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综合)
专栏:

  李瑞环出席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会议强调
青年人成长离不开老同志传帮带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孙本尧、刘思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今天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座谈会上指出,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老同志对搞好这项工作有许多特有的优势。
这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座谈会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
李瑞环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可以说,是为了未来,为了下一代。而未来是青年人的。所以,加强对青年人的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无数事实证明,对青年人要进行各种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老同志的教育。凡有成就的青年人,几乎都离不开老同志的教育,老同志的传、帮、带。要对青年人进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马列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历史的教育等,老同志具有特别的条件和优势。把老同志组织起来,进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发展。
李瑞环强调指出,为了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好,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关心、支持这项工作,切实及时地帮助解决各种工作中的问题。工、青、妇、公、检、法和科、教、文等各方面要协调配合。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研究,把这项符合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工作搞得更好。
中顾委常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康世恩在座谈会上作了《动员起来,为关心、培养下一代而奋斗》的讲话。他说,关心、培养、教育好下一代,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大事。关心下一代,就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他们进行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学赖宁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志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康世恩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经党中央批准成立的群众性的工作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协调、组织、促进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开展。康世恩希望各地党委和政府,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凡是有条件、有要求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或小组的地区和部门,能尽快成立起来,把更多的身体许可,有志于此的老同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去。
邓颖超同志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成立题了词:“老同志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习仲勋、王任重给今天的会议发来贺词,希望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迅速开展工作,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心下一代协会首创地河南省安阳市的红领巾理事会今天也致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座谈会,代表安阳市60万少年儿童向大会表示祝贺。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今天还向全国的老年朋友们发出倡议:为了党的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让我们9400万老年人,特别是2100万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工作者,共同肩负起关心下一代的神圣使命。
中顾委常委肖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康铇也在会上讲了话,表示努力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今天的会议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照华主持。王平、王首道、陈野苹、刘建章、荣高棠、曾志、刘英以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有关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第3版(综合)
专栏:

  彭真同“老延安”见面作长篇发言
让延安精神“古”为今用
本报讯 记者尹品端报道:六月二十七日下午,原延安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彭真同志,满面春风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和等候在这里的三十多位“老延安”一一握手,亲切问候。彭真同志是应邀参加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九周年座谈会的。
在座谈会上,他兴致勃勃地作了一个多小时的发言,从延安的“古”,谈到当前的“今”,从国际谈到国内,从党内谈到党外。
他说,延安精神是全面的,包括政治、思想、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的各方面都成熟的时期。现在回头看,毛主席这一段的领导相当漂亮。毛主席的许多重大理论著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写的。整风、“七大”,把路线问题搞清楚了,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统一了,马列主义的水平提高了,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首先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是毛主席当年给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也是我们现在仍然应该发扬的优良作风。
彭真同志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都是靠延安精神。搞社会主义建设,现在仍然要靠延安精神。你们成立延安精神研究会也可以说是“古”为今用。对延安精神要实实在在地进行全面研究,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结合目前新处的时代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现在和延安时期很多情况不同了,那就要根据现在的“事”去求“是”。现在一个党、一个经济、一个教育,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研究,提出意见,安排工作。希望经过大家努力,协助党把作风搞好。一个人要办事难免会有缺点,但只要有党性,办事正派,就会把事办好。目前我们国家有些理论落在实践后面,希望延安精神研究会在改变这种情况方面能有所作为。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黄火青、莫文骅、方强,研究会理事田方。他们都表示,作为吃过延安的小米、住过延安的窑洞的老同志,虽已离休或退居二线,但还有志于把延安精神代代传下去,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贡献余热。
座谈会由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同志主持。


第3版(综合)
专栏:

  温家宝寄语中直机关共产党员
做致力发展与稳定的模范
中直机关24个支部、149名党员、57名党务工作者受表彰
本报北京6月28日讯 记者陈维伟报道:党的69岁诞辰即将来临,中共中央直属机关24个先进党支部、149名优秀党员、5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天受到表彰。
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直机关工委书记温家宝出席了今天的表彰大会。会上,他对中直机关的党员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做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模范;二、要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范;三、要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温家宝强调指出,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我们中央机关的全体共产党员,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有更高的自觉性、更严格的要求。我们要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继续认真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稳定局势的各项决策。中央机关的共产党员要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和法令,不仅自己带头维护稳定,不做任何不利于稳定的事情,而且要向周围群众宣传维护稳定的重要意义,团结广大群众同各种破坏稳定的错误言行作坚决斗争。总之,不论任何时候,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中央机关的共产党员都要用“稳定压倒一切”的大道理管住小道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温家宝说,稳定为了发展,发展促进稳定。千方百计、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发展与稳定,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中央机关的共产党员,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胸怀远大目标,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第一流的成绩。领导机关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中央机关的共产党员要深入地调查研究,如实地反映情况,负责地提出办法和建议。这既是转变机关作风的要求,也是直接为领导机关决策服务的重要方面。中央机关的每个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勇于进取,大胆负责。要继承和发扬中央机关的优良传统,对工作要有那么一股干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负责精神。这样,我们就会做好一切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任何困难都会被我们压倒。
温家宝还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再次重申了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并把它作为关系到党和国家盛衰兴亡的重大原则问题提到全党面前。中央机关的共产党员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历史唯物论的高度加深对六中全会决定的理解;要以身作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体察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意见,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当前,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机关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督促检查,把党的各项政策和决定落到实处,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好。要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为中央服务好,为地方和部门服务好,为人民群众服务好。
中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顾云飞主持了今天的会议;中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李岩在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吕枫、陈作霖、朱良、杨德中、穆青、高狄、于洪恩等中直机关一些部委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表彰大会。


第3版(综合)
专栏:

  重振延安精神 发扬民族正气
马文瑞
在我国政治思想战线已经出现了新的转机的时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宣布正式成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被人们看作革命的“圣地”。全国要求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赴延安。那时的延安物质条件很困难,住窑洞、吃小米,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为什么那里的人生活虽苦,但那么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呢?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延安,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延安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可以大致说出如下几点来。这就是抱着远大的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工作的精神;就是不怕艰难困苦,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低头,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精神;就是在革命队伍内部同甘共苦,团结一致的精神;就是公而忘私,为了民族的利益、公共的利益、长远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暂时的利益的精神。
延安精神不仅是继承了而且高度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它是以当代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这种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在中国一步步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而奋斗的理论。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教导自己的党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密切地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限忠诚于当前的人民革命事业,也无限忠诚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因此,共产党人能够带动全体人民创立和发扬延安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延安精神的胜利。5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延安精神的胜利。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否还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的延安精神呢?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陕北革命老区时,曾明确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
我们党中央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先驱和第三代领导,都是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他们的有关讲话,为延安精神研究会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针、任务。我们将遵照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关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讲话的精神,作为我们办好研究会的指导思想。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十分需要把延安精神推广到全体共产党员、广大人民、广大青少年中间去,不断地扩大能够继承革命传统、具有高尚革命风格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生力军的队伍。坚持这样做下去,对于我们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永远高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旗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文是作者在5月18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第3版(综合)
专栏:

  沈鸿和他的《党员必读》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好学不倦的精神!
——江泽民题于沈鸿从事机械工业工作50周年
新华社记者 施宝华 戴煌
一本非同寻常的《党员必读》:被折断了的桔红色道林纸封面已被主人用牛皮纸“加固”补牢;每一页都有红笔或铅笔勾画的批注和重点线;每一篇文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每一个章节,都注明了字数和段落数,并按不同篇目贴上了边签……
很显然,书的主人为吃透这本书是狠下了一番苦功的。这主人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沈鸿。
说来这是位传奇人物。他幼时只读过四年半小学,在学徒生涯中自学了英文、数理化和机械学。抗战伊始,他去了延安,成了特等劳模和模范工程师。新中国诞生,在国家计委机械局长和电机、煤炭、农机、机械等工业部副部长岗位上,又学了冶金学、电机学、地质学、农业基础学,“学以致用,决不当白丁”——
他成功地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被认为开辟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重型机械的新纪元;与冶金部副部长徐驰一道,统率机械、冶金部门数十万职工研制成功了轧制火车轮箍、飞机大梁、火箭与人造卫星用的精密部件的机械装备,又被认为奠定了新中国自力更生地壮大机械工业的根基;他团结全国万千学者和工程师编写了两千万言的《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重。
近几年,他的名字少见报端,然而人们对这位堪称模范的老共产党人关注殷切。在中国共产党诞生69周年之际,我们在对他的再次造访中发现,他在这充满变革的10年间风范如初,又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
    “无事忙”
当然,这位个头不高的长者比以往苍老多了,过去那圆圆的脸庞现已明显消瘦了。原来这几年他屡遭疾病折磨,几次住进医院。
但他依旧幽默风趣,朗朗笑声。
我们说:“沈老:年岁不饶人啊,您可要注意身体啊!”他却说:“我不老,我才42公岁。”
我们说:“您可不能再像过去没日没夜地忙腾了!”他两手一摊说:“我不过是个‘无事忙’。” 在轻松愉快的欢笑中,他指指书柜顶上的一个未来长江三峡大坝船闸的钙塑模型:“看,这就是今年春节期间‘忙’出来的。”
他说他现在又当了个长江三峡工程论证会的特邀顾问;既然当了“顾问”,“那就得真动脑子真顾问,不能瞎凑合……”满屋又掀起了一阵笑声。
对于这模型,他怕我们看不懂,连忙把它搬了下来,又从隔壁书房里拿来一大张对开纸的《三峡论证简表》说,周总理生前说过,“造好了葛洲坝就要进军三峡”。所以这些年沈鸿的脑子里似乎老是装满了“水”:长江的水患如何防治?年流量几百亿立方米的大江之水能不能北调常有干旱之虞的华北大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像一只只大磨盘在他的脑子里旋转,使他苦思难已。
因此,他反复琢磨了三峡工程论证会提供的几百万字的资料,又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绘制了这张满是蝇头小字的《简表》,把建设三峡的逐年投入产出、利弊得失、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防止的对策都列陈表上,使外行人看来也能一目了然。
沈鸿翻开中国地图集对我们说,建不建三峡大坝,人们还在争论,这是好事;通过争论,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而逐步求得共识。防范长江水患、搞好南水北调、充分利用长江水力资源发展水电和改善川江航运这四件事,是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我虽然看不到解决问题的那一天,但我要把我的思考和见解留给后人作参考”……
几年前,他被选为全国六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还是老脾气:干啥学啥,不挂虚名。
刚开始,他以为学法律也不过像钻研自然科学那么难;后来一钻进去,才明白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哩!他浏览了不少国家的法典,研究了许多国家的法制建设、干部法学知识状况和法学人才的培养状况,同时把日本的《新六法》和台湾的《六法全书》中各个法律的颁布年代、修改次数和法律条款数都列成了表格进行剖析;尤其是,他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法学》篇当作他的“法学宝库”,反复翻阅钻研。
他说:“不懂则已,一旦入了门,就想非干点什么不可!”他写出了一份《关于加强法制工作的建议》,辞诚语切地疾呼我们的高级干部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国务院各部委也要尽快建立健全法制机构,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地跨进法治新时代。
这个建议立刻受到了全国人大的重视和采纳,并转发给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参照施行,有的已经付诸实施。
    “万万使不得”
在10年巨变中,很多人的生活都迈向“现代化”了,然而以“保持共产党人本色”著称的沈鸿的家居却旧颜未变:没有地毯,没有壁纸,没有豪华灯饰,没有高级盥洗用具。在最讲究的会客室里,一套旧沙发木扶手的油漆已斑斑驳驳;几只大书柜也是漆色纷杂,样式各异;47厘米的彩电是国产“牡丹”牌;引人注目的是镶在镜框里的周恩来生前最后的照片和陈云同志书录鲁迅而赠送他的“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的联语。
在卧室与客室之间的工作室,四壁几乎都排满了顶着天花板的大书架,一边的墙角搁着一张装有台钳的操作台,附近挂着多种多样的手钳、钻头、锉刀和钢锯。在外人很难发觉的“万宝柜”里,珍藏着他个人不惜重金从旧货摊搜集来的各种国产照相机和可以用来对比捉摸的一些“洋玩艺”。在读书写作之余,这位机械大师就在这一米见方的小世界里自得其乐地鼓捣这些“小玩艺”以及望远镜、手表、眼镜架、绣花针,乃至抽水马桶水箱里的“克漏阀”,从中琢磨出了许多使这些机械小产品更好用、更耐用的技术措施,做出了一些他自认为“微不足道”的奉献。
后来我们才知道,沈老早有这样的座右铭:“权力可能使人变质,特殊的权力可能使人特殊地变质!”他,沈鸿,要的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永不变质!
不过,沈鸿现住的这套老式房子既没有可供热水的单独洗澡间,也没有贮藏室和带窗阳台,粮食和杂物只能放在进门的过道上。部机关很关心沈鸿和另一位离休的副部长,决定在这座楼房的一边从下到上接造几间新房。沈鸿闻言说:“这万万使不得!中央号召过紧日子,我们必须用行动来响应。”这项“扩建”计划只好作罢。
    “没有给党拆过烂污”
听了许多新故事,我们问沈鸿:“沈老,您能否向我们说说:您为什么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老人稍稍沉思了一会儿说:“‘高风亮节’说不上,只能说愿意做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吧!”说罢,起身到隔壁书房里拿来了我们本文开头描述过的那本《党员必读》。
这本书似乎使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老人的进一步回答更值得人们深思。
他说,他是1938年到延安的。那时,他还是个“爱国民主人士”。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要求入党,他只是说“太忙,怕老开会”,实际上是党在考察他,他也在观察党。
通过学习、实践、思考,他树立了三个信念:一是坚信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制度;二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求解放的科学;三是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解放、求幸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政党。这样的信念指导着他的人生,在1946年冬天,张家口失守之后,国共两党展开生死决战的时刻,他主动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讲到这里,沈鸿的声音越来越宏亮,一只手挥动得更有力,“为人在世,不信不立”。从入党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既然立志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那末自己的一切思想言行就都要按党章行事。他说,他回顾自己入党40多年来,虽说无大贡献,但可以告慰的是自己“没有给党拆过烂污”。
沈鸿接着说,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用的也是“笨”办法:一是经常认真地读点马列,坚定自己的信仰,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二是一丝不苟、持久不懈地严格按照党章办事。
这时,沈鸿的老伴吴平在一旁说:沈鸿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被他读破的书,不仅有《党员必读》,还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等。
他又拿起了那本《党员必读》,十分娴熟地翻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篇,念着他自己写在上面的一行红字: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一条古训。我看蛮有道理。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其身’都很正,那么,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岂有不正之理……”                
   (本报有删节)
(附图片)
沈鸿和他的夫人在一起探讨理论问题。 戴纪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