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育人华章

  大山沟里办学人
——记河北省涞水县四家井中心小学校长张田
王晓 李成福
在河北省涞水县西北部偏僻的大山沟里,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童,一提起他们的张老师,无不动情地叙述他那一件件呕心沥血办教育的事迹。
他教四个年级外加一个学前班
庄窠是偏道子乡最穷的一个村,一至四年级复式班的38名学生扛着自家的板凳,挤在一间教室里,教职员工只有张田一人。刚开始,学生缺课和退学的现象不断发生。张田翻山越岭,一家一家地催学生去上学。当他了解到有些学生是因为在家照看弟弟妹妹而退学或不能到校听课时,就告诉学生和家长,允许学生带着弟弟妹妹来上课,并随时帮助学生照看孩子。后来他就干脆把这些孩子收拢来,成立了个学前幼儿班。这样,张田又教课又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幼儿班的一个叫勇儿的孩子,因裤带太紧,一时解不开,拉了一裤子屎。张田听到哭声,急忙把他抱到屋里,脱下自己的棉袄把他裹起来,把屎裤洗净烤在炉子旁边,而张田却穿着单薄的衬衫讲了两节课。
这里的学生散住在方圆5里的山旮旯里,雨季常有山洪暴发。有一次天下大雨,洪水把学校和村子分隔开来。雨停以后,张田把孩子们集合在岸边,把低年级的学生背起来,让年龄大些的学生扯住他的腰带,一趟一趟地把学生们送过河去。冬天下雪时山路滑,张田就守在陡坡前接应学生。像这样的事,十几年来谁也说不清有过多少次!
山里的乡亲们也有绚丽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去弥补祖辈留下的遗憾。但是这里许多山庄的村民实在太穷了,十之七八的人家交不起最低额的学费,买不起学习用品。为了支持孩子们上学,张田起初每月都从自己的民办教师生活补贴费中,拿出一些来为学生们置买学习用品。但这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后来他就带领学生们勤工俭学,上山刨药材、拾柴禾、拣酸枣。有一个星期天,他背起采集来的40多公斤酸枣、药材,走了10多公里山路到镇上的收购站去卖,但收购站已经不收了。他咬了咬牙,又爬了20多公里山路,把东西背到易县南台收购站,卖了31.2元钱。
他们用勤工俭学的钱,逐步添置了教具、桌凳、体育器材和收音机,还为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免了学费和书费。不到两年,庄窠小学的教学成绩达到了全乡第一流水平,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了100%。
一笔奖金派上大用场
几年过去了,张田对庄窠的山山水水产生了深沉的爱。1980年,他与这个村的姑娘张广英结了婚,把户口迁到了庄窠。1984年他获得河北省优秀园丁一等奖,得了700元奖金。晚上,妻子捧起钱数了一遍又一遍。从记事到现在,她第一次见到家中有这么多钱。她首先想到的是买一张像样的桌子,让张田晚上有个备课的地方;其次就是把父母亲生病时欠的帐还上;剩下的给孩子买件新衣服穿。然而,张田对这笔钱如何用却别有一番思索。他说:“山区有这么多呕心沥血工作的教师,我是他们的代表,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想把这笔钱用在教育上。”贤惠的妻子点了点头。
张田拿出50元给学校粉刷教室,将150元送到乡教育组,作为教育奖励基金,花263元买了一台收录机用于普通话教学,又拿出140元为学生们买了字典、词典和课外书籍,真正花在老人、妻子和孩子身上的钱只有97元。
讲台上不仅有汗水
一天晚上,张田摸黑去一位生病的学生家中补课,回来时不小心从一丈多高的山崖上摔下来,昏迷了过去。等瓢泼般的大雨把他浇醒时,只觉得头疼得像要裂开一样。他抠着草根石块慢慢爬回家中。妻子赶忙帮他换下沾满血和泥水的衣服,包扎头上的伤口。由于伤口大,连上几次药都被血水冲掉了。张田狠下心来,让妻子用缝衣针在伤口上缝几针。妻子却颤抖着下不了手,后来还是在伤口上按了一把榆皮面,才慢慢止住了血。
天亮了,想到30多个学生,张田怎么也躺不住。他让妻子找来根木棍拄着,一步一步向学校走去。平时走几分钟的路,这次40多分钟才走到。教室里没有凳子坐,他就扶着墙壁给学生讲课。讲着讲着,有的学生哭喊起来:“张老师,你头上都是血呀!”张田摸了一把才知道,由于讲课用力又震裂了伤口,鲜血顺着脖子流下来,一滴一滴洒在了讲台上。他身子一软,晕倒在地上。学生们哭着扑过来,给老师擦净脸上的血,要搀扶他回家。张田看着一张张急切恐惧的小脸,安抚他们说:“不要紧,一会儿就好。”他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安排好课堂秩序,又继续讲了下去。他头上的伤口一个多月才收口,但他没有缺过一节课。
道是无情却有情
1985年冬天,他的女儿出生后20天突然得了肺炎。张田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跑山路给孩子拿来了药,和妻子一起守护了一夜。天亮后,孩子似乎好了一些,张田又要去上课。妻子忧虑地说:“孩子高烧一直不退,你还是放半天假,抱孩子到医院里看一看吧,万一有个好歹……”张田心里一紧,左思右想,还是向学校走去。他默默地对自己说:“等中午一放学,我立刻抱孩子去医院。”
哪知当上完两节课的时候,邻居一个人突然跑来送信儿,说孩子去世了。张田一阵头晕,两眼也灰蒙蒙的,他强压着悲痛安排好学生的作业,才趔趄着向家里跑去。老远就听到哭声,他强忍住泪水迈进家门,安慰了老人,劝住了妻子,用一块席片卷起孩子小小的尸体,在庄外一个向阳的山坡上掩埋起来。这时,张田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歪倒在地上大哭了一场。他说:“我对不起孩子,可我不是无情无义,是那几十个学生牵着我的心哪……”
这些年来,张田先后在偏道子乡的4个山村任教,现在是四家井中心小学校长。每当他提着简单的行李奔向新的岗位时,都有成群结队的学生和父老乡亲含泪为他送行。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老干部与大学生
常悦 黄学勤
东北财经大学聘请沈阳军区司令部大连第一干休所张富国、李文考等8名离退休干部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有效地加强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8名师团级离退休干部于1986年11月来到东北财大,分别担任8栋学生宿舍楼管委会主任。他们放下架子,从关心爱护出发,从服务做起,当上了服务员、宣传员、管理员、保卫员。
上岗第一天,他们就从楼内清扫出300多筐垃圾。学生病了,他们请医拿药,刮风下雨帮助收衣服被褥。真心实意的服务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密切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老干部还在宿舍楼开展了生活服务、接待来校亲属、小修理等10个服务项目。为把宿舍建成良好的生活场所、健康的文化园地、育人的第二课堂,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他们吸取部队的管理经验,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学生宿舍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为了说服教育学生纠正不良行为,老干部重视行为和修养教育,像家长爱护孩子那样细致入微。会计系一名学生扔掉10多个馒头,老干部发现后,帮助他算了3笔帐:家庭收入帐、个人消费帐、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帐,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浪费行为是由于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观察,老干部了解到学生思想易波动、行为易越轨的状况,把工作重点放在新生入学、放假前后及临近毕业3个时期和找异性朋友、本人受挫折及家庭不幸3个方面。各宿舍楼建立了好人好事和违章违纪登记制度,及时在黑板报上公布,培养学生按学生守则和宿舍管理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使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3年来,8栋宿舍楼仅节省电、玻璃和清扫用具3项就折合人民币2万余元。
3年来,老干部和学生谈心在一万人次以上。一次,老干部修湘和财政系一名同学谈心。这名学生向他表露:我不管什么党不党,毕业后一要抓权二要抓钱,抓不到权就抓钱。修湘多次找他谈心。修湘当年在枪林弹雨中13次荣立战功的革命经历感化了这名同学,使他转变了思想。这名同学通过一年多勤奋努力,终于在毕业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太行山中的特邀科委主任
——记北京农学院离休教授陈济生
冯长水
送几只羊给女儿做陪嫁。
这新鲜事儿发生在北京市昌平县西部太行山中的老峪沟乡的沈长申家。
如今,三里五村的乡亲们都夸沈老汉有能耐,羡慕他靠饲养小尾寒羊成为万元户:又是盖新房,又是娶儿媳……
沈长申说:“这还不是多亏了陈济生教授吗?没有这老先生给咱传授技术,咱说啥也发不了这‘羊财’呀”。
说这话的不止沈老汉一人。
陈济生教授为老峪沟乡、也为昌平县的农民办了3件实事。
一是发展了牧草种植。在他的倡导下,各种品质优良的豆科草染绿了昔日太行山的秃岭荒坡,为发展畜牧业打下了基础。
二是引进了山东鲁西小尾寒羊。陈济生曾三赴山东,为昌平引进1500只小尾寒羊,目前已繁殖到5000多只。山里的农民看着满山坡那白云般的羊群,摸着那重达150公斤的稀罕物,心都醉了。
三是开创了斗羊会。昌平县政府根据陈济生的提议,自1988年以来,连续召开全县斗羊选种大会,把娱乐盛事办成了精选种羊的盛会。沈长申老汉饲养的小尾寒羊曾经夺冠。如今,这已成为传统节目,为昌平畜牧发展史写上精彩的一笔。
陈济生教授已七十有五,为了把科技星火撒播山乡,他自编教材入户辅导,向山里娃传授致富真经。他的足迹遍布老峪沟乡55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他付出的心血结出硕果。老峪沟乡靠科技兴乡,全乡人均收入从1980年的不足百元提高到1989年的616元。
昌平县将陈教授选为县劳动模范。
北京市科委授予陈济生星火科技一等奖。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戴聚一——
扎根苗乡培养农民画家
新华社记者 龙向超
在贵州省,有一位潜心于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共产党员画家,他叫戴聚一,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文化局局长、民间艺术副研究员。
27年来,戴聚一扎根在苗乡沃土培养出一支300多人的农民画家队伍,创作出数千件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其中400多幅作品参加了国际国内展览或比赛。因此,他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分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和“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
戴聚一1963年从贵州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抱着为发掘和繁荣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作贡献的激情,离别省城贵阳只身来到麻江县文化馆。他在苗族群众中开办文化艺术培训班,辅导农民开展创作活动,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乡村。他辅导和培养的农民画爱好者中,有4个青年考上了美术院校。
50多岁的老阿妈杨光英,1983年在戴聚一的启发和指导下,创作第一幅作品《春到苗岭》,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农民画展,并获鼓励奖。从最基本的技法开始跟戴聚一学木刻的铜鼓村苗族青年农民赵元桥,去年创作木刻作品《宰丧牛》,参加在西安举办的中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荣获佳作奖。自幼跟戴聚一学画的苗族女孩赵兰,11岁时创作《欢乐的课外生活》,参加1986年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儿童艺术联欢节绘画比赛,荣获银质奖。
如今,戴聚一20多年呕心沥血浇灌的麻江县农民画园地已是根深叶茂,在省内外小有名气。不少港、澳、台同胞和日本、美国客人到贵州旅游,都指名要买麻江的农民画。仅铜鼓村近年卖画收入就达1.2万元。
戴聚一在把知识奉献给人们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近10年来他创作出100多件反映民族经济文化现实生活的作品参加省内外展出,并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等各类文章100多篇。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镶牙李”传奇
尹铮 朱新
李明新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人称“镶牙李”,东渡日本研修两年结束后,来到东京都小池牙科医院,从事门诊医疗工作。
院长小池先生见面就说:“你会麻醉吗?”
李明新听了这样的询问,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回答,只是报之以淡淡的一笑。
实际一操作,李明新令小池院长刮目相看。制作镶牙用的嵌体,齿科大学的学生一天只做两个,小池医院的技工,一天也只能制作8至10个,可这位“镶牙李”一天竟制作40个,多时曾达到50个!
小池医院招聘的技工,每人月薪只有10万日元,院长却给李明新支付了70万日元的工薪(合人民币2万多元),并再三劝说:“你别再回国了,在我们这里干吧,以后再给你加薪。”
“不”,李明新坚定地说,“在中国,我也有医院。我是河北省的‘参议员’(李明新是河北省政协委员),可以讨论我们国家的大事。我们河北省有相当于你们日本国的一半人口,在那里,我会更有作为的。”
李明新出生在河北省新城县一个牙医世家。他10岁开始学做牙,13岁蹬着小板凳给患者拔牙,15岁就独立开业行医了。大清河两岸的村村镇镇都有他的脚印。他虽然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却借助字典、医学辞典,自学了医科大学的牙科教材,系统地学习了牙科专著。他是河北省第一个通过考试获得牙科医师职称的个体牙医,是全国农村卫生协会中唯一的一个个体医务工作者理事。
他在日本留学的学业成绩越来越好,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按规定,外国医生不经厚生省批准,不允许给日本人看病。但李明新是个例外,学校让他到附属医院去临床治病。
技工部主任田村利正是日本著名牙科医师。李明新在国内探索出独特的镶牙工艺流程,在这里同田村利正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不谋而合。他和李明新一起制作模型,相互对比,难分彼此。田村教授高兴地竖指称赞说:“了不起!”松本齿大陶材瓷片的首例临床,就是他们师生二人共同完成的。
一天,他登上高楼顶端,面向祖国,隔海相望。他似乎看到了他下乡医疗趟过来渡过去的大清河,看到了“新兴市场”里他那小小的镶牙馆,看到了20年来同他相依为命、如今一人苦苦独撑“镶牙馆”的爱妻杜继兰……
想到这些,李明新不禁泪洒衣襟。
1989年春节前夕,李明新接妻子来到日本。他陪同妻子参观考察松本齿大的方方面面。所到之处,他们深深感到日本社会服务热情周到,科学技术发达先进。我们的祖国现在同人家相比,确实差距很大,但我们只要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也一定会好起来、富起来!
每到一处,杜继兰都会听到这样的劝说:“您和李先生留在日本吧,保证有舒适的生活,也能充分发挥你们的一技之长。”
“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医院(牙馆),我们的国家更需要我们。”
2月28日,杜继兰只身飞回祖国。随之,李明新也着手整理资料,开始做提前归国的准备。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1990年3月26日,李明新登上西归的客机,启程回国。透过机窗,鸟瞰祖国的山川、田野,他似乎看到祖国母亲在向他招手,欢迎他这位留学近两年的归乡游子。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新荷一枝带露浓
——访四季青幼儿音乐学校
李罡
有人说:京郊四季青乡像一湖碧绿的春水,位于乡中心的幼儿音乐学校像绿水托起的一朵娇艳的新荷。
应运而生
1986年,四季青乡踏着改革的节奏,即将跨入经济持续发展的第十个年头。全乡人均收入突破1200元。钢琴、小提琴……纷纷进入四季青人的家庭。一所以音乐启蒙为宗旨的幼儿音乐学校便应运而生了。
这所学校建筑面积1384平方米。除设有活动室、卧室等儿童必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外,还设有专业教室、大型音乐厅,配备了钢琴、手风琴、小提琴等教学设备和配套打击乐器。幼儿音乐学校按北京市“幼儿教育纲要”的要求,开设了各门文化体育课,还在全校开设了德国奥尔夫音乐课,成立了打击乐队,聘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军乐团等专业团体的5名专家任教。每名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一门乐器。现在有100多名3至6岁的儿童在校学习,其中90%以上是四季青乡农民子弟。
他们带来七色光
现任幼儿音乐学校校长的颜文博,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1987年,四季青幼儿音乐学校成立不久,他举家而来。
何止是一个颜校长。总政歌舞团的老艺术家吴国本来了,军乐团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也来了……他们像一颗颗明珠,给一向落后的农村带来了艺术之光、文明之光、希望之光。
亲手编织七彩梦
“小朋友们谁能说,这个像小蜗牛的是什么呀?对,是高音谱号。”
寻着一个亲切、甜润的声音,我们来到手风琴教室。十几个身背手风琴的小朋友正在上专业课。
那个循循善诱的女教师叫范艳丽,今年25岁。她是音乐学校手风琴专业的教师,也是四季青乡培养的第一批幼师毕业生。小范自幼酷爱音乐,但有限的经济条件、闭塞的环境使这个农村姑娘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现在,她经手培养出3批、80多名手风琴专业毕业生。这些孩子基本掌握了奥尔夫音乐课的基础知识,能演20到30首乐曲。小范说:“我要在这些孩子身上,实现我童年的梦。”
幼儿音乐学校的12名教师全部达到了幼师水平,每人都掌握一种以上的乐器。
绿水托出七色花
1988年“六一”,海淀影剧院。
四季青幼儿音乐学校正在这里举办专场演出。绛紫色的大幕徐徐拉开,一个身穿淡粉色纱裙的小姑娘大方地走到舞台中央的钢琴旁。随着那纤细的指尖上下跳动,一曲欢快、动听的钢琴独奏曲如泉水流泻,使人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农民的孩子之手。
幼儿音乐学校成立4年来,已培养出3批、120多名小毕业生,其中1人考上了音乐附小,3人考上了华音音乐学校,一人当上了银屏小演员。升入小学的毕业生也都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很多孩子还在通过不同渠道继续进修音乐。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毕生才资助25名学生上大学
阎三囤
山西省高平县伯方村养猪专业户、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毕生才捐款助学的事迹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1983年,48岁的毕生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勤劳致富,实行科学养猪,每年收入愈万元,成为闻名的“勤劳致富状元。”
1986年的一天,他听说有位姑娘考上大学家中无力供学,深受触动。他想自己靠党的政策致富,也得为党为国做些贡献。对!就拿出钱来,供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
主意打定,他征得全家人的同意,决定在家中每年一万元的收入中,拿出6000元,无偿供25个孩子上大学。
消息传出,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不理解,有的说闲话。但他下定决心不动摇。他找到副省长白清才,得到支持。省委委托省司法厅派人前来专访,帮他和省财经学院取得联系,成立了“毕生才基金委员会”,由他担任会长,每年把钱直接寄往学校,由学校确定资助对象。截至目前,已拿出3万余元,资助学生25名。去年已有5名毕业,今年又将有5名走上工作岗位。他说:“这些孩子我一个也不认识,我没想让他们感谢我,只让他们知道这是党是人民对他们的关怀。”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青岛崂山点穴医院一瞥
点穴是我国武术的一种独特功夫。贾立惠、贾兆祥叔侄以点穴疗法治愈了200多例疑难病。在运用科学手段诊断病情的基础上,以点、推、掐、按、叩等手法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气血畅通,可促使已发生障碍的机体功能得到调整,达到治病的目的。
图一:宋焕云院长(中)、贾立惠(右)和贾兆祥在一起分析腰椎X光片。
图二:门诊治疗室内,点穴大夫们用各种手法为患者治病。
图三:即墨县鳌山卫镇农民周珍华坐在炕上绣花边。她曾患脑炎后遗症,右手瘫痪,舌外伸7厘米收不回去,不能说话,饮食为半流汁(图三左上为当时的照片)。经过70天点穴治疗,她即痊愈,没有后遗症,现已结婚。
图四:青岛市民马世欣踩着缝纫机做椅套。小马原来患小儿麻痹症,下肢肌肉萎缩,两腿成O型,不能站立。经过8个多月的点穴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可扶拐杖走路。(图四右下为患者当时的照片)。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