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开城一日
人民日报访朝代表团
在朝鲜北方的名城中,平壤之下,当数开城。作为千年古都和高丽参的故乡,开城早已声名远播,而包含政治军事色彩的三八线、板门店,更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地方。
我们对开城一天的访问是从参观板门店开始的。清晨,汽车从子男山饭店出发,不一会便抵达离市区12公里的板门店。真没想到,这个举世闻名的所在,竟是一个长800米宽700米的弹丸之地。朝鲜人民军的同志先让我们在停战谈判大厅和电影放映室对朝鲜战争和谈判作了番历史的回顾,随后陪我们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会场。从1953年7月至今,围绕朝鲜停战协定的实施和朝鲜北南统一问题等谈判,在这里进行。
代表着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统一阁”和“自由之家”北南相对,中间是将朝鲜半岛拦腰斩断的军事分界线。5幢蓝白两色的木屋骑在分界线上,交战双方各据两幢,中间的一幢是归中立国委员会管辖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会场。当我们从“统一阁”循级而下,向分界线走去时,对面的三个美国兵和两个南朝鲜兵一齐对着我们举起了照相机和摄像机。对我们的拍照,他们也不介意,头戴钢盔、脚蹬大皮靴的美国兵,摆出一副卡腰叉腿的架势。从南部来的参观者也不少,但一概不许拍照,据说是因为美国“不愿让更多人知道美军驻在南朝鲜的事实。”这也难怪,几万军队长期赖在别国不走,这是不那么光彩的。
在停战委员会会场里,一排谈判桌横摆正中,桌上的麦克风线成为军事分界线,延长到室外为高不盈尺的水泥台所替代。在室内,谁都可以越线走动,但室外的水泥台则绝对不许逾越。“去年赴平壤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林秀卿,就是从这里迈过水泥台返汉城被南朝鲜当局逮捕的,”朝鲜陪同的同志指着窗外说。这时,窗玻璃上突然出现两张美国大兵的脸。不知他们是好奇,还是窥探?
“这里的气氛怎么样?”朝鲜人民军的一位少校回答我们的提问:“美国兵什么都干,向我们举枪恫吓,向我们摇晃裸体照片,作很不体面的动作……”
下午,我们来到大德山附近的无名高地。山沟对面是黑石突兀、杂树丛生的山峦,虽是暮春季节,仍透着股萧森之气。英俊的朝鲜人民军姜浩石中校在厚实的水泥掩体后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那高些的是碉堡,黑色的是铁门,长长的是水泥墙……”,我们边从望远镜里观察对面的山头,边听他指点。其实,在晴天里,这一切肉眼即可看清,尤其是那长240公里、高5到8米、上宽3到5米下宽10到19米的水泥墙,更是灰蛇般蜿蜒山脊,清晰可辨。
一提到水泥墙,中校便情绪激忿:对这么个庞然大物,南朝鲜当局以前硬说没有,现在虽然不否认它的存在,但说它是防坦克的障碍物。这是不高明的谎言。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懂得,要挡坦克,只要一米半高的障碍就行了,建那么高的墙干什么?坦克的最大爬坡度不超过30度,而这一带很多山的坡度在70度以上,又何必在它们上面筑水泥墙?“很明显,南朝鲜当局修水泥墙的目的是为了长期分裂朝鲜。这道水泥墙不仅使北南方的亲人不能相见,就连动物也难以南来北往!”
从板门店回到饭店,离散亲属姜光羲先生和孙洪村女士已应约等候。两人悲切的述说,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两家的遭遇相似而又有代表性:战前,他们都有两个哥哥在南方做工、学习,战争一爆发,全家人便从此咫尺天涯,不能相聚。他们的老母都在临终前念叨自己儿子的名字,死不瞑目。在开城40万人中,有离散亲属在南方的竟占70%。一条军事分界线,一道水泥墙,割裂了多少人间亲情,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剧!
战争也给开城带来严重破坏。从公元918年到1392年,开城曾是高丽王朝的首都,极为繁华。但在朝鲜战争停战前夕,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使该市许多古建筑毁于战火。不过,幸存的恭愍王墓、南大门、善竹桥等遗迹文物,依然使开城犹存古城风姿。我们问开城市委宣传书记李炳龙同志:“开城为什么能成为朝鲜古今重要城市?”对这个问题,他列举两点理由:其一,开城位于朝鲜中央地带,与各大城市水陆相通,具有建都的重要条件;其二,它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有着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地位。
这不失为精到的分析。当然,开城地区经济开发较早也是高丽王朝在此建都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别的不说,早在413年,开城地区就开始种植人参,高丽参不久便饮誉海外,经久不衰。在我们去板门店的路上,车窗外不时掠过为参苗遮荫的草棚。从李炳龙风趣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今天开城地区是高丽参唯一的产地,这里不仅生产远销国外的高丽仙丽参、蜜参、人参精汤等滋补药品,也孕育出许多有关人参神奇妙用的美丽故事和传说。
像朝鲜其他城市一样,30多年来,开城发展很快,已由一个商业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文化型城市。市区街衢纵横,工厂林立,花木繁茂,建筑颇具特色。20年前修建的民俗街上,朝鲜传统的歇山式民宅,屋檐高挑,灰瓦红墙,街旁屋后遍植杨柳、松柏,使游人有置身千余年前的古都之感。
傍晚时分,我们走进民俗街一家院落,小小的天井,木质结构的住房,铺着草席的暖炕,很有些农家气息。“林秀卿回汉城前曾在这里住过,”陪同指着正房对我们说。又一次听到林秀卿的名字,大家不禁想到朝鲜和平统一大业。这位正直刚强的女青年,不顾南朝鲜当局的威胁阻挠,辗转万里赶赴平壤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为祖国统一事业风尘仆仆,奔走呼号。她的言行,表达了南朝鲜人民的心声,表明朝鲜劳动党、政府和金日成主席提出的实现北南自主和平统一的主张深得人心。朝鲜南北骨肉分离几十年的局面必须早日结束,朝鲜三千里江山应该统一也一定会统一,这是此刻也是我们在开城一天采访的深切感受。
(附图片)
开城人参加工厂工人包装红参。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活跃在环保战线上的“地球卫士”
1970年在美国发起的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日”活动,已成了全球性的运动。今年,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个国际团体和组织、2亿多人次参加了这一活动。活跃在全球环保战线上的千千万万积极分子,忠于职守,英勇斗争,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被称之为“地球卫士”。本文简要介绍其中三位不同国籍的普通“卫士”。
犀牛头数又回升了
米切尔·韦里霍(33岁),肯尼亚人,曾在蒙巴萨狩猎管理办事处工作。8年前的一天,他的一位同事缴获了一对偷猎的50公斤重象牙。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念头:独自远征唤起更多的人拯救野生动物,特别是即将灭绝的黑犀牛。他说,“作为非洲人,我把野生动物视作祖先的遗产,决心要用独有的方式去拯救它们。”
1982年,他进行第一次徒步远征,从乌干达的坎帕拉出发,穿过肯尼亚,一直到坦桑的达累斯萨拉姆,全程2400公里。每到一地,他就向村民、学生讲演,为保护野生动物募集了3万美元的基金。
1988年,他去欧洲,步行135天,行程2900公里,为建立犀牛保护区募集了100万美元的基金。
从1988年起,肯尼亚的黑犀牛头数由最少时的400头开始回升,这其中就有韦里霍的一份功劳。
他目前在一家汽车公司工作,计划今年底远征美国,有机会再去远东国家。
海底生物明显增加
贾·帕屈利差·吉布松(37岁),伯利兹女动植物学家,经过两年的努力,在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的沿海建立了中美洲第一个海洋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海底生物。
伯利兹海岸有一段长达242公里的堤礁,45种珊瑚和数百种鱼类生长其间,被称为“世界七大海底奇观”之一。然而,80年代中期,捕鱼、采集贝壳、旅游和工程建筑严重地污染破坏了这个美好的环境。
1985年,在这位女科学家的倡导下,有关部门制订了一项建立海洋保护区的规划,并逐渐得到当地渔民、商人、政府官员的支持。这项规划还得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的资助。
这个海洋保护区命名为霍尔昌(当地语意思是小运河)保护区。为了防止破坏行为,在这区域内采取了种种措施,如派人巡逻、制订法规、禁止捕鱼和采集标本等。如今,这里海底生物种类有明显增加。
保护雨林有了希望
哈里逊·纳伍(30岁),马来西亚青年,在过去3年里,他遭受种种迫害:坐牢、被软禁和其它人身攻击。他的“罪名”是帮助当地土著人制止滥伐热带雨林。
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有一片热带雨林,过去有数千人在丛林中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1977年,外国木材公司来到这里,开始砍伐这片雨林,许多当地人被迫背井离乡,而今剩下不足500人了。
纳伍十分关心这片雨林的命运。1982年,他成立了“大地之友”的组织,来保护这片雨林。他和伙伴们展开调查活动,揭露外国公司与当地官员相互勾结破坏雨林的行为。他们一边以实际行动声援当地居民,一边呼吁国际社会的支持。
在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国际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当地政府同意跟他们进行对话,讨论关于制止滥伐雨林和尊重当地人生活方式等问题,从而给这片雨林带来了希望。                    
  (世绍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英国邮政效益高
英国的邮政事业不仅历史悠久,其效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它已经成为一项相当赚钱的国营公共事业。全英现有邮务员工18万人,每天处理约5400万封信件,投递到2400万个地址,其中87%是机关和工商界的公务函件,17%是私人信件。1988—1989年度邮政部门的盈利是6660万英镑。
英国邮政系统拥有强大的运输力量,包括3.3万辆邮车以及若干汽艇、直升机和通往边远地区的小型汽车。此外,伦敦邮政总局和几个邮件集散和分拣站还有专用的地下小火车,每天可运送5万袋信件和包裹。这条专用地下铁路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在长途电话和图像或文字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英国的邮政业务不但未受影响,反而逐步发展,其主要原因除邮费较廉和工作效率较高之外,邮局的服务态度也是重要因素。英国皇家邮政局局长柯克伯恩说,他要求邮政员工热情接待寄信人,不得摆出冷面孔,使人愿意光顾。有了广大的顾客,英国邮政事业就不需要政府的补贴,每年还可有大量盈余。
          (陈封)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美国儿童失踪现象严重
本报记者 仓立德
在华盛顿,记者时常收到邮递员送来的寻人启事。那启事一般如明信片大小,左上方是一幅女童或男童的半身像,右边有一行醒目的黑字:“你见到我了吗?”接下来是孩子的失踪时间、地点及其衣着和身体特征,最后有联系电话。
儿童失踪事件往往是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例如,对去年七月弗吉尼亚州十岁的罗西·戈登失踪后被害,以及同年底五岁的梅丽萨·布拉南被诱拐事件,各新闻机构都连续报道了寻找经过;当佛罗里达州的约翰·沃尔什(其六岁的儿子失踪后被杀)成为一个电视专题报道的采访对象后,儿童失踪问题更引起全国性关注。
美国每年失踪儿童有多少?最近联邦政府司法部首次就此问题发表的一份报告,披露了一些实情。据估计,在两岁至十一岁的儿童中,一九八八年全美竟有一百多万宗失踪事件。其中性质最恶劣的是外人诱拐、裹胁。在总共约四千六百起这类案件中,约有二百至三百名儿童长期失踪,有些甚至惨遭杀害;其余的虽被较快找回,但常常是遭到性侵害之后。这些失踪儿童大都是由过往车辆劫持走的。另有十余万名儿童是被诱拐的目标。
报告的作者说,调查中一个颇令人意外的发现是,由于家庭内部纠纷而被某家庭成员抢走的儿童多达三十五万名,这一数字比原先的估计多了好几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离婚率不断上升,而带走孩子的一方大部分是在离婚诉讼中失去孩子监护权的父亲或男性家长。
除上述两类失踪儿童外,报告还列举了另外三类。一类是从家庭出走的儿童,估计一九八八年总数约为四十五万名。一类是遭遗弃的儿童,他们或被赶出家门,或被抛弃街头,或被看护人扣留,总计十二点七万名。最后一类是丢失、受伤或因其他原因而失踪的,总共有四十三点八万名。
面对如此严重的儿童失踪问题,司法部的报告除强调需要研究、分析并分类处理外,未提出任何具体的解决办法。据报道,为防不测,美国各地有许多家庭为孩子预留了指纹。鉴于儿童失踪问题尚未引起官方有关部门的应有重视,一家全国性民间儿童保护组织的负责人最近要求,由联邦政府下令,使每宗儿童失踪事件上报备案。他说,“美国儿童处境危险,我们应尽力保护他们”。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东京垃圾展览会向人们展示了从各种垃圾中提取有用成份的方法,并告诫人们不要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养成胡乱丢弃东西的恶习。这是小学生们在展览会上参观废旧报纸的再加工过程。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