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艺术化和诗化的雷锋精神
——雷锋组歌《永不陨落的星》的启示
黄国柱
5月的首都,鲜花盛开。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为我们送来了一台声情并茂、赏心悦目的大型“雷锋组歌”《永不陨落的星》,深受观众的喜爱。显然,作为一件艺术品,“组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组歌”的启示也是意味深长的。
雷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里的共产主义精神道德楷模,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家喻户晓。一个22岁的士兵,以其短暂的一生赢得举国的尊敬和仰慕,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社会伦理现象。雷锋的魅力显然来自他本身。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人,不做恶人;尊老爱幼,关心他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憎爱分明,热爱集体……雷锋把爱洒向人间,同时也使自我的人格完善提到更高的境界,从而使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在优秀的传统道德的人格理想中找到了积极的认同。如今,人们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比什么时候都要急切地呼唤雷锋的回归。当然,90年代的学雷锋不会简单地等同于60年代,其中贯注了人们对10年动乱、10年改革的社会伦理的反思。因此,90年代出现的“雷锋组歌”也就不会停滞于60年代的话剧及电影《雷锋》的水平,她将必然地表达艺术家们对雷锋现象、雷锋精神的独特理解和认知。“组歌”之所以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首先来自这种对雷锋精神重新认识和反思的情感深度。她紧紧把握新时期青年应选择什么样的奋进之路这个鲜明的脉络,昭示出雷锋之路对于我们的时代和民族前途的重大意义:“啊,雷锋的路,人生之路/你的足迹是时代的音符/写下一个大写的人字/留下一部壮丽的史书/啊,任凭它风云变幻/我们还是选择了你/走雷锋之路,这是当代中国的答复!”(《尾声·路》)
应该说,这是一个重如泰山的题旨。如何用艺术的、诗的语言手段,通过声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形式把它恰如其份地表达出来,这决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面对雷锋所体现的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性内容,“组歌”采取还其质朴的本色的办法,用雷锋那博大而深广的爱心,来歌颂美好而崇高的人类情操,进而揭示比较深邃的人生哲理:“梦中,你轻轻向我走来/走过悠悠岁月,走向深深期待/我的心就是升起的风帆/你的爱就是无边的大海。”(《梦中,你向我走来》)还有那十分动听的童声合唱《布谷声声》,描述了少先队员们对雷锋叔叔的深情厚意和真挚的怀念,令人为之动容。总之,“组歌”所给予观众的关于雷锋的音乐形象是富有人情味的,是和蔼可亲的,是我们熟悉的。观众那此起彼伏的热烈掌声已经向我们说明了一切。
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组歌”词作者胡宏伟、曲作者铁源等以及前进歌舞团长期的艺术追求。这个特色体现在《长江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广为传唱的歌曲中,也体现在前几年该团相继推出的晚会《北疆的旋律》和《太阳·红星·黑土》之中。在这个大型“雷锋组歌”中,民族气派和地域特色也是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主导性因素。像《湘江流辽河流》、《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如果说》等等,都是从雷锋生长的故乡湖南或从雷锋成长生活的东北撷取丰富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其中特别注重歌词的口语化和音乐旋律的民歌特色,在表演形式上又多采用男女对唱、重唱,再伴之以优美的民族舞蹈和明丽的舞美背景,生动、活泼、明快、质朴,让观众的视觉、听觉同时受到一种美的陶冶和享受。因为她是民族的、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所以很容易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互相沟通、共鸣的桥梁。正因为如此,雷锋精神中一些很严肃的内容才春风化雨般地洒进人们的心田。
雷锋是一个军人。以他为主人公的“组歌”理所当然地要有军营特色,要有军人的那种阳刚之美,要有生龙活虎般的部队生活气息。女声独唱《战友,送你一轮月亮》,便以雷锋中秋之夜为战友送月饼为题材,歌颂了革命军队内部的关切和温暖:“愿心儿再也没有残缺,愿歌声再也没有忧伤。……啊,战友,战友无私坦荡,送你一轮爱的月亮。”如果说,这首歌里体现的是温馨的诗意,那么合唱《走进暴风雨》则体现的是战鼓的激越和豪壮,把雷锋博大的爱心所凝聚的巨大感召力化为人民军队无坚不摧的坚强和勇敢。
以民族的和军队的精神气韵为主旋律,并不意味着对现代艺术形式及技巧方法的绝对排斥。在“组歌”中,同样有像《二十二岁的永恒》及男声独唱《人生日记》这样的通俗唱法的歌曲。尤其在舞蹈设计以及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更是大胆采用了一些抽象的技巧,虚拟和实有、梦幻和现实、夸张和写实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一种豁人耳目的磅薄气势。
整台晚会在总体结构上也颇为讲究,她以雷锋一生中最精采动人的闪光点为纬经,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很注重情感的深度和力度的起伏,努力促成观众精神境界的升华。就歌唱技巧而言,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还是无伴奏合唱、童声合唱等等,都各有特色,显示了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当然“雷锋组歌”的成功,最终是雷锋精神的成功和胜利。正如组歌结尾时的最强音:“走雷锋之路,这是当代中国的答复!”
(附图片)
组歌《永不陨落的星》 林茂兰摄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深入生活”
周申明
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兴亡盛衰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早就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我们的文艺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文艺家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今天,重新认真学习和领会《讲话》精神,对于解决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之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地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进入新时期以来,许多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求索不止,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也有一部分作家艺术家在这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摇,出现了偏差,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导致文艺家疏离生活的思想障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涵义存有误解,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自觉地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则会妨害和束缚创作;二是片面理解和强调文艺家的主体意识,认为深入群众之中,做“人民的一分子”,是失去了文艺家的“独立人格”;三是把文艺创作当成“纯粹个人的事情”,而对描摹历史风云,展现时代画卷,反映生活本质缺乏应有的热情;四是过份强调文艺的所谓“本体”属性,在注重艺术“视角”的嬗变与创新中,忽略了艺术“视点”对于创作的重要规定作用,甚至认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会降低作品的品格。当然,还不止这些。不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不消除这些思想障碍,就难于真正调动起文艺家深入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是难于真正实现为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的文艺繁荣的。
深入生活,就是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深入他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发图强的伟大实践。这是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是文艺队伍必须练就的硬功夫、苦功夫、细功夫。诚然,文艺工作者也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当然有自己的生活,而且这生活也是与整个社会生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的。我们并不排除个别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生活的特殊遭际写出好作品,有的甚至可以成为传世之作。但是,就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个人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单靠这样的生活去敷演作品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又能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呢?
要创作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好作品,只囿于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不去深切地感受时代的脉搏是不行的。如果作者自己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毫不相干,他所熟悉的生活和时代脉搏不能相通,那自然难于达到这样的境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社会生活这个根柢,失去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就会“江郎才尽”,不仅写不出时代的“风云”录,画不好社会的“风情”画,即使是吟咏个人生活的“风花雪月”,也很难唱出个正调儿来。
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不仅是文艺家获得创作源泉的途径,同时也是文艺家提高思想,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途径。人的一切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与实现,人的自由意志的历史发展,人性的日益丰富与完满,始终都是在人类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中进步、发展并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世界观和方向问题;对于一个作家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经常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他才能经常有对于事物的新鲜感觉和广阔的眼界。生活本身是无限丰富的,是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能够纠正人们头脑中的错误的、陈旧了的看法或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空想。也可以说,把转变和提高文艺家思想与获得创作源泉统一起来的途径,正是社会主义文艺队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深入生活,还必须注意研究生活。要完成文艺崇高而艰巨的任务,离不开文艺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正确认识和深刻发现。发现是艺术创造的前提。从文艺创作的实践看,深入地研究生活这一环,与作品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社会生活,深入研究创作素材这一环节,无论如何是轻视不得的。这一点,今天尤须加以强调。社会生活中新与旧、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东西往往交相混杂,呈现出极其纷繁复杂的状态。对于这些社会现象,我们的文艺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就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表现。
深入生活,还需要不断提高表现生活的能力。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深入生活也好,加强思想修养也好,其最终目的和成效主要还是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上。大量事实说明,文艺家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不但取决于他的世界观是否正确,而且取决于他的世界观的水平和知识的水平,取决于他的生活阅历的深浅和艺术技巧的高低。文艺家只有掌握了从观察生活到表现生活的高度技巧,才会是这一行的熟练的能手,才能在丰富的生活的基础上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架起理解的桥梁
何能金
我爱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报告文学,尤其爱读反映建设者们生活斗争的作品。周纲同志的中篇《北战大秦》、长篇《西天一柱》、《支格阿鲁的子孙们》等,就是我非常爱读的。今年3月,我在病中又得到了他的新作《生存较量》,翻开读来竟放不下手。那恢宏的气势,壮阔的场景,使我振奋;诗的语言,如火的激情,令人陶醉;书中众多栩栩如生目标一致而又性格迥异的人物,他们原都是我十分熟悉的,而在作家的笔下更见其情采;书中涉及的关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经营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也使人多有启发。有的章节,我是含着眼泪读下来的。
作品描写了铁道部18工程局四处同志们开拓奋进的感人事迹。四处这支队伍,改工几年来,经历了一个由苦苦挣扎到奋力开拓进而达到初步繁荣的极其艰难的历程。堪称饱经冷暖炎凉,尝够了酸咸苦辣。改工前,他们是铁道兵的一个英雄团队,劈山斩水,转战四方。从原始森林到东南沿海,从磅礴乌蒙到喜玛拉雅山,修建过中尼公路,拉萨贡嘎机场,为社会主义铁路建设事业立下过赫赫战功,京原线上的驿马岭隧道,襄海铁路的工程施工,都留有他们辉煌的战绩。在唐山的抗震救灾中获得过国务院的嘉奖,在引滦入津的工程中得到过李瑞环同志的高度赞扬。但是,一经脱下军装,光荣的历史便只是历史的光荣,他们变成了一无所有,被抛在了严峻的现实面前。作为昨天的军人,他们满怀报国热忱迫切希望为四化大业做出自己的奉献;作为施工队伍,他们急需求得企业的生存发展。然而,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一时之间,他们诚心诚意希望受“雇”于人而无人“雇”,想当“长工”而不可得,只能在夹缝中去接受别人不能干、不愿干、不屑干的最脏最苦最累的任务。艰难困顿,辛苦倍尝。正如书中所写的:“他们付出了忍受了什么?不仅是汗水、眼泪、鲜血,而且还有精神上的牺牲和心灵上的屈辱。”事实上,承担这种付出和忍受的,不只是第一线的职工,还包括他们的家属子女!他们凭着光荣传统的力量、军人的坚毅、科学的管理、诚实的劳动,苦拚了几年,才终于从困境中冲了出来,创立了信誉,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生存较量》虽然写的只是四处,实际上浓缩了整个铁道兵部队解甲改工几年来的历程,真实地再现了这支队伍第一线四化建设者们在改革的大潮中的斗争生活和业绩。
《生存较量》的字里行间也确实浸透了作家浓重的感情。但我仍然认为感情不完全是这部书成功的关键,决定的因素是作家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是对生活严肃认真的态度,深入细致不畏辛苦的采访和善于与人沟通心灵。周纲在铁道兵生活过多年,凭借这些优势,从开始采访,就像一部开足了马力的机车,足迹遍及四处所有的工地,再脏再苦再险的地方他都去,劳碌奔波,一丝不苟。他写出了职工们心灵深处说不出或说不清的许多心曲来,为他的作品增强了思想的和艺术的穿透力。
时代需要文学,生活在呼唤作家。作为建设者的一员,我深感我们的队伍如饥似渴地需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同时,广大建设队伍在为四化、为社会勤恳劳动默默奉献,他们殷切希望能得到社会的理解,但社会并不十分理解他们。作家是我们建设者与社会之间最好的桥梁,我们殷切盼望有更多的作家深入到广大建设者队伍中去,写出更多既反映他们生活斗争业绩,又能鼓舞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好作品。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黑土地上绽开的新花
——黑龙江戏剧晋京展演述评
王育生
4月中下旬,应文化部和中国剧协之邀,黑龙江省新创作的8台剧目集中进京展览演出。这8台戏是:《野草》(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半月沟》(哈尔滨评剧院),《荒唐宝玉》(省龙江剧实验剧院),《身外有个世界》(牡丹江市评剧团),《天鹅湖畔》(鸡西市话剧团),《淘金大船》(黑龙江林业文工团话剧团),《赵五与无容》(佳木斯京剧团),折子戏《江祭》(省京剧团)等。
看过这8台戏后,感到他们在总体上,有如下一些共同特色。
首先是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黑龙江戏剧艺术家们身居祖国边陲,感受着时代风云,把目光和笔触集中在表现伟大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上,有些则直接是从改革大潮中撷取题材。不论是《野草》中写的那群新时代闯关东的流民们的命运,《天鹅湖畔》开发北大荒的战士们的独特遭际,《淘金大船》里现代化进程与古老蛮荒杂糅的生活图景,还是《半月沟》那只有十户人家荒僻小村里黄亚贤一家的悲欢聚散,抑或是《身外有个世界》里女强人刘亚芬拚搏奋斗的一生,都鲜明地打着时代的烙痕,反映了我们国家民族向新生活奋进过程中的足迹。尽管这些戏对生活的开掘有深有浅,艺术功力有高有低,但剧中展现的,都是广袤的黑土地上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黑龙江戏剧艺术家这种以生活为源泉,视真实为生命,直面人生,贴近现实的严肃的创作态度,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既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蕴,又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力求完美结合,是这次展览演出剧目的第二个总体特色。其中不少剧目,已摆脱了从某种即定的观念出发的创作意识。比如《野草》,扑入艺术家视野的,是活活的现实中的人,是一个个具体的真实的生命。那群怀着改变生活的热望、在陌生土地上表现出了野草般生命力的民工们,在作家笔下得到了十分生动的刻画。尤其是老四和二琴这两个主要人物,创作者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其复杂情感和心理流程,让人看到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运动,看到赤裸的灵魂的跃动。情感的流动负载着厚重的思想。编导和演员在剧中共同营造了许多佳妙的情境,让主人公在其中展开情、爱、欲的冲突,让观众领略到浓重的人生况味,进行对人生的思索,从而使这个戏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半月沟》、《身外有个世界》某种程度上与《野草》在这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个别地稍嫌浅露。不过这两出戏充分发挥了评剧演员演唱的魅力,导表演二度创作增强了剧本的感染力。此外,话剧《淘金大船》追求总体象征意蕴;《天鹅湖畔》在表现英雄主义年代北大荒创业史时,把讴歌革命理想与进行历史反思结合起来,两个戏都有不少独特的生活场景,各具自己的特色和新意。京剧《赵五与无容》是个虚构的故事,原意是想写个传奇性、剧场性、观赏性较强的戏,这个目的达到了。该剧通俗易懂,情节集中流畅,给演员也提供了发挥表演功力的用武之地,戏是很好看的。龙江剧在开幕式上演出的《荒唐宝玉》,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这是根据《红楼梦》改编的戏曲中非常有个性、有特色的一出戏。写红楼而不以钗黛为主线;为突出宝玉的形象和叛逆性格,加强了他与茗烟、万儿、琪官的戏,角度独特,别辟蹊径。为适合龙江剧民间性、地方性强的特点,丑角用东北方言念白,堂堂贾府演出的“戏中戏”,竟是二人转“猪八戒背媳妇”,这对《红楼梦》的通俗化、普及化,以及尝试多种改编方法,无疑很有意义。
黑龙江戏剧汇报展览演出的第三个特点,是乡土气息浓郁,地域色彩强烈。戏剧艺术家们自觉地在创作中注入乡土色彩,努力形成地域文化。所有演出剧目不管是什么剧种,无不散发着浓重的黑土味道(有人戏称之为“大楂子味”)。这种浓烈的东北味儿,贯注于题材、人物、故事、语言、氛围等所有方面,而核心是人,即人物的性格、心理气质和道德面貌。那些粗犷、豪放、质朴的淘金汉们,北大荒的开拓者,都市一隅闯关东的盲流……都是我们在别的戏中所绝少看到的。创作者对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做了精心刻画,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再加上世俗风情山水风光的交相辉映,“东北味”自然就更为浓烈了。
黑龙江戏剧家们生于斯长于斯,看得出他们对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怀有多么深厚的眷恋和挚爱。正是这种爱,使他们牢牢地扎根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吮吸大地的滋养,接受人民的哺育,不负生活的厚赐,才会出现如此丰硕的戏剧之果。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北京设立“冰心儿童图书奖”
为了鼓励优秀少儿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北京少年儿童图书研究社设立“冰心儿童图书奖”。该奖每年十月颁奖,各种类儿童图书(文学、知识读物、画册、音乐书)均在评选范围。韩素音任评委会名誉主席,雷洁琼任主席,胡絜青、叶君健、杨沫、吴全衡、葛翠琳等人任副主席。此奖,得到首钢等厂的热情支持,韩素音为该奖捐赠奖金。获奖作品每年列入市教育局《小学生文库》。(玲)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刘恪作品讨论会在京举行
由《十月》杂志社和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刘恪作品讨论会,六月二日在京举行。刘恪是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员,他的中篇系列《长江楚风系列》中的《红帆船》与《山鬼》分别在《十月》和《长江》上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强烈的反响。出席座谈会的文学评论家及有关报刊的编辑、记者二十余人,就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得失,及有关创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邦)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全国优秀电视歌曲评选揭晓
由《人民音乐》、《当代电视》和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电视歌曲评选”最近揭晓。《长江之歌》(王世光曲、胡宏伟词)、《重整河山待后生》(雷振邦、温中甲、雷蕾曲,林汝为词)、《七色光》(徐锡宜曲、李幼蓉词)获一等奖,《心中的太阳》等五首歌获二等奖,《太阳岛上》等七首歌获三等奖。这些作品是音乐界、电视界专家从各地电视台推荐的百余歌中评出的。六月下旬,颁奖大会和获奖作品音乐会将在成都举行。      
                  (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