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代价
王英琦
20世纪80年代中,措手不及的问题:老姑娘过剩。
婚配概率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男女青年在择偶上越来越趋向二律背反运动:男青年条件越好越易找,女青年条件越好越难找。
一时间内,条件好、质量高的男青年立即成了“抢手货”——姑娘们步入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找男朋友。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老姑娘恐慌症”中,有一个姑娘,却出奇地冷静。
她叫宋燕,此刻就坐在我的对面。大而水灵的眼眸,低眉浅笑中透出的一对俏酒窝,使她二十七、八岁的年龄,看上去像小姑娘一样。
就凭她这副天生丽质,我敢说,那帮儿待价而估的小伙子见了,也不能不买账。
可她却从未涉足过爱海。
“那是为什么呢?”我问。
“就为了我干那份酿醋工作。”姑娘忽闪着会说话的大眼睛,这样对我说。
我不信。我决定去领教一下她那“伟大”的工作。
那是初夏里一个少有的高温天。我曲里拐弯在一个极不显眼的巷道里,找到了姑娘工作的所在地——合肥酿造厂。
一进车间大门,一股热浪夹着刺鼻的醋酸味迎面扑来,使我踉跄着几乎晕倒。在一排冒着热气的大醋缸中间,我终于找到了宋燕。此刻的宋燕,正拿着翻板,弯而复起地起劲翻着醋缸,成串的汗珠,正沿着白帽檐直往下滴水。
这就是她那伟大的工作?这就是她不惜把青春搭上,把爱情豁出去的工作?
“我的工作确实太平凡太苦累,但是没有办法,正是因为这个工作劳动强度太大,每天要连续翻30多缸,至少要弯腰2000次以上,许多工友干不到一年就设法调走了。如今老一班的人就剩下我一个了,所以……”
“所以,你连对象也不找了?”
“不是不找,是不敢找呀。”
宋燕甩了一把汗珠接着告诉我,酿醋技术十分难掌握,从制曲、翻缸到发酵、炒色等一系列工序稍有不慎,就全盘报废。现在车间正青黄不接,这一整套的技术活全靠她在把关在边干边教。她一天也离不开车间,更何况去谈恋爱结婚!
“那你总不能一辈子当女光棍吧?”
“那可说不准。什么时候新人起来了,车间能离开了,我才能考虑个人问题。”
说话间,宋燕揉了一下肚子,不好意思地笑道:“肚子又闹革命了,早上才吃了八个大包子,这会儿又饿了。”
“八个大包子?”我瞪大了眼。
“那算啥?我一顿还吃过五碗饭哩。”
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隽秀、苗条的姑娘竟有着如此惊人的胃口,足见她干的活何等地累死人不偿命。
“这么玩命的活,你一干就是七、八年,怎么不找找后门调走?”我承认我这话格调不高,但还是这么问了。
“不瞒你说,刚上班那会,我每天累得四肢百骸像散了骨,腰像被折了十八段一样酸痛,一到家,就像死人般动也不能动了。当时我确实大有挺不过去之势,也曾让我那还在某机关当党委副书记的爸爸设法把我调走……”
“可是你却没走。”
“是的,后来累惯了,一想这活总得有人干,就咬咬牙硬是挺过来了。……”
再次见到宋燕,不是在那个蒸笼般的车间里,而是在中央电视台“七十二行”的电视节目中。
从电视上,我得知,宋燕酿得黄山牌庐州陈醋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获中国首届博览会银牌奖。她同时还被评为市先进生产者和学雷锋标兵。
我的双眼有些发热。人们只看到鲜花中的掌声,美酒中的祝福,谁又能想到在那鲜花美酒的背后,那汗透的衣衫,结茧的双手……还有一个少女无私的青春奉献,还有一个姑娘的爱情牺牲!
“调和百家菜,一滴味无穷。”
晚餐时,我特地取过浓香扑鼻的庐州陈醋,狠狠地洒了许多在凉拌黄瓜上。不知为什么,吃着美味的糖醋黄瓜,思考着至今还是只身一人的宋燕,一种深切的忧虑袭上我的心头:
随着宋燕的名声鹊起,只怕她择偶之途更添屏障。哦,我多希望,她不仅能酿出更香更美的醋,更能尽快找一个情浓意重的如意郎君。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联)


第8版(副刊)
专栏:

  “时代精神”与“时代噪音”
郝湛秋
“时代精神”这词儿,可能因为出现得较晚,语言学家还未来得及给它下科学准确的定义。但从人们使用的情况和字意上去解释,大概应该理解为是适应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代表人们思想和精神追求的行为做法吧。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深圳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点和印记的先进典型,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认和推崇,无疑属于“时代精神”的范畴。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一些人理解上的偏差,以至将一些颓废、落后、消极的东西也冠之以“时代精神”。像目前颇为流行的“能挣会花”、“一切向钱看”、“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性开放”、“性自由”、“有钱就有一切”等等。这些其实并非“时代精神”,而只能算是时代的一些现象。一些追求这些现象的青年,还以为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思想解放,捷足先登,别人劝告他们,反被讥为“老脑筋”、“旧观念”、“不开窍”。这样地自以为是,能不令人担忧?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主旋律,同时也伴有噪音。现象并不等于本质。资产阶级自由化不也是时代的一种现象吗?有的人也误以为是“时代精神”,“时代潮流”,盲目推崇,跟着跑。这个教训实在值得记取。
强烈追求,是青年人的一大特点。但不注意分析,不加区别,盲目追求,则又是青年的一个弱点。克服弱点,发扬长处,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当然,追求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不单是年轻人的事,对每一个人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谁能回避得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只是等待
戴砚田
在北戴河看日出,万头攒动。
恼那一条不成形的乌云,赖在日出的海面上。数不清的目光如千万利箭射向那乌云。
四时四十七分是红日出海时刻,已是五时四十七分,红日还在与乌云苦斗!
实在不能只是等待了。
性情豪爽的儿女们攀缘着岩壁、礁石、沙滩,下到海里去了,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一批又一批勇士的头影,没入那紫红色的云阵中去。
我竟忘了年过半百,也想下去。“下去干什么?”“去助太阳一臂之力!”自问自答,不觉好笑。突然,我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喷发而出,飞向东方天际,仿佛所有来看海上日出的人,此刻万众一心,如万箭齐发,一股看不见的神秘的力直冲乌云而去!
啊!乌云终于松动,向上移,向南散,一片玫瑰红霞闪了一闪。
“太阳!太阳出来了!”我大喊,环目四顾。震天撼山的呐喊声:“啊啊啊啊——胜利了!”
实际太阳还没升起,还在和乌云作不懈地搏斗。但确实是跳出了水面,红霞的闪动越来越快,浪花纷纷坠落,水珠串串滴下。
乌云的烂棉絮一样的垂头丧气,狼狈逃去。
东方,全是太阳的世界。蓝天万里!
海浪兴奋,金波涌起。
风也兴奋,摆动我的衣襟。
多少镜头一览红日出海的壮丽!摄回这终生难忘的记忆,挂在室内抬头便见的墙上,再不怕乌云在太阳前面遮挡那绚丽与生机!
潮水随着霞光涌上岸边。下海去助红日高升的儿女们扬着手臂回来,没有发觉有被乌云般的潮水拦在礁石上的危险,他们只是彼此纵情呼唤!我们没有只是等待!那飘散天地间的呼唤声里是充满自豪的英雄气概!


第8版(副刊)
专栏:

  写在辽沈战役博物馆(外一首)
高深
你的瞳孔里蓄满阳光蓄满火光
衣襟还裹着那场恶战的风暴的乐章
向来这里的游人讲述战争故事
讲述那个冬天从战士血管里迸出的朝阳
脊背上落满硝烟驮负着一个时代的期望
谁献的一束鲜花飘溢着令人回忆的芬芳
你的人生最后一段生命最后一缕目光
走进孩子的梦境走进太阳的辉煌……
暴风雪无声地远远逝去枪声已经衰老
留下嘴角上的微笑在春天的暖风里闪亮
也许这就是一代人追求了一生的幸福吧
颗颗心织成鲜红的衣衫穿在共和国的身上
你的弟弟妹妹们已长成即将退休的老人
战士的青春却不曾被北方的大雪埋葬
这座城市不老这片土地不老北方不老
你披挂全副武装守卫着共和国不老的晨光
    在大厅的水磨石上
我站在大厅的水磨石上
真想在他们倒下的地方大哭一场
难道已经没有眼泪了吗?
难道连眼泪也变成了幸福的蜜糖?
在生长苹果树结满苹果的绥中
在海风吹动银帆将要远航的兴城
在阻击流血阻击死亡阻击黑暗的黑山
在埋着炮兵之父的忠骨的义县城东
我痛哭过那些已逝四十春秋不知名的战友
我哭那些永远活在共和国心中的英灵
不记得这里已经下过多少场暴雨了
牺牲者的鲜血始终也冲刷不净
历史有一千种一万种声音在这里交叉
你们临倒下时那声呼喊却久久长鸣
人们每撕完一本日历的时候
总期盼着再一个记满你们功绩的日子来临
那是流血的日子痛苦的日子
胜利和欢笑的日子
你们沉默着倾听有没有熟悉的脚步声
你们睁着眼睛
看自己血染的土地生长的可是鲜花
可是五谷可是旗帜
谁也没有权利摧毁这善良朴素的愿望
谁也扑不灭烈士鲜血点燃的黎明


第8版(副刊)
专栏:

  余老太太的马兰花
甘维纲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爱马兰花。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特别是那修长而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花虽不艳丽,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草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孩子乐得直跳。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毕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到一家印刷厂工作。当时的用纸要自造。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余老太太离休了,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那不只是一盆花,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马兰花热烈地开着。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第8版(副刊)
专栏:

  河南省散文学会举行年会
河南省散文学会、《洛阳日报》社、《散文选刊》杂志社,5月中旬联合在洛阳炼油厂举行河南省散文学会第二届年会,省内外散文作家和散文理论家共50余人与会,就散文创作如何继承传统,如何贴近时代,散文作家深入生活,十年来散文创作新成就,以及当代散文创作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人员参观访问了现代化的洛阳炼油厂,先进的设备和工人们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大家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卞卡)


第8版(副刊)
专栏:

起舞(国画) 宋守友


返回顶部