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胜利油田稳产记
本报记者 鹿舫
“油老二”稳产的背后
自去年9月份至今,胜利油田连续稳产。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周永康说:照这样干下去,今年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年产原油3350万吨的目标!
3350万吨——全国原油年产量的1/4!胜利油田稳产的意义显而易见,而它稳产的不易却鲜为人知。
被百万石油大军亲切地唤作“油老二”的胜利油田,经过25年的建设,一方面已跻身于全国10大企业之列,累计生产原油3.95亿吨,上缴利税181.3亿元,是国家同期投资的5.3倍;另一方面它稳产的背后又存在一系列难题,譬如勘探上近几年没有重大发现,开发上困难越来越大,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老油区产量自然递减率的影响,全油田每年要新增原油生产能力300多万吨,原油年产量才能稳定在3300多万吨的水平上。其难度可想而知。
前不久,记者在胜利油田采访,发现这里上上下下都讲“学大庆、办实事”,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今天“油老二”的原油生产为什么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传家宝不能丢
胜利油田的16万职工本是一支靠大庆精神起家、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可是在去年7月,油田党委搞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些人却答不出“三老四严”的内容……
这件事引起了周永康的重视,他在党委常委会上说:“我们靠大庆精神起家,还得靠大庆精神发家。开发石油的传家宝不能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他们先后邀请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王德民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到胜利油田传授油气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请胜利油田参加过60年代大庆会战的老工人、老干部、老劳模组成学大庆报告团,回顾战斗历程,重温创业精神。全油田职工受了一次系统的学习大庆经验、发扬大庆精神的教育。
为了把学大庆活动引向深入,油田党委决定走好三步棋——抓领导、打基础、下基层。
油田领导带头对照大庆经验和大庆精神,联系自身实际,看这些年坚持、发扬了什么?丢掉、削弱了什么?主动亮丑,袒露自己日常工作中的“低、老、坏”(低标准、老毛病、坏作风)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例如,近几年胜利油田花3.6亿元,从国外引进了1600台电潜泵,因管理不善,到去年8月,能正常运转的不足1/3。
管理局、厂处和大队三级领导共摆出“低、老、坏”的表现数千起,并且一一制订了改进措施。此举带动广大职工找差距、查原因、思改进。那些停转的电潜泵很快修复了,到年底算帐,全油田修旧利废节省开支2.41亿元。
人们说,今天“油老二”有60年代部队大比武的气氛。这话不假。自去年秋天起,胜利油田2000多个基层队都开展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活动。一次又一次的现场观摩会和能手选拔赛,使胜利油田涌现出了会单井分析和井组分析的优秀工人数千人。他们是今天“油老二”稳产的中坚。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大庆人当年率先喊出的“上级围绕下级转,机关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一线转”,如今在胜利油田产生了巨大的回声。全油田有28名副总工程师、副总经济师、副总会计师以上的领导干部,有2100名专业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奔赴基层。他们中多的要在井队代职一年。胜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陆人杰说:目前全油田已有56%的采油队达到了先进标杆队的水平,这便是数千干部下基层的一大成果。
多为群众办实事
从稳定职工之心着眼,从为群众办实事入手,是今天胜利油田生产稳定的又一重要原因。
河口采油厂埕东采油矿,地势低洼,动辄遭受海潮、洪水、凌汛的袭击。当年可真是居无楼、行无路、匣子(收音机)无声、电视无影,就连家属买粮、娃娃上学也得到20公里外的河口镇,许多职工要求调离。
近年来,埕东采油矿的领导为群众办实事。如今,路修通了,楼起来了;粮店、煤店、菜店、饭店、理发店、缝纫店一字儿排开;初中班里书声琅琅,俱乐部里笑语飞扬;副食生产基地也搞起来了,牛羊成群,肥猪满圈……副矿长李东海说:“职工安心了,年轻人还主动以‘热爱埕东、扎根埕东、建设埕东’为题开展演讲比赛哩!”
去年末今年初,周永康先后两次到埕东采油矿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油田党委号召各单位以安排好职工一年365天的生活为理顺群众情绪的突破口,进而促进原油稳产。
到目前为止,胜利油田已为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办了4件实事:衣食住行优先解决,子女入托入学优先安排,办公、娱乐用品优先配发。组织生活服务队,到施工现场理发,洗工衣、被褥。增设生活服务网点100多处,新建食品加工厂20多个。培训上千个基层食堂的厨师,新添炊事机具8000多台。
由于领导班子重视,油田农副业生产搞得很好。仅去年,全油田便生产粮食8500万公斤,蔬菜5000万公斤,肉、蛋、鱼、虾1260万公斤。
为分配这些劳动果实,党委明确规定:任何个人都不得批条子、打招呼动用农副产品。自今年起,各单位要逐步做到每年给每个职工平价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鸡蛋、肉、鱼,制作供应卡,就像国家粮食部门发放《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一样,发到各家各户,逐月兑现。对此,工人们别提多高兴啦。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着眼长远 只争朝夕
——湖南省省长陈邦柱谈“水”
本报记者 凌志军
陈邦柱: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水资源丰富。特别是湘北洞庭湖区。这是一块1.8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耕地占全省耕地的1/6,人口占1/9,但它每年生产了全省80%的大米、76%的棉花、40%的油料、94%的麻类、38%的水产品……这块“宝地”,就“宝”在水上。
记者: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那么急切地提出水的问题呢?
陈邦柱:因为我们这块“宝地”,同时又是一块“险地”。洞庭湖区跨湘鄂两省,处在5大江河南北夹攻的洪道范围。由于治水工程至今未过关,农业生产极不稳定。水多粮少,水少粮多。最要命的是洪涝灾害频繁。建国40年,30年有不同程度的灾害,等于4年逢3灾,累计受灾面积2500多万亩,溃决垸田近千万亩。我当省长,常常提心吊胆,生怕再来一次人力不可抗拒的大水,后果不堪设想。  
记者:为什么这里水患这样频繁?
陈邦柱:这就不仅仅是湖南一省的事了。从根本上看,上游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现在湖面已经比周围的土地高出数米,是一个悬湖,全靠大堤围着。湖周围又筑起数百个圆形的垸子,有300万人生产生活都在这些垸子里。老百姓真是盼水又怕水。
记者:湖南这些年治水始终不放松,是不是和你们饱尝水的甘苦之后所得出的这个认识有关?
陈邦柱:是的。水的问题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全国看,解决水的问题,一是节水,二是治水。湖南南旱北涝,应当节水与治水并举。但从局部看来,治水的任务更艰巨,更急迫。我们省与水斗了几十年。40年累计完成土石方35亿立方米,投资37亿元。现在,有70%的一线大堤达到防御1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垸内70%的耕地达到10年一遇的雨水量的排涝标准。但是,遇到30年一遇的大水怎么办?百年一遇的大水怎么办?从发展的趋势看,堤坝加高赶不上湖面涨高。显然,治水只解决眼前的问题还不够,应当着眼于长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夺取一个两个丰收年不是难事。要做到持续稳定发展,就非常不容易。
陈邦柱:要使农业稳步发展,就要建设一个稳步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解决水的问题。
记者:那么,今后湖南将怎样贯彻你所说的这种思路?
陈邦柱:最重要的是改变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搞综合治理。从近期看,固堤清淤的工作仍要坚持不懈,还要尽快改造电网,更新严重老化的电力排涝设备。从中期看,要千方百计地在江河上游的高山暴雨区加修水库,增强调节水势的能力,还要在垸内加快修建防洪住宅楼,以保证万一溃堤时人民的生命安全。从长期看,洞庭湖区的治水依赖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水土治理的进展。总之,治水工程不是一个地区的事,而是整个流域的事。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春风暖人心
——记哈尔滨火车站货场“服务一条街”活动
刘英贵
暮春的一天傍晚,两位身着铁路服装,手抬沉甸甸货物的年轻姑娘,敲开了哈尔滨市南岗区黑山街55号居民郭素德的家门。
“我们是哈尔滨火车站货场的。您家到的货,我们下班顺道给您捎来了,不收费,请看看领货凭证与运单是否相符。”
……
在哈尔滨火车站货场,开展“服务一条街”活动,下班顺道把货物义务送到货主家,已经四年多了。
货场零担作业区,每天都到达大批小件货物,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逾期不领的货物,按规定要被处理掉。这些货物的主人,多为孤寡老人或家里没有闲人的双职工,不是无力领取就是时间紧张没空领取。
1986年初,零担作业区货运员谷秋玲等几名党员,用下班回家顺道捎脚的办法,开展起义务送货。他们送的第一批货是长沙一位干部寄给住在文庙街老伴的一箱柑桔。过了不久,那位干部公出到哈尔滨,特意带着老伴到货场表示谢意。
紧接着,团员们也加入了送货的行列,没多久,便形成了以党、团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服务一条街”队伍。货场职工居住四面八方,每天下班时,都有人或用自行车驮,或用三轮车蹬,或手提肩扛,顺道把货送到货主家中。
虽是顺路捎脚,却很少有顺顺当当的时候,运单地址错写,货主人走家搬。这时,不仅仅是顺道一条街了,说不准要跑多少条街,才能找到货主。
1987年盛夏的一天傍晚,天气闷热,58岁的李德贵老师傅驮着25公斤大米往王兆屯送。车站距王兆屯至少5公里路,到那一问,货主两个月前搬到货场附近的北京街了,门牌号不知道。李师傅不顾疲劳又转回来,在北京街打听了两个来回,终于找到住在六层楼上的货主。
“你们铁路真是搞活了,啥钱都挣。”这往往是义务送货人迎来的第一句话。1988年11月末的一天,李宝华、潘亚萍两人将一件二三十公斤重的货物送到利群街一个住户家,在楼下与收货人相遇。这位收货人说:“我住在七楼,给搬上去吧。”两位姑娘什么也没说,一直把货抬到七层楼上,累得汗水淋淋。跟上来的货主则怪声说:“行了,不用送进屋,要多少钱?”两人说:“我们是义务送货,不收费。”
商品经济的兴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角度和价值观念。而“服务一条街”却给人们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风。“服务一条街”活动在不断袭扰中发展,它的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也不断延伸。送货中,遇到生活困难的老人,他们以后就常去帮助。干部参加集体劳动,也推起了送货车走街串巷……
下班捎货蔚然成风,并已在全市形成网络,谁的那条街有货,通知一声下班就捎走了。现在,很多人如果在回家路上手里不捎点货倒觉得若有所失。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的林佩力,面对一脸汗珠的送货人,热泪盈眶、感慨万端地说:“我在哈尔滨没一个亲属,你们送来的是人间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离休干部金巨祥在表扬信中写道:“货场的两位同志顶风雪,用一根木棒把千里之外寄来的20公斤家乡小米一直抬进屋里,这是怎样一种场景!又有谁不为这场景而动情?”黑龙江省副省长杜显忠特意写信给车站党委,表扬他们的做法不仅是一个企业搞好服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净化社会风气、弘扬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所离不开的。
4年来,12万多件货物被货场的职工下班顺道捎到货主家,同时把春风也带进了千家万户。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大家来谈“水”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
于迅 宋谷雨
自然界是一个大循环系统。治水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过去,我们山东省栖霞县偏重于搞工程,配设施,缺乏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大水利”观念,结果水利工程搞了不少,效益却逐渐降低,治水的路子越走越窄。近几年,我们改走生物、土壤、工程措施并举,空中、地表、地下“三水”同兴的新路子,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用水的困难。
营造“生物水库”增加空中补源。据科学测算,栖霞县森林覆盖率若增加1个百分点,就至少可增加地下蓄水8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兴建8座小型水库;土壤剥蚀量若每年减少1毫米,则现有水库可减少50万立方米泥沙淤积,相当于增加5个小型水库。这说明“生物水库”是解除干旱危机的长久之计之一。1987年以来,我们县每年造林2万多亩,封山43万亩,现有林地达87万亩,占宜林地的90%,林木覆盖率由25.5%增加到2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这一项增加地下蓄水8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兴建了80座小型水库。
开发“土壤水库”,增加土壤蓄水。我们改革耕作栽培办法,靠疏松和覆盖,把土地变成“海绵体”,做到多积蓄少蒸发。以往,我们春田春耕,1987年后改为春田冬治,大犁深耕,挖沟挡堰,整平地面,“一亩地接住一亩天”,实现了秋水春用,春旱秋抗。据测定,每亩可增加有效蓄水28立方米。同时,我们县还广泛推广覆膜、覆草和秸秆还田技术,起到了保水、保土、培肥地力等多种作用。
兴建“工程水库”,增加拦蓄能力。在贫水区以修水库和打深井为主,在丰水区以挖平塘和地头井为主,在大河两岸以平塘和截流为主,既不造成工程浪费,又合理开发利用水源。近3年,栖霞建设大小水利工程4000余项,增加有效蓄水4000多万立方米,形成了“水库塘坝星落山谷,机井平塘棋布田间”的水利工程网络。此外,蓄水工程与节水工程同步发展,全县建设喷灌、滴灌和管灌田4.3万亩,水的利用率提高了30%。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百年大计 宜长计议
治水,始终是人类和自然界斗争的主旋律。无论是水乡泽国、干旱地区,还是山区丘陵,人类生存、生产、发展都离不开治水。不是千方百计息水疏洪,就是想方设法拦蓄雨水。
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也由于人类智慧的局限,治水工作只能逐步深入。今天,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远比古人高,也有能力在较大范围内对水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因此,治水就不能老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水平上,应该一方面经常不断地开展一些必要的临时项目;一方面把治水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在大范围内,进行总体规划,从长计议,分步实施。只有这样,治水才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达到为民造福的目的。
                         ——编者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重点工程不可铺张浪费
燮阳
秦皇岛煤码头工程,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国家投资几亿元,许多生产设备都是当今世界一流的。然而,这个港口的生活福利设施却十分简朴,没有豪华的宾馆,没有漂亮的高楼大厦,招待所、俱乐部、洗澡塘全是旧房子。
看到这种情景,我不由想起前不久在另一个工地采访的情形。这个工地还没有开工,生活福利设施却盖了一大片,有豪华的宾馆,漂亮的办公大楼,高标准的住宅,等等。两个工程,两种作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新建重点工程中,有条件的,先把必要的生活福利设施搞起来是可以的、应该的。但是,这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在搞工程时,在非生产设施上互相攀比,似乎越洋越好,越排场越好。这不是好风气。我们国家穷、底子薄,积攒一点钱搞建设十分不容易,每个铜板都要用在刀刃上,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一分也不能乱花。搞工程建设,总是要以工程为主,生活设施要控制在标准之内。如果把重点工程的投资大笔地用在生活福利上,那就本末倒置了。
现在,提倡过紧日子,重点工程建设也要贯彻这一精神。这些工程是国家投资的,少则几千万元,多则数以亿计。这方面节约的潜力很大。秦皇岛煤码头工程,在非生产建设上,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这种勤俭办企业的精神值得提倡。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做好酒文章
本报记者 罗茂城
人们说:“天府多佳酿,酒乡数四川。”看来,此话并不言过其实。
四川气候温和,粮源丰富,酿酒历史悠久。
解放前,四川酿酒纯系手工操作,年产白酒仅四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粮食年年丰收,粮食市场和办酒厂的自主权放开,一大批酒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很多国营酒厂也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使酒的产量迅速提高。近几年全省年产量均在百万吨左右。酒的质量也显著提高,先后有二百三十多种酒获省以上奖励。川酒声誉日隆,在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最近三年,夺得国际金奖十个,出口产品达二十余种。四川在满足省内需要的同时,每年向省外销酒三十万吨左右,在历届全国糖酒交流会上都夺魁。据统计,四川名酒就占全国名酒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
川酒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走过一段弯路。在“要想富得快,就得烤酒卖”的思想指引下,四川一度出现了各行各业大办酒厂的混乱局面。很多新酒厂、小酒厂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乱,粮耗高,大量酒质不合格。
面对这种局面,四川省政府决心大力整顿酒类生产与销售。一九八五年以来,四川各地陆续恢复了酒管机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酒类产销企业的清理、整顿,先后实行了酒类产销许可证、酒类零售许可证、国家名酒“准运证”等制度,加强了查处伪冒酒的工作。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关停并转了一大批酒厂。到一九八九年底,全省的酒厂比一九八五年减少了一半,并基本堵住了假冒酒的生产与销售。
治理整顿,使川酒的信誉得到恢复。今年三月下旬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流会上,酒类总成交额为十点六亿元,四川就占了五点三一亿元。
制酒是四川的优势产业,也是各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酒类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玻璃制瓶业、纸箱包装业、印刷业、商业、饮食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当然,对这一产业的发展,人们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四川每年要用近二十亿公斤粮食酿酒,这在目前粮食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是否合算?
对此问题应作分析。有关权威人士认为,首先,二十亿公斤粮食中,大部分是人们已不大食用或用作饲料的红高粱、玉米、薯干之类,大米、小麦只约占总耗粮量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拿这些粗粮酿酒,对群众口粮供应影响不大。而用这些粮食酿酒,能创造出高于粮价几十倍乃至百倍的价值,大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及满足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其次,拿粮食酿酒,曲酒的酒糟是优质猪饲料。四川这几年养猪事业稳定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酿酒业的发展。当然,盲目发展酒厂,宏观上失去控制,这点教训应该吸取。
目前四川酒厂仍然为数不少,如何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大搞酒糟的综合利用、降低烤酒的成本、减少酒糟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确实还大有文章可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觉醒后的奋起
——广西玉林地区重塑人与自然关系
本报记者 蒋耀强
玉林开始又披上了薄薄的绿纱。
踏上玉林的土地,当地人坦率地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干过蠢事,是饱尝灾难的苦果之后才清醒的。
    一
“老天爷翻脸不认人了!”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叶,广西玉林地区灾害频繁:1985年,17号台风之后的一场特大暴雨,使全地区损失1.85亿元;1988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在短短3天内,淹没50万亩耕地,冲垮数万间农舍;1989年,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的玉林,竟出现“雨季无雨,汛期无汛”的怪象,大中小水库几乎全部干枯见底,中小河流断流,受旱稻田217.8万亩,绝收38.4万亩……
为什么老天爷专找玉林地区的“茬”呢?有人说这是自作自受。10多年前,玉林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可是到了1985年,已急剧下降到16.01%!1980——1985年,全地区森林总生长量是609万立方米,消耗量却达724万立方米,年均赤字20多万立方米!
    二
大自然给人们上课了。1985年,一场春雨刚过,陆川县一位细心的干部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荒山秃岭附近的小河堤被冲垮了,大量泥沙淤入良田;而刚刚封山植树一年的东成水库区却没有一点泥沙下泄,水库内蓄水仍是清亮亮的。
忙于救灾的地区领导,奔波间隙突然发现:连年的灾难似乎对绿色更少的平南、桂平、贵港三县(市)更狠,而绿色稍多的容县、北流、玉林,即便是灾年,灾也不重。
很快,上上下下的玉林人开始明白了这样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毁林必遭灾,救灾先造林。
公仆们有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地委书记李恩潮和行署专员徐炳松等地区领导,下乡多了锄头和铁铲这两件“行李”,走到哪里就把树栽到哪里。一向自称为“救灾领导”的贵港市领导黎禄庭、劳以雄、梁雨祥,又多了一项新的“救灾”任务——在灾区建立绿化示范点。一点带多点。全地区县、乡领导都动起来了,一下子办起了398个绿化点,栽了“公仆树”31.9万亩……
    三
砍树容易造林难。老大难的问题,“老大”(领导干部)一抓就不难了。在“老大”的带动下,玉林人老老少少都动手栽树偿还历史的欠帐。
他叫廖景焕。这位贵港市庆丰乡中龙村的农民,曾是乡林场的负责人。林场被砍伐光后,他卖掉家中的7头牛,承包村里200亩荒山,举家进山造林。廖景焕说,我没能守住祖宗的家当,但我有信心建起自己的林场。像廖景焕这样的家庭林场,中龙村就有100多个。
一些更精明的农民,打起了国营林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承包的山地纳入了国营林场的版图,将自己承包的山地、劳力与国营林场的资金、技术、管理组合起来。山地在玉林地区不算多的陆川县,就有联营林场143个,营林面积60万亩,占全县宜林面积的45%。
一浪高于一浪的造林热潮,也震醒了一批伐木者。醒来后的伐木者,用行动、用绿色向自然道歉。彭业荣是博白县永安乡平和村的农民,当过木材贩子,因违法砍伐和倒卖,受过林业部门的罚款和批评。如今,他带领几个兄弟承包了500亩荒山,已在“绿色银行”里存下了30万余元……
玉林人说,我们曾经挥霍祖宗传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把自然对我们的惩罚传给子孙。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内蒙古赤峰市郊区河南营子乡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全乡每个村都配有专职科技副主任,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名技术员,全乡有二千六百人参加过农业科技培训班。该乡今春在一千一百二十一亩玉米、甜菜田里采用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图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正在查看玉米苗。 史建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