时,欧洲大市场各种产品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对产品的要求也更高。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的非洲产品更难站得住脚。加之,过去给予非洲国家的种种优惠和配额也难继续保持,欧非之间的经济关系将会受到损害。
非洲法郎区国家忧虑之二是担心非洲法郎将会贬值或与法国法郎脱钩。保持非洲法郎信誉除了法国的大力支持外,还取决于法郎区国家在法国中央银行的抵押性存款的多少和法非贸易情况的好坏。法郎区已欠法国中央银行巨额债务,双边贸易额也呈下降趋势。非洲法郎区向法国的出口已从一九八五年的二百三十一亿法国法郎降到一九八六年的二百一十二亿和一九八七年的一百八十四亿法国法郎,两年之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暴跌。与此同时,非洲法郎区从法国的进口也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八点七。彼此之间贸易额的下降,使非洲法郎区国家更无清偿能力。一些经济界人士预测,非洲法郎贬值已在所难免,与法国法郎脱钩也是意料之中的。一旦埃居取代了法国法郎,非洲法郎是否能与埃居建立固定汇率关系,还很难说。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对非洲来说,欧洲大市场的建立也许是件好事。到那时,非洲产品可以打入一个更大的市场,欧洲统一货币的出现也可能促进非洲统一货币的诞生,但道路将是漫长的。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非洲一些有识之士建议,最好的办法是“非洲人修订自己的政策,依靠自身的团结,加强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以对付这一新的挑战。”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洁净消毒剂——臭氧
李汉忠
臭氧,由于大气臭氧层存在而广为人知,但对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臭氧应用、臭氧产生技术了解的人却不多。
臭氧具有特异的腥臭味。最初人们正是根据气味才发现臭氧这种新物质的。自然界的臭氧集中存在于15公里—25公里高空的臭氧层中,它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紫外线,成为保护人类的“生命之伞”。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二者性质差别很大。臭氧的氧化能力和杀菌能力很强;臭氧不稳定、易分解,只能边产生,边使用。产生臭氧的装置就是臭氧发生器。
臭氧应用主要在水处理、化学氧化和食品杀菌防霉三个方面。
臭氧在水中对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杀灭率高,对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质去除彻底又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臭氧最广泛。自1902年在德国帕德博恩建立第一个大规模臭氧水处理厂以来,到1977年世界已有1000多个使用臭氧消毒的自来水厂,在欧洲一些国家达到了普及的程度。臭氧处理的污水主要是化学、炼油、纺织、造纸、电镀等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主要途径是分解、去除排放的酚、烷、氰类化合物与染料、氨氮并脱色、除臭,以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保护环境。
臭氧在化学氧化方面主要作为氧化剂、催化剂、精制剂而应用于化工、石油、纺织和香料制药等工业部门。
臭氧还被广泛用于食品杀菌防霉。由于臭氧对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杀灭能力强,对食品无害,不产生残余污染,因而臭氧成为少有的可直接对食品使用的“洁净消毒剂”。早在1909年法国卡洛涅冷冻厂就利用臭氧对冷藏肉表面杀菌,欧美国家相继应用臭氧于肉、蛋、水果、蔬菜贮藏和酿造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恢复和臭氧发生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臭氧在食品工业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一些欧洲国家发展了远洋运输船舶食品仓臭氧消毒、防霉技术和设备。不少国家应用臭氧于易腐食品以延长贮藏期。使用臭氧,肉的贮藏期可延长一倍,鸡蛋可冷藏8个月不坏,奶酪安全贮藏达63天,草莓、杨梅、葡萄贮藏期延长一倍,香蕉贮藏期显著增长。其中鸡蛋贮藏防霉是成功应用臭氧的范例。在1940年美国冷藏贮蛋时期,80%的蛋库都装备了臭氧发生器。最近臭氧应用进一步接近消费者,加拿大超级市场选肉间装设臭氧发生器杀菌除味,日本夏普冰箱内装微型臭氧发生器除臭杀菌。
人工产生臭氧的方法有电化学、光化学、原子辐射和电晕放电等几种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臭氧发生器多是利用电晕放电法产生臭氧。这种发生器是将空气或氧气导入放电室,利用交变高压电晕放电使部分氧气分解聚合为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转变过程。自1857年玻璃管式发生器问世以来,发生器的技术、规格、类型都有很大发展,在国外已形成一个产业部门。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的大公司都在进行臭氧发生器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我国从70年代开始臭氧水处理研究,发生器研制同期进行。清华大学设备仪器厂根据我国条件,借鉴国外经验,相继研制出3克,5克,30克,200克高中频板式风冷臭氧发生器系列化产品,成为国家唯一研制生产高频发生器的厂家。这种发生器的某些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数字与事实

世界最大的十五次原油泄漏事故
自从1967年3月“托雷峡谷”号油轮在英国东南的锡利群岛触礁而泄漏大量原油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15起重大的泄油事故,泄漏原油总量达2294197立方米。除了造成巨额的原油损失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大片海域遭受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清除污染旷日持久,其费用远远超过所损失的原油。
附图和附表是世界上最大的15处原油泄漏地点及其具体情况。
(梁国璋 编译)(附图表)
序号   日期  泄漏源    地点    泄漏量(立方米) 原因1 1979年6月—1980年3月  伊斯托克1号海上钻井 墨西哥坎佩切湾 529907 井喷2 1983年2月—9月 海上油井海湾 302872 火箭袭击3 1978年3月16日 阿莫科—卡迪兹号油轮 法国布列塔尼半岛 257401 触礁4  1979年7月19日 大西洋女皇号油轮 多巴哥岛以北 162804  撞船5 1980年2月23日 艾琳小夜曲号油轮 希腊皮洛斯 140068 爆炸6 1972年12月19日 海星号油轮 阿曼湾 136253 撞船7 1967年3月18日 托雷峡谷号油轮 英国锡利群岛 136253 触礁8 1976年5月12日 乌奎奥拉号油轮 西班牙拉科鲁尼阿 113517 触礁9 1970年3月20日 奥赛罗号油轮 瑞典瓦克斯霍耳姆 113517 撞船10  1979年11月15日 独立号油轮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109702 撞船11 1975年1月29日 雅各·马士基号油轮 葡萄牙累克士德斯 87125 触礁12  1985年12月6日 诺瓦号油轮 海湾 79494 撞船13  1983年8月6日 卡斯蒂洛·贝尔佛号油轮 南非开普敦 58349 油轮断裂14 1989年3月24日 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 38157 触礁15  1976年12月15日 南船座号油轮 美国马萨诸塞州 28777 触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