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水利,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大家来谈水”座谈会纪要
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关心下,《大家来谈水》专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以最近本报与水利部联合召开的“谈水”座谈会的纪要,作为结束篇。在此,我们向一切支持、关心该专栏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专栏开办期间,我们收到全国各地大量来稿、来信。但由于版面所限,我们只选刊了其中极少部分,有相当一批好的稿件未能与读者见面。我们准备从中再选一批好文章,连同已刊出的“谈水”文章一起编辑成书,以弥补缺憾。
“谈水”的专栏虽然告一段落,但我国“水”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欢迎大家继续通过报纸,为解决好这一关系子孙后代、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献计献策。
                      ——编者
    在我国,对水的问题必须重新认识
杨振怀(水利部部长):水的问题在全世界已成为几大热门话题之一。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等人类关心的大问题都与水分不开。我国11亿人口,只有2亿多能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洁净水;中国有15亿亩耕地,只有7亿亩的灌溉面积;中国水电资源在全世界是最多的,但开发利用程度却不到8%。在中国,水多了不行(形成洪涝),水少了不行(干旱),水冲了不行,水淤了不行,水脏了也不行。5000年来,水利一直是农业的命脉,从80年代开始,水利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如何保证21世纪淡水资源成为干净的卫生水?如何能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研究水的问题,最终必须考虑水生环境,考虑人类的生存。把水利和能源、交通一样,当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明确水利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沈坩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纵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漫长岁月,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着三种模式(或阶段):一,以解决人类生活生存为主要目的的原始水利模式;二,以工程为主要手段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工程经济水利模式;三,生态经济环境水利模式。目前我们应当努力消灭原始水利模式,并下决心、下大力从工程经济水利模式提高到环境水利模式。所谓环境水利模式,就是全面系统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环境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化统筹,水质水量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辩证统一,能动地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要依法治水、管水
柯礼丹(水利部水政司司长):1988年1月,《水法》正式颁布。同年3月,水利部被明确为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水法》实施两年来已初见成效:促进了重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的制定;为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水害提供了法律的依据;推动了地区间水事纠纷的解决;执法较好的地区,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活动明显减少……但是,目前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这一方面需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一方面水利部门要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搞好水法制建设这一软件工程。
    向节水型经济转变是解决问题的长期战略
邓楠(国家科委科技发展司司长):所谓节水型经济,简单说,就是充分而又适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合理调度,科学利用,节约使用,用最少的水量,保证经济稳步协调发展。具体要做到:一,引导全体人民改变传统观念,树立长期的节水意识;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改变水资源规划方法,由传统的供水定向调整到管理定向;三,调整水价,建立用水审计系统;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向节水型经济转变中的作用。国外的经验证明,向节水型经济转变,可谋求持久的全局的最大的投资有效性,获得全面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邹广荣(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从全国看,我国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的面积比重还很小,现有喷、滴灌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5%,而美国为40%,苏联为47%。我国灌溉新技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水资源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二是设备不过关;三是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所需资金及一些必需的原材料没有列入国家计划;四是水利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指导跟不上,等等。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上述几点,采取措施,推动我国节水型农业出现新局面。
    污水资源化是一条重要途径
袁子恭(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早在70年代,国际上就把节水工作和防治水污染及合理用水结合起来。美国曾计划在总取水量不增加且有削减的情况下,保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他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把城市污水经处理后回用,并将其视为稳定的第二水源。我们的差距较大。以北京为例,至今城区仍有6—8亿立方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其中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最大难题是需要较多投资,解决起来的确不易,但如果对此问题予以足够重视,节省一些非生产性开支,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节流很重要,但也要注意开源
姚榜义(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主任):华北一些地方缺水,大抓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是非常重要的。但应看到,时至今日,节水潜力已大不如前。从大范围看,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山区修了水库,在平原西部发展了灌溉,流向东部平原的水量减少了。有的水库上游也发展了灌溉和其他用水事业,进库的水量也少了。多年来我们强调内涵为主,现在恐怕要把外延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必须早日筹办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已经规划多年,是下决心的时候了。实施前一要批准方案,二要筹集资金。
陈家琦(水利部水资源司高级工程师):华北地区除力求节约用水外,由外区调水补源是唯一出路。这是势在必行,不能总是犹豫不决。目前应当充分做好调水补源工程的前期工作。关于节水,当务之急是开展软科学研究。
刘昌明(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教授):黄河多年来平均年水量为581亿立方米,是我国华北平原最宝贵的地表水资源。目前可供进一步利用的黄河水量最多只有50——90亿立方米。合理利用这部分水意义重大。
    不能挤农业用水
陈志恺(水科院水资源所高级工程师):在当前研究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时,比较容易忽视农业用水问题。我国城市除了城区外,还都管辖若干个县级卫星镇,周围都有一定的农业人口和耕地。研究城市供水问题不能忽视农业用水。多年来的经验证明,愈是缺水地区,工农用水矛盾愈突出,如不作统筹安排,经济就不能协调发展。搞了农业,反过来必然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认识降水条件,寻找新的对策
黄让堂(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我国水问题比许多国家突出,原因是降水量偏小,时空分布不均,各年变化大。对此我们应有准确的认识。在经济建设中应从这一实际出发,制订发展规划和在人力、物力的安排上都要有相应的措施。具体建议:一,降水时多时少是大气环流异常,目前或相当长的时间内科学技术还不能做到利用人工的办法来控制,因此,除水利防灾以外,还要求各部门考虑如何及早避灾。二,水利的投入应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亦可考虑以旱涝灾害保险的形式,要求各部门按固定资产和受益的比例交纳保险金,以便用于水利建设。三,强化治水机构,使有限资金用在实处。四,加强配套,管好、用好现有水利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微笑,在日日夜夜
——记天津为民副食品商店
本报记者 肖荻
这是座落在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的一家普普通通的店铺,然而它却是天津的独此一家:一年365天不关门,一天24小时不停业。它的店名曰:天津为民副食品商店。
当紧俏商品和超额利润成为一些商店追求的热门时,这里照样主营貌不惊人而又家家必需的副食调料、糕点和烟酒。天津老百姓知道:凭票麻酱最难买,500克仅赚6厘,一般商店都不愿找这份麻烦。可这里却月销1000来公斤。
当假酒假药、伪劣冒牌商品招摇过市时,这里仍坚持童叟无欺。去年夏天,一位居民反映买去的桔子罐头味道不对,经理王秋梅立即组织抽查化验,封存了变味商品,并入户道歉赔退。从此店里立下规矩,进货严格把关,即便酱油、醋有混浊现象也找生产厂家退换。
当温和的微笑成为柜台前稀有表情时,顾客却能在这里得到意外的照顾。售货员马桂文为一位挂破衣服的女顾客缝好裤子;李洪英为聋哑人打电话;孙立冬冒着瓢泼大雨蹬着三轮把妇女和婴儿送回家;穆瑞芝帮顾客修理自行车……
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某些人的生活哲学时,这里的学雷锋服务小分队仍坚持为12家孤寡老人送菜、送煤、送粮、扫房子、洗衣服,春节还加送三鲜饺子。
最为难得的是,所有这一切并非作作样子,红火一时,而是从1970年始一直坚持到今。居民们说:亲生儿女又能怎么样?
前年春节,当时担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专门到这家商店来看望,并充满敬意地对售货员们说:十几年,实在是不容易、不容易!应当向你们学习!
熟悉天津的人知道:这19年,天津曾经过龙卷风、地震、“文革”等天灾人祸,曾经过“一切向钱看”思潮的袭扰。“为民”副食品商店33名职工中26位是孩子妈妈,他们既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非睥睨一切的“强人”。甚至可说,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是一些“弱者”。为了坚持夜间也售货,上下班时常常要丈夫或婆婆接送一程。有位家远的女售货员干脆将头发剪短,女扮男装……
“我们这个店是1970年遵照周总理关于‘工业三班倒、商业也要实行三班倒’的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我们连续12年被评为市级模范集体……”质朴而麻利的女经理王秋梅不无自豪地向记者叙述。他们正是用这光荣的店史来凝聚全店人员的意志。19年来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新职工上班第一课就是学店史、背守则,培训合格再上岗。店里日常坚持班前讲评、周四倒班学习。三任经理都是讲实际的人,当年在动辙上纲,“把路线觉悟落实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时候,这里却常讲“生意经”,把经营品种从300余种逐渐增加到900多种;当暴利追求盛行一时之际,这里却格外注意经营微利商品,以求取信于民。
经理的话具有权威性。但在经营决策、奖金分配等方针大计上,却是通过大家选举的职工民主管理小组说了算。
“越是职工们自觉奉献,我们领导越要落实按劳分配政策。”这家商店的上级区店领导对记者这样说。他们在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之后,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日夜商店日夜兴旺。19年来年收益从5万元到15万元;顾客满意的眼神是难以统计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锦华”的信誉
——锦州锦华商场改进服务纪实
高山水 石玉林 毕孝居
就在两年前,在锦州一提锦华商场,人们还直摇头。缺斤短两,服务态度差、劳动纪律松弛……如今,“锦华”却以良好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赖,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整顿纪律就要动真格的
1988年初,锦华商场新调整的领导班子上任了。这时商场已完全陷于困境,职工工资都开不全。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呢?
总经理何宝生一锤定音:做买卖首先要有个良好的经营秩序,动真格的,彻底整顿劳动纪律。
糕点组有位女营业员,一次营业时大骂顾客。商场立即召开职代会,决定给她记过处分,晚上开职工大会宣布。这位女营业员的丈夫中午得知消息后,手提菜刀到商场大闹,威胁经理:“谁敢处分就砍谁!”商场领导没信这个邪,当天晚上还是召开了职工大会,公布了对这位营业员的处分决定。
有一次,有个营业小组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私自将上月销售额截留移到当月。商场领导发现后,决定公开处理。当事人运动上上下下各种关系说情。商场领导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公开进行了处理,除行政警告外,当事人被罚款200元。
在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的同时,锦华商场在干部职工中反复进行纪律、信誉、效益三者关系的教育,遵守纪律逐渐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商场各项工作在严格的管理中步入正轨。
    让顾客放心
缺斤少两是顾客最反感的老大难问题,锦华商场领导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突破口,树立商场的信誉。
营业员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秤,自己查完组长查;商场总经理、商管干部、楼层经理天天到营业第一线轮番复秤;同时在营业室设了三台电子秤,让顾客复秤监督。他们还在以前缺斤少两问题严重的肉食组实行信誉卡销售,顾客每次买肉都得到一张印有营业员号码的信誉卡,以便查询。
有些定量包装的商品存在份量不足的情况,对此,锦华商场一方面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生产厂家,另一方面规定,凡在锦华商场购买的定量包装商品,不足部分由商场补找差价。有位中年男顾客连续7次到锦华商场观察、验证,最后满意地对商店的同志说:“我去过很多商店,只有锦华敢用三台电子秤复秤,分毫不差。缺斤少两这个不治之症,到底让你们给治了。”
1988年以来,锦华商场售货、计量准确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锦州市“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并在去年辽宁省物价计量“十佳”竞赛中,荣获省“物价计量最佳单位”的称号。
做买卖讲究货真价实,锦华商场严格把好采购、验货和销售三道关,做到五不进:无厂名、厂址的不进;只用汉语拼音字母、外文标企业名称的不进;国家已明令淘汰和过期失效的不进;即将处理、冒充合格的不进。
在不久前锦州市开展的打击假冒商品大检查中,只有锦华商场一家出售的近万种商品无一假冒伪劣品。
    货回门与货上门
退换货在许多地方只是一句口号,锦华商场做得实实在在,坚持实行“六试一退换制”,即出售的电视机、手表试看、试戴七天;收录机、洗衣机、自行车试听、试用、试骑三天;家具试用15天。除副食品等不宜退换的商品外,其余只要符合规定的都可以退换。
在实行“货回门”的“六试一退换制”的同时,锦华商场又对大件商品实行“货上门”制,不仅送上门,并且维修到户,定期回访。凡在锦华商场购买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顾客要求送的都送,最远送到百里之外的葫芦岛等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有这样一个“种粮万元户”
——记即墨市长直乡农民宋厚孝
张涛 祖山 绍京
宋厚孝,48岁年纪,山东省即墨市长直乡赵家村人。中等个子,瘦弱身材,是个不笑不说话的人。
7年前,宋厚孝承包了30亩土地。这位同土坷垃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庄稼人,恪守“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祖训,大把大把往地里扬洒化肥,可粮食产量却一直不高,小麦亩产一直徘徊在250公斤左右。花生亩产也只有200公斤左右。
1988年春,即墨市生产资料公司在乡村搞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实验时,技术员和村主任找到了宋厚孝,提出要在他的承包田里搞实验。
老宋一听笑了:“配方施肥?没听说过,俺光知道生病吃药配方。什么?平均亩产提高150公斤?也不怕说话风大闪了舌头。”
技术员告诉他市生资公司要同他签订合同,保证花生亩产350公斤,玉米达到550公斤,产量达不到保赔损失。
老宋嘿嘿笑着:“谁让你们赔损失,别小瞧咱。你要配方就配方吧,反正打不着粮食口袋在。”他半信半疑地划出了8亩地用于地膜覆盖花生的测土配方施肥实验,2亩地搞春玉米实验。
技术员取土样作化验,写下了一串洋码子。他告诉老宋,不同土地的庄稼就像不同体格的人,“体质”不同所需营养也不同,而且既不能撑着它又不能饿着它,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就要靠科学测定了。老宋听出了门道:“有理,看来能行,不过要等秋后再算账。”于是他和技术员一起测土配方,选种播种,防病治虫,从春忙到秋。秋后一过秤,8亩花生平均亩产430公斤,玉米单产635公斤。而化肥钱比上年少用了1/3。
老宋信服了。他笑呵呵地说:“科学这玩意儿,不信还真不行。”
村里如同沸油加盐——炸开了。上门取经者一个接一个,老宋一下子成了“香油壶”。他笑眯眯地把从技术员那里学来的东西一一说给乡亲们听。
1989年,在即墨市生资公司扶持下,由老宋挑头组织起两个村12户的土地经营联组,大伙约法三章。一是凡加入这个组的都要科学种田、测土配方施肥;二是每户至少订一份农技报刊,积极参加农技会议;三是有难共助,齐心协力,丰收不忘国家、不忘集体。
此后老宋领着大伙干,大伙也服他。1989年,这个联组的55亩花生平均亩产375公斤,玉米亩产550公斤。在全部完成定购任务后,这个组又超交3000多公斤,老宋一人就多交1500公斤。每户粮油收入平均5000多元。老宋达1.6万元。
现在这个联组越办越红火。已发展到31户,320亩土地,并配有各种农业机械17部,实行统一良种、统一耕作、统一喷灌、统一收割。今年5月13日,全国20省市测土配方施肥现场会在宋厚孝的承包田边召开。青岛市副市长张先平拉着老宋的手说:“感谢你给大家带了个科技兴农的好头!”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雪中送炭好后勤
——访贵州省生产资料服务公司
潘帝都 刘星序
去年以来,贵州省众多生产企业陷入了产品积压、资金匮乏的窘境,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怎样帮助企业排忧解困、度过难关?
我们在许多生产企业采访时都听到他们对贵州省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称赞不已;为此,特地走访了该公司。
    一
贵州省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是个担负调剂全省工业生产资料重任的综合性服务公司,多年来已形成了渠道多、联系广、信息灵、资金周转快、银行信誉高的服务优势。在众多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刻,该公司发挥服务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把帮助生产企业及时解决生产急需作为首要任务。贵州省重点企业贵州铝厂生产氧化铝急需大量纯碱,但苦于货源无着、资金短缺。该公司闻讯后,立即组织业务人员奔赴广东、青岛等地组织货源,并由公司出面贷款,为厂家迅速推销了2000吨产品,8000多吨优质纯碱不久也迅速运到该厂。
一年多来,该公司主动上门为生产企业组织各类生产急需物资价值达1.05亿元,被企业誉为“雪中送炭的好后勤”。
    二
贵州省生资公司十分重视信息工作,把它作为向生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效依据。他们同全省193家大、中、小型企业建有稳定的信息交流、物资协作关系,坚持开办“半月物资信息交流会”,方便了许多地处偏僻山区的生产企业。位于云贵交界处的水城钢铁厂积压钢锭3.2万吨达两年之久,致使资金积压,营运不灵。该公司主动上门联系,采用各种方式与全国有关业务往来单位联系,不但很快在广东为该厂找到买主,还撮成买方以补偿贸易方式向厂家投资100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
在因资金紧张,许多生产企业减少了供销人员外出经费的一年多时间内,贵州省生资公司为生产企业代购代销各种物资共达1133项,被购销人员称为“采购员之家”、“推销员之友”。
    三
作为一家独立的经济实体,贵州省生资公司在一无计划保证,二无定向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尽管也担负着一定数量的国家税收任务和利润指标,但该公司始终坚持把“只要对企业发展生产有利,自己无利也要干,而且要干好”作为服务宗旨。某飞机制造厂为维修锅炉急需杠钢一吨、中板一吨。由于数量少、费力大、效益低,许多经营单位都不愿干。该公司闻讯后,不但立即为该厂找到货源,还派员帮助厂家装运,仅收费40元。该公司为帮助一些资金暂时紧缺的厂家进行正常生产,还自己出面贷款为其代购物资,一年来共贷资金1000多万元,并多次代支利息。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从军人到优秀企业家
——记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局长陈孔安
宋占波 燕正安
1990年元月,桂林,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表彰大会上,一个中等身材、50岁上下的人,正在宣读他的论文……“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荣誉证书”上醒目地写着他的名字——铁道部第17工程局局长陈孔安。
从军人到优秀企业家,这是一条艰辛的路。
    响当当的第一步
1984年春,拥有1.2万名官兵的铁道兵7师改编为铁道部第17工程局。但出师不利,职工队伍很不稳定,担负施工的青藏线、南同蒲复线和大秦线工程纷纷告急。在这关键时刻,陈孔安这位在部队已干了28年的大学生,被推上了局长的位置。
他一头扎进大秦线。大桥工地,工人们正在填石垒坝,肩挑人扛。“再这样干不行了!”陈孔安经过深思,和局里几位领导商量后,作出一项决策——购置先进设备,购进先进专利,实行机械化作业。测算下来,一次将耗资2000万元。好心人劝他:“使不得,弄不好企业负债,你局长脸上也无光。”陈孔安却毅然“拍板”,购进了一批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混凝土自动拌合机、双臂掘进台车、大吨位吊车等。
吃苦奉献的好队伍一旦拥有先进技术设备,犹如猛虎添翼,大展神威。西韩特大桥是大秦线上最大的桥群工程,800名精兵强将奋战半个月,一根钻孔桩没拿下来。使用了新设备,采用一次立模成型、搅拌灌注机械化作业后,局面顿时改观,188个桥墩拔地而起,提前6个月完成大桥主体工程。
在陈孔安的决策网络里,每年平均投入800万元添置施工设备。今天,铁17局已拥有施工设备5000多台件,成为铁道部工程局中机械化作业实力最雄厚的一个局。
    从骨头中挤出油来
陈孔安在抓住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的同时,还下大力抓管理。
他先后通读了《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国企业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60多种书刊。他边读边琢磨,并结合本局实际,与其他领导反复研究,制定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整体优化管理方案。这个方案既保存了原铁道兵重视思想工作的好传统,又吸取了现代管理经验,保证了工程质量,创出了信誉。
1985年,国家为加速开发神府东胜煤田,决定修建包神铁路。该工程沿线一片茫茫沙海,施工难度大、标价低,前来投标的13家施工企业都打了退堂鼓。而陈孔安却指示局投标人员以低标价揽下这项工程。消息传开,机关一些人不理解,认为陈局长“净冒傻气,做赔本买卖”。陈孔安在机关大会上解释说:“我们不能掉进钱眼里,为了全国这个大局,做出点牺牲也值得!当然,我不提倡亏本经营,如果我们改善施工组织和方法,走技术密集型道路,骨头中也能挤出油来!”
不出陈孔安所料。三台基川特大桥是包神线控制工程,按正常施工程序,一年完工就很了不起。二处采用整体钢模拼装等新工艺,87天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工程。4年后,172公里的包神铁路工程按期完工。在电子计算机显示屏上,局创利突破2000万元大关,包神路也有一份。
1989年10月9日,包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李鹏总理为通车剪彩时,握住陈孔安的手亲切地说:“忘不了铁17局!”
改革,为陈孔安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困境与挑战面前,陈孔安和他的战友们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短短几年,17局企业固定资产由1亿元发展到了3亿多元,该局被评为山西省先进企业,荣获国家授予的“施工企业管理优秀奖”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陈孔安也被山西省、铁道部分别命名为“优秀企业家”。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东煤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大雁矿务局,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广大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已形成风气。去年以来全局提合理化建议达500余条,小改小革111项,给国家创造价值960余万元。
图为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一起,利用废皮带块代替皮带运输机大轮上的铝合金衬块。仅此项改革每年可节支近2万元。
陈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