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印度走汽车国产化之路
本报记者 任毓骏
来到印度,即使是在首都新德里,你也会发现,街头行驶的汽车几乎是清一色的“印度造”。偶有豪华的外国车驶过,多是挂有使馆牌照的外交官用车。这是印度40多年来坚持走汽车国产化道路的结果。
    从“大使”、“总理”到“风神”
在印度,人们乘坐的小汽车不外这三个国产牌子:“大使”、“总理”或“风神”。上述三种牌子中,“大使”和“总理”档次稍高,分别是50和60年代从英国和意大利引进的技术,现在已全部实现国产化。这两种车车身结实、粗短,从外形看二三十年没有多大变化。记者在印度时曾多次坐过这些车。平心而论,谈不上豪华。老式的“大使”或“总理”牌汽车,不用说空调,有的连录放机都没有。只有第四代“大使”才开始安装空调。直到今天,这两种车型仍占印度小汽车拥有量的2/3。
1982年,印度政府投资2000万美元与日本铃木公司合资生产“风神”牌小汽车,使印度各地的道路上又增加了一种牌号的小汽车。这种车的气缸容量虽然只有800毫升,但车身小巧轻便,经济实用,特别是它的耗油量每百公里为4.5升,更是受到广大购车者的欢迎。
从1987年开始,“风神”车的出口数量逐年增加。1988年出口突破1000辆,去年仅在巴黎就售出2100辆,今年计划出口4500辆,“风神”已进入英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为印度创汇6000多万美元。
    有路必有“塔塔”车
无论在印度各大城市街头川流不息的公共汽车,还是在乡间公路行驶的载重卡车,可以说都是清一色的“塔塔”车。“塔塔”牌公共汽车没有北京街头的大客车那么长,也没有那么漂亮,行车期间不关车门,有的车根本没有车门,乘客多在汽车驶近车站减速时跳上跳下,只有妇女和老人才在车停稳时上下。如果说“塔塔”公共汽车相貌平平的话,那么“塔塔”载重车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十轮大卡车的载重量可达20吨,方头、高车篷,整个车身犹如一个大的海运集装箱,又似一节火车车皮,行驶在路上威风凛凛。印度的公路运输很发达,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公路使用率都较高,更难得的是在这些公路上几乎找不到一辆外国车。
早在1950年,印度政府就决定禁止外国公司在印度装配汽车。于是,原来生产蒸汽火车头和车厢的塔塔公司引进西德奔驰载重卡车的技术,开始生产各种载重汽车。塔塔公司现在年产6万多辆各种型号的载重卡车,除满足国内市场外,先后曾向50多个国家出口卡车。
    继续坚持走国产化之路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印度的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无论小轿车还是大卡车都逐年实现了国产化,而且陆续打入国际市场。
印度走国产化道路,并非拒绝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而是在引进之后尽快消化吸收,逐年实现国产化。如汽车工业,就是分别引进英国、意大利、日本和西德的技术。如今,“总理”、“大使”和“塔塔”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风神”也接近90%。印度政府规定,凡引进外国的产品技术,不准使用外国产品的牌子,“大使”、“总理”、“风神”和“塔塔”都是道地的印度牌子。
印度政府十分注意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凡能在国内生产的东西严禁进口。如若必须引进外国技术时,政府允许多家公司竞争,各公司必须论证该公司消化吸收这项新技术的措施和期限。最后政府只批准一家公司引进这项技术并严格规定实现国产化的时间。这样,既避免了多头引进,又加快了国产化速度。
当然,事情总有两个方面。有专家认为,印度严格的引进政策虽然保护了国内市场,扶持了民族工业,但也造成了两个消极后果:一是只准一家引进,使这家公司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局面,因而产品质量提高较慢,更新换代也难。二是这种政策虽能避免短时间内重复引进,但长时间内还是要重复引进,而引进的技术又已落后于最先进的技术,因而造成恶性循环,永远被动地跟在外国技术之后。据报道,印度政府已注意到这一问题,正在研究更符合其国情的引进政策。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加纳克服困难促使经济增长
孔明辉
1983年,加纳政府为摆脱日趋严重的经济困难,开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实施经济复兴计划,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六年来,由于加纳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调整取得可喜成效,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1983年到1988年,加纳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通货膨胀率从123%降至25%,政府外汇收入从4.4亿美元增加到9.18亿美元。加纳出口换汇的三种主要产品可可、黄金和木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可可产量从1983年的15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30万吨;黄金产量从27.7万盎司增加到近40万盎司,增长约40%;木材出口收入增加6倍左右。
从宏观方面说,加纳是近年来黑非州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少数国家之一。但从微观上看,加纳经济仍未走出低谷,不仅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而且还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出口产品因国际市场价格疲软,严重影响国库收入,仅可可跌价去年就损失约2亿美元;目前外债达35亿美元,到期债务为5.4亿美元,偿债率逾50%,沉重的债务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展努力;降低汇率,增加税收,取消补贴,造成物价飞涨,生活、服务费用不断提高,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引起失业增加;推行贸易自由化,也使微弱的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面对这种喜中有忧的局面,加纳政府如何克服困难,确保政策调整顺利进行、经济持续增长?
首先,积极完善调整措施,缓解结构调整的不利影响。坚持经济复兴不脱离国情,不超越国力,把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6%左右,把农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产品1989年又分别在8%至50%的范围内提价。鼓励发展私营小企业,小矿主头三年可免交开采税和矿区使用费。以上措施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取消对进口商品预交20%特别消费税等规定,又为推动对外贸易、活跃国内市场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努力谋求和平、友好和合作的外部环境。加纳强调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非洲国家特别是西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989年1月,加纳与尼日利亚通过两国领导人互访,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双边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协议。3月,和多哥、贝宁、尼日利亚举行四国部长级会议,就西非国家间贸易、边境、侨民和防止倾倒有毒废料等问题协调了立场。加纳还建议加速西非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以应付不利的经济形势。在国际事务中,加纳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已被选为1991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的东道国;积极开展多元化外交,调整和改善了与东、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苏两大国的关系。
1989年,是加纳实施第二阶段经济复兴计划的第三年。由于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以上诸多措施,加纳争取到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一年来,加纳国内政局稳定,各项调改计划顺利执行,经济稳步发展,估计可以达到国民经济增长5.5%、黄金增产逾30%、通胀率降至15%的目标。种种迹象表明,如无大的自然灾害,1990年加纳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欧佩克增加发展援助贷款
设在维也纳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会一九八九年共支付了七千四百二十万美元的发展援助贷款,承诺的发展援助贷款总额为一点二一五亿美元。
这一数字是该基金会在新近发表的一九八九年年度报告中公布的。报告指出,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共支付了二十七点二亿多美元的发展援助贷款,承诺的发展援助款项达三十五点九三亿美元。
基金会主席赛义德·阿卜杜拉伊在报告前言中指出,该组织在今后两年内还将大大提高发展援助贷款。他强调,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会主要对象是不发达国家。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战火中的黎巴嫩经济
齐前进
黎巴嫩已被硝烟战火笼罩了整整15载。这个昔日中东地区的金融与商业中心,如今连绵不断的战火使其经济饱受摧残。
黎巴嫩经济目前被里拉大幅贬值、赤字剧增、债务累累、物价暴涨等问题所困扰。
在最近由黎巴嫩议会召开的一次黎巴嫩经济讨论会上,经济学者及专家认为,导致黎巴嫩经济日益恶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资金外流。由于黎巴嫩局势长期动荡不安,黎巴嫩人纷纷携款逃往国外。据黎巴嫩银行界统计,自1975年内战爆发后,黎巴嫩人从国内银行提走了80亿美元。银行存款流失了7330亿里拉、35亿美元外汇。
收支不平衡。由于黎巴嫩各派武装力量控制着许多经济部门,政府的关税等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因而无法增加预算总额。今年的预算赤字估计为3870亿里拉。
经济活动瘫痪。由于旷日持久的战祸,黎巴嫩大部分国营企业及工厂已关闭,工业生产下降了45%,工业品出口减少了50%。1000多家外国公司相继撤出黎巴嫩,5000多家国内公司毁于战火。60万人失业,就业率仅为20—25%。
侨汇减少。黎巴嫩在国外的侨民有80多万人。70年代,他们每年向国内寄回约20亿美元的侨汇。近年来海湾国家实施经济紧缩政策,黎巴嫩侨民收入随之减少,现在他们每年寄回国内的外汇只及过去的一半。黎巴嫩财长哈里勒最近对路透社记者说,黎巴嫩经济恶化的根源在于连绵不断的战火。只要黎巴嫩危机得不到解决,那么黎巴嫩经济就摆脱不了继续衰退的困境,并将导致劳动力、资金不断外流。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也不会在黎巴嫩战火平息前对黎巴嫩提供经济援助。
尽管黎巴嫩经济每况愈下,但并未像人们想象的已濒临崩溃。在硝烟炮火中一些企业仍奋力经营,多方设法扩大生产。1988年其工业品出口额为8.5亿美元,比1985年增加了4.8亿美元;黎巴嫩中央银行还维持着政府机构、国营部门的开支;外汇、黄金储备依然可观。
不景气的经济使黎巴嫩人民生活日益艰难。5月底,黎巴嫩各城市举行全国总罢工,要求结束战乱,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围绕汽油提价的一场风波
本报记者 朱满庭
六月中旬,委内瑞拉政府内阁决定大幅度提高航空汽油、煤油、沥青等石油产品的价格,但影响面最大的普通汽油、柴油和液化气等燃料价格推迟调整,至此,近一时期围绕汽油提价的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下来。
汽油提价在委内瑞拉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去年二月底那场社会骚乱就是油价上涨、公共交通费随之提高引起了下层群众的不满而触发的。所以当政府计划今年六月再度调整汽油价格时,又形成一场威胁社会稳定的风波。
从政府方面来说,提高油价是经济调整的需要,也是为解决债务问题争取贷款的需要,委内瑞拉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的意向书中就此已做出承诺。委内瑞拉的汽油是相当便宜的,最好的汽油仅二点五波利瓦一公升(合零点二五元人民币)。政府认为,这个价格不反映生产成本,政府为维持油价要花费大量补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专家最近在考察委内瑞拉经济调整的情况后也认为,油价应尽快提高,以制止公共部门的财政赤字。佩雷斯总统在本月上旬访问西班牙时仍坚持认为,汽油价格太低,会使委内瑞拉在向国际社会寻求贷款时失去信誉。为了减轻提高油价造成的影响,政府准备分段逐步调价,并向低收入阶层发放交通补助费。
尽管如此,反对提价的呼声仍很强烈。从执政党、反对党、国会,到工会、运输业行会都异口同声地加以抵制。一位经济学家说,不能简单地同发达国家比较油价,因为委内瑞拉的工资水平也低。目前每辆汽车的汽油费大约占最低工资的三成。实行经济调整后,生活费用成倍上涨,如再提高油价,低收入阶层难以承受。在此形势下,佩雷斯总统不得不决定推迟提高油价。
委内瑞拉的经济调整已进行一年多。主导思想是放开管制、减少国家干预,使经济向市场型转变。主要做法是取消官方优惠汇率;放开物价、减少政府补贴;逐步打破贸易壁垒,开放市场,减少公共部门,实行某些国营企业的私有化。这些措施对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国家的外汇收支平衡已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对收入低的普通群众生活影响很大,包括执政党的上层人士在内的很多人对政府的经济政策表示怀疑或提出异议,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政府的手脚。油价风波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委内瑞拉在经济调整中遇到的困难,也是其它拉美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即经济需要调整,但在贫富悬殊较大的情况下,这种调整往往使贫困阶层生活更为艰难,从而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拉美的政治家往往必须在调整经济和维持社会稳定两者之间作出困难的选择。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索马里中部的中谢贝利州近年来水稻生产发展较快。在中国农业专家的帮助下,中谢贝利人学会了水稻种植技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图为索马里中谢贝利州的大型家庭水稻农场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
新华社记者 王振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