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化学品会给食品带来污染吗?
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所长 朱相远
    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技术
留意一下我们的衣、食、住、行、用,就会发现各种工程塑料、合成纤维、尼龙织物、聚烯制品,以及各类添加剂、洗涤剂、杀虫剂、消毒剂……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印记上化学技术发展的痕迹。
当人们警惕到生活“化学化”可能带来污染时,警戒的视野便首先集中于饮食上。由于个别事故引起的情绪紧张或对化学的一知半解,使饮食消费中泛起一股“恐化”心理。有人把饮食中的化学品视作幽灵,当成污染的同义词。甚至错误地认为上化肥、打农药会使瓜果不甜、五谷不香;配合饲料中添加有各种化学品,会使笼养鸡的肉、蛋不如散养的有营养;食品中使用了化学添加剂,就会诱发癌症,等等。有些缺乏这方面知识的家庭主妇,更把各种工程食品生硬地称之为“化学的”,予以拒绝。
人们一面分享化学技术所赐予的恩惠,一面又恐惧化学品而加以排斥。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要提高食物产量,改善人民的营养,就绝不能离开化学工业的支持。前两年,有些人受“恐化”心理影响,提出施化肥会板结土壤,鼓吹少用化肥,多施农家肥。结果化肥生产滑坡,粮食生产徘徊。立足于实践的广大农民,却深知化肥、农药、农膜、饲料添加剂的巨大威力。他们千方百计地争购这些化学品,来提高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产量。去年,我国化肥产量再次抬头,达到年产8600万吨,加上十几万吨农药、几万吨农膜、几十种饲料添加剂等,使农牧业产量又创新纪录。
当然,喜中掺忧。在化学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未注意三废治理,造成环境污染;由于使用有机氯农药不能降解,残留量经食物链的浓缩、富集,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由于一度滥用食品添加剂,缺少必要的管制与监测,导致70年代出现几起食品公害。这些都给化学品的广泛使用蒙上一层阴影,也是产生“恐化”心理的客观原因。
    天然食品未必万无一失
化学在农业与食品业中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在中世纪,人们当然不担心什么化学污染,因那时化学还处于“炼金术”的蒙昧时期。人们所吃的食物,既未上过化肥、农药,也无任何化学添加剂,但人们平均寿命仅30来岁。自工业革命后,特别本世纪以来,化学品广泛运用于种植业、饲养业、食品加工业及医药业。虽然也带来一些弊端,但从总体来讲,人类平均寿命翻了一番,如今达到60多岁。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化学所带来的幸福,难道还不承认它功大于过吗?
有人主张回归原始,只吃天然食物。天然食物就那么安全?须知,所有食品,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都是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土豆中含有15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如砷、硝酸盐、龙葵碱等成分就是有毒的。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若一次摄入9克以上,就可致人死命。菠菜中含有的草酸,能导致肾结石的产生……当然,保持正常的摄入量是不会有问题的。
有人一见防腐剂就反感,其实它是食品加工业的一种进步。这些防腐剂是经大量动物试验证明对人无害后,才以规定剂量加入食品的。它可以使食品避免孳生霉菌。美国自30年代起,广泛在食品与饲料中使用上千种化学添加剂包括防腐剂。其使用范围之广,摄入量之高,皆远超过我国。但美国死于胃癌的人,却从30年代的30/100000降为现在的7/100000。
    兴利除弊 造福人类
化学同其它技术一样,当被我们用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时,总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它们总是功过并存,利弊同在。除其功大于过、利高于弊外(否则人们也不会采纳),我们还可兴利除弊。科技进步带来的弊端,也定能通过科技进步来清除。
就说化学给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的弊端与负作用吧,那也正是靠化学技术自己来检测和发现的。现代化学分析检测技术,对我们的环境和食品,进行着过去无法想象的严密监测,精确度可达百万分之几,甚至十亿分之几。每种化学制品,尤其是各种药物,各种饲用或食用的添加剂,在投入正式生产前,都要经过严密的、长期的各种动物毒性试验,以至传代试验。其试验规模、审批规格,超过任何一种天然食物。我国在1982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中,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规格、生产、经营、用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这方面是极其审慎的。关键是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活动小记
安边
第二军医大学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在这几年复杂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地同党中央站在一起。这是和这所学校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
    (一)
只有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信不疑,才能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二军医大把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建立了规范化的制度。
1986年后,二军医大建立起一个时事政策教育网络,每月第一周的政治理论课为时政教育时间,由校领导、政治教员给学生讲形势课。1987年以来,学生按规定每天听半小时新闻广播,读半小时报纸,看半小时电视新闻。每学期还进行一次时事政策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政治课考试总成绩。这样,学生们的脑子里才能经常装上全局。
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必须回答学生的一些热点、疑点问题,绕道走不行,就事论事也不行。二军医大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全面观察分析形势,解决深层的思想问题,达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去年初,二军医大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引导大家弄清对改革形势好成效大但群众又有怨气怎么看;对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怎么看;对发展商品经济与出现腐败现象怎么看等问题,消除了大家思想上的疑团和困惑,为在后来的政治风波中站稳立场奠定了比较好的思想基础。
二军医大还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接触和了解社会。他们利用党团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就近搞社会调查,动员学生用寒暑假到工厂、农村、部队和老少边远地区去看一看、听一听,然后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用大量耳闻目睹的事实自己教育自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
先进典型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宣扬先进典型实际上就是用社会主义思想来影响和教育青年学生。二军医大除了组织学习雷锋等先进人物外,数年来还一直大力宣扬本校的模范军医吕士才、著名心胸外科专家蔡用之、全军英模刘丽琳等百余名优秀知识分子。每年新生入学,都组织吕士才事迹报告会,印发材料,播放电视片,使吕士才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立足本职学先进,牢固树立献身国防的思想,是二军医大开展学先进活动的一条基本做法。学校引导学生围绕“雷锋为什么甘当革命螺丝钉?”“吕士才在党和人民需要时为什么能够挺身而出?”“学英模怎样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挂勾?”等问题,进行讨论、思考,有效地削弱了“一切向钱看”、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鼓励学生努力攀登医学科学高峰。这所学校培养了我军最年轻的医学教授、副教授,包括我军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医学博士。近10年来,二军医大的毕业生全部服从分配,147人赴边疆、海岛工作,45名学生赴广西云南前线代职见习,23人荣立战功,16名团员全部火线入党,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三)
二军医大的同志认识到,积极向上的课余文化活动,对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课余文化活动管理有些混乱的问题,他们在1984年成立了校团工委,统一领导协调学生业余兴趣小组的活动,围绕校党委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德智体美劳并举。现在,二军医大不仅有学马列和党章小组、学雷锋活动小组,也有科研小组,以及武术、摄影、集邮、书画、音乐等兴趣小组,还有当家庭教师等勤工助学小组。学校的业余文工团和军乐队在多次演出中获奖,校女篮在全军和上海比赛中数次夺取冠军。
二军医大对校内文化活动,不仅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更注意思想性。学校通过开音乐讲座,办音乐欣赏会,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唱格调高雅的歌曲,读健康向上的书籍。学校机关组织影评、书评,揭露批判《河殇》的错误观点,学生们集体编演了大型组诗《黄河颂》,咏唱出热爱祖国热爱党的一片心声。
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严守军纪校规。一个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人,同时也应当是一个自觉守纪的人。在去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中,二军医大没有一个人上街游行,没有延误一堂课,没有耽搁一个病人的治疗,全校还有158名学生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七名教师,七十份奖状
——记“优秀教师世家”陈国珍一家
本报记者 赵相如 余清楚
陈国珍和刘敦荣是一对教师夫妇。
当品学兼优的陈国珍从南昌师范学校毕业时,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进团市委当干部,保送上大学,到新创办的南昌师范附属小学当教师。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一口气干了三十八年。
刘敦荣从培训革命干部的中原大学一结业,也可以有多种挑选,却选了教师这一行当。
这一对夫妇不仅自己在教师岗位上风雨同舟,还鼓励三个弟弟、两个妹妹拿起教鞭,他们的三个子女都已结婚,三对夫妇竟有五名当上了教师。
儿媳洪安娜原先当技术员,经过自学当上了中学的生物教师,她虚心向公婆学习,一招一式都潜心领会,仔细琢磨。为了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暑假期间,她干脆把儿子放在婆婆家,自己骑自行车顶烈日跑好几里路,去请教一位经验丰富的生物教师。如今她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爱学。在一九八九年的一次全市联考中,她教的班级生物获得总分第一。
陈国珍大女儿刘晓洪是南昌师范的音乐教师。为了学好钢琴演奏,适应教学需要,她每个星期天都挤上公共汽车,去离省城几十里路的省文艺学校请教一位钢琴教师。有一次,遇上车祸,她的四根肋骨和一根锁骨被压断了,全身绷上石膏动弹不得。没想到一个月不到,伤未全好,她又出现在学生面前。她说:“见不到学生,我好想好想他们。”她的爱人陈和利在江西中医学院任教,两个人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天天忙得团团转。但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齐头并进。如今一个是南昌师范的优秀班主任,一个是中医学院的优秀党员。
这一家人对教育事业的爱是难以度量的。陈国珍说,即使在最苦闷的时候,只要一见到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愁云也会一扫而光。还是在怀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别人劝她早点请假待产,她仍坚持上课。等到觉得不对劲时,她赶忙从课堂走进医院产房,不到五分钟,孩子出世了。医生对闻讯赶来的刘敦荣说:“陈国珍再晚来几分钟,孩子会生在马路上!”
在陈国珍和刘敦荣的影响下,这个家庭的七名教师全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在教师这个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七个共产党员的真诚。据统计,这一家总共已送走四万多名学生。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叠获奖证书,加起来不下七十份。去年七月,全国妇联、中国教育工会等单位联合评选全国二十家“优秀教师世家”,江西省就陈国珍这一家被评上了。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张庆乡的科技兴农日
新华社记者 张怀京
翻开日历,可以看到,工人、妇女、儿童、青年、解放军都有自己的节日。唯独没有农民的节日。张庆乡的农民们决定别出心裁。
    农民们决定,设立自己的节日
山西省榆次市张庆乡的庄稼汉们把6月5日定为自己的节日——“科技兴农日”。
这个乡坐落在晋中平原上,过去,一直是山西省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60年代曾被树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红旗。1983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7000多户农民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然而,近两年,张庆乡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局面。
张庆乡党委和乡政府分析了粮食徘徊不前的原因后,从1987年起,把指导农业生产的重心放在组织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和推广农业新技术上。他们采取了完善乡一级、强化村一级、发展户一级的科技体系,并请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以及地、市有关科研部门的30多位专家、教授和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组织指导农民推广应用“粮田地膜覆盖”、“玉米宽窄行种植”、“优化配方施肥”、“集约种植”、“物化栽培”等13项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些新的科学技术与农民传统的种植经验组装配套后,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粮食生产随之出现了明显的飞跃。在耕地面积逐年调减2%的情况下,1988年粮食总产达到2425万公斤,1989年又上升到2542万公斤。据有关部门分析:全乡近两年推广新技术直接增产粮食1000多万公斤,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农民们懂了,要致富必须学好技术
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学习,中壮年农民积极订阅农业科技报纸杂志,老年人邀请专家、学习科技示范户经验。全乡21个村庄,村村建立了农民技术夜校。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13个农民科技研究会也应运而生。
应农民的要求,张庆乡党委和政府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组织全乡农民举办了首届农民家庭科学种田知识竞赛。全乡7000多户农民中,有500多户参加了比赛。由专家出题,公证部门公证,经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4轮紧张激烈的角逐,于6月5日揭晓:一户农民家庭获一等奖,两户农民家庭获二等奖,三户农民家庭获三等奖,四户农民获优秀奖。
专程从省会赶来观赛的山西省副省长郭裕怀高兴地说:“举办农民家庭科学种田知识竞赛是一个创造,从中我看到了科技兴农的曙光,看到了新一代农民在成长。”根据他的提议并经过当地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们鼓掌通过,6月5日成了张庆乡农民的“科技兴农日”。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孩子喜欢的杂志——《婴儿画报》
本报记者 王娜梅
在《婴儿画报》编辑部,一张彩色照片吸引了我:一个刚满周岁的男孩,翘起小胖腿坐在竹椅上聚精会神地在看自己的书——《婴儿画报》。照片是孩子父母从湖南长沙寄给编辑部的,同时写来一封信,感谢画报编辑为孩子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婴儿画报》主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幼儿读物研究会秘书长胡建中又随手递给我一大叠家长来信和最早的几期《婴儿画报》。一本本色彩艳丽的《婴儿画报》封面上是毛茸茸、黄灿灿的小鸭子、胖乎乎的小狗熊……形象煞是可爱。打开一看,每本画报都有一个情节单纯而有趣的小故事。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茅于燕教授和北师大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们都称赞这本画报办得好,内容十分符合婴幼儿的兴趣和感知能力。翻开刊物的第一页,还有“教育建议”,教给家长如何使用这本刊物。每本刊物中还设“智能训练和游戏专栏”,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训练、一起游戏,反复玩耍,以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各种能力。刊物的最后一两页开设了“妈妈信箱”专栏,大概是家长们每期必读的栏目,每期都请专家解答一二个有关婴儿教育和养育方面的问题。北京的一位家长来信说:“我的孩子从8个月起开始看《婴儿画报》,一看画报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对里面的故事百听不厌。不论他闹得多厉害,只要一拿出《婴儿画报》来,他马上就安静了。”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5年前发现由于科学育儿的宣传普及,许多家长知道了“2至7岁阶段是人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开始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但是苦于不知给孩子看些什么书,因为低幼读物太少,给3岁以下孩子看的书就更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适应这一要求,根据卫生部《3岁前小儿教养大纲》创办了《婴儿画报》,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5年来,《婴儿画报》已拥有22万小读者,受到家长、幼儿教师和孩子们的欢迎。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从不幸中奋起 在幸福中成长
——齐齐哈尔铁路一中马光同学的特殊经历
武培真 潘广韬
1986年10月的一天下午,一个衣衫褴褛、神情恍惚的学生绝望地扑到班主任李秀芬老师的怀里,声泪俱下:“老师,我妈被抓走了,继父要把我赶走,我走投无路了……”李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呆了!
马光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的中年妇女,因忍受不了前夫——一个刑满释放犯的凌辱和虐待,失手误伤前夫致死,被捕入狱。继父怕受牵连,与母亲解除夫妻关系,硬要把马光撵到农村的亲戚家。一个刚上初一、年仅13岁的孩子怎能经得住如此打击?
马光的不幸遭遇,引起了老师的深思。前辈负罪,不应累及幼小的孩子。根据老师的建议,当时马光就读的齐齐哈尔铁路二中特批他免费就学,全校师生为他捐款捐物,班级同学常给他带来好吃的,逢年过节连一些学生家长也为他带来食品……为抚慰马光心灵的创伤,校领导和老师常找他谈心,讲雷锋故事,启发他正确对待人生和奋发向上。昏暗的灯拨亮了,马光在日记扉页上端端正正地这样写道:“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他的心,一方面掘出了他生命的新水源。”
幼小的马光终于像石缝中的小草顽强地生长起来。
马光的继父怕晚上费电,一过8点便熄灯,马光常常躲在厨房窗口借月光和邻居的灯光看书。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每天放学后主动清扫教室,然后留在教室学习。饿了就啃一口同学们带给他的馒头,困了便以同学们的座垫为被褥,在椅子上睡一会,天天学到深夜。原来学习成绩排在班里第35名的马光,不到半年功夫,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成绩已在班上名列前茅,不仅在本年级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齐齐哈尔市英语、数学、理化的4科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物理竟以98.5的高分夺得全市第一名。初中二年级他入了团,并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1989年马光初中毕业,以铁路系统所有考生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省重点学校——齐齐哈尔铁路第一中学。之后,学校特殊照顾他,让他住校。他可乐坏了,读起书来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同学们去看电影,他却一头扎进图书馆;同学们在劳动之余嬉戏玩耍,他却在一边演算习题;即便在数百人说笑哄闹的场合,他也能全神贯注,丝毫不受干扰。老师常常发现马光的眼睛布满血丝,嘱咐他要注意身体,他满不在乎笑笑说:“没事,您放心吧,我习惯了。”一位老师问他哪来的这股劲?他回答:“老师、同学们都对我好,社会上的叔叔、伯伯、阿姨也对我好。我虽失去了父母,可是,我又有了更多的‘父母’和亲人,我要为他们争气,成为有志气的人。”
为将来能挑起四化建设的重担,马光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坚持全面发展,打球、赛跑、琴棋书画无所不好。同学们一般写字都用右手,他左右手轮流用,说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可以使大脑发达。马光读书更是别具一格,读一页,撕一页,书撕完了,知识却牢牢地印在脑子里。后经老师提醒,为了爱护和储存好书籍,他才改变了这种读书习惯。
顽强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马光崭露头角,升入高中9个月后,便在全校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他还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马光的拚搏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们。他所在班级提出了“生活上帮马光,学习上赶马光”的口号。全校还开展了“学马光做新时代合格的中学生”活动。
马光呢?他在日记中写道:“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为帮助同学们,马光经常给大家讲解习题、介绍学习方法,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他每天中午都在黑板上出一道难题供大家探讨,并在下午上课前将答案公布出来,这样的辅导一直坚持到初中毕业。同学们亲切称他“小老师”。
马光还是班里的一名“业余干部”,主动协助老师工作。为锻炼自己方便同学,马光事事处处严于律己,劳动中专拣脏活、累活干。一次,学校组织去居民区清理排水沟,要求午后一点半集合。可马光居然带领几名大个子男同学在中午干上了。等全班同学赶到时,活已干完大半,马光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泥。老师疼爱地埋怨他,他却说:“我不怕干活,从小在家干惯了。再说,我们干完了,同学们不是可以腾出时间去复习功课吗?”马光所在的初二、初三、高一五班都是学校的“三好班级”。很多老师称赞说,你们这个“三好班级”是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了马光精神,马光精神在班级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用马光的话说:“是学校给了我真挚、热诚的爱,我要把我的爱奉献给同学,奉献给学校。”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湖南常德市鼎城区武陵镇付广村农民李德福1986年起自费办起5个初中班,自己兼教政治、美术,升学率达89%。老李表示,他将继续节衣缩食,为协助国家完成9年义务教育贡献力量。图为他课余给学生讲“怎样学雷锋”的情景。
王焕淼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鼓浪屿海军疗养院自1985年和鼓浪屿离退休老人组成的长寿园结成共建单位以来,一直坚持为长寿园的老人放电影和电视录像、送图书、带老人参观游览,每周三、六下午为长寿园老人义务门诊,每年都义务为老人进行一次身体普查,建立医疗档案。图为该院治疗科主任王保银在长寿园为菲律宾归侨傅家福检查身体。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